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及方略

时间:2022-10-19 12:47:20

语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及方略

语文教材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蓝本,然而实际教学中这个蓝本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如今对语文教材的处理存在三大怪事: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面面俱到;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天花乱坠;考什么就教什么,按部就班。这些机械或随意地处理教材的做法,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却学得无味。可悲的是,这种现象在语文界早已见怪不怪,成为我国语文课程的痼疾。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必须提高教师处理语文教材的能力,明确教材内容处理时的“规定动作”。那么,处理语文教材的基本路径有哪些呢?笔者不揣浅陋,提出如下三点意见,以求抛砖引玉。

一、教材内容生本化

由于性别、年龄、性格、家庭背景、社会阅历等因素的不同,加上受学习品质、学习目的、学习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差异显著。即使同一文本的解读,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要将教材内容生本化,即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整体水平出发,多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生积淀,运用自己的学术专长和文化底蕴,对教材内容进行挑选或重新组合。通过补充相关背景、创设相关语境、联想实际生活等方法,在学生的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铺设学习通道,帮助学生进入到文本的结构图式之中,帮助学生达到应有的认识高度。[1]

那么,在教材内容生本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掌握哪些方略呢?

1. 选取教材中“有趣”的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处理教材的出发点。备课即备学生,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课文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是语法、修辞,也不是逻辑、篇章、结构,而是课文所呈现的生活、情趣和思想。因此,教师要把握感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所表现的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孙权劝学》用评书的形式讲解“劝”的语言艺术。《〈论语〉十则》中可模仿易中天或于丹的语言风格,穿插一些名人轶事、典故趣闻。《石壕吏》让学生改写成记叙文或课本剧。《夸父逐日》让学生对短文进行合理想象和补白。教师要想方设法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挖掘课文中的趣味“细胞”,学生学习语文的劲头就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 选取教材中“有情”的内容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捕捉教材中的“动情点”,让学生获得与课文相符的情感认知的通道,实现语言和情感的同构共生。例如教散文和诗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朗读指导,用声音把文本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味表达出来。教师要做好“媒婆”,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实现适度对接,把情感落脚点放在节奏、语气、语速、重音上,读到“字正腔圆”,读到“文从己出”,读出作者的情感来,读出自己的情感来,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心灵沟通。当然,教师自己也应有激情,只有自己动情了,学生才会动情。

3. 选取教材中“有疑”的内容

学贵有疑。学生对教材内容有疑问,往往伴随自己的初读感受,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和生活阅历的局限,有的稚嫩,甚至离谱,但这些问题真实新鲜,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是学生最需要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因此,教学不是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更不是从学术争论的问题出发,而是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教师在处理教材之前,应先问问学生读到了什么,不懂的是什么。教师以学生的疑问作为教学的切入口,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又培养了学生从小爱思考的习惯。

二、教材内容动态化

教学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就是对这个动态过程的预设。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不应该只是把传递知识作为语文课的全部内容。像我们只要学会使用手机,而没有必要掌握手机内部构造和生产工艺。语文课堂要实现从教材为中心向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深度转型,即如何获取并传输信息的方式,而不是信息本身。因此,教材处理中应多考虑言语的训练活动,而不是将成人化的理解结果嚼烂了喂给学生。

那么,在教材内容动态化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应掌握哪些方略呢?

1. 活动实用

教材内容动态化通常的形式主要有读写、品析、表演、朗诵、讨论等活动。不管何种活动形式,落脚点是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不是搞形式化的“非语文”活动。例如教《生物入侵者》时,如果再分析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学生对这种老生常谈不是期待,而是无聊,甚至厌倦。如果讨论自己当上环保局长后的治理措施,虽然课堂热闹,但是这对提高学生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帮助不大。为了让学生更灵活扎实地掌握说明中的逻辑顺序,笔者设计了一个实用的言语训练活动,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写《向甲型H1N1流感宣战》,要求当堂模仿《生物入侵者》列出提纲:(1)甲型H1N1流感的危害,强调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性。(2)甲型H1N1流感形成的原因。(3)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途径。(4)向甲型H1N1流感宣战的具体办法。这比让学生记住“逻辑顺序”这一概念更有现实意义。因此,教材处理中必须考虑实用的活动设计。实用的标准是以培养学生言语能力为目标,言说的对象要具体真实,创设的语境要贴近现实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运用语言的实用感和成就感。

2. 环节精准

教材内容动态化的环节设计要精要,最忌“大而空”。众所周知,诵读课文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环节。程千帆说:“诵读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但教师只知道一味叫学生读,没有在“读”上精耕细作,结果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读”的要求,并做到精准落实:一要读准,扫除阅读过程中的字词障碍。二要读懂,要理解作者内在的情感。三要读透,要学生逐渐明白作者的生命精神和写作意图,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想象,营造相应的意境和氛围。教师对教材中哪些篇目重要或哪些语段适合于朗诵,哪些适合于分角色朗读,一定要了然于胸。活动操练到什么程度也要心中有数:是为了锻炼口语表达的技巧,还是将文化经典植入学生精神内核?活动操练的方式也要择优采用:是个读,还是齐读?是分角色朗读,还是配乐朗读?要弄清楚每次朗读的目的,切不可把朗读作为课堂的形式走过场。

上一篇:坚持“五提升”深入推进政治教学改革 下一篇:让物理教学在理性愉悦中实现主体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