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道歉语的语用表达及文化比较研究

时间:2022-10-20 03:26:59

中日道歉语的语用表达及文化比较研究

摘 要:“对不起”与“すみません”分别被广泛地运用在中日两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语义上讲,在表达歉意时,二者意义大致相同。然而,“すみません”比“对不起”的用法更为宽泛,使用频率更高。本文将从语用表达和文化两个方面对“对不起”与“すみません”作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对不起 すみません 语用表达 文化差异

一般的外语教科书在给词语注释时,往往只列出其主要义项。这易让初学者误以为“对不起”=“すみません”,事实上二者并非等同。本文将对“对不起”与“すみません”的语用表达异同进行比较与分析,旨在揭示蕴涵其中的文化价值,以期引起日语界在研究语言差异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文化差异问题的研究,关注文化差异在言语行为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日语教学中更加重视跨文化差异内容的渗透,增强学生对跨文化差异问题的认识和敏感性,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对不起”与“すみません”的语用表达

(一)“对不起”的语用表达

(1)道歉

a、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b、对不起,我打错电话了。

(2)恳求

a、对不起,请让一下好吗?

b、对不起,你去书店的时候帮我买下那本书好吗?

(3)动词

作为动词使用,意为“让某人没面子或对某人不公平”。

a、你干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为什么总躲着我?

b、不要对不起你父母。

汉语“对不起”的三种用法中,显然第三种用法不同于前两种。由于本文考察的是作为道歉套语的“对不起”与“すみません”的比较研究,故“对不起”作为动词使用的第三种情况不在本文考察范围之内。

(二)“すみません”的语用表达

(1)致歉

用于自己做错某事或做了对对方不好或不利的事情而向对方致歉或谢罪的场合。

a、まことにすみませんでした。っていました。

非常对不起,我弄错了。

b、このしてくれたCDをこわしちゃってすみません。

我把上次你借给我的CD弄坏了,对不起。

(2)感激

“すみません”也可以用来表达对对方的感激之意。在这种情况下,是由于接受了对方的好意或帮助,由此觉得给对方带来麻烦后的一种歉疚心情。

a、(お茶を入れてくれる合など)どうもすみません。

多谢。

b、重なをさしてくれましたし、散までしてくださって、まことにすみません。

占用您宝贵时间,还让您破费,真太感谢了。

(3)寒暄语

当向对方恳求愿望,希望别人为自己做某件事情,也可以使用“すみません”作为寒暄语置于句首。

a、すみませんが、ちょっとおいしたいことがあるんですが、…。

不好意思,我有件事情想要拜托你。

b、すみませんが、そのをけてくれませんか。

不好意思,能把那扇窗户打开吗?

(4)招呼

用于打招呼,比如说拜访别人家庭敲门时或呼唤某人时。

a、(人をねてを叩くとき)すみません。

有人吗?

b、すみません、水、もう一杯おいします。

麻烦你再给我一杯水。

从前边的例句可以看出,“对不起”与“すみません”在使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二者都可以用来向对方道歉以及请求对方为自己做某事或行方便之处。不同的是,“すみません”的使用范围比“对不起”更为广泛,除了道歉、请求外,“すみません”还可以表示感谢和用于打招呼。

另外,有关学者调查表明,日语的“すみません”比汉语的“对不起”的使用频率更高。而且,日语的道歉套语和礼貌套语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而汉语中的道歉套语和礼貌套语之间没有这种必然或紧密的联系。

二、“对不起”与“すみません”的文化异同

语言是由其本身和它所承载的文化两部分构成的。语言与文化二者不可分离,相辅相成。文化对语言在交际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文化差异作为前提条件,那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跨文化交际将变得举步维艰。“对不起”与“すみません”两词除了语言差异外,还隐含着不同的文化差异,而这正是导致两词语言差异方面更深层的原因。

(一)“和为贵”与儒学

在日本,“和”的思想是影响日本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自古以来,日本人都一直在强调“和”的精神。所谓“和”,即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飞鸟时代(645―710年),有关“和”的思想和道德标准被正式提出,从此“和”成为日本传统思想之一。论及日本人注重“和”的思想,不得不提到中国的儒学。儒学对日本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尤其是处事方式和行为准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日语中“すみません”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被极频繁地使用,正是“和为贵”、“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的日本化模式。“すみません”起到了维系与他人融洽、协调关系的纽带的功效,也反映了日本社会以礼为上,谦让、容忍的处世哲学。“すみません”在不经意间甚至可使白热化状态下的矛盾系数降为最低,它折射出一个民族自我克制的能力。

“和”在孔子思想中占有终极地位。孔子追求的社会乃是以“和”为特质。儒家追求“和为贵”的理想,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中国人在行为有误,给对方造成不便或带来损失时,会使用“对不起”等道歉语来化解矛盾、解决纠纷,进而令粗鲁、野蛮的非文明行为退避三舍,这种客气与谦让,都体现了给对方以充足的选择时间和机会,来赢得相助的一种细腻的心理。“对不起”等道歉语成全了中国普遍追求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共同理念,成为传达友善、融洽沟通的剂。这也是“和为贵”的古训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具体体现。

(二)中日语言表达习惯差异

在汉语中,当人们做错事情时往往会用“对不起”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歉意。但“对不起”一词却没有日语“すみません”一词的使用频率高。其原因有二:一是日语中使用固定形式的道歉语(如“すみません”等)的场合中,汉语有其他非固定形式的说法。如日本人拜访别人家庭敲门时,总是说“すみません”或“ごめんください”等固定的道歉语,而在中国则没有这类固定短语,中国人通常以“有人在家吗”这类非固定句子来询问确认。概言之,汉语中可以使用其它词语或句式来表达日本人用致歉语表达的内容或心情,不必向日本人那样频繁使用“すみません”等致歉语。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人不喜欢轻易向对方首先道歉。在中国,道歉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错误,应该承担责任,不愿承担责任的心理使得人们难以像日本人那样即刻说出道歉话来。中国人总是喜欢找一些理由来解释说明自己的不当或错误行为,而不愿自己主动道歉。日本人则通常会想“既然对方已道歉了,那就原谅他吧。”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日本人往往争先向对方致歉,以达到相互谅解的目的。由此可见,中国人和日本人对致歉这种行为认识上的不同及由致歉所带来的后果的差异,使得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容易说出道歉的话来。

另外,日本人频繁使用“すみません”等道歉语的习惯并不说明日本人时时处处对人心怀愧疚,很多时候只是遵从某种场合下约定俗成的礼貌说法、固定用语而已。而这些固定用语如“すみません”的频繁使用,使其丧失了本来的含义,成为了只是为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使用的形式化的语言。因此,可以说日本人虽然容易说出“すみません”之类的道歉的话来,但在许多场合其内心中并没有多少道歉之意。道歉用语只是一种形式化的语言。

(三)“面子”观和负恩心理

中国人极为重视“面子”,对“面子”非常敏感。“面子”,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荣誉,发展成了一种文化。由于中国人对“丢面子”的事情非常敏感,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道歉就意味着做错了事情,就意味着没有面子,正是因为顾及到“面子”维护问题,使得中国人在道歉语的使用上比较谨慎。

虽然日本人也很重视面子,但相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则对“恩情”或者“人情”以及“欠恩”与“还恩”的平衡更加敏感,也更重视。接受他人的恩惠实际上就是欠了别人的债,因而必须还债,即报恩。人们为了报恩而积极工作实际上就是一种美德。“恩”在其所有各种用法中都是一个人尽力承担的一种负担,一种人情债,一种责任担子。

中国人往往会使用“谢谢”等感谢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而日本人则使用“すみません”来表达由于对对方负恩或欠恩而引起的自己内心不安的心情。

在日本社会这种对“欠恩”敏感的文化里,承认自己欠了对方的恩情是很重要的,也被看作是一种礼貌的行为。这也是在提出请求、要求别人帮忙以及给别人带来麻烦或不便时多使用“すみません”等道歉语的原因之一。“すみません”可以说是日本人强烈的保持恩情与债务平衡的文化心理的一种语言象征和语言表现工具。正是由于这种语用作用,使得道歉套语的使用范围大大拓宽,常常被当作日本社会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剂来使用。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委会.汉语大词典第二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P1295.

[2]松村明大辞林(第二版).三省堂,2006,P968.

[3]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国辞典第五版.三省堂,1999,P744.

[4]宇治谷孟.日本.社,1988.

[5]李卓.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08,P527.

上一篇:禁忌语引起的跨文化交际失误分析 下一篇:创设有效情境 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