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2-10-19 06:11:16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 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可以有效地指导他们走向成功之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个别学科的任务,它应该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

[关键词] 高校 英语教学 德育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一个主要形式。当前的高校教育同样应本着“先育人后育才”的宗旨开展教学,也就是教育学生们先学会如何做人,然后再培养其掌握专业知识,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它不仅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责任,而且是任何学科教师都不容推卸的神圣职责,德育渗透应该贯穿于专业知识传授的整个过程之中,与其它学科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学习策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最终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知,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英语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以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的学习英语;而英语水平的提高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辅相成,英语为德育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教育材料,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可以借助英语资料来渗透西方国家先进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优良品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对学生切实实施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

1.礼貌意识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他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应该遵守礼貌原则,也就是做事情时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尽可能地维护对方在社会中的自我形象,使对方的面子不受任何损害,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相关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礼貌意识,使他们懂得人际交往中应遵守礼貌原则,尽可能的避免伤害别人的面子和自尊心,以便在学校及社会中同他人建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在教授senior这一单词时,可以结合这样的语境为学生进行讲解:某剧院许多人戴帽观看演出,为使观众不受前面人影响,经理要求大家摘下帽子时说道,“All the senior citizens are allowed to wear hats.”结果大家都把帽子摘了下来。教师可利用此文为学生们讲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西方国家人们视年龄为自己的秘密而不愿谈及。“senior”在英文中原意为“高级的”,后引申为“年长的”,这一用法体现了对老年人的礼貌和尊重,同时避免了对老年人心灵上造成伤害。整个剧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步入老年人行列,于是大家都将帽子摘了下来,从而使得所有的观众都能更好的观看演出。这个例子说明:礼貌可以利己利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学生便会乐于接受礼貌意识、生活中便会对人礼貌行事。

2.合作意识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或利益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或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当今的世界,许多项工作都不是某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完成的。然而,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与别人共同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明白合作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分角色进行口语会话;共同编演英文戏剧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3.感恩意识

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对别人的点滴帮助应心存感激、永不忘记并力争日后给予回报。然而,当今社会感恩意识普遍较弱,尤其是在家娇生惯养的学生们,他们常常认为父母为之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坦然受之、毫无感恩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相关资料来培养学生们的感恩意识,从认知、情感、实践等多层面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4.节约意识

国务院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可能的降低资源消耗并力争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节约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现在许多人认为勤俭节约会使自己丢面子,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因此,饭店中几乎未动的饭菜便成了猪、狗的美味佳肴;学校食堂的桌子上摆满了残羹冷炙;教室的日光灯昼夜不熄……所有这一切让人看了痛心不已。为减少、避免这些不良现象,教师便责无旁贷地肩负着节约意识培养的重任。

5.环保意识

“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揭示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自然资源和优良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障,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各地癌症村的出现使人痛心疾首,这是人类破坏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果。为了不再发生类似的悲惨事件,教师在慨叹之时,急需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三种精神

1.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和热爱之情。这种感情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主义精神,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讲授英语短文“The Story of Madame Curie”时,教师应在讲解居里夫人主要事迹的同时,重点分析她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渗透。此外,教师还应建议学生课下阅读英语资料。例如,China Daily,the 21st Century等政治性较强的读物,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各领域发展现状,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立志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之材。

2.集体主义精神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之中,自己的利益和集体利益息息相关。然而,现在的孩子通常是独生子女,大多数个性较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缺乏集体荣誉感,很少考虑到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集体利益造成损害,当自身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很难做到从大局出发放弃自己的利益。因此,教师须有意加强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3.乐于助人精神

乐于助人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精神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教师对学生加强乐于助人精神的培养是必要且不可缺少的。

总之,德育应贯穿于各教育阶段的各个学科,尤其是高校阶段,各个学科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英语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授课内容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期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大学生与高中生英语自我监控能力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