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

时间:2022-10-19 09:53:28

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

【摘 要】朗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深入体味文章的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重视朗读;发展;语感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朗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朗读时,眼看、心想、嘴念、耳听,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帮助。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明朗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深入体味文章的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五彩池》一文,作者用生动、明快、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形状以及池水显出神奇色彩的奥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漫山遍野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红的、黄的、绿的、白的、紫的、蓝的等各种颜色的光辉,就像一幅巨大的五彩地毯铺展在眼前。”感受到把藏龙山比作巨幅地毯,而漫山遍野闪耀各色光芒的水池镶嵌其中,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啊。“有的上面是咖啡色,下面却成了柠檬黄;有的左边是蓝色,右边却又变成了橄榄绿;有的全池只有一种颜色,有的一个池子又呈现出多种色彩。”体会到了五彩池的美丽和魅力尽现其中,陶醉于美景之中,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令人心驰神往。同时也认识了“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呼伦湖》、《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感受自然的美。如《美丽的呼伦湖》,“春天到了,呼伦湖畔水草丰美,遍地是美丽的野花,牧民们赶着牛羊来这儿放牧;夏天的湖面上,鱼儿跳跃,鸟儿低飞,白帆点点,渔民们高兴地撒开了渔网;秋天,蔚蓝的湖水和蓝天连成一体,朵朵白云在水面上悠悠飘荡;冬天,到处是白茫茫的冰雪,宁静,美丽,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指导学生分季节朗读,爱美的女生可能喜欢春季遍地的野花,贪玩的男孩子可能喜欢夏天的鱼儿跳、鸟儿低飞;有的可能喜欢秋天的悠闲,有的喜欢冬天的宁静。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读,语气也不一样,呼伦湖四季美景以不同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吸引着人们。

又如《观潮》,“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通过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浪潮如此壮观的景象,的确是“天下奇观”!在朗读中体味作者倾注在字里行间的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感。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当时“我”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又如《小英雄于连》,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这些描写:“怎么办?沟又窄又深,人下不去;找根长棒,没有;找水,也没有;喊人,显然来不及了。”这一句简短、紧凑,朗读时语调应有抑扬变化,语速渐快语气渐急。这样就会感受到当时情况的紧急和于连焦急的心理。又如教学《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故事人物对话很多,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抓住重点语句充分朗读。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体会说话人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再现文本。如文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说。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朗读中比较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学生对的崇高精神的赞美,跟于连一起共焦急,与寓言故事中角色共情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简介:

程凤华(1968~),女,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南五十家子蒙古族小学语文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工作。

上一篇:陶冶化育满园春 下一篇: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适应及心理健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