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主动探究

时间:2022-10-20 01:03:25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主动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来分析常见的问题或数量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要借助于直观或与动作有关联的东西作为认识的基础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习兴趣,引导主动探索,在多种感官的协同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

1 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渗透数学思想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维,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必不可少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有助于渗透数学思想。如:教学“同样多”时(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让学生先画6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三角形下面一个对一个整齐地画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与正方形的个数,这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教学“分类”时,让学生动手将一些属性相同的物体摆放在一起,如:把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正方形、圆让学生进行分类,就渗透了集合思想;在教学“4”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用4根小棒围成一个正方形,就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教学“梯形面积”时(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先让学生画出不同形状的梯形,再通过剪、拼等活动,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正方形,然后利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为:(上底+下底)×高÷2,就渗透了知识转化的教学思想。

2 动手操作学具。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小学生阶段的学生爱玩、爱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区学习,设计适合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动的机会,会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然、轻松,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时教师先演示、讲解,让学生通过计算“9+2”初步体会“凑十”的计算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感知“凑十”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凑十”计算的理解;再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的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的纸片,一把剪刀。一上课,就指出:“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看谁能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通过剪、拼、折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听后,都积极思考,认真剪拼。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小声议论:“好像等于180度。”不少学生争先恐后的举起了自己的小手,都希望第一个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有的说:“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拼成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的说:“我与他的方法不一样,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及时得表扬了这些同学,同学们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掩饰不住自己的自豪与喜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读,而且在动手操作中,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这样,就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让学生把易见的动作与看不见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这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 动手操作化难为易。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度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而数学本身是反映符号化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较抽象、概括和枯燥。要解决这一矛盾,可利用数学知识的现是原形,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见,讲得清的东西,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动脑,弄清数学知识的道理和结构,让学生易于理解。

例如,在10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中,什么叫做不够减,什么叫退位,怎样退位,如何计算,引导通过操作小棒,就能化难为易,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教学前先复习不退位减法25-4,学生很快说出25可以直接从个位5里去掉4得1,1与20合成21,然后引入新授的课题25-7中:“现在要拿掉7根,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个位5不够减7了。”老师问:“怎么办?”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演示,允许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讨论,以便把实际的动手活动通过交流转化为思维活动。通过全班交流,发现都是请十位帮忙:拿出一捆小棒打开,退一做10与5合成15,这样个位有15根小棒就可以减7了;有的学生在打开的10根小棒里拿去7根,余3根,再把这三根与个位上原有的5根合并得8根。进而让学生观察十位的变化,直观地看到计算结果十位少1。这样边操作边思考边交流,让学生看算式讲,他们就会用刚刚头脑中建立起来的表象讲清算理了。

4 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现代创造理论说明,创新技能不是靠手把手教出来的,它是创造者经过心理“挫败”后的“顿悟”,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过程后受到创新意识的启迪,从而学会创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圆”时,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纸以及茶杯、圆面镜、矿泉水瓶等想办法画一个圆,然后把它剪下来,在来认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对折、再对折,发现几条折痕经过一点,从而找到圆心;有的学生通过折叠、测量发现过圆心的直线是最长的,从而得到“在圆中直径最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 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精神

当今世界,是一个高科技竞争的时代,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可分组让学生称一称一些准备好的物品重量,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有的加物品,有的加砝码,有的看刻度,有的做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合的学习氛围中体现了一种互相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意识和技能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知识,而通过动手动手操学具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让学生当一回小小售货员或是消费者去体会使用人民币购物的乐趣;学习了长度单位后,让学生量一量书本、课桌的长、宽、高;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讲台、黑板、操场的面积等,既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又为今后学习面积的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后,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再用这些形状的积木搭一些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建筑。

总之,学生动手学习数学的过程,既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只有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发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上一篇:语文课实施目标教学初探 下一篇:感知与体验在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