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戏剧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19 11:05:40

校园戏剧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校园戏剧指以在校学生为主导的演剧活动,在中国话剧发展史和中国近代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本文从校园戏剧的定义和发展历史入手,对中国大陆80年代以后关于校园戏剧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研究特点做了归纳。

关键词:校园戏剧 校园戏剧的发展 校园戏剧研究

早期以大中专院校学生为主体的业余戏剧团体的演出,被称为学校演剧或学生演剧,校园戏剧这一称谓至1980年代出现,本质上和学校演剧没有区别。

中国大陆的校园戏剧传统已有百余年历史。校园戏剧是中国话剧的开端,也是早期中国话剧的主要形态。1907年,在日学生成立春柳社,同年上映《黑奴吁天录》,这场由学生主导,不盈利的演出毫无疑问是校园戏剧,也成为了中国话剧的开端。上世o20年代,爱美的戏剧兴起,校园戏剧成为了这一戏剧潮流的主体。北大等学校演剧名噪一时;南开剧团、南国社等校园剧社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活跃在舞台上。校园戏剧成为中国早期戏剧的主要形态。抗日战争时期,话剧作为直接,易懂的艺术形式,承担起宣传救亡图强的任务。这一时期的学校演剧也多以抗日,革命为主题。到解放战争,学校演剧进入低潮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校园戏剧短暂繁荣,随后在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功中,工人,农民和战士的演出活动逐渐取代学校演剧。十年浩劫中,学校演剧消亡十年,出现断代。

1980年以后,校园戏剧再次兴起,出现校园戏剧这一称谓,同解放前被称为学校演剧的校园戏剧活动区分开来。校园剧社普及,演剧活动频繁,剧目种类多,在发展过程中向实验戏剧,先锋戏剧探索,并在培养人才,提高审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但目前看来,校园戏剧研究仍处于较为边缘化的阶段,专注于此的学者较少,研究成果不多。本文就1980年代以后的中国大陆地区校园戏剧研究概况做了梳理。

一、研究现状

(一)校园戏剧的发展历程

有学者对中国校园戏剧的历史源流以及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做了总结梳理。一般认为中国校园戏剧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期、爱美的戏剧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沉寂期和80年代之后的新时期等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的校园戏剧具有承担宣传启蒙思想或救亡图强思想的特点,而新时代的戏剧则剧目多、主题丰富。尤其实验戏剧兴起,培养戏剧边缘型人才。这类研究有王晓凡《中国学校演剧的回顾、现状及前瞻》,桂迎《中国校园戏剧的流变,现状,思考与尝试》以及韩润磊《校园戏剧源流考察与现状分析》等。

(二)校园戏剧的发展现状

有学者研究校园戏剧的发展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发展的趋势以及作用等进行探讨。如桂迎的《校园戏剧》,以浙江大学黑白剧社为例,探讨了大学生戏剧团体在管理、创作、表演方面的特点以及校园戏剧的作用。校园剧社管理的挑战主要来自人员的流动性和业余性,表演上校园戏剧在剧本的再创造方面有业余的缺陷,但同时根据斯坦尼“纯真情绪”说,桂迎认为校园戏剧原生态的表演状态更体现出真诚直接的情绪,更富有感染力。剧本创作上与校园戏剧的内容与主流审美保持距离,甚至打破写实主义的主导地位,呈现先锋戏剧的倾向。表演呈现质朴化和贫穷化。其他学者研究则有探讨校园剧社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如周斌《关于推动教育戏剧发展的若干思考》,张佳蕾《当代校园戏剧剖析》,余松鹤《当代校园戏剧文化传播现状研究》,陈治《校园戏剧研究》等。

(三)校园戏剧的作用

有学者对校园戏剧对学生及中国话剧发展的发展起到的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学生成员作为业余爱好者,体验校园戏剧的排演过程的艰辛,学会团队凝聚合作,发挥自己的作用,对学生能力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而校园戏剧使学生在演剧中体验不同的人生境况,表现出对人生、生活和自我感悟的思考,以此解读社会与自我,表达思考与困惑,从而塑造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人格。而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获得提高。校园戏剧也为中国话剧培养了具有良好审美品味的观众,而校园戏剧先锋倾向的特点对中国先锋戏剧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这类研究有闫红梅《校园戏剧的功能分析》,徐亚仙等《论校园戏剧的文化价值》等。

(四)其他方面

除以上一些方面,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校园戏剧进行研究。有学者从大学生戏剧节探讨校园戏剧的价值和发展,如周传家《校园戏剧――小剧场戏剧的劲旅》,晓蒙《戏剧永远属于年轻人》。有学者从某类剧种的传承来探讨校园戏剧的作用,如高字民《从校园戏剧视角看高校京剧文化视角》等。有学者则注重戏剧的教育作用,对教育戏剧的发展提出建议。如周斌《关于推动教育戏剧发展的若干思考》。

二、研究特点

收集阅读和归纳各类文献,大陆地区对校园戏剧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

(一)研究人员零散广泛

专门从事校园戏剧的研究者少,除长期担任浙江大学黑白剧社指导老师的桂迎外,少有研究者对校园戏剧做长期专业研究。研究者主体广泛,专业戏剧学校的教师、中文、表演等相关专业学生、戏剧从业者,甚至新闻工作者、戏剧爱好者等都是研究队伍的组成人员。研究人员的零散广泛给研究的专业性带来了挑战。

(二)研究过程注重实践

校园戏剧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实践经验的获得,并将实践经验体现在研究成果中。如桂迎本身是浙江大学黑白剧社指导教师,与剧社的接触成为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其研究也以剧社的实践经验为依照。而一些高校教师或教育主管人员研究校园戏剧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对建设校园戏剧的必要性和方法做探讨。

(三)理论性弱

目前对于校园戏剧的研究多为经验的直接总结或根据经验提出的建议,缺乏科学的理论方法。研究的理论性不够,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支撑成为现阶段校园戏剧研究的缺陷。

总之,尽管随着80年代后校园戏剧的再度兴起,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对其的重视仍然不够。研究人员不稳定,研究视野不够开拓,内容缺乏理论深度。但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校园戏剧的研究能够初成规模,相信未来校园戏剧一定能引起更多关注,克服现阶段的不足,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王晓凡,中国学校演剧的回顾、现状及前瞻,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03年第4期

2.桂迎,中国校园戏剧的流变、现状、思考与尝试,中国戏剧,2008年第5期

3.韩润磊,校园戏剧源流考察与现状分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桂迎,校园戏剧,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周斌,关于推动教育戏剧发展的若干思考,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5期

6.张佳蕾,当代校园戏剧剖析,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7.余松鹤,当代校园戏剧文化传播现状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12年

8.陈治,校园戏剧研究,厦门,厦门大学,2009年

9.闫红梅,苏擘,校园戏剧的功能分析,中国戏剧,2007年第12期

10.徐亚先李紫琼包文泉闫书平,论校园戏剧的文化价值,戏剧文学,2013年第10期

11.周传家,校园戏剧――小剧场戏剧的劲旅大学生戏剧节综述[J],中国戏剧,2003年第10期

12.晓蒙,戏剧永远属于青年人尚长荣,刘厚生,刘锦云,魏明伦谈校园戏剧,中国戏剧,2008年第11期

13.高字民,从校园戏剧视角看高校京剧文化视角,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3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论苗族作家沈从文对蒙古族作家萧乾的文学培养 下一篇:国内程序设计类微课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