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艺术中塑造形象的人性化

时间:2022-10-19 02:01:22

论影视艺术中塑造形象的人性化

[摘 要] 影视艺术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一部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创作中要把握住将要创作的人物的特定生存环境和特定的人性化特点,从而完成一个真实而饱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是创作成功影视作品的前提和重中之重。

[关键词] 影视艺术;塑造形象;人性化

“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这个文艺理论上的大概念,是中国影视剧创作中一直沿袭和秉承的传统的创作观念。影视创作者们按照这一思维定式完成典型环境下的人物塑造,而使人物丧失了“人性”,摒弃了血肉,沦为目的性的附着品。20世纪80年代后,思想文化界人文精神的回归和张扬,让影视创作者开始从迷失中找到了可以拓展和突破的出口,对人性的重新审视和挖掘,不但增强了电影的戏剧张力与共鸣,让许许多多人物深植人心,更让影视创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一、纵观电影创作中的人性化

从大量的影片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性化”的人物形象得到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可。如费雯丽在《乱世佳人》中扮演的郝思佳,表现出了心狠手辣、薄情寡义、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勇于担当不吝付出的多重善变人性。还有张丰毅在《霸王别姬》中把段小楼的人性表现得正义、阳刚、敢作敢当和在“”时期迫不得已的人格扭曲;程蝶衣在戏台上的真虞姬、戏台下的假虞姬,背叛性别,“不疯魔不成活”, 不断被抛弃遭背叛的悲剧人生 ;程小楼的妻子、花满楼的头牌菊仙,真诚、善良、聪慧、敢爱敢恨的立体塑造。苏丽珍这一角色在王家卫执导的影片《花样年华》中塑造得最为成功。她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那几十件古典美丽的旗袍,也不是她外在的美丽高挑的身材和那哀怨的缥缈的眼神,在电影中苏丽珍已经爱上了周暮云,但即使是这样刻骨铭心的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她也没有能够走出传统保守的生活。电影中最重要部分的刻画,是苏丽珍前去寻找周慕云这一幕戏,画面里的苏丽珍忙乱地不停地上下楼、左转、右转,让人看得晕头转向。这些画面所体现的也就是苏丽珍当时的心情,她心烦意乱,不知道自己应不应该去找周暮云。这也就是所谓的“剪不断、理还乱”,或许这就是命运,一个受到传统保守文化的桎梏和典型环境压迫下的中国女人的无奈的命运,非常形象地体现在电影之中。张曼玉扮演的这一角色,演出了一个女人内在的美丽气质,具有典型性。这些影片人物都因其贴近生活,表现出了普通百姓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才使得观众在审美的接受过程中产生认同。不论是娱乐性极强的影片《三个傻瓜》《2012洛杉矶》《疯狂的石头》《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人在逋尽贰度米拥飞》,还是风靡世界的功夫片《蜀山英雄传》《英雄》《硬汉2》《叶问》《中南海保镖》《我是谁》等,之所以能燃起观众极大的观影热情,不止是影片运用了很多高科技的特效手段,更是因为故事中人物塑造的丰富性和多面性,他们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有人的本性。因为有了这些食人间烟火的人物,才使得这些具体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具有人性本真的召唤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对于影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会产生审美的认同。在艺术影片或者娱乐影片当中,在内容叙述与人物的塑造上都约定俗成地表现出一条大家认可的接受了的审美规律,那就是影片人物形象的人性化表现。而且, “人性化的”人物形象,在影片中因其塑造人物的不同人性,其展现出来不同的对待生命态度与不同的对于生命行为的选择,都会使观众对于人类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引起积极的思考。

二、中国当代影视人物形象的人性化

《亮剑》里泥腿子八路军团长“李云龙”,《士兵突击》里憨厚淳朴的军人“许三多”,《南京!南京!》里刘烨饰演的中国士兵,都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和喜爱,因为他们贴近生活,真实可信而人性饱满。 观众能够产生强烈共鸣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中《南京!南京!》中刘烨饰演的中国士兵,骁勇善战,顽强抵抗日军的进攻。在南京沦陷的最后一刻,仍在誓死保卫着这座将死之城。但在最后无力回天之时,镜头微俯,广角镜头对准“刘烨”,他用诚恳而带有恐惧感的表情和语气真实地对战友们说:“散了吧!守不住了!”这在以往同类作品中是难以实现的。而片中诸多对人性的真实挖掘,也使得《南京!南京!》一片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更使其对战争掠夺的控诉显得苍劲有力。在中国电影实践中,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洪深等人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戏剧舞台艺术方面汲取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电影在“左翼”电影人带领下,用各种各样的思想武装起来,人性化成为奢望,人成为各种政治各个阶级的表现符号,以适应当时社会的政治需要。人性化的曙光直到“”结束才展现出来。改革开放使中国电影对人性化重新审视,出现了第四代、第五代电影人对人性化的积极探索。通过勇敢尝试,新时代的中国电影从探求所谓压抑扭曲的人性到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审视,满足于西方对中国的猎奇思想。以此作为中国电影的转折。在第六代电影中,经过了物质文化的熏陶,照搬西方现代物质文化所产生的作品,蔚然成风。使电影作品人性化脱离了中国的社会现实。中国电影人通过对现代人性问题的检讨,使人性的关怀逐渐走入到电影中来。在冯小刚导演的影片《天下无贼》当中,冯小刚通过其作品的人性化展示,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其对电影人性化的追求得到了良好的回报。在影片中通过复杂而矛盾的人性拷问了社会的良知与理想。在他的另一部影片《集结号》当中,通过张涵予饰演的团长,表现了在国家民族的大义面前,舍弃小我的痛苦与抉择!展现出对于个体生命价值与存在意义的人性化追寻。

三、电影中的人性化再认识

我们知道,人性化是通过人来具体体现的,他不是抽象的,因此,不能把善恶、美丑简单地归为哪一类,人性是复杂的,在外界的压力下迸发出的人性是受其文化道德的严重影响,我们要以此为背景把握人性,在电影作品中展现人性的光辉。如果我们从电影的商业需求上来看待人性化问题就可以发现,其实所谓人性化是建立在人类对于人性的共同认可的基础上,成为我们自我审视的一面镜子。比如《孤儿救祖记》中的主人公余蔚如和余璞,《九香》这部影片中忍辱负重的母亲,《天云山传奇》里面的冯晴岚则以伟大崇高的母性之爱拯救了罗群的生命,又如在电影《功夫梦》中身怀绝技、心地善良,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的成龙所饰演的老韩,王朔口中第五代导演的终结作品《孔雀》中张静初饰演的姐姐……同时,人性电影也不是那种将人性等于恶、等于丑、等于假的电影,比如电影《白毛女》中万恶的地主黄世仁,《红色娘子军》中的地主南霸天,《地雷战》《地道战》中的侵略者日本鬼子……都贴着假恶丑的脸谱。如果单从华语电影圈来说,人性电影应该包括诸如《九香》《非诚勿扰》《手机》《做头》《甲方乙方》《南京!南京!》《山楂树之恋》《茉莉花开》《如┕•爱》《色•戒》《老井》《集结号》等这样透射出人性化光芒的影片。人性电影并不只是要简单地取代非人性或单一人性的电影作品,而是要在符合事实的基础上凸显全面复杂的人性内涵。我们拿《鬼子来了》为例与《地道战》和《地雷战》对比,在《鬼子来了》这部影片里的人性化视角已经从被侵略、被残害的中华民族中突破出来,扩展为人类的视角,其中当然也包括被人性审视的侵略者日本人在内。通过上述种种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到,所有对人性化的展示我们通过电影是可以实现的。对于电影服务于政治意识的属性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大大地增强了。这种审视的力度与深度根据每一个人的视角不同而变得不同。在这种信息时代、全球化的今天,电影已经成为了国与国交往、民族与民族间交流的最佳载体,电影能够起到超越了各种政治的不同和贫富差距,向所有的电影大众提供人性的审视机会,从而实现电影能够达到的最大审美化的同时达到最大的经济市场化。人性化的电影,展现的是抛弃了种族差别、地域差别,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关注人类本身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纪实叙事,具有世界性。所以,要让我们电影作品里面的人物活起来,必须了解人的本性,分析人性里的优点与缺点,然后合理地赋予我们即将塑造的人物本身,赋予他们人性的光辉和思想内涵,使他们真实可信,贴近现实,贴近观众。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植于观众的内心。电影中的人物是一切故事发生的前提和载体,对编织事件、推进情节乃至故事的走向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一切动力的释放源泉。而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家庭背景中所成长起来的人的视觉特点也是大相径庭,比如他们的外形特点、行为举止特点等。人的一切外形特点正是他们内心世界和性格的映射。环境造就人,影响人,这决定了不同人的不同生活空间和他们对一切社会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的支配方式和能力。在这样一个层次不一而崇尚个性的社会大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更是千差万别,所以这也给我们的人物塑造带了诸多的难度与要求。要求我们必须深刻剖析我们将要创作的人物特定的生存环境和他们特定的人性化特点,从而成功地去塑造一个人性化的真实而饱满的人物形象,一个站得稳扎得深的独立而可信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徐同均.电影导演的表演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2] [法]雅克琳娜•纳卡什.电影演员[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4] [法]多米尼克•帕朗-阿尔捷.电影剧本的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5] 陈世雄.从梅宁根到巴尔巴[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6] 吕志昌.影视美术设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7] 张会军,王鸿海.影片分析透视手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8]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9] [美]大卫•波德维尔,[美]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0] [美]詹尼弗•范茜秋.电影化叙事[M].王旭锋,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 [美]克劳恩.寻找演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12] 张靓蓓,李安.李安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13] 马赛尔•马尔丹.外国电影理论名著[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14] [美]埃里克•舍曼.影视导演的艺术[M].丁昕,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刘微(1972― ),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上一篇:三个故事•三组对立•一种完结 下一篇:古装电影中服饰文化的表达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