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文化的比较与审视

时间:2022-04-30 05:13:25

中美家庭文化的比较与审视

[摘要] 受到各自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美家庭文化呈现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中国家庭文化的父子重心与美国家庭文化的夫妻重心;中国家庭文化的群体认同与美国家庭文化的个人本位;中国家庭文化的中庸平和与美国家庭文化的公平竞争;中国家庭文化的情感依托与美国家庭文化的理性基础,运用人类整体主义历史观审视中美家庭文化的比较,有利于建立适合中国人传统和社会发展的更高形态家庭文化。

[关键词] 家庭文化 比较 审视 人类整体主义历史观

现实上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健全,家庭文化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其中既有占主流的积极向上的新气象,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等;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现象,如日渐增多的老人赡养纠纷、不断攀升的离婚率、“第三者介入婚姻家庭,和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理论上看。”文化具有延续性和变异性双重性格,它既要自我保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自我更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但这种理想的状态不是自然达到的,只有通过中美两国家庭文化的比较,才能知己知彼,以美国之长补己之短,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避免两种可怕的倾向:固步自封,拒绝外来文化;否定自己,全盘移植。唯物史观认为,任何文化现象都是历史的、具体的,都可能包含正负两个方面,针对某种社会需要来说,它是积极的、有用的。针对另外一种社会需要而言,它又是过时的、无用的,甚至是消极的,中国家庭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仰赖于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理性借鉴。全新的中国家庭文化应该最大限度地包含中美家庭文化的精髓和最大限度地避免中美家庭文化中腐朽、落后的因素。

一、家庭文化概念的界定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培根强调说“独身的人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主人,最好的仆人,但很难成为最好的臣民。”用今日的话来说,成家立业的人肩负更多家庭和社会责任,更有可能成为好公民。而各门学科从不同侧面对文化所下的定义超过200种,戚雨村教授在分析了众多的文化概念后揭示出了文化所包含的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制作的各种实物产品表现出来的,包括建筑物、服饰、食品、用具等等。制度、习俗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表现出来的,包括制度、法规以及相应的设施和风俗习惯等等。精神文化,它是通过人们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方式和产品表现出来的。既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也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和产品。《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作为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家庭文化的内涵并非是家庭与文化概念的简单相加。家庭文化尽管有时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但它主要是指非物质形态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马克・赫特尔所说:“家庭文化是由人们特有的有关求婚、结婚、离婚,亲属认同和责任,儿童社会化,居住以及家庭稳定的规范和价值构成的。”《变动中的家庭一跨文化的透视》因此,家庭文化是基于家庭关系由家庭成员长期互动而积累下的一系列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二、中美家庭文化的比较

“家庭是人类的加工厂,它在每一个个人身上制造出必要的心理发展因素,把他们培养成各自社会中能起作用的成员。”但中美家庭文化蕴涵着不同的价值观念,追寻着不同的行为方式,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中国人的家庭文化注重长幼有序、相互依靠、义务中心;美国人的家庭文化突出平等观念、独立发展、权利意识。

1 中国家庭文化的父子重心与美国家庭文化的夫妻重心

传统文化赋予婚姻以严重的历史使命和传宗接代的庄严责任。结婚成家本身不是为了情爱,而是宗族再生产的根本环节,是承上启下使宗族人丁兴旺的主要途径。因此夫妻关系往往依赖于亲子关系。中国父母认为,孩子出生是祖先的保佑,“香火”的延续;培养孩子就是使其日后光宗耀祖,务必做到“鞠躬尽瘁”。中国人最赞赏的父子关系就是“父慈子孝”。父母为子女含辛茹苦,给予子女无限的关心和没完没了的操心。孩子要“乖”、“听话”,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戴德;要孝顺父母,包括经济上的扶助,精神上的慰籍。父母希望子女成材,其标准是“权”,因为“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子女成功后也要“衣锦还乡”以光耀门楣。中国家庭教育重“德”,即教育子女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和与他人和谐相处等等。因此,中国人的婚姻家庭是以“香火”延续为基础,父子关系主导着家庭的变迁。

美国父母则认为,母胎中的婴儿是上帝送来的生命,父母只是接受上帝意志的媒体,儿女的一切并非来自父母,自己的未来也由上帝决定。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朋友关系,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对父母的尊重不是因为家长的地位,而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和智慧。父母的付出是法律义务,孩子不必对父母感恩戴德:父母爱子女,但不能拥有子女,也无权要求子女孝顺。美国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独立、个人权利和个人所有,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父母鼓励子女成功,其成功标准是“钱”。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理财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的独立精神。这种并非家族使个人高贵,而是个人使家族高贵的家庭意识客观上鼓励了人们的奋斗精神,但极端个人主义也导致了“利己主义”,对金钱的狂热也导致了“拜金主义”。美国人婚姻家庭的建立以爱情为基础,注重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夫妻感情主导着家庭的变迁。

2 中国家庭文化的群体认同与美国家庭文化的个人本位

中国家庭文化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仅把人看作家庭的一份子,是他所属家庭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家庭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因而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家庭。以家庭为基础单元的社会结构形式决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存在首先依存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他在家庭中享有某种家之外无法得到的安全、连续和持久的地位,于是他被固定在这个关系网上,在这里满足自己的一切社会性需要,也履行各种必不可少的义务,并以一种内外有别的标准去理解和处理家庭内外的不同事物。中国家庭文化中的群体认同原则的另一要素是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必须严格按照长幼尊卑亲疏的等级名分去处理人际关系,确定对他人的不同态度。林语堂称这种以群体认同为基础的家庭本位为“扩大了的自私自利”。

美国家庭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人对自己的 命运负责。人不依附于家庭,也不依赖与他人,而是倾向于自我依赖,他能招请整个世界的人来庆祝自己的幸福,但不能让其家庭和亲友分担他的不幸。《宗族、种族、俱乐部》美国总统布什上任后,宣布了1,6万亿美元的减税计划,其中包括取消联邦遗产税,这对拥有美国大部分财富的最富有阶层来说当然是个好消息。但有趣的是,竟然有120名富翁,反对政府取消遗产税。美国父母认为,真正的幸福来源于自己的努力。让孩子坐享其成是最糟糕的事。

3 中国家庭文化的中庸平和与美国家庭文化的公平竞争

儒家的处世学讲究“中庸”之道,“和谐”为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所谓“中庸”即以“中”为用,适可而止,不走极端,不为己甚。这样,便可以保持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好的人文环境,避免与克服片面性和极端主义。“中庸”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理想目标,而忍让、宽容和大度则是中国家庭文化传统中为实现“中庸”而具备的主要生存准则和人际规范。在这种家庭文化背景下,要求人和睦相处,不要争强好胜,从而达到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但人们重节制、求平稳的结果是老成持重、事故圆滑、妥协折中、谦退隐忍、随遇而安成了中国人的立身准则,“明哲保身”、“知足常乐”、“安分守己”、“适可而止”、“退后一步自然宽”、“一争两丑,一让两有”、“月盈则亏”、“枪打出头鸟”等俗语成了中国人的处世格言。这确实为家庭保持和谐不可少,但由此衍生出的不思变化,不求上进的家庭文化无疑消融了人的进取心和奋斗精神。

不像中国文化那样注重人与人的关系,美国文化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文化重视个体轻视群体,追求变化害怕稳定,崇尚竞争不喜谦让。本世纪初,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在研究中国儒教后认为,儒教和清教一样是出于理性的,不过二者有一个基本差别:清教运用理性去控制世界,而儒教则试图适应世界。美国家庭文化不提倡“孔融让梨”而鼓励公平竞争,始终把“利”与“力”看作是健康的价值,激励人们为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而努力,由于缺乏可以永久依赖的家庭,孩子从小就奉行利己主义的行为准则,尽可能地趋利避害,追求自己的最大幸福。他们懂得只有不断奋斗,在强烈的竞争中成功,才能获得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4 中国家庭文化的道德指向与美国家庭文化的理性基础

中国家庭文化是以道德为指向的:道德是人生的本质,也是生命价值的具体表现。人不是为生活而生活,而是要审慎地选择道德理想,不断提高生命的意义。以至达到至善的目的。只有把道德作为直接的目的,才是做人的准则和规范。按照儒家的观点,不朽的人生在于立德、立功和立言,道德理念高于人的生命,即仁义道德才是最高目的。修身是达到人伦秩序和宇宙秩序和谐的最根本途径,道德修养是实现理想人格的根本方法。个人的道德指向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中国家庭文化强调无私奉献,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家庭理想,中国家庭道德观念并不追求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家庭成员彼此克制对权利的要求,而对他人恪守义务。这种权利处于隐形状态,它通过家庭成员彼此尽义务间接地表现出来,为了家,人人都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中国人的家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是只讲爱不讲理不讲金钱的地方。总之,只有符合家庭道德的行为才会受到提倡和鼓励。

美国人认定,智慧是主要的美德。古希腊伦理学的四个主要目标是智慧、公正、节制、勇敢,智慧位列其首,是最高的美德。德谟克里特认为,人凭借智慧为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智慧被直接定义为“最完善的知识形式”,是直觉的理性和科学知识的统一。所以,美国家庭则以公正为道德原则,只有符合公正原则的才是道德的。公正强调平等、对等、一视同仁。它是理性的、冷漠的,缺乏情意与爱意。而且,只有权利与义务,二者兼备,对立统一时,才是公正的。夫妻之间房间钥匙要“借”;兄弟姐妹间使用东西要付费:孩子做家务索要报酬等等都是公正原则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三、审视中美家庭文化的比较

人类整体主义历史观认为,在严格的意义上,人类的整体只有一个,这就是全人类。人类的各种共同体(如部落、民族、国家、“文明”、“世界”等等),都是人类的局部,人类的整体包容着人类文明的全部要素、结构、功能和历程。人类的局部则只能包容人类文明的部分要素、结构、功能和历程。人类整体拥有人类的全部创造力,人类的局部则只拥有人类的部分创造力。人类整体是一个超级的有机体,古往今来的人类各种共同体则都是这个有机体的历史器官。在这种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中,局部之所以是局部,就在于它只能包含人类所创造的部分文化要素,只能包容整个人类历史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功能和过程,只能对于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做出某些有限的贡献,因而也就只能是整个人类历史的某个世界历史器官。人类整体是人类的文化基因随机漂流的巨大场所,也是人类的文化基因随机组合、随机创新、随机淘汰、随机发展的巨大场所。人类的各个历史器官一方面是人类文化基因的这种随机漂流、随机组合的产物。另一方面也因其某种程度的优势组合而能够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所贡献。

从这个观点看,主张在同一共同体内部汇集和融合古往今来人类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成果,进而创造人类最理想的文明与文化,实际不过是一个共同体整体主义的文化理想或文化梦。美国文化不是人类最理想的文化,中国文化也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文化。我们不对传统文化抱残守缺也不盲从今日之美国文化,因为中美家庭文化作为人类整体家庭文化的局部都不是完美的,都须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合作、相互依存中逐步地创生愈益复杂、愈益新颖、愈益适合人之本性和社会发展的更高形态家庭文化。

我们要比较更要审视中美家庭文化的比较,这是一种博大宽宏的眼界。不比较,就看不到二者的差异:不审视,就难以迈开双脚走向未来。凡有利于我们幸福和进步的,我们就传承,就“拿来”;凡不利于我们幸福和进步的,我们就抛弃,就拒绝。中国家庭文化既要重视个体成分、激励个体要素、发挥个体活力,承认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观念,又要强调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忠”等伦理道德,淡化西方竞争观念中血淋淋的残酷因素,使中国式的竞争带有温情主义色彩。为了促进经济的进步,我们要彻底抛弃家族网的集体自私自利和对人个性的压抑,鼓励个人价值的实现,建立独立、平等的家庭文化:为了百年后不追忆曾经的“幸福美好”日子,我们要克服张扬个性所带来的极端个人主义。提倡奉献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因为现代人渴望在正式的婚姻关系中,在家庭生活中体验那种为工业化所淡漠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信任,体验传统文化特有的温馨,以歇息自己为电子时代、计算机和商战所疲惫的灵魂,渴望建立起‘审视原始的,前工业时代那种宿命家庭关系,而在已经取得进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平等的、高情感和相互依赖的家庭与婚姻关系。“《中外文化概论》夫妻彼此独立、相互携手、共同创造,齐建家园,让孩子们就在这片乐土上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上一篇:论冯小刚电影的情感修饰 下一篇:古拙朴厚 意在形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