培养小学生数学猜想能力之我见

时间:2022-10-20 05:10:00

培养小学生数学猜想能力之我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55-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新课程标准中,对猜想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依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假设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想象。教学中积极推行猜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并能活跃其思维 ,开阔其视野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与提高。

一、巧借教材,合理引导,用猜想激活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和学生能力形成的主渠道。教材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还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材中许多地方为学生提供了猜想的机会。教师要发掘出并充分利用这些积极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如学生在学习概率时,让学生猜测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出现哪个面的可能性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去猜测有的说是正面有的说是反面。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做投掷的实验。一组做50次,并记录下结果。随着投郑的次数增多,学生就发现正面与反面出现的次数就越接近,经过反复多次的实验,学生就会发现:正面与反面出现的概率相同。因此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操作,自然而然地猜想出投掷更多次哪个面出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并能作出一定的解释。这样,学生从实验验证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自己所猜测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收获了猜想的方法与思想。另外在教学中创设宽松良好的猜想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要设置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猜想,并真正鼓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合作,这样就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教学中许多规律的发现,思路的形成和方法的创造,都可以由学生通过数学猜想而得到。如在讲授《圆的面积》这节课时,先引导观察圆的特征,回顾三角形、四边形面积公司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猜想:圆的面积该怎样求呢?能否转化成其它已学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呢?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尝试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猜想、尝试、探索的喜悦,并能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营造猜想氛围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同时,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为学生解决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等数学问题提供了可靠的途径,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了学生的智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思维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

二、动手实践,引导猜测,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是学习知识的一种探究过程。动手操作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进行参与学习。通过操作活动从中发现规律提出猜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操作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进行合理的猜想。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长度关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要求画出不同大小三角形,对三角形的三边长度进行测量,同时对测量数据进行汇总,通过实验得出数据,初步了解三边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在长为3、5、5、11、17(单位厘米)任选3根拼三角形,1.任选三根小棒,有多少种选法。2.哪些小棒可以拼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拼成三角形。3.你认为满足哪些数量关系的小棒能组成三角形。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从教学实践来看,凡是在精心设计之下引导鼓励学生按观察试验猜想证明的思维方式探索得到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非常好,而且学生思维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设疑置难,诱发猜想,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猜想的欲望,培养学生猜想的兴趣,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地提出猜想,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首先让学生画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试说出他们内角和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分析计算四边形、五边形内角的方法,接着设疑置难:要是有个10边形,乃至n边形,你打算怎么算它们的内角和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你能用上面方法猜想出n边形的内角和吗?”然后让学生从四边形、五边形的特殊情况入手进行分析,再利用计算四边形、五边形内角的方法进行验证,很快就通过猜想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猜想、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在探究问题中不断演绎着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循环过程,最终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能。

四、及时鼓励,适时评价,巩固和发展学生合理猜想能力

当学生猜想之后,给予适当的评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猜想与自信心,从而对学习活动中成功与不足的经验不断积累。在课堂上,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往往还欠周密和深入,容易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甚至有些是错误的。但教师要善于鼓励,适时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注重对数学现象的深入分析,培养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教师对自己猜想过程的评价中享受到成功的体验,积累到不足的教训。学生猜想后,正确的猜想要鼓励表扬,猜想错了,教师也不要挖苦讽刺,而要耐心地帮助,使学生掌握猜想方法,并牢固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因一时的“成功发现”而出现短暂的“忘乎所以”时,教师应该给予宽容。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人才。

总之,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

上一篇:学具应用之漫谈 下一篇:一堂中专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