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的土壤,让写作之花常开

时间:2022-10-19 07:42:53

基于生活的土壤,让写作之花常开

【教学过程】

一、访问: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上一堂作文课。我先来采访一下,你们过去学写作文时的感受是什么?

生1:比较头疼。

生2:绞尽脑汁。

生3:选材料总是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师:大部分同学都觉得写作文无话可说。其实,作文,从命题者的角度来说,总是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母题――(PPT展示)

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人生

在“我”与这三者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生发出情、思、趣来。(板书“情、思、趣”)

师:今天我们主要从“记叙文的审题与立意”这两个角度,来展开作文传达“情思趣”方面的训练。老师带来一则作文题目“心里美滋滋的”(板书),希望它多少也能带给你们一些诗意或美的享受。

二、审题:题中藏有数般味

师:审题,首先要弄清楚题目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1:朗读――(PPT展示)

或许是一抹阳光,温暖了心头,让我们心里美滋滋的;或许是一份关爱,诉说真情,让我们心里美滋滋的;或许是一份努力后的成功,让我们心里美滋滋的;或许是一份小小的恬静,清静灵魂,让我们心里美滋滋的……

请以“心里美滋滋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选择生活小事;

②富有真情实感;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师(追问):作文题由几部分组成?

生: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提示语、标题、要求。

师(点拨):请认真审读“提示语”,说说它对我们提示了什么。

生:它提示我们,一抹阳光、一份关爱、一份努力、一份恬静等是促使我们心里美滋滋的主要内容。

师:嗯,你判断得非常准确。这是我们对提示语的审视,现在我们再看下标题,请你用朗读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这题目。

生1:心里/美滋滋的。

生2:心里/美滋滋的。

师:你们读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感受,那大家在读的过程当中关于这标题有没有什么疑问的地方?我们交流一下。

生1:“谁”心里美滋滋的?

师:你觉得写谁心里美滋滋的比较好写?

生:“我”。正是“我手写我心”,有利于我们真情实感的抒发。

师(追问):还有其他思考吗?

生2:是什么事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生3:还有,为什么这件事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生4:美滋滋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师(总结):是啊,我们刚才对题目进行了审读,我们把握了题眉,还紧扣题眼“美滋滋”进行了审问,并用心体悟了题魂,这其实就是我们审题的三部曲。(PPT展示)

把握题眉紧扣题眼体悟题魂

生齐读。

师(补问):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要写什么文体?

生:记叙文。

师:特别提醒一下,记叙文,有什么要求?

生1:要写一件事。

生2:要写出记叙文的六要素。

生3:还可以写人。

生4:还要注意心理活动、描写等。

生5:还可以通过景物来烘托心情。

师:记叙文的基本特质――(PPT展示)

1.体现“记叙”的性质

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叙述一个完整的事情。

2.强化情境和细节设置

情境点染;细节描摹。

3.挖掘典型意义

借助人或事传达情感或思考;彰显这一人或事的典型意义。

师:从这一典型意义上生发的,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从习作的角度说,就是“立意”。

三、立意:意中潜有千样貌

师:根据我们刚刚审题得出的几个要素,结合记叙文的基本特质,我们先来写三五句话,概括出让你心里美滋滋的一件事。同桌可以先交流然后再写在纸上。

生写作。

师:好,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的故事。

生1:学校举办了一场音乐会,那次我心里美滋滋的。

生2:帮同学找到丢失的东西,同学感谢我,当时我心里美滋滋的。

生3:遇见许久未见面的好朋友,我心里美滋滋的。

生4:天一中学美丽的风景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师:同学们借助美好的人、美好的景和美好的事向我们传达了心中美滋滋的感受,那你们又想通过这样的美人、美景、美事传达怎样的美情、美趣和美思呢?请尝试用一句话来揭示你的主旨,写在下一个空格内。

生写作。

师:我们继续来交流。

生1:经过努力后的成果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生2: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享受让我们心里美滋滋的。

生3:帮助他人心里美滋滋的。

师(点拨):写作,就是一条回乡的路。回乡,总是能带给人美美的享受,这一点,老师从你们闪亮的眼眸里已经察觉出了。而每位同学在听他人的故事的时候,脸上洋溢着美美的微笑,原来倾诉与聆听也是一种美滋滋的感受啊。

师(过渡):心里美滋滋究竟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让我们从一篇文章中咀嚼它的真意。

四、升格:笔下自有万斛情

师:作者选择了一件什么事来传递这份美滋滋的感觉的?

生:“我”在颐和园看到一位老者蘸水写毛笔字的事情。

师:用一句话概述它的主题。可以用文中的一句话,也可自己提炼一句话。

生1:“我”读懂了老者,读懂了生活的真谛,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生2:宁静的,没有嘈杂的生活,让人心里美滋滋的。

生3:美滋滋的感受源于超脱物外、独自享受宁静、享受生活的心。

师:让我们再回看文章,作者是通过哪些情境或细节来传达这种“美滋滋”的意味的?在文章中用横线划出这些细节来。

生1:荷池的叶,极为养眼。

生2:老者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他一定心里美滋滋的。

生3:我欣赏他深厚的文学底蕴与他书写生命的张力,心里也美滋滋的。

生4:老者的字:隽美。

生5:老者的笑:洒脱。

生6:“我”的心:宁静。

师:就是这些情境或细节,使得文章的立意有了可靠的着落。可见,有时候形象的力量往往大于思想的力量。请同学们再次总结本文的主旨。

生1:美景,生发我的美情。

生2:放下,即可拾得美滋滋的情愫。

生3:不计结果,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师:而作者也正是借助这些情境或细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至神,一步一步,自然推出文本的主题及“美滋滋”的真实内涵的。原来,“宁静,是人生最高规格的品质,它使我的内心美滋滋的”。

师(强调):让我们来一起总结下提升立意的步骤。

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至神。

师:我们还要牢牢记住立意的三大要求――准确、高雅、深刻。

师:现在再看看我们当初文章的立意,是否都太苍白了些,浅显了些?请根据你刚才写的故事,抓住其中一个细节深入挖掘,展开一段话的叙述,并写一句点醒读者的主题句。

师:增加情境,修改细节,提炼主题。

生1:美丽的紫玉兰已经凋谢,凄婉的花瓣随风飘落,只留下叶子孤单地荡在枝头,已变得软弱无力,但这有什么可留恋的呢?玉兰谢了,早樱已然盛开,铺天盖地的云彩闪烁着蓝天美丽的容颜。花开一簇又一簇,生生不息。今天的美丽凋谢了,明天的美好依然绽放枝头。

师:是的,这是一种生命的力量,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生2:看着这美丽的风景,又看到朋友们欢乐的笑脸,仿佛比花儿还要灿烂,比春天还要活泼,与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光总是最为快乐、最没有烦恼、最值得留恋,是最美好的。

师:友谊是一份纯真的美好,没有丝毫的杂质。

生3:正是樱花盛开的季节,朵朵樱花驻满枝头,它们洁白如雪,如繁星闪烁,舍长与我一起漫步在樱花大道上,突然,舍长拾起一朵精致小巧的樱花轻轻地簪在我的头上,暖风吹拂,我的心里顿时美滋滋的,笑靥也在我的脸上绽开。友谊就像那朵樱花,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使我心里美滋滋的。

师:小小的触动就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满足,一种满足是不是也让我们心里美滋滋的呢?

生4:天一中学的樱花开了,一朵朵雪白的樱花犹如开放在云间,令人心旷神怡。走在樱花道上,看着两旁的花朵,我不禁生出这样的思绪来:春天是希望的季节,无数花朵苏醒了,绽放如笑脸,而我们青少年也应如此,蓬勃发展,珍惜一分一秒,让生命如花一样绽放。

师:珍惜时间,努力奋斗,这就是生命的姿态,演绎我们的精彩,并在收获中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因为常怀感恩,也会使人心里美滋滋的。

师:外在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内在美才能感染人的灵魂。心里美滋滋的,绝不仅限于外在美带来的,更多的是内在美带来的张力,丝丝沁入心脾,使我们的内心也生出美的力量来。

五、总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只不过从大自然当中,从社会中,从我们的人生当中,撷取了这样一朵小小的美德之花,进行了一次审题与立意的训练而已,然而我相信,只要我们基于自然、社会与人生这片肥沃的土壤,掌握审题与立意的方法,我相信定然能绽放出绚丽的作文之花。

让我们带着回乡的情意和美滋滋的情愫,完成这篇记叙文的写作。

生:记录文题及要求。(美滋滋地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思考】

一节作文教学课就好比写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应从结构、内容、语言等几个维度实施有效教学。

一、把握课题:合理安排教学结构

本次教学的课题是“记叙文的审题与立意”,首先我们应厘清“审题”“立意”和“记叙文”这三大要义。

审题和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两步。何为审题?审题就是要审清命题人提供的题目、材料中所蕴含的信息,通过筛选、提炼、归纳,从总体上把握文题的内涵,做到不离题、不偏题。何为立意?立意则是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确立有价值、有意义、有真情、有独特见解的主题。这两者在课堂中孰轻孰重?审题是立意的基础,而立意更是审题的有力展现。往往审题的方向准确就决定了立意的位置,而审题的深刻便决定了立意的高度。

基于以上的分析思考,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整节课的设计围绕“审题:题中藏有数般味;立意:意中潜有千样貌;升格:笔下自有万斛情”三个环节有序展开,从审题到立意,再由立意到升格,为整个教学设计明确了方向,更是不断递进、升华,而教学的重点便是“立意的升格”。从“数般味”“千样貌”到“万斛情”也可揣摩出其中的深意,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也在一次次提升。

而我们在审读这一课题时亦不能忽视其定语成分――记叙文,因此在教学环节审题部分我补充了关于记叙文基本特质的学习,为此做到了审题的全面仔细。

二、精选范题:充分利用教学素材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因此,范题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次教学选取了2013年上海中考作文题“心里美滋滋的”,此题直指学生的心灵世界,希望学生抛弃“为文造情”的扭捏做作,在真实生活里体验真情、抒写感悟。而且这个题目更加口语化,让学生感到亲切,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挥,产生出美意来。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心里美滋滋的”这一范题做文章。由这一题目引导学生展开审题的训练,“审读、审问、审定”,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训练中自主捕捉探究审题的技巧,总结出“把握题眉,紧扣题眼,体悟题魂”这审题的三部曲。同时借助这一范题,让学生从审题选择一件使“我”心里美滋滋的事,到初步的立意。而如何使得立意提升,还是借助这一范题下的满分作文,让学生从一次次的阅读赏析中,感受文题的深意,并探究出立意升格的基本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至神”,学生也对自己最初的立意进行了有效的深化。

作文的教学资源不仅是一些优秀的范文,学生创作的新鲜的作品更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地实施有效指导,更是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优化技巧:灵活创新教学行为

本届“杏坛杯”活动的研究主题为: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自觉创新教学行为。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自觉创新教学行为,也是我们应该着力去锤打的要素。我们的作文教学许多时候要么是纯粹的方法技巧指导,要么就是满堂课的写作,很少进行边讲边写的训练,让读写“超链接”。更值得提出的是,大多数作文写作所采用的都是“演绎法”,即去仿照某一写法展开训练,而我这节课的设计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由学生对审题和立意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如此的训练才是扎实有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为了更为形象地展现本课的教学内容与重点,我还精心地在板书上做足了功夫,利用一盆花的勾画形式,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只要我们基于自然、社会与人生这片肥沃的土壤,掌握审题与立意的方法,定然能绽放出绚丽的作文之花。

总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教师也应将每一节作文课当作是一篇作文,用心去谋划其结构,精化其内容,优化其技巧,相信我们也定能绽放出写作教学之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上一篇:论德育模式的本质\分类及现代建构* 下一篇:让概念教学中的提问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