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排灯文化产业开发研究

时间:2022-10-19 05:35:20

青海湟源排灯文化产业开发研究

【内容摘要】上世纪90年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我国认识程度仍比较低的情况下,有关于排灯遗产的挖掘与整理,就已在青海省湟源县逐步发展起来,并率先成为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示范代表,不仅带动了本地及周边各县的经济发展,也为青海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开创了一种良好模式。在湟源县兴起文化挖掘整理之后,排灯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沉默期,即排灯遗产保护初始阶段,此时排灯文化产业并没有兴起;二是繁荣期,即排灯遗产保护最高涨时期,排灯文化产业也在进行大力开展;三是再沉默期,此时排灯遗产保护处于下降趋势,而湟源排灯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几乎停滞。

【关键词】湟源排灯 文化产业 产业开发

一、排灯文化产业中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面临的问题

湟源排灯前几年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转折阶段,近几年虽也在持续举办排灯展览,但在规模、样式以及创新方面已明显不如从前。究其原因在于,一是过去的活动是由县政府专人主抓工作,由当地文化局的内部团队负责制作,转为近几年由文化局外包给本土公司进行制作,而文化局在名义上进行监管的运行机制。县文化局的初衷本是希望以此发展当地排灯文化产业,提升本土排灯文化公司的制作能力,但在外包过程中,由于事先缺乏对本地制作公司的能力评估,且文化局的制作团队早已解散,也失去了对排灯工艺方面的监督,以致近年来的排灯在制作工艺水平、艺术价值、创新等方面并无多大提升。

二是地方政府近几年为促进当地旅游发展,逐步完善了周边配套设施,加大了对老街的改造投入,客观上导致排灯的经费投入额度以及使用效率方面明显不如从前,缺乏应有的扶持力度。

三是湟源县于2007年举办的“首届排灯文化艺术节”虽在省内外反响良好,但仅举办一届,且关于排灯的宣传活动也仅此一种。一定程度上说明地方政府关于排灯的整体规划以及品牌的长效宣传机制并不完善,品牌打造及宣传方式也较为单一,致使活动举办并没有形成系列。

(二)产品自身的问题

首先,由于湟源排灯在制作方面主要以传统工艺为主,技术应用和表现手法难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作为湟源县着重发展的旅游性产品,一定程度影响了市场的认可程度。随着排灯逐步进入产业化发展,很可能出现由于经不起市场考验最终被淘汰的情况。所以,在发展排灯文化产业之前,这些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其次,由于排灯市场环境不佳,品牌初步形成,省外认知度不高,导致目前湟源县仍旧无法形成集群化的产、供、销运行机制。老街内的排灯制作公司也不能单独依靠制作排灯实现盈利,必须通过开展其他业务支撑公司运作。如此一来,由于排灯本身投入成本较大,市场生存能力较弱,更容易出现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不利于排灯市场的长远发展,离品牌建设的初衷也越来越远。

最后,排灯工艺品创新力度仍旧不够,功能性不强。湟源排灯近些年虽在风格、造型、新技术应用方面做出不少努力,但其功能几乎停留于“观赏”领域,客观上造成排灯功能性不强,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面临市场严峻的考验。

(三)行业本身及相关行业的问题

首先,排灯行业机制不健全,排灯制作公司无论是在规模、数量还是持有资金方面均不占优势,致使排灯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由于社会各种文化扶持机构尚未发展起来,且“投资主体渠道单一,基本上还是靠财政拨款,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与发展文化产业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①另一方面由于本地文化产业发展观念仍旧落后,对文化产业的运作认识不够清楚,致使排灯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和制约。

其次,排灯产业链建设不完整,各相关文化产业发展较为分散,对排灯产业贡献率低。一是“到2010年底青海省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共有7233个,从业人数97017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2.38亿元,文化产业企业在逐渐增多,可企业生产的外部产业链还未形成,仍处于单打独争的状况”。二是“内部能胜任文化策划、工艺美术研发、设计的人才又少之又少”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排灯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排灯文化产业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二、排灯文化产业中问题的解决

(一)政府问题的解决

首先,发展湟源排灯文化产业,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一切力量形成合力。一方面应加强对本地排灯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制定排灯文化产品开发的相关法规和优惠政策,通过扶持排灯生产企业向外发展,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要在操作时正确评估地方企业实力,组织相关人士成立排灯专家组或排灯协会,不定期开展对县内排灯制作公司以及对排灯的工艺质量进行检测与评估。通过聘请策划公司进行产业规划,了解市场动态及消费者心理需求,确保排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在资金扶持方面,政府需平衡兼顾。既要大力发挥自身导向作用,同时也应吸引社会资金,调动社会各界群体开展对排灯文化产业的支持。如吸引外地旅游企业进行投资、鼓励本地企业加入等,保障湟源排灯文化产业顺利运行。

再次,立足长远,制定规划,建立排灯品牌长效运营机制。一方面在品牌维护上需进行长远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整体形象。另一方面应拓展排灯宣传渠道,增加举办活动的形式,通过对媒体的科学利用增强宣传效果,树立排灯品牌。如“政府凡是外事活动、出国访问、经贸洽谈、接待外宾、商务活动、签订合同、专题考察、专题展出都可将其展出”。③至于国内的活动则可鼓励排灯生产企业“与著名商场、贸易中心合作,推销文化艺术产品”④,从而为排灯品牌的宣传搭建良好平台。

(二)产品自身问题的解决

首先,排灯应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一方面要迎合市场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切忌以创新开发之名,盲目求新、求变,失去传统风格及工艺技术。笔者认为,排灯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参照本省唐卡的发展模式,排灯也可归为传统排灯和现代排灯两大类,进行双轨制发展。在制作现代排灯的过程中,应极力创新,打破旧思维,使排灯焕发活力。

其次,在市场环境方面,应做好排灯前期市场调查,进行可行性分析评估,运用市场运作和品牌营销理念明确受众定位,做好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排灯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一方面通过节日宣传,发行带有统一排灯标识的纪念币、银行卡、邮票等,增强湟源排灯的影响力。通过在县内各个景点或重要场所悬挂排灯装饰品,以彰显排灯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排灯资源,积极开展排灯文化产业与本地旅游、经贸等活动相结合,并大力借助新闻媒体、电子网络等进行宣传推广。此外,应客观研究排灯消费市场,避免行业内同质化竞争,通过设立定位区分、发展精品、创立品牌,以品牌带动市场,赢得消费者口碑。

最后,拓展排灯应用功能,加大开发力度,充分依靠现代科技挖掘排灯潜力。通过运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强排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提升排灯科技含量。“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对其进行精心包装和创新改进,从而使之原有艺术特色和所传达出的民间文化艺术信息更浓。”⑤如将排灯工艺融入木质家具、装饰品中,实现排灯的遥控开关功能、定时开关功能,或实现排灯内容的变化等,以提升排灯产品的附加值。

(三)行业本身及相关行业问题的解决

首先,一方面应通过政府或社会融资,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排灯文化产业基地,增加企业数量与规模,增强排灯行业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县内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品化、特殊化、新型化方向发展;通过建立排灯产业园区,引导当地排灯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排灯品牌集群优势。通过“实行强强联合、强弱互补,扩大产品范围,从战略高度对产品进行统筹规划,延伸产业产品链”。⑥另一方面,应成立排灯行业协会,建立行业对话机制,避免市场无序竞争,严格规定各企业的销售领域、产品定位、产品规格。定期开展产品评审,防止排灯产品出现庸俗化、劣质化,约束市场不当行为,实现排灯文化产品良性发展。

其次,针对排灯相关产业链较弱的问题,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排灯相关行业的扶持,在县内形成完整产业链体系,保障地方文化产业竞争力,如民族工艺制造业、零售业、旅游业、服务业、交通业、出版业、影视业等。例如四川省“自贡花灯从一项民间活动发展为一项知名品牌,形成了与灯会相关的57个公司,每年可提供将近6000个岗位”。⑦在人才建设方面,要加强人才队伍素质建设,采取集中培养方式,提高各部门人员素质。通过开展与地方高校合作,成立排灯研究所或研究基地,既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也为湟源排灯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批懂文化、懂生产、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结语

发展湟源排灯文化产业是青海省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也反映出目前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又正处于文化产业化初期的关键阶段,就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对符合国情的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扶植上。⑧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大力倡导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强省也必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而湟源排灯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不仅有利于湟源县本地的经济生活,也赋予了当地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湟源县的文化软实力。

(注:本文为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项目“湟源排灯文化产业开发研究”的成果。)

注释:

①②④⑤⑥马季春.关于开发青海特色文化产品的思考[J].青海文化,2012(3):66.

③赵兰. 农民画艺术发展现状初探[J].青海文化,2012(3):85.

⑦张在德.保护和合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C].//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119.

⑧胡惠林.文化产业学概论[M].昆明:云南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

上一篇:郭婉莹:拿自如来抵御无常 下一篇:湖南卫生惠民措施操作细则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