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每一位公民都不是“局外人”

时间:2022-10-19 06:58:26

环境保护:每一位公民都不是“局外人”

伴随着大气污染及环境形势的恶化,环境保护将日益成为全社会每一位公民的自觉行动。8月13日,环保部《“同呼吸 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以下简称《行为准则》),倡导公众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

此前,我国已制定和出台了多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虽也涉及公民的环保责任等,但总体而言,在国家层面颁布专门针对公民个体的环保行为规范与准则,这应是首开先河。虽然《行为准则》不具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硬约束,而更多是要靠教育、宣传和引导来影响人们的行为,但其地位和意义却不亚于任何一部法律。

可以说,以《行为准则》的颁布为标志,我国环境治理的重心将由完全靠法律匡范的“外约束”,转为依靠民众的行为自觉的“内动力”, 双管齐下,内外并重,标本兼治,从而走上人与环境和谐共处,良性循环良性发展的道路。

《行为准则》共有8方面内容,分别是:关注空气质量、做好健康防护、减少烟尘排放、坚持低碳出行、选择绿色消费、养成节电习惯、举报污染行为、共建美丽中国。《行为准则》简洁明了、易记易行。有些方面还较具体细致,比如尽量合作乘车、步行或骑自行车,不驾驶乘坐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不随意焚烧垃圾秸秆,不燃用散煤,少放烟花爆竹,抵制露天烧烤;以及适度使用空调,控制冬季室温,夏季室温不低于26摄氏度,及时关闭电器电源,减少待机耗电等。

环境污染给人类生活造成愈来愈大的困扰甚至危害,但许多人很少想到,我们自己既是“受害者”,其实也是环境的“施害者”。如近年全国各地日益频发的雾霾天,它固然与工业化生产密切相关,但其中的汽车尾气以及焚烧秸秆造成的烟雾等,都与人类的日常生活习性有关。即便工厂的废气排放,某种程度上也与人们过度的物质追求不无干系。如过度包装所用的纸,每生产一吨纸便需数吨木材,要伐几十棵树木;又如家庭空调普及对电力的巨大需求,其中的煤炭消耗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正是人类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剧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加剧着环境的污染。因此,如何改变人们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公民个体及社会组织的“污染排放”,就成为人类不能不考虑的问题。出国的人们常能感受到一些发达国家公民的环保意识,近些年来,甚至出现有些外国人在中国的景点捡垃圾的现象,当环境责任意识升华为公民的行为方式时,保护环境就变成个体的自觉行动了。

事实上,发达国家也是从环境污染治理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从而以法律等形式倡导公民确立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如美国的《环境教育法》规定了国家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英法德等国则加强宣传,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并制定奖惩措施,鼓励公民节能减排。英国的电视上几乎天天都有环保新闻。日本从小学到高中,环保都是学生的必修课,节能环保和循环再利用观念可说是深入人心。

人类共有一个地球,环境保护以及大气污染治理,离开了广大民众的参与,成功将遥不可及。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没有对环境的自觉爱护与节能、绿色环保意识的配合,污染治理就会如伊索寓言中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周而复始,恶性循环。而且,在治理的过程中还将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

诚然,如何将纸面上的“行为准则”变为现实中公民的“行为准则”,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的事,最怕的是刮风搞形式主义。一阵风过后,便全无踪影。而环保以及绿色节能意识等,要想真正成为每一位公民的自觉行动,显然还需要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要做。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外,更重要的是要长抓不懈,尤其是应从中小学教育抓起,让人们从小树立环保责任意识和观念。同时,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配合,新修订的环保法强化了对危害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的惩戒力度,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这只是惩罚的一面,但对那些自觉践行节约、绿色消费等行为,国家也应有相应的奖励措施。

总之,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我们必须让每一位公民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环境治理,成为环境保护的“贡献者”,让环保责任意识深入人心,《行为准则》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作者系《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

上一篇:消除“代实习”,需要“两手抓” 下一篇:王田:“环保永远是我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