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信贷管理的缺陷与策略

时间:2022-10-19 03:06:18

信用社信贷管理的缺陷与策略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严。

有的信用社在签订借款担保合同时,对借款人或保证人的主体资格没有严格审查,在没有对债务人及其保证人认真调查的情况下,就仓促放贷,以致出现诉讼时,因借款人或保证人、借款人及其保证人不具备主体资格而使借款担保合同被确认为无效;部分信贷人员认为,借款人都是当地人,各方面情况都比较熟悉,加上借款金额不大,无须形成专门的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材料。

(二)未严格执行相互制约的复核制度。部分信用社内、外勤人员办理信贷业务粗心大意,不能认真填写各种凭证,导致借款申请书、合同、借据等要素不全。

(三)贷新还旧、收息换据、债务置换,将本来有问题的贷款或者非正常贷款通过这些手段人为转为正常贷款。

(四)重形式,轻内容。有的信贷人员不深入农户调查,仅依靠想象力编造农户信贷档案。有些信用社不重视信贷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信贷档案不完整,记录要素不全,信息反映失真,分散管理等问题。

(五)重任务,轻实效。如在发放农户联保贷款时,错误的认为只要不超过联保贷款限额的上限就可以,没有对联保农户的净资产进行认真的了解,导致有些农户亲戚之间联保、困难户之间联保,给信贷资产带来危险。

(六)丧失救济良机。有些信用社在债务人或担保人下落不明、已无履行能力或担保物已灭失的情况下,还心存侥幸,希望能与债务人或担保人协商解决,在解决无望的情况下,才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从而错过了最佳诉讼时机,影响案件的执行。

(七)没有严格执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只管发放,不究责任。有些信贷人员只要发放权力,不愿承担回收责任。

(八)违规违纪发放贷款。有些信贷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或者不顾信用社的信贷纪律,以贷谋私,向贷户“吃、拿、卡、要、报”,不见好处不办事,严重败坏信用社的整体形象和声誉,挫伤社农感情。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管理模式与用人机制上的问题。

就农村信用社而言,由于仍沿用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加上网点多,非常缺乏专业的信贷人员,因而导致人员缺乏,素质不高,不能正确分析风险和应对风险。

(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执行不力。

一是对信贷调查人员缺乏制度约束,为部分信贷人员提供了违规违纪发放贷款机会或为他们信贷调查走形式、不负责任提供了可能性;二是人员调动缺乏制度约束。由于部分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调整、调动频繁,导致信贷信息收集中断,责任贷款“推诿扯皮”出现断档,更有部分农户因为此种原因不愿还款。对于贷款责任人调动,许多信用社没有明确规定责任人应承担的清收责任,往往一走了之;三是缺乏信贷风险预警系统。许多信用社没有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系统,通常是贷款出了问题才引起重视;四是对信贷决策人缺乏有效制度约束。有些信用社从上至下虽然建立了逐级审批贷款管理体制,但实际上还是一个人说了算,贷款集体审批流于形式。

三、强化信贷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要时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同时要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二是要加强对现有信贷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正直的道德修养、扎实的信贷业务知识、丰富的风险识别、控制的经验和能力的信贷管理人员队伍;三是要树立团结、自信、奉献、必胜的人文精神,把信贷人员感召到“社兴我荣、以社为家”的氛围之中。

(二)大力构建学习平台,抓制度学习。

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学习、培训等办法,对信贷员进行定期、持续、制度化的业务培训,让信贷人员有针对性的不断“充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贷工作需求。

(三)实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

通过科学设置评定信贷人员等级,建立科学的信贷考核目标体系和信贷考核的激励机制,让信贷人员的工作实绩得到高额回报和实现个人价值,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强化内控制度建设。

一要完善贷款公开制度,关口前移,变贷后公开为贷前公开,做到不公开不审批;二要突出“控制风险的三道防线”,完善自控、互控、监控的体系,不仅要“控下”,而且还要“控上”,突破决策层内控的“盲区”,使内控制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三要从岗位职责入手,完善内控制度;四要建立健全业务、会计、稽核和监察事前监督协调运转的内部控制制度。要通过严格的贷款责任制和合理的授信授权等制度安排,规范贷款的操作程序,增加贷款发放的透明度,抑制内部违规行为,弱化道德风险影响。

(五)严格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落到实处。

一是要对违规放贷的责任人员实行严厉的追究制度,以达到约束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达到贷款投放得出、收得回,形成风险有人承担;二是对新发放的贷款实行“包发放、包管理、包收回,同信贷员的收入挂钩”责任制;三是严格实行贷款责任认定,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改变以往贷款发生损失后责任不清的状况,增强信贷责任人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确保贷款低风险高质量;四是建立主责任人制度,严格责任界定。建立主责任人制,即第一责任人制,是适应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需要,在实行审贷分离、明确岗位职责和部门职责的基础上,针对有决策权人在决策各环节中的作用及行为而承担责任的管理制度。主责任人制的建立有利于规范信贷决策行为,有利于克服多年来信贷业务逐级报批而由一人承担责任或名为集体承担责任而实际无人承担责任的弊端。五是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对造成贷款损失的应给予处罚,对正确决策带来良好经济效果的给予奖励。

(六)创新信贷管理机制。

一是实施业务创新,努力开发具有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降低交易成本等功能或多种功能融为一体的金融产品,改善当前信用社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的局面;二是要完善期限管理,坚持贷款期限与农产品生产周期相吻合的管理模式;三是实施客户中心战略,巩固原有的优质客户,开发一批新的黄金客户,清理淘汰一批劣质客户;四是创新小额农贷模式,推行“客户经理”和“农户协管员”制度,适度突破授信额度的限度,推行联保贷款等方式,优化小额农贷营销方式组合,保持小额农贷的活力。五是实行信贷员评级奖惩制度,改变以往信贷员工作业绩好坏一个样、工资多少一个样的状况,有效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六是要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不良贷款盘活新路子。

(七)严格执行信贷管理操作规程。

一是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对每笔贷款都必须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贷时严格审查、贷后跟踪检查;二是严格资信审查。信用社在签订借款担保合同时,应对借款人、保证人进行全面,严格审查,进行资格认定,一方面确认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资信情况,另一方面审查借款人,尤其是保证人,是否具备法人资格,是否在正常经营,强化抵押担保的风险分散机制,优化贷款质量;三是慎签借款担保合同,防止抵押财产已灭失或财产权不明晰的情况。

(八)建立信贷管理内部评价体系。

一是进一步明确信贷管理部门工作程序内容及应承担的责任,逐步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减少干预行为,提高服务效率;二是推广农户贷款授权、授信管理新模式;三是积极建立农村信用社内部评级体系。可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公司类项目贷款、大额贷款、微小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等客户不同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并将信用评级标准按区域经济状况予以区分;四是规范信贷档案管理,进一步明确信贷档案管理的标准、内容、范围,将审贷小组审议、运作资料和客户资料分别归档保管,序时、分类装订保管。

上一篇:高校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制度分析 下一篇: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监管构想及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