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研究

时间:2022-10-18 07:05:37

青海民族研究

都市流动穆斯林文化适应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基于问卷调查的广州个案实证研究陈晓毅 (1)

博尔诺夫对存在主义的人类学批判及其教育意蕴唐卫平 吴云鹏 (20)

音乐人类学的历史语境与理论诉求熊晓辉 (24)

从《易经》看“象征理论”程林盛 (28)

太阳诗人的精神寻根——楚辞中的日神意象及其人类学解读李措吉 (31)

民族·国家·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视阈下白寿彝先生的民族关系史学理论研究范国强 管祥久 (36)

基于农民视角的青海省新农村建设状况分析——基于问卷调查的个案实证研究李双元 (40)

论货币与国家认同的建构欧阳彬 (50)

城市边缘孤独的守望者——白银区“回民小村”城市融入中的排斥与内卷巨晶 (54)

边界与边缘:高校学生民族服饰的认同内涵马雪莲 (58)

藏区民间纠纷解决方式的困境与出路的博弈分析——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某乡的个案为例李虹 (62)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社区的居民需要——以玉树县上拉秀乡家吉娘生态移民社区为例荣增举 (67)

17至18世纪清朝与格鲁派上层的互动研究马啸 (73)

会供羯磨仪轨:建立人与神之间的情感联结——对觉域派会供羯磨仪轨的文化解读德吉卓玛 (81)

中国西北的纳格什班底教团佛莱彻[美] 赵秋蒂(译) 张中复(校) 马成俊(校) (88)

近代黄河上游区域地权问题研究黄正林 (101)

论北宋对西北边防军政情报的控制——从法制的视角陈武强 (107)

茶文化初传藏区的时间与空间之语言学考证杨海潮 (111)

论秦汉时期河湟羌人的经济社会结构及与青海草原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张生寅 (116)

明代以来青海草场冲突纠纷及解决路径述略鄂崇荣 (120)

儒家文化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张燕辉 (125)

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探析刘招明 (128)

青海茶文化形成的民俗文化学分析唐仲山 (133)

河湟汉族古风厚重的婚俗语境蒲生华 (138)

《格萨尔》说唱艺人表演程式的外部影响索南措 (144)

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保护研究——以广西壮锦为例贺剑武 高艳玲 (147)

论塔尔寺羌姆——“法王舞”的构成要素及其美学价值李华 (152)

汉藏族学生英语交流意愿的比较研究李树华 (156)

青海藏族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朱韶晖 (160)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促进藏区社会和谐多措 章波 (167)

守望者的牧歌及其变奏——撒玛尔罕诗歌简论马丁 (171)

民族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暨民族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剪影 (F0002)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蒲文成 (1)

征程三十年 驻马高远看——话叙民大民研所雪域伴留香芈一之 (2)

繁荣学术 再创辉煌王昱 (4)

角色平台:学科·培育与坚守——贺《青海民族研究》创刊20周年郝苏民 (5)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为《青海民族研究》公开发行20周年而作贾晞儒 (7)

吴汝康人类学实践中的人观思想及其来源吴新智 杜靖 (12)

20世纪下半叶的欧美人类学理论谢丽·奥特纳 何国强(译) (19)

蚩尤崇拜与民族认同——论当今中国苗族树立“精神共祖”的过程及背景杨志强 (38)

略论20世纪法国人类学思想的嬗变苑国华 (46)

族群理论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反思陈心林 (50)

“物”的人类学研究吴兴帜 (55)

原生态智慧的“他者”想像与文化多样性李霞 (60)

论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的耦合运行罗康隆 (64)

生物污染受损程度的评估依据杨成 杨庭硕 (72)

从同族词个案探究汉藏语系的一种构词手段宋金兰 江海燕 (76)

论回族“小经”文字及其保护措施哈正利 马超 (80)

基于问题意识的“花儿”语言研究曹强 (85)

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的社会调查——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起台堡村为例白绍业 (89)

甘洛县新市坝镇尔苏藏族的琅玕比研究王德和 古涛 (94)

论东女国的经济生活吕变庭 王阔 (98)

论吐蕃治下的吐谷浑杨铭 (106)

民国时期甘宁青农村高利贷利率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刘征 (110)

论清代及民国时期丹噶尔(湟源)民族贸易与地方经济社会郭凤霞 杜常顺 (117)

论清代“环湖八族”形成的历史背景索南多杰 德旦项毛 (123)

近代回族报刊与回族社会现代化意识的交互关系张琴 (126)

从多元走向一体是民族过程的规律——以汉民族的民族过程为例徐杰舜 (129)

试论唐朝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府州制度管彦波 (136)

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蕴含的当代民主政治理念彭庆军 (140)

论民族关系的本质及其奋斗目标王英 (144)

论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吴秀兰 (149)

民族理论创新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第四届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综述陆鹏 肖锐 (152)

近代青海地区基督教传播的特点及社会影响马明忠 (154)

试论“燕行录”中藏传佛教消极形象产生的原因师存勋 (159)

瞿昙寺衰落原因分析徐世栋 徐世梁 (16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研究侯亮 (169)

三十年风雨历程——民族研究所大事记(1980—2010年) (F0002)

日本“AINU”人的族群认同与捍卫文化遗产的实践——北海道学术考察印象郝苏民 (1)

藏族一妻多夫婚俗:一项文化人类学分析徐扬 尚会鹏 (6)

政治人类学权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人类学视野中的权力研究之一兰世辉 徐杰舜 (15)

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谷禾 (21)

边界缓冲区:催生新族群的温床关丙胜 (26)

清真寺族群认同功能的入类学解读——以清代兰州清真寺为例高源 (31)

乡村回族社区“人情”文化变迁研究沙彦奋 陈其斌 (35)

撒拉语的濒危状况及原因分析马伟 (39)

描述译学的语言学模式柴秀娟 (51)

论跨界民族的社会认同雷勇 (56)

论城市界面下回族女性婚姻观念和行为的变迁温文芳 (60)

伊斯兰玻璃制品对宋朝经济生活的影响吕变庭 周立志 (68)

论西夏法典中的文书制度高宗池 赵彦龙 (74)

汉代“葆部”的社会治安功能考论林永强 (81)

略论《钦定章程》及其历史意义牛绿花 (86)

左宗棠与西北边贸述论杨晓红 (91)

民俗语言表述之初探——以青海民间民俗语汇为例贾晞儒 (96)

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渊源探析包海青 (101)

三江源地区民间传说及其文化意蕴初探安海民 (106)

塔尔寺花架音乐艺术探析晁元清 叱培虹 (111)

全国各民族人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范畴赵健君 (114)

民族共生理论:散杂居民族关系及目标范示研究袁年兴 许宪隆 (119)

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问题的文献述评陈纪 高永久 (125)

从十七大报告谈我国民族研究的思路——兼驳民族研究的边缘化问题陈丽明 熊坤新 (131)

经济发展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杨虎德 (137)

试述中国清真寺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中的重要作用魏寒梅 马海陆 (147)

青海地方节庆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王昱 毕艳君 (152)

多维视角下的民族经济融合:内在机理和实现途径张湛 (158)

收入分配视角下的青海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研究尹秀娟 (168)

《芈一之民族历史研究文集》简介张科 唐仲山(图) (F0002)

《李克郁土族历史与语言文字研究文集》简介李志荣 唐仲山(图) (F0003)

番回还是回番?汉回还是回民?——18世纪甘肃的撒拉尔族群界定与清朝行革马海云(著) 李丽琴 马成俊(译校) (1)

杜赞奇中国华北权力研究述论——人类学视野中的权力研究之二兰世辉 徐杰舜 (15)

论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赵艳喜 (20)

中亚、突厥族群对文化学研究的意义张咏 徐海燕 (24)

赣南客家风水信仰的人类学分析王天鹏 (29)

“局内人”与“局外人”马岚 (35)

历史记忆、国家意识与族群互动——《灌溪匡氏宗谱》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研读匡达晒 (39)

转型期撒拉族婚姻家庭价值观变迁探微石德生 (44)

互动中的文化拿来与输出——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的新适应杨文笔 (51)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问题与对策——以西宁市上滨河路社区工作者为例荣增举 王莲玉 (58)

城市化进程中回族社区内清真寺社会功能——以西宁市城东区为例马占彪 (62)

论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以柳州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为例贺剑武 (66)

合作性田野调查个案研究——以广西靖西县龙邦镇其龙村为例张小娟 马菁 (71)

青海蒙古族部落的溯源与演变特征古·才仁巴力 (76)

敦煌寺院经济文书中的会计思想明成满 (82)

基于高利贷和鸦片关系视角的民国时期甘宁青农村社会问题分析刘征 (87)

近代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商业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以广西为例陈炜 (93)

从咏青诗歌看清代河湟商贸活动马凤兰 (99)

论社会史视野下的报刊与民众动员——以抗战期间甘青报刊为例冯敏 (103)

祖先崇拜与四川客家神榜文化严奇岩 (108)

传统节日文化生存发展策略——写在传统节日法定化之后冉昆玉 董金权 (113)

论“花儿会”的狂欢化色彩阿进录 (119)

试论藏族传统文化之生态哲学李姝睿 (124)

河湟汉族转房婚存留的背景探析王丽珍 (127)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

论民族自治县级政府行政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制约赵小军 (131)

试析冷战后民族主义浪潮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田建明 (136)

论民族关系与青海藏族自治地方的社会稳定金颜 李加才旦 (141)

论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自司法救济的必要性马训祥 梁秋云 (148)

张荫棠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张荫棠筹藏时期为考察康欣平 (152)

西部民族地区私营企业主关系网络建构研究江建英 苏亚莉 (158)

西北内陆城镇密集区整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张新红 张志斌 吴永诚 陈谦 (162)

关于青藏两省区旅游业协作发展模式的思考张爱儒 (169)

《贾晞儒语言文化研究文集》简介 (F0002)

《贾晞儒语方文化研究文集》简介 (F0003)

中国乡村权力的研究进程及其启示——人类学视野中的权力研究之三兰世辉 徐杰舜 (1)

海拔高度与文化:何者与人类生育力有关?何国强(译) (8)

缺少的分享——喜马拉雅东部(中国云南西北部)作为“整体社会事实”的分享的仪式语言施帝恩St e phane Gros[法](著) 周云水(译 (23)

哈桑·图拉比及苏丹的“伊斯兰实验”刘辉 (34)

生活在安第斯山区的土著是否明显地存在因缺氧面造成的生育力下降的问题——对戈尔斯坦、查隆和比尔的回应查理斯·霍夫 (9)

论高海拔地区人类生殖能力的研究:回应霍夫梅尔文·C·戈尔斯坦 辛西亚·M·比尔 帕杰·查隆 (11)

就埃贝尔森对戈尔斯坦、查隆、比尔批评的回应梅尔文·C·戈尔斯坦 辛西亚·M·比尔 帕杰·查隆 (15)

近同戈尔斯坦、查隆和比尔商榷安德鲁·埃贝尔森 (17)

对《高海拔缺氧、文化和入类生育力或生殖能力》一文的评论阿迈塔巴·布什 兰简·古朴塔 (18)

对布什和古朴塔的回应梅尔文·C·戈尔斯坦 辛西亚·M·比尔 帕杰·查隆 (21)

《神湖记忆》简介张科 唐仲山(图) (F0002)

《藏族法律文化研究》简介甘措 唐仲山(图) (F0003)

藏娘古塔唐仲山(摄影) (F0004)

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李双元 (40)

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发展的特征——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分析严庆 青觉 (46)

回族“顺主忠君”政治伦理思想简论梁向明 (53)

民族学视野下驯鹿鄂温克人移民与定居的探讨乌兰托亚 (59)

关于徐家寨村石刻佛像的民族学解读马明忠 (63)

文化认同与和谐青海邱翊 (66)

敦煌“贺雨文”初探赵玉平 (70)

青海古代邮驿考述纪小春 (73)

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广西大明山(上)黄世杰 (7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研究——基于理论的视角刘坤 (96)

撤拉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渊源及特点周莉 (102)

文化涵化与民族语言融合路红霞 (106)

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翻译策略马慈祥 (109)

文化生态与艺术传承——以热贡艺术为例吕霞 (112)

论“於菟”的音乐与文化内涵——黄南州同仁县年都乎乡祭祀仪式音乐田野调查郭晓虹 (120)

花儿缘起之民俗学、人类学解析——以河州花儿为例张志娟 (124)

王洛宾音乐创作中哈萨克元素探源于书正 (128)

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有效推进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张维平 (133)

青海高校研究生教育调查研究童成乾 星全成 (137)

青海农牧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现状调查韩维良 (141)

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马翠兰 (145)

法律习惯化与习惯法律化(上)韦志明 (149)

解析伊斯兰法中的婚姻观刘建霞 (157)

民族地区警察职业能力培养探析——以青海藏区为视域丁玲 (162)

研究少数民族刑事习惯法的三个视角马兰花 (165)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藏族学生体质状况调查分析王霞 (170)

音乐人类学的困惑熊晓辉 (1)

地域、身份与认同——云南金水河村傣族跨国婚姻调查谷家荣 (5)

技术人类学:一个成长中的新学科梅其君 (10)

不结伴与族群团结——茈碧回族的、社会性别关系与族群认同罗红 (14)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形成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从保护与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谈起马伟华 (17)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的重塑——基于地域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解志苹 吴开松 (21)

“道德边际约束”的价值意蕴——考察个体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另一种视角杜翠梅 (26)

适应与创新——伊斯兰教在河南的地方发展马晓军 (30)

对青海土族青春晚期学生1985~2006年体质状况的比较分析李增民 (33)

青海高原藏族游牧区现代学校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分析贾荣敏 张志方 (37)

试论宁夏回族面对的族际关系的多样性和应对性马惠兰 杨光 (41)

和平解放对社会进程的历史作用陈崇凯 马汉斌 (44)

崛起中的“大印度教主义”及其根源问题郭洪纪 (51)

循化孟达天池古建筑遗墟及地理文化考辨吴引水 吴均 (58)

明代河州、岷州、洮州茶马贸易研究肖文清 武沐 (61)

从写亦虎仙之死看明代哈密危机的内因廖元琨 (66)

元代回回人汉化新议马天博 (72)

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广西大明山(下)黄世杰 (76)

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在节庆民俗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薛洁 林盛明 (88)

青海民族民俗工艺的文化特征研究李朝 (92)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口头文本——以裕固族民间故事为研究个案李建宗 (99)

东乡族民间故事类型与女性叙事研究李静 台文泽 (103)

革命话语下的民间文化——以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为例(1949-1978)赵法发 (109)

从《东京梦华录》看北宋时期的都市婚俗王文燕 汤夺先 (115)

试析黑衣壮民歌的传承方式及传承困境颜娇 周博 (1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藏族音乐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曹文利 (124)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青海省各产业效率分析王建军 束艳霞 刘守跃 (127)

内蒙古首府地区资源型发展的渊源与效应分析乌仁其其格 (133)

青海省旅游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以波特“钻石模型”为视角郭旭红 (138)

牧民?农民?市民?——浅议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周甜 (144)

土族民俗文化与土乡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研究费胜章 (147)

我国生态补偿立法的缺失及法律重构新论吕志祥 刘嘉尧 (150)

法律习惯化与习惯法律化(下)韦志明 (155)

青海蒙古族的继承习惯析论羊措 羊中太 (163)

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胡维芳 (169)

领导关怀洪军 (F0002)

《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1—4期(总第81—84期)总目录 (I0001)

上一篇:民族研究 下一篇:广西民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