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耐久跑教学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10-19 10:27:06

体育课耐久跑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 要:反复多次耐久跑练习,可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机能水平,而且掌握了运动时要适当加深呼吸深度的方法,最大摄氧量水平升高。但单纯练长跑容易形成慢定型,这就要求我们变换练习方法和内容,采用短、中、长距离练习,有利于提高速度耐力,克服无氧和有氧代谢练习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提高耐久跑练习水平的重要手段。量和强度是运动负荷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促进,不断提高。

关键词:分层教学;正确的耐久跑技术;方法和效果

中国耐久跑是周期性的大强度运动项目,能培养持久奔跑能力和速度耐力。它要求运动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备较高的机能稳定性,心血管机能与运动机能相适应。经过长时间实际锻炼,心脏功能、呼吸功能得到提高。在冬冷夏热和疲劳的耐久跑练习中还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耐久跑既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又要求有一定的耐力,因而在教学时要紧紧抓住速度、耐力这个主要矛盾来安排教学采用短跑、中跑和超长段跑(包括越野跑)以及其它形式的练习。

从生理角度分析,耐久跑成绩取决于人体在活动中摄取外界空气中氧的水平和无氧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反复多次的高强度练习,能增强人体最大负荷能力,提高速度。反复多次耐久跑练习,可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机能水平,而且掌握了运动时要适当加深呼吸深度的方法,最大摄氧量水平升高。但单纯练长跑容易形成慢定型,这就要求我们变换练习方法和内容,采用短、中、长距离练习,有利于提高速度耐力,克服无氧和有氧代谢练习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提高耐久跑练习水平的重要手段。量和强度是运动负荷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促进,不断提高。在练习时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总的负荷不能太大。

那么如何进行耐久跑教学呢?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应该全面分析,综合考虑,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又要在实践课中想尽办法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重视放松与恢复和进行医务监督等。

一、在耐久跑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知识的灌输

1.思想教育工作是耐久跑教学的重要一环。

学校体育具有丰富的思想品德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结合耐久跑教学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在耐久跑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坚持到底,才能完成联系任务,才能达到预定的要求。

2.理论知识有利于耐久跑实践。在耐久跑的练习中,许多学生都害怕出现“极点”时的感觉,错误地把“极点”当成了极限,跑途中不敢主动加以克服。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在练习之前,先安排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懂得“极点”是跑途中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一种暂时不适应现象,并不是所谓的极限,继续顽强的跑下去,对身体并无大碍。当然,向学生介绍克服“极点”的方法是必须的。同时,讲述耐久跑对增强体质的好处,讲述在耐久跑练习中锻炼出来的意志品质将在一生中发挥极其积极的作用。做好了这样的思想动员工作,学生在耐久跑练习中出现“极点”时就会正确对待、主动克服,顺利地度过难关。

二、耐久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分层教学法

1.按学生体能分组进行教学。学生体能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因为这种客观存在使我们必须考虑耐久跑教学的分层教学法。把同学分成A、B、C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质,在教学中区别对待,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练习都能得到提高。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很强,这样分组教学,有利于他们的相互促进。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耐力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会积极要求调到高一级的组。

2.对各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明确。由于各层次的素质基础是不同的,所以对各层次提出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根据耐久跑(一般初中男生为一千米跑,初中女生为八百米跑)教材的特点,采取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目标经努力都能达到。在教学中,应要求A组学生则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信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3.教师要抓重点,以中间层次为主,促进两头。对学生进行分层以后,往往B组的学生占全班的五分之三左右,A组和B组学生只各占五分之一左右。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抓住中间层次,对两头施加压力。在促进两头的同时,又反过来刺激中间层次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在耐久跑练习中出现热烈竞争的局面,大家你追我赶,力争上游,这样的课堂气氛正是我们所梦寐以求的。

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耐久跑技术

1.在具体的耐久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跑步姿势是十分重要的。对那些“后仰跑”、“坐着跑”、“脚后跟跑”等错误姿势,要尽力让其改正。

2.要求学生在耐久跑实践中合理的分配体力,对各阶级的速度进行限制。许多学生多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即在耐久跑中开始快跑如飞,后程拖着腿跑!教师应让学生避免这种现象。

3.对跑的节奏要求和呼吸相配合,跑的节奏与呼吸节奏合拍,将有利于减少体力的消耗。步长与步频也必须合理,有些教师一味要求学生拉大步子,这其实并不一定科学。现在多主张小步频快步频。但无论如何不能打乱步子和呼吸的节奏,以免影响耐久跑的速度。

四、提高耐久跑教学效益的几种手段

1.学生经常在同一场地练习耐久跑,由于缺乏新鲜感,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到滋生的集体感觉上,苦和累的感受就会显得特别突出。因此,如在熟悉的操场上练习,应增加一些线路变化。

2.将枯燥乏味的耐久跑练习,变成有趣的游戏竞赛。教师在设计练习方法时,要创造出热烈的练习气氛,使学生勇于练习,乐于练习。

3.进行项目搭配。在耐久跑教学中,教师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与之搭配,并且规定,只有保质量地完成了耐久跑练习任务的同学,才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自己决定练习方式。由于这些搭配的项目深受学生喜爱,练习的方式又有一定的自由度,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想要参加这些练习,就必须认真的完成耐久跑的练习任务,从而使耐久跑的练习质量得到提高。

五、重视放松和恢复的方法和效果

耐久跑运动时间长,负荷大,造成了学生身心较大的疲劳。因此,课后的整理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而通常的整理活动大多是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肌肉放松练习。这些方法对消除神经较低落,不能尽快恢复到安静状态,甚至影响其他科目的教学效果。我在这里介绍两种方法,供同行们参考:一是转移注意力放松法,即利用小游戏、反应练习和听听轻音乐等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从痛苦的体内感受中转移到教师所设计的情境中。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二是意念放松法,所谓意会放松法就是让学生用意识引导全身放松的一种方法,通过学生有意识地要求放松、安静、自然、排除杂念的练习,达到消除大脑皮质细胞的疲劳和肌肉紧张状态的目的。

上一篇:用“心”浇灌 桃李芬芳 下一篇:如何提高幼儿早期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