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青春和希望

时间:2022-10-19 11:49:19

阳光、青春和希望

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导演们似乎陷入了一场“集体怀旧”的气氛当中。当电影导演们在银幕上制造着当年的环境和故事时,银幕下的观众也随着光影世界深深地沉入了回忆之中。继顾长卫的《孔雀>>和王小帅的《青红》分别在柏林和戛纳获奖之后,张杨导演的第四部电影《向日葵》又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拿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摄影”两个奖项。

张杨的《向日葵》用130分钟的长度跨越了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描述了北京一个平民家庭中父子之间从矛盾、对抗到和解的故事。与《孔雀》、《青红》中非常独特的个人和时代记忆不同的是,《向日葵》所表达出来的个人印记却有着普遍意义,中国的大部分家庭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向日葵》之所以能够触动每一个人的神经,不仅仅在于它讲述的故事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所运用的结构以及结构和摄影镜头之间的融合恰如其分地承载、烘托了这个故事。

一、完美的三段式结构

电影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却不是把整个生活都搬上银幕,它需要对生活进行浓缩、提炼、加工,抓住最吸引人的“点”才能够打动观众,这就是结构的功劳。如果一部电影不讲结构,平铺直叙的从头放到尾,观众会觉得枯燥无比,从而转移掉自己的注意力。美国戏剧电影理论家劳逊说过:“电影的结构是为了满足主题的需要。”在一部电影中,结构的最终目的是要突出故事内容的主题,对所发生过的事情像裁剪衣服一样进行组织、安排、取舍。

《向日葵》讲述了30年内发生的故事。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里,要讲清楚一个平凡家庭父子之间的摩擦和碰撞并不容易。所以,导演张杨截取了3个特殊年份――1976年、1987年和1999年,运用三段式的剧作结构,通过独立但又内在相连的3个点,由点及面地展示出一家人,特别是父亲与儿子之间关系纠葛。

1.童年的排斥。《向日葵》的开场极为简练,它用两场戏交待了儿子――“张向阳”的出生和抓周,然后,时间便跳到了1976年的夏天。这一年,父亲从干校回家,闯进了儿子的童年生活。儿子对于父亲没有任何记忆,他本能的对这个母亲让他叫做“爸”的陌生人开始了排斥。归来的父亲因为自己绘画理想的破灭,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正处在活泼、调皮、好动的童年时期的儿子却屡屡因贪玩逃离画笔的束缚而受到父亲的惩罚。当父亲阻碍了儿子去看露天电影后,儿子甚至准备用缝纫机的机针毁掉自己的手。当第一段结束时,母亲非常欣慰地看着父子二人的温存,其实只有这父子二人才知道,儿子那只被炮仗炸伤的手并不是偶然,二人的关系就像平静的河水下面是暗流涌动。

《向日葵》的第一段安排在1976年,它将历史的大背景悄悄隐藏在平凡人家的日常生活当中,唐山大地震、逝世、粉碎“”等等事件,均在一家人及周围的邻居一言一行之中表露出来,因此,影片既避免了虚假的宏大叙事,又加深了观众对影片的心理感触,尤其是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父亲”们。这样的背景处理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全部表现出来,显得真实而又不失分寸,其实历史原本就是这样,它就在我们的不经意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悄悄地行进着。比如,唐山大地震的余震波及到北京这一场戏。影片将它处理成儿子因为被责打而偷偷爬上房顶,父亲和母亲四处找寻不见,当地震余波袭来之后,儿子从房顶跳下落在父亲的怀中。父子二人刚刚经历了一场矛盾冲突,又因为余震的缘故而抱在一起,这样就很好的将历史背景和日常生活揉合在一起,使得重现历史事件时不显得突兀,还加深了观众对于父子二人这对“欢喜冤家”血浓于水的理解。第一段还有一些细节让入感动。儿子的小猫丢失了,父亲在笔记本上画出了一只会“动”的小猫送给儿子,只要用手翻动书,小猫便动起来,这正是那个年代孩子们玩的自制动画片,显示出浓浓的怀旧气氛。

第一段所处的季节正是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阳光灿烂,也预示着在阳光的照耀下,童年的儿子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并未激化,甚至在二人在某些段落还很融合。比如父亲去追被风吹入小溪中的衣服,儿子在水边一觉醒来发现父亲不在,终于第一次大声的喊出了“爸”。正是基于这些琐碎而详尽的细节描写,使得影片带有一种虽有矛盾但不强烈、虽有冲突但很生活化的基调,为第二段中的矛盾激化做出了铺垫。

2.青春期的叛逆。影片直接跳到了1987年。这时的儿子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他充满着幻想,厌倦绘画,一门心思想着做生意挣钱。父亲和母亲这个时候也正处在人生最烦躁的阶段,工作不顺心,房子分不下。儿子逃学被发现,父亲便将他带在自己身边,天天督导他练习绘画,但儿子还是找个机会溜上了火车,准备和朋友一起下广州却又被父亲发现。儿子的女朋友怀孕了,在儿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父亲将其带到医院流产,最终导致了二人的矛盾激化。

第一段父子二人因为画画出现矛盾,这条线索一直延伸到第二段里,进行得比第一段更为激烈。上个世纪80年代末,许多新生事物涌入大众的生活当中,父亲一辈人排斥,儿子一辈人迎合,正好走向了两个极端,他们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大。第二段结束时,父亲去找儿子,二人在后海的冰面上一跑一追,寓意着父亲一直要将儿子纳入自己设置的轨道。当父亲掉入冰窟,儿子虽然心里还在怨恨着父亲,但还是伸出手去,将父亲拉上了岸,父亲说:“你跑不掉的。”因为无论任何事情都无法改变二人之间的父子血缘关系,也许父亲的脾气太倔,教育方法不对头,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儿子能够生活得更好。这一点,儿子明白了,所以,他终于伸出手去,拉上了父亲。

第二段的场景一直处在冬天,与第一段的夏天产生强烈的对比,这也从侧面凸现了二人的关系如同是冬天里的坚冰,必将走向矛盾的最顶峰。当儿子将父亲从冰窟中拉出来之后,第二段故事戛然而止,他们之间的矛盾到底如何解决,这里并没有给出答案,给观众心里造成一种期待和悬念,由此进入到第三段。

3.成年的理解。又是12年过去了,整个20世纪就要谢幕了,母亲却要和父亲离婚,这是第三段的开头。当上一段的那个悬念还没有解决时,新的疑团紧随而至。直到故事进行一半,观众才明白,父母之间是假离婚,为的是能够分上一套房子。父母想抱孙子,可儿子说他还没有考虑好当一个父亲,也许这正是因为对于自己与父亲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恐惧感。儿子的绘画终于有了成就并即将举办画展,父亲几经考虑后去看了,他为儿子感到骄傲,伸出了手握了握儿子。这一握,代表着赞许、承认,也代表着和解,老一辈的终将要退出这个舞台,新一辈的已经成长起来。时间可以磨平一切,父亲留下一段话出走之后,儿子终于理解了那种严厉多过温柔、管教多过呵护的父爱,他又有了自己的儿子,自己的下一代,那是希望。

第三段中的现代气氛明显浓厚了许多。

上一篇:法国电影《我心跳跃》评析 下一篇:建构主义在艺术设计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