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导学案中“深化”环节的延伸方向

时间:2022-10-19 08:56:03

浅谈语文导学案中“深化”环节的延伸方向

当前,“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在我市中小学中全力推行,导学案也随之应运而生。按照“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特征和程序,导学案的设计内容由“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示评价”“巩固深化”四个环节构成,其中“巩固深化”就是在学完新知识之后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深入探讨的一个环节。但在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导学案之“巩固深化环节设计的问题多侧重于“巩固”,即知识的再学习。有的问题设计虽然是对文本学习的“拓展延伸”,但在关联文本的“度”上又把握欠佳;有的“深化”问题设计则很随意,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语文导学案中的“巩固深化”之“深化”应该向哪个方向延伸呢?

这个话题对于老师来说并不陌生,而且答案能够基本一致:立足主题拓展,向学生生活迁移,从情节角度联想等,这些说法都不道理,在“深化”环节中确实需要活用到它们,但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诞生的导学案,承载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诸多要义,特别是要努力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方向的教学理想。所以,我认为导学案中的有关“拓展延伸”问题设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一、从锻炼学生的思辨力出发

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理念体现为生本教育,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于从文本语言及其承载的思想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还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文本,让活跃的思维思辨地穿梭在字里行间,勃发在更深刻的精神和思想里。

什么样的问题是具有思辨性的?如设计冰心的《谈生命》一课的“深化”问题为: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颗小树”,你认为恰切吗?为什么?你想把生命比做什么?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在发掘文本资源的基础上能够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上的创造性。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深化”问题设计为:邹忌用生活中“比美”之事来巧妙设喻,让齐威王愉快接受了建议,你认为还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让齐威王纳谏并大力改革政治?这样的设计就比“邹忌的劝说技巧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这一问题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能够展开师生与文本的自由对话,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性地解读文本”,如果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质疑问难,有利于学生追本溯源,触类旁通,学会多层面、多角度的感受文本,那就是为学生架设起了更高层次领悟课文的阶梯,而语文创造性地学习也正体现在这里。

二、立足于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也提出“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三是指语文课要充满人文关怀,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那么,学完一篇课文后,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认为在“深化”问题的设计上还应“沿袭”王崧舟老师所提的“人情味”,特别是带有鲜明色彩的文学作品,更应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鲁迅的《孔乙己》一文中,读者能够感觉到众酒客对孔乙己的嘲笑,掌柜的对孔乙己的冷漠,小伙计对孔乙己的不屑,还有鲁迅对孔乙己的“哀其不行怒其不争”,但学生对孔乙己会怎样看呢?在“深化”环节中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就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如在刘绍棠的《蒲柳人家》中的“深化”环节设计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在余光中的《乡愁》中的“深化”环节设计问题:“在学习这首诗歌中,你觉得作者的乡愁浓重吗?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如果有,请你试着仿照这首诗的形式写出来。”这样的问题既弥补了在“自学质疑”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偏重之不足,又能让学生在有所体验,有所领悟中促使健全人格、健康情感的形成和生命体验、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引领学生走进阅读天地

要想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上的文学气息不可缺失,《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人文熏陶,为学生未来人生打好底色。所以,语文学习就不能纯粹是语文能力的训练过程,而应是感受文学、文化魅力的熏陶过程。近年来,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内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领悟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先哲们心灵的旷野中漫步,思想的海洋中遨游。

现在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和一些课文多是节选名家名著中最具阅读价值和思想力量的作品,但它们只是经典作品中的“冰山一角”,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欣赏。所以,在设计名著课文或名家作品的导学案时,就要在“深化”环节中设计出能够激发兴趣,引领阅读的问题,如在学习《香菱学诗》后设计:“聪慧的香菱回到家中后还能继续读诗、写诗吗?她最终的命运是怎样的?黛玉、宝钗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课外阅读《红楼梦》,去体味一下曹雪芹的那‘一把辛酸泪’”。选自《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水浒传》的《智取生辰纲》等,选自《论语》《孟子》《诗经》等的诗文,我认为都应巧妙激趣,以引起学生对作品其他章节的向往与期待。即使学生被激起的火花是短暂的,但只要被我们及时捕捉住,便有可能碰撞出融入名著的心灵火种。

语文学习,我更愿意这样理解:“老师领着同学进行读书的一个过程”,而没有传统文化的浸染,经典作品的影响,语文课就成了贫瘠的荒漠。

文学,语文的底色;文化,生命的底蕴;引领学生走进阅读天地,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上一篇:用爱浇灌花朵 下一篇:阅读理解 解答有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