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10-19 08:18:49

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企业信息化,是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引言

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产生的巨大数据信息流量,是企业积累工程技术、质量、安全、成本、档案等方面管理知识的巨大财富来源,它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而纷至沓来,继续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显然无法应付自如,而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逐步形成强大企业的数据库,构筑企业经营运行的全过程管理机制,指导优化企业项目管理,使之进入有序、高效、安全、经济的程序化运行,形成良性循环的管理模式,将是大势所趋。信息系统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即是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对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企业数据的加工整理,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二、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以信息化为平台,收集分析项目管理全方位要素数据,实现集约管理

通过项目管理系统,按管理需求建立流畅的管理流程,以合同为依据,对项目进度、成本控制、质量、安全、合同、风险、物资、设备等全部要素进行有效管理和优化组合。这些要素在项目管理的日常工作里,是相互依存,却又对立统一的。如何在这些要素重复和貌似杂乱的数据里找到必然规律,在各要素之间寻求平衡点,从而获得最大的管理效益?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数据高效处理,借助信息系统把这些繁杂的数据理顺是实现集约管理的科技化手段。将人、财、物、项目的管理都集成到同一个平台上之后,如人工费、材料费、机械机具费,就能够马上录入到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里,可以直接将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和判断,紧紧把握建筑工程价格(投标报价阶段)及施工费用成本管理(施工阶段)项目管理的这两道命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预警。

2、以进度管理为线索,贯穿项目管理全过程

进度管理是项目生命周期的主线,运用项目管理软件编制项目进度计划,通过进度和资源的结合使用,对比实际执行情况分析资源的组织安排是否满足计划要求。通过资源分析和成本管理、施工组织设计和编制进度和资源计划,按照计划安排生产,并根据实际进程跟踪反馈,实施动态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以制度为保障,使信息化管理覆盖项目管理全员,提高项目人员素质

信息技术的应用主体在管理领域,它特别强调技术、管理与人的集成。同进也强调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信息化,涵盖了全员的参与,从意识接受、工作上积极参与,应用过程的思考、反馈,是整个信息系统与人员素质提升的过程。通过企业相关制度、管理流程使信息化效用的更大发挥,也消除信息处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弊病。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动态考核、跟踪考核,改进考核方式来增强考核的时效性;通过透明快速的信息流以增强各管理层对项目的认知程度和责任心,提高管理效率。同时,相关人员也从中及时获取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等资讯,提高人员素质。

4、以信息化平台为工具,为项目管理各相关方提供互动共享的空间,完善沟通管理职能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外涉及建设单位、设计、监理、上级管理机关和地方政府等相关方,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便捷快速地实现信息、交换、收集、整理、传递、分发、利用等。实现工作自动化,提高工作及学习效率,完善企业业务流程,降低办公运营成本。实现知识信息的采集、积累、组织、分享、利用和创新,为业务提供知识支撑。实现各项资源的信息化的共享和管理,更好完善沟通管理职能。

三、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项目管理的循环闭合

项目管理的PDCA的良性循环基于有效的事前计划事中执行控制事后对比纠偏预警、决策,信息化系统为此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分类、对比、录入、查询等,形成种类报表,减少枯燥的人工重复性工作,将大大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更提高了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性。

2、工作流程的数据化

工程的管理过程其实是数据在工程的各个参与方之间传递和流动的过程,以传真、电话、书面通知等的传统传递方式,明显降低了信息传递的经济性、有效性和及时性。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化管理,使参与者工作的内容和职责也以数据管理作为依据,只要每个人做好个人的工作,则系统将会自动实现业务的流动,提高传递信息的速度和质量。

3、工程数据库的实时化

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系统应当设置适应建筑单位定额的材料总库、编制模板、供应商和承包商数据库及各种合同编制模板,而用户则可以按照实时的需要来进行维护和删减,也有利于其它工程进行借鉴和直接调用。

4、信息项目建设的经济性和适用性

考虑信息项目建设的经济性及各部门技术人员的使用惯性,应充分利用公司各部门现用的专业软件,引入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产品建立信息平台,在平台上对资源进行整合,无缝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有机运转,为企业及项目的技术和管理一体化发挥作用。

四、对信息化建设的充分理解与认识,是让信息化建设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

1、企业的信息化必须结合自身的体制

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实现企业信息化。其有效运行,与企业的管理基础、体制、企业人员素质和投入的积极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基本相同的业务中突出企业自身的特点,根据企业的资源和管理水平编排信息化建设的结构和管理制度架构。了解公司内部各层次特别是决策层的对信息系统需求与期望,建立与公司与公司机制、流程,适用程度较高的信息化系统。

2、信息化建设必须是“一把手”工程

首先明确决策层的思路与构想需求,才能制定与战略相符的企业信息系统。其次一把手的重视是项目信息化建设最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也只有一把手的重视,信息化建设才能与企业体制和方针大政保持一致,保证全员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信息化建设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一个不断更新和递进的过程。并不是开发一套信息系统,经过一次调整变革就完成了信息化。首先要根据企业今后发展的需要、目前资源与人员意识等因素影响,对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从系统的集成性、自适应性、可操作性及指导性做出整体规划。其次是要尽快见效,让管理者从中获取对决策有价值的信息,让大家了解信息化并从中获得“甜头”,才能使信息化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建设阶段。

五、结语

信息技术本身是项目管理上的一个新手段,满足应用对象的需求才是真正的目标,因此需要切实做好项目的需求分析,从业务工作的实际出发,考虑整个系统的集成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关的成熟技术、应用系统和产品,同时做好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才能使信息化建设发挥实效。然而,当前我国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难点就在于其工作任务的分解一致性还远远不能符合要求,工程项目中的信息化系统同当前正在使用的行业软件和通用系统还无法进行良好的无缝对接,建立一个典型反应企业真实管理成本的定额库和企业质安工作管理验收规范,是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理想目标。

上一篇:亟待解决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下一篇:预应力角撑技术在某深基坑加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