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范文

时间:2023-03-16 00:16:04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范文第1篇

4.新农村建设城乡环保统筹技术与对策席北斗

5.以生态循环农业破解农村环保难题蒋高明

6.我国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探析高志永,张国臣,贾晨夜,王凯军

7.我国农村环境监管主体的法律构想张燕,梁珊珊,熊玉双

8.如何提高环境执法能力?陈国营

9.环境公共危机管理责任的困境及出路戈华清,李铮

10.环境的解决对策余光辉,陶建军,袁开国,李振国

11.变革新构想:环境管制区域化朱青,罗志红

12.农民的生态权与"两型"农村建设伍慧玲,陆福兴

13.固体废物及其处理处置技术(下)王琪

14.如何发挥企业在环境监察中的协助作用邓可祝

15.我国绿色大学建设与实践王民,蔚东英,何亚琼

16."绿政"更应珍视民心陈国林,崔志平

17."绿价比"凸显环保新概念铁铮

18.江苏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试点实践金浩波

19.如何强化四川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张乙涵

20.张家界农村垃圾综合治理策略高志敏

21.关中"母亲河"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刘韫缇

22.宣东矿管好环保设施促清洁发展戈素亮,石铁龙

23.永定河的前世今生赫晓霞

24.欧盟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及其借鉴展刘洋,宋文华,鞠美庭

25.日本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模式陈志恒,金京淑

26.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生命的多样性——《生命地图:缤纷还是崩溃》出版丁枚

3.全面完成"十一五"环保任务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环境保护》编辑部

4.扎实做好洪水地质灾害环境应急管理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少组办公室

5.我国电动汽车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万钢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国际比较张进华

7.把握新能源汽车的历史机遇陈清泰

8.骨干企业联合行动推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叶盛基

9.以生态文明建设助推宁夏环保事业发展冯志强

10.解决环境纠纷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杨朝霞

11.如何促进环境监察信息化?陈海洋,陈明

12.以制度创新激励生态农业的发展丁溪,侯银霞

13.贫困地区:生存抑或环保?赵靖伟

14.大连油污事件由谁担责?叶勇飞

15.固体废物及其处理处置技术(中)王琪

16.新修订《水污染防治法》第74条的法律适用(二):间接排放水污染物超标行为如何处罚?朱谦

17.节能减排不能让百姓如此"买单"毕诗成

18.环境监管须抓好"六个点"睢晓康,江皓波

19.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能源挑战宿高明,洪亮

20.富阳环境监管创新——有序用电制度徐琳

21.运河之都节能减排侧记肖岷,廉西伟,夏秀荣

22.陕北农村怎么走出环境与贫困危机李红梅,衡阳

23.我国制造业低碳化之路段向云,张英华

24.洛杉矶经验与珠三角地区灰霾治理李家才

25.欧美生态网络规划对中国的启示闫维,李洪远,孟伟庆

3.推进环境公益诉讼要有新举措孙佑海

4.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环境保护》编辑部

5.中国实施环境税的思索马中,吴健

6.审视中外环保税收政策肖更生,袁倩,王娟

7.环境税改革,何处借力?吴健,于卿婵

8.环境税,企业不能承受之重?王慧

9.国外环境税的发展现状及启示何燕,陈真帅

10.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做好新时期环境出版工作刘友宾

11.旧瓶装新酒:水环境功能区如何修订?郑丙辉,邓义祥

12.环保投资统计为何失实?王鑫,昌敦虎,安海蓉

13.让循环经济成为绿色运输的发动机孙启鹏,王帅

14.绿色营销:旅游企业的环保牌古屹

15.固体废物及其处理处置技术(上)王琪

16.新修订《水污染防治法》第74条的法律适用(一):直接排放水污染物超标行为如何处罚?朱谦

17.亚洲绿色大学建设与实践蔚东英,王民

18.企业如何应对环保组织的挑衅吕洞庭

19.开征环境税最应该听谁的意见梁发芾

20.旅游大省环保之道——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自然环境保护符国基

21.山西政府环境绩效评估改进建议邢振江

22.江苏沿海防护林生态补偿改进机制探讨陈宏观,杨晓君,杨浩波,丁阳升

23.营口低碳发展造"绿"城李菁

24.文登环保局服务和谐发展纪实穆兴义,丛桦

25.美国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及其借鉴王世群

26.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及对中国的启示邵道萍

27."分众传播"环保知识"量身定做"大众图书——全民环境教育系列读本

28.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阳泉市上社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侧记

29.持续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将绿色能源带进生活——记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0.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丰宁鑫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环保纪实

31.多措并举打造安全绿色和谐矿井——记山西焦煤霍州煤电集团木瓜煤矿矿长张胜云

32.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优质和谐矿井——记山东省田庄煤矿矿长何发元

33.创建天人合一的绿色家园——记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小文

34.科学发展建设环保型绿色矿山——记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屯兰矿矿长马步才

35.科学发展打造花园式现代化新型矿区——记大兴安岭古莲河露天煤矿

3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首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纪实

37.树民族产业旗帜打造轮胎制造基地——记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

38.同心戮力打造国内一流水泥助磨剂企业——襄樊安格尔建材科技有限公司侧记

39.科学发展打造绿色生态矿山——记冀中能源邯郸矿业集团云驾岭煤矿

40.以金为主多业并举实现可持续发展创建百年矿山——山东黄金归来庄矿业有限公司纪实

41.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创辉煌——山东北金集团有限公司纪实

3.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努力开创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在2010年环保系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的讲话周生贤

4.我国推行清洁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于秀玲,马妍

5.重点企业"强审"推进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白艳英,马妍,杨俊峰

6.清洁生产技术:未来环保技术的重点导向段宁,但智钢,王璠

7.国际清洁生产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尹洁,周奇,吴昊

8.辽宁:积极探索清洁生产工作新思路王永志,段会珠,白洁

9.重庆:全面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张智奎,陈小龙,郑阳华

10.山东:规范强化重点企业污染减排谢锋,徐新华,张璐

11.江苏:以清洁生产促节能减排刘建琳,侯业利,姜伟,陈振翔

12.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引领可持续消费唐丁丁

13.环境行政救济:打开环境正义的大门何春茜

14.环保内部刊物怎样办好?——以《中国环境报·通讯》为例杨丽华

15.从碳源、碳流和碳汇着手发展低碳经济齐珊娜,鞠美庭,王琦

16.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中争得环境权?李红梅

17.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的功能剖析王小钢

18.如何做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中的公众意见调查张蕾

19.英美绿色大学的建设与实践蔚东英,胡静,王民

20.环境预警监测应走向常态周佩德

21.化工企业为何屡屡逐湿地而居?张霞,李松梧

22.让资源大省的"载舟之水"更充沛——山西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形势分析刘向东

23.为中原崛起提供环境支撑宋德永

24.温州市"放心放射源"创建工作纪实文良起,聂文勇,叶培春

25.水乡生态建设的产业创新丁宪浩

26.古典园林的生态新生程建驰

27.越南生态补偿新举措:森林环境服务收费葛察忠,许开鹏

28.美日经验助力我国环境会计张洁丽

29.环境,人类健康不可忽视的问题王焱4.让松花江成为全国的样板和示范《环境保护》编辑部

5.发达国家环保道路的启示《环境保护》编辑部

6.日本"干净"的农村现代化得益于何?焦必方,翟孝强

7.法国的废弃物管理彭峰

8.伴随世界文明史的环境保护石艾帆,李慧明,郑大愚,杨娜

9.科学谋划"十二五"美好蓝图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李平

10.构建"绿根调控"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李红祥,葛察忠,李娜

11.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基本原则的理解与适用何燕

12.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实施现状与政策建议孙宁,蒋国华,吴舜泽

13.发展生态农业遏止农村环境污染刘新社

14."诚信危机"危及环保——由紫金矿业重大污染事故引发的思考傅剑清

15.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标准的建议阎宪,马江雅,郑怀礼

16.国内外绿色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王民,蔚东英,李红秀,仁青措

17.紫金矿业与政府官员间的"双簧戏"周仕凭

18.欧盟对非法木材说"不"在提醒我们什么?易兰

19.为了龙江大地的碧水蓝天——黑龙江省环境监察局环境执法风采记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

20.渭南柴油泄漏河南段处置信息公开纪实宋德永

21.江苏"十二五"水形势初探范清华,黎刚,陈媛,魏房忠

22.鹤煤集团"低碳"发展的思考路鹤香

23.蓄势待发寻芳华——访湖南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明强廖京明

24.德国的气候保护立法及其借鉴廖建凯

环境保护范文第2篇

一、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下列建设项目:

(一)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审批的建设项目;

(二)跨区、县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

(三)市人民政府确定的或者市人民政府授权有关部门确定的建设项目;

(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确认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五)《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确认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以下重点行业的建设项目:

食品加工,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造纸及纸制品,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胶片洗印,医药制造,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城市污水集中处理,港口、码头,卫生,进口废物拆解,核设施,核技术应用。

(六)在本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的建设项目。

二、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下列建设项目:

(一)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审批的建设项目;

(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下和内资3000万元以下,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

(三)外资3000万美元以下和内资3000万元以下的、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下列一般性建设项目:

露天开采,石油开采,天然气开采,煤层气开采,煤炭采选,非金属矿采选,饮料制造,卷烟,纺织,服装及鞋业制造,锯材、木片加工、家具制造,人造板制造,木、竹、藤、棕、草制品,印刷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磁材料制品,油库,天然气、煤气生产供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城市交通设施,城镇旧区改造,城镇河道、湖泊整治,城市粪便处理,农业,防沙治沙工程,林业,畜牧,渔业,地质勘查,水利工程,铁路,民航工程,桥梁工程,海底管线、缆线铺设,防波堤工程,管道运输,航道疏浚及水运辅助工程,水运枢纽,仓储,批发、零售市场,餐饮,房地产开发,停车场,长途客运站,驾驶员训练基地,洗车业、汽车维修、洗染、沐浴业、加油、加气站,火葬场、公墓,学校,娱乐服务,展览馆、博物馆、游乐场,影剧院、音乐厅,体育,影视基地,广播电台、差转台,电视塔台,卫星地球上行站,雷达,无线通讯。

(四)区、县人民政府确定或区、县人民政府授权有关部门确定的,除应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门审批的建设项目。

三、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规定,不得降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

四、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审批的建设项目进行备案,并参与所辖区内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的审查、验收和监督管理。

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备案时,应于每月10日以前依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备案清单制作、报送上一个月的备案资料。

五、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并对审批权限和项目分类管理的执行情况、审批决定的合法性、审批后的跟踪管理情况及其他履行审批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一)对越权审批的,予以撤销;

(二)对突破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审批决定,违反本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产业政策及规划要求的审批决定,予以撤销;

(三)对违反本规定第三、四条的行为,应责令纠正,并予以通报。

对上述行为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建议行政监察部门或其所在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对越权审批或者违法审批的建设项目,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其停止建设,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依法直接责令其停止建设。

八、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对漏批、漏管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环境保护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制定政府环境保护任期目标及年度实施计划,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四条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组织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乡镇建设规划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制定城市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时,应当进行环境彰响论证。

第五条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应当优先安排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重大环境科研课题,鼓励推广、应用环境保护科研成果。

第六条市、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环境监理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各自职能对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环境保护管理职责分工

第七条市、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和监督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二〉拟订和监督实施环境保护规划、计划;

(三)组织对城市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等重大决策的环境影响论证;

(四)监督检查防治污染设施的使用情况、行使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权、对征收排污费和超标准排污费实施监督管理;

(五)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科研和宣传教育工作;

(六)调查处理环境污染事故,调解环境污染纠纷,查处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七)协调、督促、检查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八)依法进行其他监督管理。

第八条市环境监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受理排污申报登记,查处申报登记中的违法行为;

(二〉征收排污费和超标准排污费,查处缴纳排污费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三)办理排污许可证的登记、调查、核定工作,并报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排污许可证;

(四)监督检查限期治理项目,限期整改项目的实施情况,查处逾期不完成整改任务的违法行为。

第九条公安、交通、铁道、民航、市容环境卫生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土地、农牧渔业、林业、水利、矿产、,园林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条下列行政管理部门,按照以下分工履行环境保护职责:

(一)计划部门应将环境保护规划、计划纳入本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应落实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鼓励清洁生产,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三)财政部门应当将环境保护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予以落实,并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定期检查;

(四)城市规划部门在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中应落实环境保护规划的有关要求;

(五)市政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下水管网的规划、建设、改造和管理;

(六)商业主管部门应拟定强制回收的废品名录;

(七)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本市生产、销售的产品的环境指标实施监督管理;

(八)商检部门、海关应分别对进口货物的环境指标实施技术监督、监管;

(九)城乡建设、工商、文化管理部门应做好建设项目和有关污染源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十)卫生管理部门应对生活饮用水源卫生实施监督管理;

(十一)教育部门应制定本系统环境保护教育计划和检查、监督计划的实施;

(十二)科技管理部门应把重大的环境保护科研项目纳入科研规划和计划,组织科技攻关。

第十一条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所规定的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应当接受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并向其通报环境执法益督、管理情况。对不履行法定环境管理职责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其履行,仍不履行的,报同级人民政府处理。

第十二条行政监察部门应依法加强对政府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管理部门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工作情况进行执法监察,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监察建议和处理意见。

第十三条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协助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检查;受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征收个体工商户的超标准排污费和排污费。

第三章环境功能区的划分

第十四条本市环境功能区划定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

各类环境功能区域范围的划定和变更,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依法经批准后实施。

第十五条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按照以下原则划分: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为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适用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

(二)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以外的区域,为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适用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第十六条地面水环境功能区,按照以下原则划分:

(一)根据地面水水域的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划分水环境功能区,同一水域兼容几类功能的,依照最高功能划定;

(二)按照不同的防护要求,分级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源保护范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水质,应不低于国家规定的相应水质标准;饮用水源保护范围的水质,应不低于国家地面水三类标准;

(三)规划水源地应划定新饮用水源污染控制区,在水源上游应划定水源涵养区。新饮用水源污染控制区、镇级饮用水厂的吸水点、水源涵养区、饮用水补给水源的水库、—般渔类保护区及游泳区的水质,应不低于国家地面水三类标准;

(四)一般工农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的水质,应不低于国家地面水四类标准。

第十七条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按照以下原则划分:

(一)疗养区、风景名胜区、文教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管理机构集中区、公共广场、公园,以及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环境良好的住宅用地等区域,适用一类区环境噪声标准;

(二)商业、服务业、集贸市场、文化娱乐设施等比较集中的繁华区域,工厂、仓储、居住用地混合交叉的区域以及工业集中区内达到一定规模的工厂生活区、居民住宅区,适用二类区环境噪声标准;

(三)工业集中区和规划确定的工业用地,适用三类区环境噪声标准,但适用二类区环境噪声标准的区域除外;

(四)城市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公共交通汽车总站、大型停车场及码头区、穿越市区的铁路和河道两侧区域,适用四类区环境噪音标准。

第四章建设项目与城市建设的环境管理

第十八条建设过程或者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新建、改建、扩建、迁建、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下称建设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和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由项目的建设单位负责。

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载明该建设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九条建设项目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选址、定点,符合环境保护规划,并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物、构筑物

使用功能;

(二)符合产业政策规定,不得建设国家禁止生产和严格限制生产的污染

环境的产品的项目;

(三)不得采用国家明令禁止和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

(四)国家规定应予综合利用的项目,必须同时建成综合利用设施;

(五)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必须同时治理,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指标,

(六)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其污染物的排放,应当稳定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

第二十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的审批、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由市、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分类管理规定办理。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未经批准的,不得定址;建设项目的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设计未经批准,不得动工建设: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未经审查同意,其主体工程不得投入实物试运行或者投产。

试生产或者试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必须同时试运转,污染物排放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应当采取措施改进,严重污染环境的,应当立即停止试生产或者试使用。

第二十一条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和要求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其他各有关审批机关不得批准建设或投产使用,金融机构不予以贷款。

第二十二条区域开发项目在开发建设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报经批准该开发区建设的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作为制定开发区的总体规划,确定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划定环境功能区域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从化温泉自然保护区、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居民集中区、文化教育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禁止建设产生污染的工业项目,并严格控制其他产生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项目和设施的建设。已建成的,必须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达不到规定标准或者指标的,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责令限期治理或者限期关闭。

第二十四条北起北环高速公路、东起东环高速公路、西南至荔湾区、芳村区以及海珠区与南海市、番禺市的行政区域分界范围,不得新建、扩建有污染的工业生产项目。现有的工业区必须调整和逐步改变功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工业项目,应分批限期治理、转产或者搬迁。

越秀区、东山区、荔湾区、海珠区(不含新溶镇)行政区域,*大道以东、华南路以西、广(州)深(圳〉铁路以南、珠江河以北的区域,不得新建和回迁工业生产项目。

第二十五条新设的燃煤发电机组应当配备脱硫装置。对现有的燃煤发电机组,应限期建成脱硫装置。

第二十六条市、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资金、用地。

新城区建设实行雨污分流,旧城区排水管网逐步实行干管截污。

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人口二万人以上的城镇、工业区、居住区,生活污水必须集中处理;新建的居住区排放的生活污水应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或建设独立的生活污水综合处理设施,使污水经处理后符合排放标准。

第五章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

第二十七条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设置污染防治设施,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健全设施运转档案,定期监测运转、使用效果,并按照规定向环境监理机构报告运转情况;

(二)建立维护保养、检修、更新、零配件备用和检测等制度;

(三)将污染防治设施纳入固定资产管理;

(四)建立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配备取得岗位资格证书的操作管理人员;

(五)排放的污染物符合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核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第二十八条污染防治设施,不得擅自拆除、闲置或者部分拆除、闲置。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填写《污染防治设施停用申请表》,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一〉产品、工艺、设备改变,原有污染防治设施不需要使用的;

(二)污染防治设施更新、改造、更换、扩容的;

(三)因易地改造或搬迁,需要停用污染防治设施的;

(四)季节性生产或间歇性排污的;

(五)污水经批准进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闲置污染防治设施的,应在15日内批复;对申请拆除污染防治设施的,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批复。逾期不批复的,视为同意。

第二十九条污染防治设施因事故停止运行、使用的,,应当采取措施,立即停止污染物的排放,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在污染防治设施恢复运行、使用之前,需要排放污染物的,应报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章环境监测与监理

第三十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地区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实施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环境质量状况。

第三十一条市、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是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依据。经市环境监测机构考核确认的部门、单位环境测试机构,在规定范围内出具的监测数据,也可以作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依据。

当事人对监测数据有异议的,可以向作出监测数据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测机构申请复核;对各部门、单位的环境测试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有异议的,向市环境监测机构申请复核。

市环境监测机构根据技术监督部门的委托,对在本市销售的工业产品的环境保护技术指标进行测试。经测试不合格的产品,不得销售。

第三十二条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向指定的环境监理机构如实申报污染物排放情况,领取排污申报登记注册证。

需要改变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方式、去向的,必须在改变前30日办理变更申报管记手续,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改变。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应按规定缴纳排污费和超标准排污费。

第三十三条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在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内的排污单位,其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排污许可证》所核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对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严重污染环境而需要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由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决定。对小型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可以由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在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内授权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十四条在用的机动车辆以及在本市生产、装配、维修、销售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其废气和噪声排放必须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达不到标准的,不得行驶、出厂或者销售。排放废气经检测不合格的,应安装符合要求的废气净化装置。

在用的机动车辆、在本市生产、装配、维修的机动车、车用发动机,经检测废气排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发给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合格证书。

进口机动车的单位,在签定合同时,应订明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必须符合我国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如出口国标准严于我国国家标准的,应执行出口国标准。进口机动车辆排放污染物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得进口。

公安部门应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情况,进行抽查检测。对应当报废的机动车,收缴排照,强制淘汰。

第三十五条未按规定取得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技术资质证书的单位,不得从事下列生产、经营活动:

(一)生产环境保护工业产品;

(二)承接污染治理工艺和设备的设计、施工和安装;

(三)承接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储存、处理或者处置。

经认证取得的资质证书,不得转借、涂改、出让。

第三十六条市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研究、开发、推广减少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公布限期淘汰的产生严重污染的落后工艺、设备的补充名录。

第三十七条食品容器的包装材料应当使用可回收利用、无毒、易处置、易降解的物质。

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或难以降解的塑料餐具。其具体实施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七章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十八条市、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土地、水、森林、矿产、野生生物等自然资源和城市风貌、自然遗迹、历史文化遗迹等人文资源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最名胜区的保护、开发、利用规划。县级市的保护利用规划,应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九条开发和利用资源,应当遵守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禁止掠夺性开采和破坏性开发。

第四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有利于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以及节约其他各种资源的经济政策和技木政策,鼓励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第四十一条开发自然资源在向资源管理部门申报时,应同时提交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开发自然资源时,应同时采取措施防止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开发结束后,应采取恢复植被及其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环境。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权限给予处罚:

(一)建设项目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定址(定点)、动工诬设或者污染治理设施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检查同意擅自投入主体工程实物试运行或者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延长试运行时间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按建设项目投资额外以罚款:投资额50万元以下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投资额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投资额100万无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处以20000元以上100000元以下罚款;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处以50000元以上200000元以下罚款。超过5万元的罚款,报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二)建设项目在开发、施工活动中,不按规定采取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措施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建设项目验收时达到排放标准,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不能稳定达标的,责令其停止排放超标污染物,并报请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整顿;

(四)未按规定申报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使用情况或者弄虚作假的,给予警告或森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五)在本市生产、装配出厂的机动车、丰用发动机,其废气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对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处以相当于售价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罚款;经整车大修、发动机总成大修、二级维护及防治废气污染的专项维修出厂的机动车的废气排放达不到规定标准,经确认属维修质量造成的,对维修单位处以相当于维修费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

(六)未按规定取得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技术资质证书或者不按照资质认证范围从事第三十五条规定的经营活动或者向他人转借、出让资质证书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土地、森林、水、矿产、渔业、野生生物等资源破坏的,由有关资源保护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四条对有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的,依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五条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承担排除污染危害的责任,并向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第四十六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或者、询私舞弊、索贿受贿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和负有直接责任的领导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本条例对单位的污染防治规定,适用于个体工商户。

环境保护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者环境史学者

一环境保护主义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全球性力量

自从1992年7月在里约热内卢(RiodeJaneiro)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主义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与20年前在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召开的政府首脑会议不同,里约峰会(很快又被称为“地球峰会”)被看作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全球责任。“可持续”成为这次会议的战斗口号,更多的行动者加入到支持这个议程的呼声之中。今天,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国家都设立了环境部长,制定了环境保护行动计划。许多国家还包容了数量众多的民间协会,这些协会对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进行游说以试图影响决策者。今天,我们打开报纸时,不发现一篇涉及环境问题的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很明显,环境保护主义已经被看作是一种全球力量出现了。

在21世纪,人们很容易忘记一点,即环境保护主义并不总是国家政策固有的一部分。可以确信,环境史学家很早以前就已经证明了“直到当今的环境保护运动开始之前,没有环境意识也没有关于环境问题的政策”的观点是错误的。恰恰相反,在查寻档案文件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大堆久已被遗忘了的抱怨和关于环境问题的会议记录。这说明,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或者土壤侵蚀的关注并不仅仅是当今的现象。同时它还显示出,反对这些环境问题的运动是多么地难以维持一个较长的时间,并且公众的兴趣经常会发生戏剧性的转变,这已经成为环境运动的一个特点。例如1900年前后,美国的许多民间组织起来反抗城市里的煤烟,但是在激烈的运动之后,不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放弃了这个议题。这不仅仅是单一的历史现象。即使是在著名的1970年美国庆祝的“地球日”(这是今天美国集体环境意识中一个显著的事件)之后,人们对环境的兴趣在几年甚至几个月之后就下降了①。早在1972年10月,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就抱怨说“许多环境保护主义者缺乏对空气污染问题的兴趣”②。很明显,进一步观察之后就会发现,环境保护主义是一个相当脆弱的事物。

二过去和现在的环境议程

越从较长的时间角度来观察环境运动的历史发展,越令人怀疑今天环境保护主义的前途。如上所述的环境运动由行动向冷漠甚至背叛的戏剧性转变仅仅是这种怀疑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事实上以今天的知识背景来看,过去的环境议程常常是令人怀疑的。例如,美国城市长久以来对煤烟的强烈关注即与今天关于众多城市空气污染源的知识不同。然而,众多的民间组织,甚至一些特殊的“煤烟消除协会”四处游说,以期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反对城市的煤烟之祸,而对其他空气污染问题视而不见。数十年来,很少有人关注过汽车尾气的有毒影响,直到1960年代末,大部分美国的州都没有权威的控制气体排放的法规,没有一个有效的组织去控制这些有害气体③。为什么自1905年开始巴尔的摩(Baltimore)就有反对烟雾之祸的组织,但是在同一时间却没有一个运动来反对城市范围内铜熔炉排放出来的有毒硫磺呢?为什么在19世纪晚期美国没有人关注化学工业,而诸如德国等其他国家却对化学工厂进行严格的监控呢④?很明显,长达数十年的与恼人的煤烟作斗争是基于强迫性的环境议程进行的,因此我们无法确信今天的环境议程在数十年后不被看作是不认真的议程。

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即判断一个环境问题重要性的标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环境的”。很少有几个环境保护组织是在看了科学的出版物并且讨论了不同污染的危害性之后才开始活动。通常,一个重要环境问题的界定是融合了物质的和文化的力量之后的产物。如果没有认识到大量煤烟的存在与中产阶级的庄重和清洁原则不一致,烟雾消除运动就永远不可能出现⑤。很少有几个烟雾消除组织的成员会认为烟雾是一个健康问题,“正如所看到的那样令人奇怪,家庭主妇对她的帷帐被弄脏、对她碰了邻居的家具是否会弄脏她的手等问题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健康问题的关注”,1928年巴尔的摩市卫生部长如是说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OntheEarthDayCelebration,seeRobertGottlieb,ForcingtheSpring.TheTransformationoftheAmericanEnvironmentalMovement,Washington,1993,pp.105—114.

②OregonHistoricalSociety,Portland,Mss2386Box19Folder10,CoalitionforCleanAir,Oregon/Washington,MinutesoftheExecutiveCommitteeMeeting,December14,1972.

③Cf.FrankUekötter,VonderRauchplagezurökologischenRevolution.EineGeschichtederLuftverschrnutzunginDeutschlandunddenUSA1880—1970,Essen,2003.

④Cf.RalfHenneking,ChernischeIndustrieundUrnwelt.KonflikteurnUmweltbelastungendutchdiechemischeIndustriearnBeispielderschwerchernischen,Farben-undDiingemittelindustriederRheinprovinz(ca.1800—1914),Stuttgart,1994.

⑤Cf.SuellenHoy,ChasingDirt.TheAmericanPursuitofCleanliness,Oxford,1995.

⑥BaltimoreSunApril29,1928,p.3c.7.

此外,将烟雾消除运动看作是纯理想主义的运动也是错误的。大部分烟雾消除运动的推进者都有现实的不动产利益,他们认识到市区中过多的烟雾不利于他们位于市区的不动产的价值。最明显的是,前文提到的巴尔的摩市的反对烟雾组织是由一位市民发起的,他在这个组织成立的当年所交的不动产税不低于165585美元①。环境问题的行动主义常常是在具体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并没有必要因此而将环境事业视为不合理的。

环境保护主义是有选择的,过去也是如此。环境史学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考察促使社会选择某个环境主题或忽视某个环境主题的确切背景是什么②。将环境保护运动的议程与其他运动(如和平运动或女权运动)进行对比具有启迪作用。和平运动有一个评价其目标的相当简单的标准,即世界范围内的战争规模和军费开支的减少。同样地,女权运动通常以经过努力之后的相对胜利作为评价其目标的准绳,即某一职位上妇女人数的增加。与此相反,环境运动缺少这种简单的判断标准,它不得不处理大范围的相互独立的参数:空气、土壤和水的污染浓度、能量的消费量、濒危及灭绝物种的数量、城市中心绿地面积的减少、自然资源储量、面积和数量的减少等。即使有可能,要将这些完全不同的参数整合为统一的标准也是非常困难的。而经济学家用国民生产总值(GDP)来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环境保护主义者就是缺乏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

三类别与方法:荒野对污染?

环境保护主义中如此广泛的环境主题是一种资产,同时也是一个问题。西德环境政策主要的设计者之一皮特·蒙科格鲁克特(PeterMenke—Glüekert)曾经抱怨当今社会“持续的绿色之声”:关于各种各样的环境议题的报告、陈述和请求已经形成了一场持久的洪水,以至于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很难决定到底哪一个具有优先权③。当然,如果说这些众多的环境议程没有任何一致性是有些夸张了,因为环境保护主义也许关注污染或资源,物种或景观,但是这些总是与自然相关的。然而,要对环境保护主义进行分类还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环境史学家在分类的时候直接政治性地理解环境保护主义。几年前,大卫·佛曼(DaveForeman),一个美国激进环境保护组织“地球第一”的创始人,提议将污染、资源利用和健康等环境议题与对待原始自然的环境议题区别开来。这一区分非常著名,因为人们发现被区分的两者之间的联系显而易见。最终,佛曼(Foreman)的观点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即远离危险的现代社会之外存在着完全未被驯服的荒野。这个观念显然是虚构的。空气污染不会在国家公园的边界停止,而且濒危动物也不会孤独地生活在遥远的荒野地区。由于全球变暖,未来世界气候的变化将会极大地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组合。

所以,为什么环境保护主义者(不仅仅是美国的环境保护主义者)都如此珍视差异性,而这一点又是被质疑最多的?理解这个问题的一个线索来自沃尔特·斯格尼切(WaltherSchoenichen),他是1922年以来普鲁士自然遗产保护局的领导者,他曾经提到自然保护不仅需要知道如何操作,而且需要有针对性。对比自然保护工作和景观规划,景观规划中有个“弹性的尺度”,并且要求随时准备采取折中、妥协的态度,而自然保护则要求“为了达到总目标,要尽可能地挡开一切有竞争性的要求”④。换句话说,自然保护要求一个有坚强意志的、坚定的、不怕万难的倡导者,而且这里不需要有弹性的协商。此外,斯格尼切(Schoenichen)的话中强调,需要描述环境保护主义者的“行动日程”。通常,环境史学家过多地依赖于环境保护主义者所写下的文字,因为这种文件是历史学家最熟悉的类型。但是,对于行动主义分子来说,“做些事情”是环境保护主义中第一位的。1903年美国总统西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BaltimoreCityArchivesRG4,Series1,BaltimoreCityGeneralPropertyTaxBooks,1905.

②Cf.theclassicMaryDouglas,PurityandDanger.AnAnalysisofConceptsofPollutionandTaboo,London,1966.

③SpiegelspecialNo.11/1995,p.64.

④WaltherSchoenichen,NaturschutzalsvölkischeundinternationaleKulturaufgabe,Jena,1942,pp.30,33.

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与约翰·缪尔(JohnMuir)相遇,这个关键的事件并不是以正式的宣言或签署的文件记录下来的,而仅仅是三天的穿越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荒野之旅①。

四走向国家特色的环境意识

佛曼(Foreman)的区分标准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很难划分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环境保护主义的类别。实际上,只有很少的环境保护组织能够完全符合佛曼(Foreman)二分法的区分标准。例如内华达俱乐部(theSierraClub),1832年约翰·缪尔(JohnMuir)创建它时,它是一个保护荒野自然的组织,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之后,它变成了一个关注所有环境议题的组织②。因此,寻找并且界定某种“国家特色”的环境保护主义是对环境保护主义进行分类的希望之途。毕竟,环境保护主义在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道路。在美国,自19世纪末开始的自然保护运动已经将荒野的概念固定了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俄国自帝制时期开始,自然保护就已经与自然科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④。而英国则自1894年创立英国保护名胜古迹国民托管组织时就已经将自然保护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合并在一起了⑤。而德国的环境保护主义则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数十年来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工作齐头并进,保护诸如树、岩石等小尺度自然遗产、划定中尺度的自然保留区、保护景观面貌、保护某种物种等。实际上,德国的环境保护运动甚至设法将旅游排斥在外,而与此同时又从旅游组织那里争取重要的支持⑥。国家特色的环境保护主义的确需要解释。当然,就其本身来说,自然不存在界限。更有甚者,对国家自然遗产的界定也通常与一般的认识相反。例如,德国作家们将“德国的莱茵河”视为国家的象征而进行庆祝已经有很长的传统了,但是莱茵河起源于瑞士,更确切地说起源于哥特兰岛(Gotthard)(它是瑞士国家主义的象征),最后流入荷兰的北海(NorthSea)⑦。而为什么美国人在他们的环境意识中如此地关注美国西部的岩石?毕竟,没有人会严肃地站起来就岩石是美国的一个特点而进行辩论。事实上,即使是约塞米蒂(Yosemite)所谓的独一无二性也不能说明这种情况,即如果说独一无二性是界定国家公园的标准的话,那么国家公园的历史应该从南佛罗里达的大沼泽地(Everglades)开始,那是一个宽广的、水流缓慢、被浓密的植被覆盖的河流,附近有大量的野生生物。但是,由于那里缺少美国自然保护主义者理想的标志性景观,直到1934年才在大沼泽地建立了国家公园,此时距加利福尼亚约塞米蒂谷底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已经70年了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Cf.YosemiteNationalParkNewReleaseofMay15,2003.

②Cf.MichaelP.Cohen,TheHistoryoftheSierraClub1892—1970,SanFrancisco,1988.

③Cf.JohnOpie,Nature’sNation.AnEnviron-mentalHistoryoftheUnitedStates,FortWorthetal,1998.

④Cf.DouglasR.Weiner,ALittleCornerofFreedom.RussianNatureProtectionfromStalintoGorbachëv,BerkeleyandLosAngeles,1999;andDouglasR.Weiner,ModelsofNature.Ecology,ConservationandCulturalRevolutioninSovietRussia,Pittsburgh,2000.

⑤Cf.DavidEvans,AHistoryofNatureConservationinBritain,2ndedition,LondonandNewYork,1997.

⑥Cf.FrankUeköetter,TheGreenandtheBrown.AHistoryofConservationinNaziGermany,CambridgeandNewYork,2006.

⑦Cf.MarkCioc,TheRhine.AnEco—Biography,1815—2000,SeattleandLondon,2002.

⑧AlfredRunte,NationalParks.TheAmericanExperience,LincolnandLondon,2ndedition,1992,esp.pp.8,32,108.

很明显,国家特色的环境保护主义不是自然的划分。但是,地理环境在其中扮演了角色,即国家不是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脉,瑞士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绝对与今天所见到的不同。国家特色的环境主义框架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地理与文化、社会与政治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这里强调过程,但是不能将国家特色的环境保护主义视为一成不变的。生物学家很久以前就发现,自然是开放式的变化,而不仅仅是人类作用的结果。事实上,由于环境的原因,人类一直在奋力减缓变化的节奏。如果不是自然资源保护者采取行动减缓土壤侵蚀的速率,今天美国与加拿大交界处的尼加拉瓜瀑布将会是完全不同的面貌。同时,国家文化也是开放式变化的。在最近的一篇研究文章中,萨拉·普理查德(SaraPritchard)追踪了罗纳河(theRhone)的文化变迁,罗纳河发源于瑞士,流经法国境内,最后注入地中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国家主义者举行罗纳河庆典以弥补纳粹统治时期留下的精神创伤,而最近由于欧洲一体化意识的觉醒,罗纳河越来越被视为一条欧洲的河流①。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正如我们在旅行中看到的,今天中国的环境意识与40年前的完全不同了②。五国家特色的环境保护主义与全球意识:融合的迹象?

有趣的问题是,不同国家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分歧近年来是否减弱了,减弱到了何种程度?这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确信,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国家特色的环境保护主义依然存在。1980年代,当报导说德国的森林濒临消失时,在西德的公民中引起了恐慌。而法国的观察家带着稍加掩饰的轻蔑态度来看待这场讨论,将之视为其东临国家不理性的、歇斯底里的民族特性③。与此相似,1990年代美国的环境史学家比尔·科诺(BillCronon)由于批评对荒野的崇拜为“返回了错误的自然”而搅动了整个美国环境保护领域④,而欧洲的观察家(他们生活在数个世纪以来被人类强烈利用了的景观之中)则需要奋力理解美国所发生的关于荒野观念的冲突。但无可置疑的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环境议程的融合、超越国界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加的迹象。在西德,第一个宽泛意义上的环境政策是由内政部长汉斯德里斯·根斯切尔(Hans—DietrichGenscher)策划的,他后来长期担任了德国国务秘书一职,这个政策受到了美国经验的强烈影响⑤。也许最好的证据是,国际协约已经以一种主要的环境保护力量出现了。关于环境问题的国际协商可以追溯到1900年代早期,数十年间它们一直保留着非义务的特征⑥。只有到了所谓的“能源时代”之后,国际协约才被看作是一种力量,著名的协约如1973年的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协定(CITES)或者14年后关于臭氧层空洞的蒙特利尔协定等。国际间的协商依然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障碍(正如京都协定不确定的未来所显示的那样),但是即使是强有力的怀疑论者(如美国的布什政府),也表现出对这些协定的认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SaraB.Pritchard,"ReconstructingtheRhöne.TheCulturalPoliticsofNatureandNationinContemporaryFrance,1945—1997”,FrenchHistoricalStudies27,2004,pp.765—799.

②Cf.JudithShapiro,Mao’sWarAgainstNature.PoliticsandtheEnvironmentinRevolutionaryChina,Cambridge,2001.

③Cf.KennethAndersandFrankUek6etter,"VielLärmurnsstilleSterben:DieDebatteüiberdasWaldsterbeninDeutschland",FrankUekötterandJensHohensee(eds.),WirdKassandraheiser?DieGeschichtefalscherÖkoalarme,Stuttgart,2004,pp.112—138.

④WilliamCronon,"TheTroublewithWilderness;or,GettingBacktotheWrongNature",WilliamCronon(ed.),UncommonGround.TowardReinventingNature,NewYork,1995,pp.69—90.

⑤KaiF.Hünemörder,DieFriihgeschichtederglobalenUmweltkriseunddieFormierungderdeutschenUmweltpolitik(1950—1973),Stuttgart,2004.

⑥Cf.KurkpatrickDorsey,TheDawnofConservationDiplomacy.U.S.—CanadianWildlifeProtectionTreatiesintheProgressiveEra,Seattle,1998.

然而,没有证据表明环境议程的全球融合趋势强于国际环境组织出现的趋势。例如,德国自然与环境保护同盟(BUND)不但是德国强有力的环境组织,同时也是国际地球之友的成员组织之一。国际地球之友由全球71个环境保护组织组成。绿色和平组织的发展史更令人瞠目结舌:自1971年以来,绿色和平国际组织已经成长为一个多国组织,它由40个国家的姐妹组织构成,其中包括中国。更有甚者,绿色和平组织已经开始寻求在不同的国家采取同一个战略计划,这是近年来环境意识和行动主义都已经超越国家界限的强有力的象征。从另一个角度看,绿色和平组织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据,它说明了环境史中一种意想不到的力量。绿色和平组织是1971年由12人成立的,其中一些来自范库弗尔(Vancouver)的嬉皮士团体,这个组织最初成立的目的是抵制美国在阿留申群岛的核试验,希望使之远离阿拉斯加海岸,而建立一个国际环境联盟的概念是最后一个闪过他们的脑海的。但是,当他们回到范库弗尔,这个团体的成员发现他们成了英雄,他们被视为一小群献身于理想主义的人,他们站起来反对不可战胜的权力,为高尚的事业而冒着生命危险①。不经意间,绿色和平组织办到了一个在过去数十年来被无数次讨论的问题之结上。绿色和平组织发现它在美国起到了作用,同时在德国、英国、法国也起到了作用,实际上在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发生了作用。

六作为“全球角色”的环境组织:以绿色和平组织为例

为什么尽管依然存在国家特色的环境保护主义,绿色和平组织的国际性环境策略工作还可以继续开展呢?部分的解释是,绿色和平组织对环境力量问题的关注是经过筛选的,它没有包括宽泛的环境议题,而是主要集中在具有国际意义的少部分环境议题之上。它强调反对核试验和保护鲸鱼。绿色和平组织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培养这样的感情,即大部分人都喜欢巨鲸的雄壮,而只有很少的人喜欢核武器。然而同样重要的是,绿色和平组织一直可以指望从媒体那里得到支持。可以确信,这样的力量已经成为环境保护倡导者最可依赖的力量之一,即将新闻记者认为自己代表了广泛的公众,而他们常常带着善意的同情心来报道环境议题。但是,绿色和平组织将他们与新闻记者的合作带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令人惊奇的行动之前,新闻记者常常提前得到通知,并且被邀请登上绿色和平组织的船只,现场报道他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绿色和平组织还提供生动的图片,这符合了媒体的胃口。在电视发明之后,他们现在越来越重视图片,而不是文字或者口头报道了。很少有人抓到过海洋生物,但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如果一个俄国捕鲸船将它的捕鲸叉对准一艘正在鲸鱼群中以试图为它们提供人类保护的绿色和平组织的小船的话,那必定是错误的②。

近年来,绿色和平组织变得特别沉寂。可以确信的是,这个组织依然存在,而且一直从它众多的成员组织那里得到财政支持。然而,前几年一场戏剧性的运动已经使它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诚信。它的最后一场引起广泛的国际关注的运动是发生在1990年代中期的布伦特司帕(BrentSpar)运动和反对法国在南太平洋进行核试验的运动。在某种程度上,这是选择一个令人怀疑的环境议题的结果,特别是在布伦特司帕运动中。这个危险的环境议题是关于英国壳牌石油公司计划将石油钻井平台沉入北大西洋海底的事。以绿色和平组织传统的办事风格,和平组织占领了石油钻井平台,拍了一些足以唤起公众的大声疾呼的生动的图片,最终迫使壳牌公司改变它的计划,拆卸并且在陆地上重新利用了布伦特司帕钻井平台,而没有按原计划将之沉入海底。然而,这个环境保护议题打击了很多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的旁观者,因为就海洋污染源而言,石油钻探设备显然是第二位的环境议题。此外,后来的事实证明绿色和平组织给媒体提供了关于布伦特司帕石油钻井平台上污染负荷的错误数据。这点正击中了绿色和平组织独特性的心脏,就是因为这一特性,绿色和平组织将自己视为是反抗特权利益、守护真理的化身③。

然而,绿色和平组织除了最近这些具有可质疑的优点的运动之外,它还有很多问题。总体来讲,绿色和平组织的目的总是要唤起某种意识。其方式是,在公众还没有充分产生兴趣之前,他们通过某种生动的方式强调环境问题,以唤起环境意识。但是,绿色和平组织在提供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方面十分薄弱,协调性的方法和管理的概念在这个组织的文化中是被痛斥的。通常,绿色和平组织的运动提倡一种彻底的禁止:禁止核试验!禁止捕鲸!禁止将石油钻探设备沉人海底!然而,大部分环境问题都不能以这种彻底的方法解决。甚至,这些更加复杂的环境问题在近几年来已经明显地被排到了环境议程的前列。例如,绿色和平组织很少谈及郊区化,尽管它的严重后果是改变了交通和土地利用的模式,因为这个问题需要复杂的土地利用调整计划。对于全球性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过度捕鱼的问题也是如此。一个政策很难用简单的好与坏来判断。绿色和平组织又怎样来看待现代工业社会对化石燃料难以置信的需求(这是众所周知的导致全球变暖的因素之一)呢?很难想象会有一个虔诚地关注全球变暖的绿色和平组织,因为其运动所关注的坏人在世界上随处可见。每一个人都在使用化石燃料,所以每一个人都有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Cf.FrankZelko,MakeItaGreenPeace.TheHistoryofan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Organization(Ph.D.,UniversityofKansas,2003).

②Cf.KarenOslund,"ProtectingFatMammalsorCarnivorousHumans?TowardsanEnvironmentalHistoryofWhales",HistoricalSocialResearch29,3,2004,pp.63—81.

③Cf.Anna—KatharinaWöbse,"DieBrentSpar—Kampagne.PlattformfürdiverseWahrheiten"FrankUekötterandJensHohensee(eds.),WirdKassandraheiser?DieGeschichtefalscherÖkoalarme,Stuttgart,2004,pp.139—160.

七21世纪的环境保护主义:环境史学家的一个机会

西方国家的环境议程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那些要求完全禁止的环境议题变得越来越稀少了,而那些需要长时期管理战略的环境议题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增加。因此,环境保护组织的挑战性也改变了:短期的环境保护运动被替代了,环境保护组织需要深呼吸才可以在今后几年和数十年间追随着政策的变化及政策执行的情况。此外,环境保护组织需要更加忠实于他们成员的环境保护足迹。通常,环境运动从远处关注问题,在那里特权的利益被远远地隔离在他们的成员基础之外。保护热带雨林的运动提供了这方面的最好的例子。但是,许多环境保护组织的成员对环境问题产生的贡献与其他人一样多,有时甚至更多。正如乘坐飞机全球旅行所产生的极大的环境影响所表明的那样。不可避免地,致力于环境问题的一个环境保护组织会冒着背叛它的成员基础的危险。但是他们似乎只有很小的选择:毕竟,二者择一的做法是要么关注于缺乏实际意义的符号性问题,要么违背他们自己的环境主义信条。简而言之,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主义需要改变,并且也为环境史学家打开了一个更加丰富的活动领域。很长时间以来,环境史学家将自己与环境运动视为一致,采用他们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向他们发起挑战①。然而,这种一致性在近几年已经明显地减弱了,并且没有必要因此而遗憾。毕竟,还未决定向哪个方向转变的环境保护运动需要认识自己的过去:认识环境运动已经走过的道路、认识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认识过去环境运动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许最显著的是,环境保护运动将需要这样的认识,即当前的环境保护主义并不是最好的环境保护主义类型,或者仅仅是可能的一种,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一个时代的产物。在许多西方国家,环境保护运动被那些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进入这一领域的激进分子统治着。那时,许多政治家和商人正奋力地尽他们所能严肃地对待环境问题。但是这一代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现在逐渐地退休了,并且正在被具有新理念的新一代接替。对于新的一代来说,环境已经被作为一个议题,他们面对的挑战不是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而是区分什么是解决问题的真正责任和什么仅仅是绿色的花言巧语。强调这些代际之间的差别,实际上显示了不同的一代总会产生不同类别的环境保护主义,这是环境史学家面对的一个挑战,这一点可能会对将来的环境保护主义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比较其他类型的运动,环境保护主义者已经表现出对历史只有很少的兴趣。大部分环境保护主义者,在最好的情况下将讨论历史视为娱乐,最坏的情况下将其视为一种负担,尤其是在拥有棘手历史问题的国家更是如此。如德国,任何一个对历史的探寻都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运动亲善纳粹政权的讨论②。然而,历史是第一的,也是最重要的经验宝库,环境保护主义者显然能够而且也应该更多地、更经常地从历史中学习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已经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是最明显的一点是,环境保护主义是一个脆弱的事物。它不是已经存在过的那样,而且将来也不会一直那样,但是它现在是近35年来西方社会完成的最重要的成就。全球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环境时代,但是并没有人担保它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不会离开环境时代。毕竟,环境保护主义依赖于那些在每个社会都稀缺的事物:理想主义、承担义务、有远见、耐性、随时准备向权利说真话等等。从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主义历史所得到的最基本的教训是,它是一种值得保持活力的激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Fortheauthor’stakeonthesetendencies,seeFrankUek6etter,"ConfrontingthePitfallsofCurrentEnvironmentalHistory:AnArgumentforanOrganisationalApproach",EnvironmentandHistory4,1998,pp.31—52,and"TheOldConservationHistory—andtheNew:AnArgumentforFreshPerspectivesonanEstablishedTopic",HistoricalSocialResearch29,3,2004,pp.171—191.

②Cf.Ueköetter,TheGreenandtheBrown.

EnvironmentalismintheWorldADifferentViews

Abstract:JoachimRadkauisnotonlyGermany’sforemostenvironmentalhistorianbutalsoarepresentativeofagenerationthattookuptheenvironmentalcauseinthe1970s.Thisarticleseekstocomplementhisperspectivewiththeviewsofamemberofayoungergeneration.Whileenvironmentalistsofthe1970softentooktheirownagendaasself—evident,youngerenvironmentaliststendtotakeamorecriticallook;pastenvironmentalagendasoftenlookconstrainedorill—directedinhind-sight.Environmentalistsarealwaysselectingafewproblemsworthyofspecialattentionfromabroadrangeofenvironmentalissues,andhistoriansneedtostudycarefullywhatisguidingtheenvironmentalistschoice.Indoingso,itisoftenrewardingtoseeenvironmentalismnotonlyasanintellectualenterprisebutalsoasawayoflife,andtolookhowenvironmentalagendasrelatetowhatenvironmentalistsweredoingonadailybasis.Furthermore,environmentalhistoriansneedtopayattentiontothenationalpeculiaritiesofenvironmentaldebates.Manycountriesdevelopedadistinctnationalstyleofenvironmentalism,andinspiteofconvergenceinrecentyears,thesenationalpathshavenotfadedintooblivion.Finally,thisarticlecallsformoreattentiontotheshiftsinenvironmentalawarenessfromonegenerationtothenext.Futureenvironmentalismmaydifferconsiderablyfromtoday’senvironmentalism—oritmaynotexistatall.Lookeduponclosely,environmentalismisaprecariouslyfragilething.

环境保护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路;环境保护;重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164-0

0引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

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公路环境保护

1.1 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1.2 公路环境保护内容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3 公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

1.4 公路环保功能一般情况下,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1)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2)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3)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4)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5)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6)其它工程(通常包括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公路工程的沿线设施、公路养护管理用房屋及场、厂建筑物以及公路绿化等),特别是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行车环境,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优化环境的作用。

1.5 公路环保措施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1.5.1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生态环保。①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②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③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④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⑤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⑥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2)噪声防治。①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②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③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3)大气污染防护。①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②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③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4)水污染防治。①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②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③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1.5.2公路营运期环保措施

环境保护范文第6篇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自1973年始先后频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以及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发大会后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等规定都不同程度地与旅游环境保护有关,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尽令人满意之处。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

①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虽然办了,但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流于形式。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指出:“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凡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篇章,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物质部门不供应材料,设备;凡没有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的建设项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然而事实上,这些措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30、31条规定:“刻划涂污和损坏国家保护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部门或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赔偿损失。”其中何谓“尚不严重”,罚款赔偿如何界定,都无具体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加之一个时期以来,旅游区没有权威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

②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③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④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⑤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关于客容量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本文拟在第二部分作详细论述,在此故略。

前文提到的旅游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诸类问题加剧了旅游与环保的矛盾,使保护主义者和实业部门的冲突,游客和目的地居民的冲突以及居民之间的冲突更加恶化。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点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旅游环境质量变异涉及游客行为、心理、社会文化、居民参与程度等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可能在某个微观的具体时间断面上,呈现出无规则的特征;但是从旅游景点的宏观历史发展看,游客到达人数与景点演变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周期循环规律。下面本文想借助RichardW.Butler博士的旅游景点周期循环演变模式,通过分析游客人数与景点发展的关系,来提出相应的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设想。

1.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

Butler博士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旅游地理系教授兼主任,在长期从事安大略省北部乡村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研究之后,于1980年在《CanadianGeographer》刊物中发表题为“TheC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ofResources”一文,并由此提出了旅游景点历史演变模式,按时间发展和游客到达人数,Butler把一个旅游区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六个过程:即,开发、参与、发展、巩固、萧条、重现活力(或衰亡)等(如图1示)。

根据进入游客的数量,旅游者类型特征以及旅游设施的发展状况,这六个过程又可归纳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含开发与参与两部分,吸引的游客以少数先锋型旅游者为主,如探测旅游者、嬉皮士、流浪汉等;少数当地人参与旅游活动;该阶段旅游人数少,设施设备简陋,游客或搭帐野营或借宿当地人家中,此时的旅游发展仍处在自由无序状态;旅游对环境尚不构成威胁。第二阶段包括发展,巩固和萧条三大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大量游客涌入,景点吸引各种类型的旅游者,尤其以大众旅游者为多,中、高档宾馆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设施设备趋于齐全;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游人大量涌入对环境的威胁日前明显。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更新开发阶段,此时的旅游者仍以大众旅游者为主,在数量上可能呈上升趋势、也可能呈下降或衰亡趋势,但无论游客数量的多寡,齐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已饱受折腾,旅游环境质量和景点的吸引力已明显下降,旅游人该地区文化和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经过管理上的弥补措施,如关闭大修、开发新产品,恢复环境吸引力等,该景区的旅游发展尚有回光反照的可能;否则该景区就从此走向衰亡了。

2.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

从对前一部分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一个景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景点的质量和吸引力都与该景区的环境保护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也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如图2)。

A.环保开端a.开发e.萧条

B.系统保护措施实施b.参与F.再现活力

C.持续保护c.发展g.衰亡

d.巩固

在景区的开发,参与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游客和当地居民卷入的人数少,远未达到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发展未有系统管理的存在,该阶段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虽不明显,但已存在,因此应作为景区环境保护的开端(A),有关部门应对该阶段已存在的环境破坏现象做及时的观察和研究,以便科学地、合理地预测和估计该景区今后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景区设施建设,以及大量游人介入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程度,范围和有效保护的重点难点,为该旅游区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环保依据。强调环保开端阶段在一个景区发展中的意义尤其重要;因为该阶段的环境破坏常常因其“微不足道”而被忽略,而后却给人带来“为时已晚”的遗憾。

当景点经历迅速发展,巩固到萧条阶段时,系统的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应及时跟上,这是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第二阶段(B),该阶段游客对景点的需求呈急剧上升趋势、游人大量涌入,旅游区容量常常处于临界范围内,设施呈紧张状态,加上相关的开发和建设,旅游发展对景区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若不妥善保护和管理,环境质量和景区吸引力就会一落千丈;因此,该阶段及时系统的实施环保措施是景区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

景点的发展在历经了萧条阶段之后,可能由于旅游实业部门更新产品、加强营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而重现活力;也可能由于各种努力的失败而从此走向衰亡。但无论如何,对一个景区周期循环的环境保护,不会因景区衰亡阶段的到来而结束;因此,该阶段对景区环境的持续保护(C)是景区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实现。

上述提到的旅游区环境保护完整周期的三个不同阶段,可能会因不同类型的旅游者需要差异、旅游心理和行为、以及地方文化和居民参与的不同程度,而在微观上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但从旅游景区发展演变的整体而言,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的三个阶段能从动态的角度、宏观地描述景点历史发展演变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动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周期循环保护划分为环保开端、系统保护措施实施和持续保护三个阶段的提法,和从静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状态划成不足状态,饱和状态和过度状态之说,在管理方法论和具体措施实施上,可以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附图{f90304})

图2景点演变、承载量与环保关系

3.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存在的理论问题

Butler的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自1980年提出后,西方许多学者曾多次把它应用到旅游景点或旅游产品历史发展演变的实际案例分析和研究中,并在理论上和经验数据上对原模式作了进一步的发展(Hovinen1981,Lundgren1983,Meyer-Arendt1985,Keller1987,Strapp1988)。在众多的文献中,1987年DouglasPearce对西班牙阳光海岸的考察研究发现,景点幼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衰老期等四个阶段之发展演变与游客数量、旅游环境、景点的城市化和产品资源的商业化不无密切关系;而在这诸多影响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因素中,游客人数的多寡和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延长景点的寿命,起着最直接的使用。与地中海沿岸的其它景点相比,成年期游客的大量涌入和旅游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使西班牙阳光海岸迅速进入了衰老期,加上环境保护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致使该旅游地永远失去了回春的机会。类似的景点发展演变在我国也很普遍。邵学文在《旅游区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旅游学刊》1990)一文中,从Butler的旅游景点发展演变模式出发,针对江苏省淮阴市旅游区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了该市旅游区的发展过程。该文作者把旅游区的各个景点按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阐述了各个景点在开发、成长、成熟、停滞、衰退或回春等五个阶段所呈的状态,探讨了近十五年来作用于景点演变发展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把旅游景点环境周期循环保护构想嵌入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乃是对景区旅游环境宏观管理的尝试,是对景点旅游环境质量的一种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但它仍然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即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的定量界定问题。景区容量临界范围没有定量界定,不利于对景区超容量接待现象在管理上进行宏观调控。例如,衡山绝顶祝融峰,总面积477平方米,按人均占用8平方米,每人游览15分钟,每天开放12小时计算,日合理环境容量为2862人次,而实际上每年旅游旺季(7—10月),日均游人为4600人,人均占地仅5平方米;游人最多的时候竟高达一天3.1万人次,人均占地仅0.73平方米。厦门的鼓浪屿日光岩,游人的平均占地经常不足2平方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虽然不同旅游区游客超载情况因地而异,各地旅游景点控制超载的措施各有高招,其中也不乏成功的经验,如黄山对旅游旺季游客超载现象通过交通调控、外部调控、经济调控,景区调控等管理手段,收到可喜效果;但依笔者陋见,对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问题,旅游学界,旅游规划开发部门以及环保科学界还有必要从单位时间内进入景区人数、单位空间内游人占有游览面积及其与景区的实际游览总面积比例关系的角度,调查研究、获得经验数据、并对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作出定量的界定,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为各地旅游区解决环境超载问题提供可循的依据,以宏观地实现对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有效保护。据笔者涉猎,对旅游景区容量临界范围的统一标准定量界定问题,在西方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研究文献中尚不得见,笔者相信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在解决景点超载问题以及对旅游环境实现有效保护方面,将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故在此把问题提出,求教于方家。

三、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2.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3.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一些旅游开发和发展似乎没有完全掌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缺乏对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鼓励。

4.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加强科学研究

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部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书目:

1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旅游学刊》,1991,6(1):35—38。

2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旅游学刊》,1989,4(4):37—39。

3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旅游学刊》,1994,9(2):42—43。

4罗斯·道林(Ross.K.DowLing):《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学刊》,1993,8(6):50—53。

5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1992,(3):11—15。

6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1994,9(1):21—26。

7楚义芳:《超载、旅游污染及其控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1):58—61。

8黄成林:《黄山旅游旺季游客超载调控措施研究》,《经济地理》,1992,(3):38—41。

9谷上礼、刘汉洪:《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通讯》,1994,(2):8—11。

10BryanH.Farrell&DeanRunyan,EcologyandTourism,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1,18(1):26-40.

11Butler,R.W.TheC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ofResources,CanadianGeographer,1980,24(1):5—12.

12DavidG.Simmons,CommunityParticipationinTourismPlanning,TourismManagement,1994,15(2):98-108

13EdwardInkeep,EnvironmentalPlanningforTourism,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7,14(1):108-135.

14Hovinen,G.V.ATouristCycleinLancasterCounty,Pennsylvania;CanadianGeographer,1981,25(3):283-286.

15JohnAp,ResidentsPerceptionsonTourismImpacts,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2,19(3):665-690.

16JuanitaC.Liu,PaulineJ.Sheldon&TurgutVar,ResidentsPerceptionoftheEnvironmentalImpactofTourism,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7,14(1):17-37.

17KellerC.P.StagesofPeripheralTouristDevelopment-CanadasNorthwestTerritories,TourismManagement,1987,8(1):20-32.

18Lundgren,J.DevelopmentPatternsandLessonsintheMontrealLaurentians.IntourisminCanada:SelectedIssuesandOptions,P.E.Murphy,ed.pp95-126.WesternGeographicalseries,Vol.21.Victoria:UniversityofVictoria.1983

19Meyer-ArendtK.TheGrandIsle:LouisianaResortCycle,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5,12(3):449-465.

20StrappJ.D.theResortCycleandSecondHomes,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5,15(1),504-516.

环境保护范文第7篇

一、自然环境概况

*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和黄河下游地区,处在黄海经济区和*经济区交汇部位。海岸线绵长曲折,北起与河北省交界的漳卫新河河口(北纬38°15¢,东经117°49¢),南至与*省交界的*河河口(北纬35°05¢,东经119°16¢),海岸线全长30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约为全国海岸线的六分之一。海岸系数为0.024,约是全国海岸系数0.00188的12倍。

*省北临*,与*省隔海相望。长岛县的庙岛群岛,位于*半岛和*半岛之间,是扼守京津的门户。*半岛的东南部伸向黄海,隔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对峙,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省沿海既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又是我国重要的海军军事基地;既是沟通我国南北的海上通道,又是与世界各国交往的窗口。

*省沿海海湾众多,有大小海湾200多个,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有51个,比较著名的有*湾、*、*、*、*、*、*、*湾等,尤以*湾和*最为著名。*湾位于*市,是我省著名的养殖和海洋研究基地。*则是多种鱼虾的产卵场和育幼区、贝类产区及盐业的生产基地。

二、社会经济概况

*省沿海有7个市地,沿海岸线自北向南依次为滨州地区、东营市、潍坊市、烟台市、威海市、*市和日照市,共包括36个县市区,土地面积42083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7.75%。1995年,*省沿海36个县市区总人口为1851万人,占全省同期人口8485万人的21.81%,沿海地区平均人口密度为443人/平方公里。就人口分布看:*市每平方公里783人,市区为10416人;烟台市为每平方公里484人,芝罘区为2646人;威海市、潍坊市分别为447人和421人;日照市每平方公里为576人;东营市、滨州地区所辖各县市区,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只有208人和260人。

*省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农业中的粮食、棉花、油料、果品、蔬菜、肉禽蛋和水产品等,工业中的石油、纺织、食品、化工、橡胶、机械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矿产储量丰富,品类较多,石油、煤炭、铁、铜、黄金、建材等在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烟台、威海、日照等既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加之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已成为旅游度假和避暑休养胜地。

1995年,*省沿海地区36个县市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达258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5107亿元的50.5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171元,高出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74元。

三、近岸海域环境的水质状况

为科学地进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在1989年~1993年期间,*省各级环保部门对所辖海域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和监测,调查海域面积近两万平方公里,按照近密远疏的原则共布设了334个站位(站位布点见图1-1),其中,*市37个,烟台市151个,潍坊市22个,威海市88个,日照市27个,滨州地区9个。监测的主要项目有pH、盐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无机磷、石油类、铜、铅、锌、镉、汞、氰化物等。上述监测结果,为环境功能区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按照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82)评价,*省近岸海域符合I类水质标准的监测站位有81个,占全省监测总站位的24%。各海区符合I类水质标准的站位占本海区监测站位比例依次为:滨州78%,日照81%,烟台28%,威海7%,*湾8%,潍坊海域5米等深线以内无I类海水。超I类海水标准的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无机氮、无机磷、铜、汞。符合Ⅱ类水质标准的监测站位有101个,占全省监测站位的30%。各海区符合Ⅱ类水质标准的站位占本海区监测站位比例分别为滨州22%,日照19%,烟台29%,威海44%,*湾25%,潍坊14%。超II类海水标准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无机磷、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监测站位有94个,占全省监测总站位的28%。各海区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站位占本海区监测站位比例分别为:*湾25%,烟台36%,威海29%,潍坊50%。超III类水质的监测站位有58个,占全省监测总站位的17%。各海区超III类水质所占本海区监测站位比例分别为烟台7%,威海20%,*湾43%,潍坊36%。超III类海水标准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

总体来看,*省海水水质较好的近岸海域主要分布在远离城市的沿岸海域及离岸较远的海域。城市附近海域、排污口及河口附近海域、养殖滩涂附近海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污染较严重的有*、芝罘湾、*湾、威海湾。

第二章*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分

第一节区划的依据及原则

一、区划的依据

1.区划的法律及工作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第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定环境保护规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主管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第四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依据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划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和海滨风景旅游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原《海水水质标准》(GB3097-82)也明确规定了不同使用功能海域的水质标准。根据上述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要求,原国家环保局于1990年2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90]环管字第044号),并于6月印发了《全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工作纲要》,1990年7月,*省环保局转发了原国家环保局关于开展此项工作的通知([1990]鲁环然5号),部署沿海七个市地开展各自辖区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工作。这些文件为进行全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提供了工作依据。另外,*省科委、计委等有关部门于1992年进行了*省海洋功能区划。

2.区划的自然环境及管理依据

*省北、南、东三面临海。漫长的海岸线,肥沃的滩涂,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越的海珍品养殖环境,为发展经济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是,随着对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部分近岸海域水质恶化,影响了这些海域的使用功能。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海洋环境质量有着一定的要求,因自然环境的差异,使近岸海域存在着不同的生态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特点,这就需要根据环境的适宜性、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海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分,确定不同海域的发展方向、目标和环境保护措施,以指导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海洋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实现建设“海上*”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省有关部门将实施近岸海域“分类管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碧海行动计划”等措施。科学合理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是实施上述政策和措施的重要依据,也是今后制定海洋资源开发政策和保护措施、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区划的社会经济发展依据

到2000年,*省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8000亿元。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充分发挥我省濒海的区位优势及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并使之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省提出的建设“海上*”的宏伟战略目标,正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大举措。近岸海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开发海洋矿产资源、海产和养殖资源、发展临海工业和滨海风景旅游事业等最活跃的区域。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发展迅速,沿海地区经济实现了腾飞,其原因之一,就是发挥了海洋这一优势。而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近岸海域有一个统筹合理的规划。开展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工作,正是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项实质性工作,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有利保障。

二、区划的原则

*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是在沿海各市地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的,较之市地的区划更宏观,范围和内容更广泛。区划的重点除尊重各市地区划的成果外,更注重宏观调整,更注重有利于全省海洋环境保护。因此环境功能区划应突出以下划分原则。

以自然属性为主,兼顾社会属性的原则

海域及海岸线的自然属性是决定该海域及海岸线使用功能的主要因素。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对海域及海岸线的自然属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形成了历史沿袭的近岸海域使用现状。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社会认识及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性,对近岸海域功能的使用和认识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近岸海域的使用功能以自然属性为主,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兼顾社会属性、社会进步和需求的变化进行合理地确定。

突出主导功能,兼顾其他功能的原则

人类复杂、多样的生产活动及社会活动,造成了同一海域有着不同的使用功能。此次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根据海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确定了突出海域的主导功能,兼顾其他功能,其他功能不影响主导功能使用的原则。

开发现状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

人类对近岸海域长期的开发利用,形成了目前的使用现状。沿海各地根据当地海域的使用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近岸海域及海岸线进行了科学的总体规划,并经过科学论证,以总体规划来指导海洋的开发利用。因此,此次区划根据各地总体规划对近岸海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分。

4.宏观调整的原则

沿海7个市地均于1995年前完成了当地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烟台、威海和日照市及滨州地区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已经当地政府批准实施。但各市地是以本地经济发展及自然环境概况为基础对所辖海域进行的区划,缺乏从全省角度统一考虑,而且在海域功能的衔接、重点海域的划分使用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因此,需要从有利于全省经济发展及海洋环境保护方面进行宏观调整。

5.有利于环境管理的原则

此次区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全省各级政府开发海洋、保护海洋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必须有利于海洋环境保护,对划分的区域必须明确分类,提出保护措施,以便于更好地执行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对海洋环境进行量化的科学管理。

6.可操作性的原则

此次区划,遵循可操作性原则。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既要考虑到近岸海域的开发利用现状、水质现状,及我省实行的海域区域管理,又要考虑到经济的发展和适当的超前保护意识以及海洋环境的统一性及相关性。对所划分区域提出切实可行的范围和目标,既能有利于环境管理,可操作性强;又能服务于“海上*”的建设,保护好海洋环境。

第二节*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分

*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此次区划以为环境管理服务为目的,抓住区划的实质,即按国家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对海域进行分类分区。区划海域的主要范围为目前人类经济活动比较活跃的养殖、捕捞、港口、旅游等海域,鱼类产卵、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等自然保护区,海洋石油开发海域以及有待于开发利用的海域,这些海域大部分处于负十米等深线以内海域或离海岸距离不超过十公里的范围。

区划的技术路线

保证各环境功能区达到其功能要求的依据是确定的环境功能区所执行的海水水质标准,这也是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目标。按照国家颁布的《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对海水水质的分类及对混合区的规定,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分为四类并设立混合区。四类环境功能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到有利于执行《海水水质标准》,以保证区划具有可操作性,为环境管理提供服务。

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分类

根据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的规定,近岸海域划分为四类环境功能区。各类环境功能区定义如下:

1.第一类环境功能区

适用于海洋渔业海域,海上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及特殊海洋研究区域。

2.第二类环境功能区

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3.第三类环境功能区

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

4.第四类环境功能区

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混合区的规定:

由排污河口及其他污水集中排放形成的混合区,不得影响邻近环境功能区的水质和鱼类回游通道。混合区不属于环境功能区,不执行水质标准。

各类环境功能区执行的海水水质标准,与《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规定的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相对应,主要水质指标见表2.2-1。

三、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划分

1.环境功能区编号

环境功能区的编号由所在地地名、环境功能区类别、执行的海水水质标准组成。例如:WH01I-2,WH表示威海市所辖海域,01表示一类环境功能区,Ⅰ表示执行海水水质Ⅰ类标准,-2表示此环境功能区在威海所辖海域一类环境功能区的序号。混合区以H表示。

2.环境功能区的划分

按照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对*省近岸海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全省近岸海域共划分为88个环境功能区和23个混合区。其中一类环境功能区14个,占环境功能区总数的16%;二类环境功能区34个,占环境功能区总数的39%;三类环境功能区8个,占环境功能区总数的9%;四类环境功能区32个,占环境功能区总数的36%。*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分一览表(表2.2-2)及环境功能区划图。

3.环境功能区划分的说明

①归纳总结了各市地的环境功能区划。按四类环境功能区进行划分,并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相吻合。将各市地划分的环境功能区按其实际功能、水质管理目标,纳入到本次区划中。

②尊重各市地实际情况及环境功能区划内容。总的原则是环境功能区执行的标准与相应的水质标准相吻合。对部分环境功能区执行的水质标准,根据各市地的实际情况,高于相应标准。

③相邻的不同功能的环境功能区,如果水质标准差别有两级或两级以上的,允许中间有适当的过渡带。过渡带设在低环境功能区内,其边缘水质标准必须达到高环境功能区水质标准。

④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同一环境功能区,执行其中最高使用功能对应的水质标准。

⑤混合区的设置。混合区不属于环境功能区,不执行水质标准,区划对其数量及范围进行了严格控制。由于混合区内水质较差,因此,在混合区内不得从事养殖、捕捞、盐业等对水质有要求的活动。

第三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省环保局以1989-1993年沿海7个市地的海域监测数据为基础,对*省近岸海域进行了环境功能区划,并根据各环境功能区的主导功能及水质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水质保护目标。1997年7月,原国家环保局组织“中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以下简称“近岸海网”)的有关成员单位,对渤、黄海近岸海域的水质进行了调查,我省的*市、烟台市、威海市环境监测站等成员单位,分别对各自海区的测点进行了同步监测。*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确定的水质目标,将以本次调查结果为依据,进行可达性分析。

一、近岸海域水质调查

1.调查内容

本次水质调查范围为*省所辖渤、黄海近岸海域。在调查范围内共设调查点位109个,其中近岸海区33个,沿岸海区76个。

近岸海区测点一般布设在离岸3000米以外的海域,监测任务由“近岸海网”监测站--浙江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承担,。

沿岸海区测点布设在各沿海地区的岸边海域,一般在离岸3000米以内的海域,监测任务由渤、黄海近岸海网成员单位承担,测点的数量分布为:烟台市29个,威海市27个(威海湾6个,*6个,*4个,五垒岛湾6个,乳山口湾5个),*市20个(*湾12个,风景旅游区8个)。

2.调查结果

*省近岸海域109个监测站位的水质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3-1(表中所列均为各站位表层水质);*省近岸海域各调查站位水质类别,见

表2.3-2;近岸及沿岸区域海水水质状况见表2.3-3。各类海水所占比例及超标率均以样品个数为计算单元。

表2.3-2*省近岸海域各调查站位水质类别

水质类别调查站位

对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省近岸海域,水质尚好,以一、二类海水为主。水质污染较重的海域为威海市的五垒岛湾、*、*和乳山口湾及烟台市的芝罘湾等海湾和*湾内的海泊河口附近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磷、无机氮、石油类、总汞和铅。

1997年7月*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见图2-2。

二、*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目标可达性分析

根据监测结果,*省近岸海域88个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5.2%。其中一类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8.6%,二类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1.2%,三类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5.0%,四类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4.4%。因此,可以认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目标可行,执行情况尚好,但离环境功能区水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应进一步强化措施,确保水质均能达到环境功能区的要求。

第三章保护目标与管理对策

一、保护目标

从本世纪末(1998年)至下世纪初(2010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和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实施科教兴鲁、经济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战略,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和建设“海上*”两大跨世纪工程,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重要时期。根据国家要求,结合*实际,我省已宣布在省辖*、黄海海域实施“碧海行动”,并确定我省海域环境保护的近期和中期目标。

(一)近期目标(到2005年)

到2000年,所有工业污染源必须达标排放,海上船泊和石油平台污染源达标排放;到2005年,有效削减污染物入海量,使其达到国家要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趋势减缓,岸边生态破坏趋势得到初步控制,沿海防护林体系全面建成。

(二)中期目标(到2010年)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COD实施总量控制;控制N、P、石油的污染趋势,近岸海域水质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划的保护目标。建成一批生态环境示范区。

管理对策

加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管理,确保区划的顺利实施,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是我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对*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实施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我省有着广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些都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财富,是“海上*”建设的物质基础。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破坏、海洋生态恶化等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提高对保护海洋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沿海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全民的海洋环境意识;要从海洋环境促进“海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把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并把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环境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做到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认真做好环境功能区划的实施工作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海洋环境质量现状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抓紧制订适合我省实际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保证措施,确实把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实施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大事要事来抓。环境功能区批准后,不得轻易变动,确需变动的要经科学论证,并报省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对沿海地区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海洋开发等要充分考虑已确定的海洋养殖、资源开发、景观旅游、生态保护等区域的功能。

3、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密切配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各有关部门要以法定位,明确职责,进一步通力合作。环保部门要加强省辖海域环境的统一监督管理,重点抓好陆源污染防治、海岸工程、拆船业的环境监督管理及近岸海域生态的保护工作,研究制订海洋船舶排污收费政策;制订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法规规章、排放标准;组织协调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实施和环境监测工作;负责重点海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海洋部门要抓好海洋环境的调查、监视、科研工作;负责海洋倾废工作;主管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污染损害工作;抓好近岸海域以外海域的环境监测工作;搞好科学养殖的宣传和指导工作。渔政部门要抓好渔港船舶的监督和渔业港区海域监视工作,抓好渔船含油污水和固体废物的统一回收处理工作,建立渔船排污登记制度。港监要负责船舶排污的监督和调查处理工作以及港区海域的监视工作,依法做好防治船舶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用船舶排污的监督和军港海域的监视。

强化海洋环境的依法监督管理

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参与“海上*”四大主体工程(海洋农牧化、海洋交通大通道、滨海旅游和临海工业工程)的建设,于监督管理中提供服务。要按国务院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海洋环境产生影响的近岸涉海工程、海洋工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拆船业等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凡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的项目,一律不得投产。要建立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缩短评价周期。

5.加大陆域污染源治理力度

要进一步加大陆源污染源的治理力度,改善入海河流水质,减轻对海洋的污染。要坚持不懈地抓好企业的限期治理工作和重点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到2000年,所有工业污染源要达标排放,未达标的企业要关停并转。加强对建成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的管理,切实削减陆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改善近岸海域水质。对已列入环境目标责任制的24个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沙子口、李村河、团岛、麦岛、黄岛、城阳,莱西市、即墨市、胶南市。东营:东营市、广饶县。烟台:烟台市、莱州市、招远市。潍坊:潍坊市、坊子区、寿光市、昌邑市。威海: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荣成市、文登市。日照:日照市。滨州:滨州市),要加强领导,落实资金,确保如期完成,最大限度地减少陆域污染源对近岸海域的污染。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工作

要加快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步伐,保护、拯救珍稀濒危的海洋生物;要加强对围海造地、挖海砂等破坏海洋生态活动的管理,制订管理办法;加强植树绿化,加快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防止水土流失。要抓好农业生态保护工作,科学施肥,减少氮、磷入海量。要加强海岸带地下水资源的保护,防治海水内侵及土壤盐碱化等生态破坏现象。海洋石油开发部门和港监部门要建立海上溢油等事故应急处理系统,防止大面积海上溢油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毁灭性破坏。

环境保护范文第8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的环境形势仍然严峻,环境保护工作现状距离生态市建设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一是水环境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的任务艰巨。杞麓湖、星云湖水质现状距功能目标仍有差距。全市大多数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红河、南盘江两大河流多数断面达不到功能要求;二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一些落后的生产能力还没有淘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突出;存在炼铁、水泥、化工等重污染企业的污染排放超出了环境承载力,污染周边环境,对周边群众的生活造成影响,污染物减排任务艰巨。三是部分县区和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存在差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短期行为时有发生。建设项目未经“环评”审批即上马建设,未经环保验收即投入生产的情况依然存在;四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农村环境质量亟待改善;五是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重审批、轻监管,执法不严、查处不力等问题。环保部门人员不足,装备设施、监控监测手段落后,适应不了日趋繁重的环保工作任务需要。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下面我重点就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全面实施七彩云南玉溪保护行动,努力完成今年环保各项任务讲三点意见:

一、全面实施七彩云南玉溪保护行动,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去年12月1日,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今年2月1日,以“七彩云南,我的家园”为主题的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在昆明世博园正式启动。昭示了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美好家园的坚强决心。对各级进一步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玉溪有连片成群的高原湖泊,有风光秀丽,湖水清澈的高原明珠抚仙湖,有众多的河流溪泉,有林深密茂、莽莽苍苍的绿色生态屏障哀牢山,保护好上苍赐与、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七彩云南玉溪保护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策划,精心筹备,实施好“七大行动”。

(一)必须把生态立市和环境优先的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年乃至整个“*”期间,是我市沿着科学发展轨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全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将更为突出,环境保护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我们必须要下大力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二氧化硫与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的约束性指标,必须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生态立市和环境优先的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全过程,用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环境就是促进发展的后发优势的观念指导重大决策。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位置,贯穿于我们的各项工作之中,切实把环境保护的责任措施落到实处。

(二)要始终坚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省委、省政府的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要努力实现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树立新的发展观,提高发展质量,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我们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搞经济建设不仅仅要算经济效益的账,更要学会算生态环境的代价帐。为此,我们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优质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观念。深刻认识加强环境保护是我市加快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我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创模”和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切实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全面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时发展。

(三)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省委、省政府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各级政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履行好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神圣职责,各级各部门要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与其它工作同时部署,同时推进。要创新工作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突出应用法律、经济和科技的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切实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加大污染查处力度,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维护环境知情权,加强舆论监督作用,推进政府加强监督,严格执法,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动员全社会、各阶层广泛积极参与这项活动,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形成全社会普遍关心和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推进全民参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推动玉溪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坚持防治污染与生态建设并重,推进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以湖泊治理保护为重点,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上新台阶。

要切实加强对“三湖一海”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互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奖惩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抓好《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的宣传贯彻,澄江、江川、华宁、通海等县政府和市、县有关部门要把“三湖一海”的水污染防治和治理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毫不放松;抚仙湖沿岸三县要继续实行并完善“简政放权、属地管理、书记县长负责、加大执法力度”的管理体制,坚持抚仙湖保护管理三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制度;着力实施抚仙湖北岸面源污染防治、环湖截污治污、湖滨带建设、入湖河道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星云湖面源综合整治、退塘还湖及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积极创新湖泊治理保护机制,恢复、保护好湿地、滩地,建好湖滨带;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加强径流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生态林业建设、小流域治理等综合治理措施,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径流区重点工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和主要入湖河道、规模化养殖场的现场监管工作;加大非工程措施实施力度,坚持实施入湖河流生态监护、环湖文明走廊建设和抚仙湖月检制度;加强湖泊水质监测和污染防治科研工作,积极做好成立抚仙湖保护基金会的工作,定期公告“三湖一海”水质状况及治理情况。

切实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尽快制定并实施全市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划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积极探索农村饮用水源划定工作;坚决取缔城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工业排污口,关停和改造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源保护区;建立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制订饮用水源水质定期信息公告制度;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的污染防治,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大对南盘江、红河两大水系的污染综合防治力度,促进两大水系监测断面水质达标。

(二)以“创模”为抓手,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年,要进一步调整充实“创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办公室,切实加强对“创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统筹指挥、专题研究、协调督办、检查通报”制度;修改完善“创模”规划和相关规划;进一步对考核指标作出分解细化,落实目标考核责任制;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垃圾处理厂等重点工程实施,促进“创模”未达标工作尽快达标。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噪声扰民、餐饮业油烟污染进行专项整治,加强燃煤监管和施工、运输扬尘监管,认真治理汽车尾气污染,采取搬迁、取缔、限期治理等多种措施,加大对中心城区周围小炼铁、小水泥污染整治力度,努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营造优良的生活环境。

(三)以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为动力,大力开展生态、绿色创建工作。

要抓紧编制《玉溪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按照“规划”要求,有步骤、分阶段、规范有序地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快华宁、江川、澄江、易门创建生态示范区的工作步伐,推进通海、澄江、峨山等县的生态县建设,加大红塔区生态城市建设力度;继续做好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乡镇、生态文明村的工作,力争年内再建成一批省级生态乡镇;要以实现城镇和坝区面山变绿,公路铁路沿线变绿,村寨和非城镇范围的重大建设项目周边变绿等为目标,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饭店创建活动,带动和影响全民参与环境保护,为生态市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目标,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和工业园区。要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特别是选址关。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不符合重要生态功能区要求、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选址不当、污染严重和破坏生态、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凡是未批先建的项目,一律予以关闭;凡是未经验收就投入生产的项目,一律责令停止生产;对试生产期间治理设施不能同步运行的项目,责令停止试生产,限期整改。要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把排污总量控制削减任务层层分解并落实到重点乡镇、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确保省政府下达我市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约束性目标的完成;严格执行环保、工商联动排污许可证年检制度,规范排污口的设置和管理,加快重点排污企业和敏感地区污染源在线监控监测建设。

(五)以防治农村环境污染为主要措施,推进农村环境质量改善。

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积极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广发展农村沼气,规范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推进改水改厕和绿化工作;开展土地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污染严重的耕地,综合治理农业废弃物,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平衡施肥,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组织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活动,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解决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环境管理薄弱问题,有效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三、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

(一)加强环境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要建立健全“市级监察、县区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执法监督管理体系,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执法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天候监控”的长效机制,强化环保部门对环境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要加大对城乡饮用水源、“三湖一海”流域、主要公路沿线、城市周边环境现场监察力度,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察频次,加大对未审批先建设、未验收就投产等违法违规项目的查处力度;要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和环境安全的环境问题,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屡查屡犯、肆意排污、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关闭;要加强联合执法,加强部门联动,加强县区联动,对重大环境违法案件和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要实施挂牌督办,限时办结。

(二)加强环境监测、科研、安全预警应急体系工作,夯实环境保护工作基础。

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强水质监测和空气质量监测,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督监测,逐步实现工业污染源在线监测,建立环境安全预警应急体系,快速有效预警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切实加强环境科研工作,加强水污染防治技术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技术的科研工作,坚持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开展难点、重点攻关,促进污染防治取得新的成效;要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广泛开展以实施七彩云南玉溪保护行动为重点,以“创建生态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市上下形成“我爱新玉溪,建设生态市”的良好氛围;要实行环境信息公告制度,及时环境信息。定期公告各县、区能耗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定期城市空气质量,城市噪声、饮用水源水质、“三湖一海”及两河流域水质和生态状况等环境信息,定期公布企业环境行为信息,鼓励公众检举和揭发环境保护违法行为。

(三)加强环保队伍建设,为实现环保目标提供保障。

全市环保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增强对环保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高环保人员的综合素质。各县区要高度重视环保队伍能力建设,切实解决环保部门存在的人员、经费、设备不足等问题。努力提高全市环保队伍的环境执法能力和环境管理水平,为履行好环保职能和实现环保目标提供保障。

环境保护范文第9篇

【内容提要】近年来,学术界对明清以降秦巴山地的讨论是以山区开发及其所带来的环境恶化作为核心。本文主要探讨清代至民国时期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及其前因后果,以期扩展、深化对历史上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

【英文摘要】AmajortopicinacadmiccirclesinrecentyearsisthedevelopmentofQin-BamuntainareasanditsimpactsonenvironmensincetheMingandQingdynasties.Inordertodeepentheresearchofecologicalenvironmentofthepast,thispaperdealsmainlywith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cludingit''''scausesandresultsinthesouthernpartofShaanxifromtheQingdynastytotheRepublicanChina.

【摘要题】古代经济史研究

【关键词】环境保护/陕南/清代/民国

【正文】

秦、巴山区是明清时期特别是乾嘉以降我国境内的大规模开垦地区,社会经济变迁比较典型,素为学术界所关注。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环境因素、环境变迁的重视与讨论,该地区再次成为人们考察的重点地区之一,但讨论的核心是山区开发及其所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内容大致涉及:人口迁徙、土地开垦、作物种植、水利兴修、林木采伐、工场造作等,从而使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溪流的水文特征发生明显变化、自然灾害加剧、环境恶化,其开发史特别是环境恶化也日益为世人所认识(注:如张建民:《明代秦巴山区的封禁与流民集聚》,《明清山区资源开发特点述论——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例》,分别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邹逸麟:《明清流民与川陕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复旦学报》,1998年第4期。耿占军:《试论清代陕西的经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西北史地》1998年第4期。葛庆华:《试论清初中期川陕交界地区的开发与环境问题》,《西北史地》1999年第1期。萧正洪:《清代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选择与自然生态环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王元林:《明清西安城引水及河流上源环境保护史略》,该文指出明清西安城引水河流水小沙多与其上源环境恶化有关,“而要解决西安城引水问题就必须恢复上源良好的生态植被”,是呼吁今人以史为鉴,应该“切实保护好河流上源生态环境”,而不是探讨明清时期河流上源是如何展开“环境保护”的。载《人文杂志》2001年第1期。)。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学术界对在此之下所必然出现的环境保护却很少考察,知之甚少。诚然,研究者的学术兴趣不一、学术视野各异,未必都来关心环境保护问题,但在今天环保意识提高、呼声高涨的情况之下只谈当时何以破坏、不讲如何保护,终究不是很正常的现象,笔者以为,这其中与资料的限制不无关系:纵观这些有关秦巴山区的论著,大致上仍以地方志与几种主要的私人著述作为基本史料,而这些资料重在记载各地的风土人物、赋役治安以及作者的兴利除弊之策,环境保护的史料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民间环保史料更是少之又少,欲从中爬梳寻觅、详细探讨当时当地人的环境保护实在不易,因此还需在此基础上另辟新的资料。有幸的是,在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下,一套大型的《陕西金石文献汇集》正在陆续出版,从而为研究陕西各地特别是晚近以来基层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详细资料,《安康碑石》与《汉中碑石》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两部(注:张沛辑:《安康碑石》,三秦出版社,1991年。据该书序言,“安康地区现存的各种碑石,据初步调查,约有二千余通。……本书只收录了有一定史料价值的各类碑石二百二十余通”。陈显远辑:《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1996年。据该书序言,“据初步调查,全区现存石碑,约在四千通以上,……实际收录有一定价值的各类碑石三百四十七通”。可见辑录出版的碑石大致仅占现存资料的十分之一,因此陕南的碑石资料还有可供开拓的广阔天地。),学术界已有人利用此类资料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就包括有明清时期的环境问题(注:陈良学:《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一书已引录利用了部分资料,三秦出版社,1998年出版。梁中效、陈小赤:《碑石所记明清时期汉中安康的环境问题》,该文是笔者目前看到的主要利用上述两部资料研究环境保护的唯一一篇学术论文,在这篇长约五六千字的文章里,有关环境保护是全文的三个主要部分之一,约一千八百字,选取了七块碑石资料进行典型分析,正与文题“碑石”对应,但若要从探讨环境保护而言,似应以环保的内容为基准,而将材料仅仅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尽管此前已有该方面的论文出现,但无论从论题的广度与深度、还是资料的发掘利用方面,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载《汉中师范学报》1999年第2期。又,近来也有人主要利用这两部资料研究了清代陕南的水利与自然灾害,张建民:《碑石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但笔者对以上所有涉及秦巴山区的论文仔细阅读后依然认为,关于当地在大开发之后的环境问题仍有进一步探究、补充、扩展、完善的必要,这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其中有些问题未必仅仅存在于明清秦巴山区的环境研究领域):

一、人们习惯于探讨大开发之后的环境恶化问题,但环境恶化并非全由开发所致,尽管开发是其中不可忽视的诱因之一;若要就后者而言,说环境恶化在于开发,那也是在于开发不当,因此开发方式值得特别关注。基于此,减少、杜绝环境恶化也并非是无所作为、弃置封禁,而是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二、环境恶化也不仅仅是森林植被与河流水文特征的逆向变化,它实际上是人类生存的外在环境的恶化,在自然环境方面表现为系统失调与生态失衡的动态连锁反应,于是在表面上看来只是森林的逐渐消失,背后却隐藏着食物链的破坏、生物包括某些动物的退化、减少以至灭绝等等,因此对环境恶化的考察应包括自然资源的诸多方面,而且也应包括人文环境如人文景观等等。

三、在今天看来是环境保护之举,但在当时其出发点却是多种多样的,即客观上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在当事人的主观上却并非为、或者严格地说并非皆为环境保护而为;同样,历史上出于环境保护目的而出台的举措,事实上有一些起不到任何环保的作用。因而需对历史上的环境保护作具体分析。

四、历史上的环境保护也不仅仅是封山育林、禁止砍伐、保护植被等一味地追求保护、任其自然消长,保护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环境,故而应该是积极地介入诸如利用、优化食物链等等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保证某些资源的长期有效利用。而且除了对森林植物资源的保护外,还有对其他生物资源以及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保护。

五、历史上的环境恶化与环境保护都是客观的历史存在,问题是我们今天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人为的环境恶化未能得到明显的遏制,说明了当时环境保护的有限性,但如何看待某些无奈的破坏与这些有限的保护?如何评估历史上环境保护的当时功效及其对今世影响?

鉴于此,本文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主要讨论清至民国时期秦巴山地之间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及其前因后果,虽不能全部解决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但毕竟有利于问题的逐步解决。另外,由于该地区晚近以来大开发与环境破坏的典型性,因而当地人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在中国环保史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一、环境破坏与保护的直接原因

生态环境变迁既有社会因素,也有自然原因,与人们的环保意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法令制度、人地关系、气候变化、火山爆发等有着密切关系,陕南概莫能外。例如在气候方面,清代中后期基本上仍属于寒冷期(注:可参阅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关于此也有争议与补充,可参阅于希贤:《迁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几次突发变异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2期;特别是王业键、黄莹珏:《清代中国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与粮价的初步研究》的有关综述部分,《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根据干湿波动与冷暧变化大致对应这一特点,该时期也处于干旱期,各种植物的垂直、水平分布及其自我更生能力受到影响。而此时适逢人口大量入迁,原有天然资源被大量消耗,且随着人口的机械与自然增长而日益减少(注:终清之世,陕南明显的移民入迁有两次——分别以乾嘉与同光时期为中心。参文:《晚清时期陕西的移民入迁与土客融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从而加大了开发成本,增强了对剩余资源与其他财富的争夺,打破了对资源的适量与有序利用,出现了愈穷愈垦,愈垦愈穷的恶性循环。清人严如煜的《老林说》记载,“往时郭外即山,地不逾百里者,今则幅员千里”(注:(清)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14《艺文下》,清道光年间刻本,第51页。);在秦岭腹地的孝义,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南山夙称宝山,厅属平平耳,林木之利已尽,即些微药材,采者皆裹粮冒雪,犯险以求,故微利亦甚难得耳”(注:光绪《孝义厅志》卷3《风俗志·物产》,光绪六年刻本,第12页。);位于大巴山之中的镇坪,据道光年间所刻碑石记载,因为“山林树木,恣意砍伐,肆行偷窃,忝然无忌,以致民食艰鲜而俯仰不给”(注:《镇坪抚民分县严禁牲匪赌窃告示碑》,道光九年立石,现存镇坪县白家乡茶店村。《安康碑石》第140~143页。)。不过就该时期陕南的环境破坏而言,与以下几个方面直接相关:

一、为当时短期的经济利益所驱使。如道光年间石泉县所出现的“淘挖沙金损毁田地”事件,就是一些人只顾淘金而增加收入,从而毁坏了附近的一些良田(注:《石泉知县整饬风化告示碑》,道光五年立石,现存石泉县中池河卫生院。《安康碑石》第132~135页。)。对秦巴山区森林的滥伐也是如此,留坝紫柏山的不少树木被伐,十年之内,“林木全非”,当局认为“究其故,皆佃户希图渔利,私行转佃,一任砍伐,住持亦从中肥己,以致古木荡然”。指责佃户砍伐谋利,未免偏颇,但渔利肥己,的确指出了其中的重要经济原因(注:(清)俞逢辰:《禁伐紫柏山树木碑》,《留坝厅足征录》卷1《文征》,道光三十年厅志附刊本第35页。)。后来随着天然林地的日益减少、木材需求量增大,就连一些栽种的树木也不断遭到人为破坏,如陕南著名的水利工程——五门堰在西河坎上栽植的树木,多年以来发挥了护田固堰之功效,但在民国时期先后数次被人盗伐,甚至出现了罚款“尚未呈缴,又往伐树”的失控局面,其主要原因均为“树长成材,木料价高”(注:《五门堰傅青云等认罚赎咎碑》,1920年立石,现存城固县五门堰文物保管所。《汉中碑石》第399~401页。)。

二、过度垦殖及具体生产方式所制约,后者在这里主要是指具体的劳动生产形式。在开垦山地时,即采取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粗放形式,“开山之法,数十人通力合作,树巅缚长@①,下缒千钧巨石,就根斧锯并施。树既放倒,本干听其霉坏,砍旁干作薪,叶枝晒干,纵火焚之成灰,故其地肥美,不须加粪”(注:(清)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关中丛书本,第27页。),其中不少是坡度大,不宜耕作的山坡地,初始因焚烧树木杂草,地土尚肥,时隔不长则地力衰退,水土流失,于是迁徙另垦,“数年地薄,则又转徙而之地。今州属(指原兴安州)诸山既尽童矣,迁徙者北咸宁、西西乡,亦不常厥居矣”;“缘山内砂石多而土少,各就有土之处垦种,即于其处结茅栖止,零星散处,迁徙无常”(注:乾隆《洵阳县志》卷11《风俗·物产附》,乾隆四十八年刊本。(清)卢坤:《秦疆治略·宝鸡县》,清刻本,第43页。)。某些高寒地区,一般的山区作物也难以种植,如西乡县“西南巴山老林,高出重霄,流民迁徙其中,诛茅架屋,垦荒播种,开辟大半,惟老林之旁,地气高寒,只宜燕麦苦荞,即包谷亦不能种,民食颇为艰窘”(注:(清)卢坤:《秦疆治略·西乡县》,清刻本,第54页。)。垦种及扩展田地面积时,因烧毁植物枝杆而往往引起森林火灾,如在清末安康,“姚光华烧地,烧死漆树无数”,地方上因而出台禁令,要求人们引以为戒(注:《洋溪护漆戒碑》,宣统元年立石,现存岚皋县洋溪乡政府院内。《安康碑石》第356~357页。)。而“开荒之外,有铁厂、木厂、纸厂、耳厂各项”,其中“木厂分园木、枋板、猴柴、器具各项”,“木耳厂择山内五六年花栗、青gāng@②、梓树用之,不必过大”,根据树木的大小与种类分别利用,事实上对林木进行全部采伐,“黑河山内木厂砍树之法,树木大小皆用斧伐砍”,彻底破坏了原有植被、导致水土流失。至于当地常见的有相当规模的伐木烧炭,也有火灾隐患,而且其原料往往又是刚刚复苏地方的幼林或成材林,使得这些恢复的植被再次遭到破坏,“炭厂有树木之处皆有之。其木不必大,山民于砍伐老林后,蓄禁六七年,树长至八九寸围,即可作炭……冬春之间,藉烧炭贩炭营生者数千人”(注:(清)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关中丛书本,第28页;(清)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9《山货》,清道光年间刻本,第1页,第4页,第16页。)。实际上不少手工场是从他人租佃而来,“俱系客户给稿立券,预写木尽留山,木尽留土字样”,故具体操作中对林木采取普伐(注:乾隆《洵阳县志》卷11《风俗·物产附》,乾隆四十八年刊本。)。如此垦殖采伐之后,昔日青山绿水,几成童山浊溪,“至南山一带,老林开空,每当大雨之时,山水陡涨,夹沙带石而来,沿河地亩,屡被冲压”,田庐受损,河流涨溢,“近山近渭之处,每遇暴雨,非冲开峪口,水势奔腾,沙石冲压地亩,即渭水涨发,漫溢田庄”(注:(清)卢坤:《秦疆治略》蓝田县、华州条,清刻本,第8、31页。)。而且对林木的过量砍伐,破坏了食物链与森林系统的生态平衡,会使某些动物逐渐减少、种群退化以至灭绝,而山区对某种动物的大量捕杀,也会导致同样的恶果。有资料记载,在秦岭山区,“鹿,山人猎获甚多”,老虎日益减少(注:光绪《镇安县乡土志》卷下《特产》,光绪三十四年刊本,第63页。),起初“野猪践害,贫民远徙”,时隔不长,“野猪稀少”(注:光绪《凤县志》卷1《地理·水利》,光绪十八年刻本,第14页。)。此外又如“毒河捕鱼”,不仅毒死鱼类,而且也毒死了其他一些水生资源,破坏了水圈中的食物链,污染了水源。宁陕、砖坪等地都曾出现过此种情况。

三、战争的破坏与影响。如嘉庆初年白莲教起义期间,就有不少树木被毁,“自元年来,教匪滋事,汉南郡县,蹂躏特甚,庙中之地,已瓦砾成堆,松柏为薪矣”(注:《重修武侯庙碑》,嘉庆七年立石,现存勉县武侯祠。《汉中碑石》第233~234页。)。李蓝起义军与太平军余部在陕南时,由于战争的影响,水利失修,环境恶化,如洋县,“蓝逆蹂躏是邑,祠宇公局尽毁,田地荒芜,堰堤崩坏”(注:光绪《洋县志》卷4《水利志》,光绪二十四年抄本,第11页。),沔县(今勉县),“自同治二年,长毛入境,人民离散,加之过多泥淤石梗,沟渠塞满,堤垠无形”(注:《修复泉水堰碑》,同治五年立石,现存勉县小中坝张鲁女墓亭内。《汉中碑石》第299页。)。战争对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

四、制度与政策缺陷。清中央政府无专门的保护森林等与环境密切相关部门与机构(注:赵岗:《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0页。),后来对砍伐树木、毁林开垦大多采取放任自流甚至纵容态度,在山区只伐不植,如嘉庆皇帝谕军机大臣等曰,“朕意南山内既有可耕之地,莫若将山内老林量加砍伐,其地亩既可拨给流民自行垦种,而所伐材木,即可作为建盖庐舍之用”(注:《清实录·清仁宗实录》卷53,嘉庆四年十月戊戌,中华书局,1968年,第648页。)。陕西地方当局也对开垦山地态度积极、甚至下达行政命令,如乾隆年间陕西巡抚陈弘谋申饬地方各属开垦山地,“如开垦田地,陕省地方广阔,山坡岭侧未必尽无隙地……凡尔士民当以食指繁多,得业艰难之时,正可以于无主间空山地,端力开种,以广生计,垦得一亩,即有一亩之收,可以养活家口,……如一二年后无收,仍可歇耕,另垦另处”(注:(清)陈弘谋:《陕抚陈公申饬官箴檄》,乾隆《镇安县志》卷10《艺文》,乾隆十八年抄本,第17~18页。)。再如租佃关系中具体承种者的短期行为、土地使用权分散、主佃间的利益分配等也是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陕南“土著人少,所种者不一二。招外省客民纳课数金,辄指地一块,立约给其垦种。客民亦不能尽种,转招客佃。积数十年,有至七八转者,一户分作数十户”(注:(清)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关中丛书本,第27页。)。一些地方“佃客不蓄漆秧、漆树,其意以为怕好地主”,甚至在“芟除杂木草茨”时,“连漆秧一并烧挖”(注:《中河村公议保护漆林药材章程碑》,1915年立石,现存岚皋县洋溪乡中河村。《安康碑石》第363~364页。)等等。

与上述情况相反,一些人出于某种原因,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虽然其最初的出发点未必皆为保护环境而为。在陕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保护寺庙道观、古树祠墓,美化私人园林,从而部分地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这种现象比较常见、普遍,如勉县武侯(诸葛亮)祠、武侯墓,清末与民国期间,汉中府与该县当局均明文予以保护,“(祠内)所有古柏等树、凌霄花,均系汉代旧物,亦令以时灌溉,加以保护,并就隙地栽种成材树木”(注:《汉中府批示武侯祠呈文碑》,光绪七年立石,现存勉县武侯祠。《汉中碑石》第331~333页。);“其墓前古柏六十余株,森森毓秀,……则侯墓古柏,亟宜爱惜,岂容宵小任意砍伐”(注:《武侯墓定章碑》,1916年立石,现存勉县武侯墓陵园。《汉中碑石》第393~395页。)。实际上,当时的一些名胜古迹具有教化抚民、加强统治之功能,官方的重视自在情理之中,而那些寺庙道观,也会不时得到信徒的护养与关照,留坝厅出示禁令保护张良庙周边树木,而傅至@③方丈“生徒满堂,羽流盈室,莳花种竹,雕墙竣宇”(注:《大宗师傅莱宾方丈墓志铭》,1931年立石,现存留坝县张良庙西北二里方丈坟。《汉中碑石》第429~431页。)。城固洞阳宫,“(主持)陈本秀培植风景,栽扦松杉,创修逼火城”(注:《洞阳宫永守清规碑》,1924年立石,现存城固县洞阳宫。《汉中碑石》第414~415页。)。北魏、南宋两度设置在今天南郑的廉水县,至清代道光年间城郭遗迹虽不可考,但“城隍殿宇尚在”,“仪门古柏已数百年物”(注:《重修廉水县城隍庙碑》,道光二十六年立石,现存南郑县廉水乡中学。《汉中碑石》第276~277页。)。私人园林方面,如城固县清初时草莽荒野、颓垣残壁不少,而“皖阳先生之别墅”,“水陆草木之花,错杂交映,应接不暇,中有一古松,挺然高数丈……纵目远眺,则山之高,水之深,迤逦萦绕,接于檐下,恍然非复人世矣”(注:(清)王穆:《游杜园记》,康熙《城固县志》卷10《艺文》,光绪四年刻本,第68~69页。)。

二、风水的考虑。这种情况虽保护范围有限,但一般执行得比较彻底。如白河县即出于风水考虑而禁止垦种山地,该县县城之后山地,被视作“城山”,“至山后来龙所经、有关地脉者,尤不得有所侵损”,因而该处居民开挖耕种,使得“城垣愈卑”,与龙脉有恙,“所关殊非细故”,“虽系民间私业”,也不得随意垦种,否则“以侵毁城池律治罪”(注:《白河知县严禁挖种后山地及随意迁葬坟墓告示碑》,同治七年立石,现存白河县文化馆。《安康碑石》第237~238页。)。现存平利县迎太乡光绪年间所立《迎真寺禁碑》写到,“狮子坝兴平堡为本乡钟毓之气,所关甚广。于光绪六年秋公议:嗣后无论业归何氏,上下周围不得挖毁。特此勒石禁止”(注:《迎真寺禁碑》,光绪八年立石,现存平利县迎太乡迎真寺。《安康碑石》第270页。),即以风水关系不准垦挖。

三、保护当地环境。如防止水土流失以保护水利设施,据光绪三年《留坝厅水利章程碑》记载,当地“每年夏秋雨多之时,山水暴涨,挟带泥沙”,“第坡势既陡,沙脉复松,夏秋雨淋,水沙杂下,殊于渠道有害”,于是规定“禁挖沙坡,以固渠埂也”,“预定岁修,以免壅淤也”(注:《留坝厅水利章程碑》,光绪三年立石,现存留坝县城关镇大滩村。《汉中碑石》第370~373页。)。1948年西乡县政府出示公告,为保护当地重要的灌溉工程金洋堰,其中规定邻近坡地,不得开垦,以保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而淤塞渠道,并于堤堰两旁植树护堤,“沿堰渠内外山坡,禁止开垦,藉免沙石淤垫渠道,并在沿堤两旁,栽植树木,以固堰基”(注:《保护金洋堰布告碑》,1948年立石,现存西乡县金洋堰水利管理站。《汉中碑石》第101页。)。官方与民间为保护当地环境而采取的举措在下文中还有不少的例证。

四、维护部分人的财产与既得利益。如留坝对紫柏山树木的保护,官方的解释是,“历系官山,应申官禁”(注:(清)俞逢辰:《禁伐紫柏山树木碑》,《留坝厅足征录》卷1《文征》,道光三十年厅志附刊本,第34页。)。现存岚皋县的道光年间碑石规定,严禁盗窃滥伐,放火烧山,保护财产安全,“柴山竹木,寸草寸物,各有所主。如私砍盗卖及放火焚毁,一经查获,公同处罚,置酒赔山。倘不遵者,亦公同禀究”(注:《双丰桥组碑》,道光三十年立石,现存岚皋县跃进乡双河口原双丰桥头。《安康碑石》第177~186页。)。汉阴县塔岭乡桃园村禁碑写到,“立严禁罚款人汉昌承大耳扒山场耳林壹块,若不严禁拿获,几为众人共置之业,其何以堪。兹此去冬,拿获二人,罚禁山碑一块,请客两席;大洋三元,以给捉贼工资。今而后,如再有肆行无忌,以作损人利己之事,此立有严禁数条,勒之于石,以垂不朽云”(注:《桃园村护耳山禁碑》,1930年立石,现存汉阴县塔岭乡桃园村。《安康碑石》第383~384页。)。又如平利县秋山沟护林条规规定,严禁偷窃毁坏漆秧、漆根,砍伐大小漆树及其他树木,轻者依价赔补,重则送官,以戕害农林条规与盗贼罪惩究(注:《秋山沟公议护林条规碑》,1920年立石,现存平利县秋坪区林管站。《安康碑石》第371~372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自然资源的有序、适时、适量利用,也有利于幼苗的成长。

二、环境保护的主要表现

清代至民国间陕南的环境保护表现在建立制度规章与具体实施等方面,为行文方便,依次分析如下:

第一,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权关系,扩大宣传与赏罚力度。

根据现存平利县秋山沟护林碑可知:清代时官方出示禁令,以演戏等形式扩大宣传,民国时农会组织也具有护林职能,当地人砍伐林木后,被罚出资刊碑,重申规定,以儆效尤,“立刻碑永禁效尤人袁世杰、王朝升等情,正月,身子砍伐黎万顺兴栽枞树,被袁姓拿获,报告公团,同众看明,理质不虚,身等自愧无言。况前清禀请牌示,历年演戏,阖境皆知。民国复设农会,保护森林,专为起见。……恐年久案遗,身等愿将条规刻石,以做将来不朽之条规列左”(注:《秋山沟公议护林条规碑》,1920年立石,现存平利县秋坪区林管站。《安康碑石》第371~372页。)。这种刊刻碑石的惩处方式在陕南比较普通。

除清代陕甘总督(陶模)在光绪年间有“劝种树谕”外(注:转引自罗桂环、舒俭民:《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环境保护》,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年,第168页。),冯玉祥在任陕西督军与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期间,主持制定《陕甘建设会议议决案》,在其中的《关于造林植树议决案》中规定:“对于已有森林及苗圃切实保护,并择适宜地点添造新林及苗圃。凡私有童山限三年内一律造成新林,逾期得由公家经营之”;“令各县每年于清明节前,按照人口分配植树,并由军、学各界组织植树团,以资倡导”;“另定植树惩奖条例及保护森林条例”。《关于交通议决案》规定,“汽车道”、“大车路(省道)”两旁栽植树木,“树距一丈”(注:陕西省档案馆:《冯玉祥对西北开发的史料》,《历史档案》1990年第1期。)。

明确责权关系,保证资源的有序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如城固五门堰因水源涵养区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生成了面积不小的河心夹地,由于所有权归属含混,致使邻近村户前去伐树垦田,后经官方划定权属关系,事遂了息,“本堰上游河心夹地,因数十年河道变更,淤积愈广,估计约足二顷,适当许家庙东偏。前岁除夕,该村无赖数十辈,乘夜将地面树木数百株,尽根刊去,兴工分垦。……构讼至县。经县长楚公尚齐亲临勘验,细考碑粮,始将此段夹地,完全判还本堰管业,随于县署传立专案”(注:《河心夹地碑》,1921年立石,现存城固县五门堰文物保管所。《汉中碑石》第404~405页。)。安康知县为制止滥砍天柱山寺庙林木,明确了与该庙住持、首士等之间的责权关系,“山上树木,不准人窃伐。如有恃强窃伐者,住持将人认清,通知首士,同众查实,送官究治”(注:《安康知县颁布天柱山庙公议章程告示碑》,光绪二十年立石,现存安康市天柱山庙内。《安康碑石》第305~309页。)。光绪年间勉县为保护武侯庙曾规定,“庙中周围之树,住持亦当时常照管,如外人拿获砍树之人,而彼不知觉,以懒惰诛(逐)之。”(注:《重修忠武侯墓碑》,光绪三年立石,现存勉县武侯墓陵园。《汉中碑石》第326~327页。)

对于破坏与保护者,赏罚分明,现存岚皋县洋溪乡的清代碑石对此有详细规定:“为刊碑戒后、不准烧山砍伐漆树事由。分春姚光华烧地,烧死漆树无数。地主投鸣乡保,经公处断、令姚姓刊碑示众。嗣后如有放火烧山,一被拿获,或被查出,拿者赏工钱八百文,所烧漆树凭人点数,大树一株赔钱八百文,小者赔钱四百文,罚戏一本,公所示众。如赔不起,跪台一日,离庄出境,决不徇情”(注:《洋溪护漆戒碑》,宣统元年立石,现存岚皋县洋溪乡政府院内。《安康碑石》第356~357页。)。这种条规在当地比较常见。

第二、民间力量保护环境、恢复植被,官方对此也予以支持、利用。

陕南当局对勉县民间所拟条规予以确认、公布,保护武侯祠内外文物花木、植树护堤,“陕安道张札开:案据沔县贡生胡丙煊、廪生韩嵘为廪请立案以垂久远事:……谨遵钧谕,酌拟章程十二条,是否有当,相应恳请核定立案。……据此,除批查所议章程,均属妥协,准即如禀立案并候行府转饬沔县,督同刊立碑石,俾资遵守而垂久远”(注:《汉中府批示武侯祠呈文碑》,光绪七年立石,现存勉县武侯祠。《汉中碑石》第331~333页。)。

利用民间力量,发动捐资捐物,植树种花,保护环境。如道光年间西乡县迫于水患,修堤植树,就是在官民的协力之下完成的,牧马河“曩时岸高河低,去城稍远,民不知有水患,近因林菁开垦,沙泥壅塞,水势亦漫衍无定,逼近城垣”,县令胡廷瑞倡议修堤植树,当地绅商百姓“无不踊跃乐输,共醵钱二万五百七十千有奇,复捐花栗木树二千六百八十余株”,经八个月完成了这一工程(注:《捐筑木马河堤碑》,道光十五年立石,现存西乡县文化馆。《汉中碑石》第266~267页。)。而知县张廷槐更是让“平原之民”轮番监督“北山地主”对“封山之禁”与“护蓄林木”的执行情况(注: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60《水利四·汉中府·西乡县》,1934年铅印本,第34页。)。

第三、当时陕南人的环境保护集中在植物资源方面。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制止滥砍盗伐,毁林垦植,保持森林资源一定的再生复苏能力。

禁止滥砍乱伐,放火烧山,打击盗窃及其他破坏山林行为,如现存平利县迎太乡道光末年禁山碑写到,“此地不许砍伐盗窃、放火烧山。倘不遵依,故违犯者,罚戏一台、酒三席,其树木柴草,依然赔价”(注:《铁厂沟禁山碑》,道光三十年立石,现存平利县迎太乡铁厂沟。《安康碑石》第176~177页。)。民国时期,汉阴县塔岭乡保护耳山禁碑有更详细的规定,“一禁打柴樵夫,不知自重,擅入境内,枫、柏、耳树,举刀乱砍。拿获给洋五元。……一禁牧牛童子,家长不为早戒,每将牛羊赶入林中,践踏耳秧。拿获给洋三元。……一禁不蓄杂木,有一砍一,有三砍三,查出议罚。……一禁不清火路,春来之时,烧地边、焚渣滓,一举太甚,将耳秧烤坯(坏),此查出,定议培(赔)山”(注:《桃园村护耳山禁碑》,1930年立石,现存汉阴县塔岭乡桃园村。《安康碑石》第383~384页。)。另一些对本家族、本寺庙的山林树木也严禁彻底砍伐,主张适量适时采伐利用,以保护其自然更生的能力,如白河县卡子乡东坝口黄氏祠堂同治年间规定,“祠后坐山,只许伐枝自用,务宜禁蓄”(注:《东坝黄氏祠堂禁碑》,同治十三年立石,现存白河县卡子乡东坝口黄氏祠堂。《安康碑石》第248~249页。)。勉县对武侯墓的管理规定也体现了这一原则,只许砍树枝、伐枯树、不许以成材树木作为薪材,对于违禁砍伐者予以严惩(注:《重修忠武侯墓碑》载:“每年烧柴,止许(剔)伐树枝,如刊及成材之树,以违议诛(逐)。至于枯树,伐可作材者,亦宜通首事知,若私伐,即系贼盗,无论何人,交值年首事及该乡约,偿酒钱壹千文,私卖者重罚”。光绪三年立石,现存勉县武侯墓陵园。《汉中碑石》第326~327页。)。上述这些措施,减少了对可更新资源的盲目、过量开采与消耗,从而有利于保护其自我更生能力,延缓或避免了生态恶化,有利于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

2.区分林木用途,以期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保护、扩展经济林或经济价值较高的林木。

从陕南现存的大量资料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根据林木的性质与用途,采取不同的开发与利用途径。如名胜古迹处的绿化观赏林与具有文物性质的树木,对于前者时加培植,后者则严加保护。也有供燃料之用的薪炭林,乾隆年间有人即以此类山林捐于安康天柱山寺院,“独是庙貌广大而资费孔多,未尝不叹薪水之艰与养膳之难也。……岁有甲辰,四维山主感天仙之庥,各欢施舍,以祖置之柴山,供庙宇之资用,处明界畔,具约在案,而且誓罚甚切,毋得私砍”(注:《天柱山庙置地碑》,乾隆六十年立石,现存安康市天柱山庙内。《安康碑石》第95~96页。)。至光绪年间,天柱山寺庙又有如此规定,“周围柴扒,只准蓄留,不得刊(砍)伐”(注:《天柱山公议戒律条规碑》,光绪16年立石,现存安康市天柱山庙内。《安康碑石》第294~296页。)。

另外在水利工程如渠堰两旁栽种树木,保护堤坝,如五门堰“新开渠道”,“沿渠栽树扦柳”(注:《五门堰接用高堰退水碑》,1922年立石。《汉中碑石》第406~408页。)。金洋堰灌区人们认为,这类树木具有防护林与风景林的双重性质,严禁砍伐理所当然,“又堰坡一段树木,葱@④蔚然生秀,不特卫护堤防,亦且点缀风景,历禁砍伐,定有条规”(注:《金洋堰重整堰规碑》,1935年立石,现存西乡县金洋堰水利管理站。《汉中碑石》第435~436页。)。民国时期,据称商南县的植桑养蚕与县城绿化初见成效,“知事罗传铭于城外东岗公地二十亩,令植桑一万二千株,又于东西大道及城边周围,植柳一万二千株,油房岭、王家楼两处,私植桑树一千余株,均已采叶饲蚕,丝业日见发达”(注:民国《商南县志》卷6《实业》,1919年刊本,第8页。)。

由于天然森林日趋减少,而对木材等资源的需求又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扩大,于是发展林业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行业,石泉县号召人们有效利用荒山峻岭,“高山峻岭,虽不可播种五谷,未始不可栽植树木,就所宜之木随处种植,加意培养,如漆如桑如竹如花栗,皆能取利,即橘柑枣梨,省垣每来贩运,亦非无益之物”(注:道光《石泉县志》卷4《事宜附录》,道光二十九年刻本,第66页。),紫阳人龙仁昭“寓商于农,播百谷,植树艺,与百工交易”,而“家声丕振”(注:《龙仁昭墓碑》,同治五年立石,现存紫阳县毛坝关盘厢河旧师坝。《安康碑石》第230~234页。)。在此情况下,对经济林或经济价值较高树木的保护更加重视,光绪年间平利县牛王沟对强打漆子、暗伐漆树、盗挖漆秧、偷扒桐子以及抢夺盗窃花木等严加惩治,制定有详细严格的规定(注:《牛王沟公议禁盗碑》的规定可谓至纤至细,在陕南众多的此类碑石中比较典型,其中规定:“一禁、漆子、漆根不得强打私挖,故违者,一经查获,轻则听罚,重则送官。一禁、所栽、所下漆秧,倘有盗窃,一经拿获,鸣公听罚。一禁、明捡枯薪,暗伐漆树、耳树,一经拿获,鸣公听罚。一禁、枸树、枸叶,亦农家出产,不得强采,故违者,查获听罚。一禁、桐子倘一家将捡,九家未打,不得混杂入扒,故违者,查获听罚。一禁、竹笋、花木,草石,不得暗窃明夺,故违者,鸣公听罚”。光绪二十二年立石,现存平利县文化馆。《安康碑石》第312~315页。)。不少陕南人即因违反此类规章而受到惩处,罚款勒石示众,汉阴人纪卓所立《上七里禁山碑》,即属此例(注:《上七里禁山碑》,1932年立石,现存汉阴县七里乡粮食管理所。《安康碑石》第377~378页。)。

3.对于遭到破坏的,则恢复植被,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以至封山育林。

勉县武侯祠在白莲教起义之后,重新栽种花草树木,“花树竹林,复增其新”(注:《重修武侯庙碑》,嘉庆七年立石,现存勉县武侯祠。《汉中碑石》第233~234页。)。洋县马良寺及周边环境,在同治初年的战火中遭到破坏,至光绪年间也逐渐得到恢复,“光绪中叶,有好善妇人庞化训之妻李氏,……乐施捐资,推贤募化,不数载,诸神绘彩,各殿重新,筑垣栽柏,@④(浓)荫耸翠,洵胜境也。”(注:《培修良马寺碑》,1920年立石,现存洋县良马寺。《汉中碑石》第401~402页。)

对于坡度较大,不宜耕种的地方,则退耕还林,植树蓄草,恢复植被。留坝厅即采取了此种措施,“禁挖沙坡,以固渠埂也。查荒草坪沟口一带沙坡,逼近渠埂,该处虽异石田,究非沃壤。该地主图见小利,间岁一种,冀得升斗之粮。第坡势既陡,沙脉复松,夏秋雨淋,水沙杂下,殊于渠道有害。今由淇学堂每岁于堰稞项下,津贴该地主稻谷三斗,嗣后不得再行挖种,仍由学堂艺植树木,将来阅时既久,树根蹯结,草长土紧,与渠道大有裨益。仍俟学费充裕,给价承买,以断纠葛”(注:《留坝厅水利章程碑》,光绪三十年立石,现存留坝县城关镇大滩村。《汉中碑石》第370~373页。),这里采取了经济而非行政强制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堰堤,实属难得。

在范围较大地区,则采取封山育林方式以恢复植被。西乡县因山地开垦引起水灾与水土流失,道光三年该县知县曾“劝谕后山居民不许垦种”,后来又有知县张廷槐“封山之禁”,而“北山地主”也“情愿具结,护蓄林木,永不垦种”,张氏为了防止其阳奉阴违,“限各地派出两人轮流每季上山……除查验已栽有各树株不计外,若仍复抗违不栽蓄桐椿花栎各苗,并敢翻土垦种”者,予以严惩(注:道光《西乡县志·水利》,道光手抄本,大概是张氏的举措比较典型,故一百年后,陕西通志对此予以引录,见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60《水利四·汉中府·西乡县》。1934年铅印本,第33~34页。)。也是在道光年间,留坝厅在张良庙一带“蓄禁树木”(注:《重修留候庙暨创建三清殿碑》,道光三十年立石,现存留坝县张良庙。《汉中碑石》第281~282页。)。除此类事例之外,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更有人出资买地,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据称当地的生态环境因而得到明显改善,《重修hù@⑤县志》记载,“贺遇林,……幻随其叔父来寄居涝峪口,后以木商起家,积资巨万,村南马尾坡峪,每暴雨发水,村人恒有其鱼之叹,遇林慨然捐钱千缗,买山上下地数百亩,荒为森林,水患遂息”(注:民国《重修hù@⑤县志》卷5《人物义行》,1933年铅印本,第42页。)。

第四、清代至民国时期,陕南人的环境保护还包括对文物名胜、水资源、动物资源、土地资源等的保护。

文物名胜方面,如留坝厅为保护名胜古迹及周边环境,出示禁令:“为查禁事。照得厅境紫柏山留侯祠,为北栈胜区,抱水环山,相峙媲美,所有山林树株,理宜培植茂盛,以壮观瞻”,“为此示仰居民人等知悉,嗣后互相保护,毋许斧斤入山,伤损树株,倘敢仍前侵伐,该乡保住持立即指名送案,以凭究治”(注:《留坝厅禁伐留侯祠树木碑》,道光二十八年立石,现存留坝县张良庙。《汉中碑石》第66页。)。在平利县女娲山三台寺周围,“老桂婆娑,狂夫或恣其攀折;杂植旋绕,窃者或残以斧斤”,于是颁布条规,“庙内桂树,不许往来游人攀折,及所植竹木,不许外来人砍伐”(注:《平利知县颁布女娲山三台寺条规告示碑》,道光二十年立石,现存平利县女娲山女娲庙。《安康碑石》第158~160页。)。而勉县对武侯祠墓的保护更是不遗余力,时有条规章程出台,其中民国初年规定,“此后侯之墓场,即著信持勘守。三牌会董,共同照料,如有敢刈一草、伐一木者,该住持立时拿获,报告会董,协同送县,以凭讯办。倘同徇隐,一并传究”(注:《武侯墓定章碑》,1915年立石,现存勉县武侯墓陵园。《汉中碑石》第393~395页。)。

水资源方面,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其中以金洋堰灌溉区的事例比较典型,不仅通过实践以查找污染源,而且在处理问题时能做到经济与环境效益并重。金洋堰是陕南著名的灌溉工程,功效卓著,但道光以至咸丰年间,“每有傍渠陶器,近水烧熬,由是渠坎迭见倾颓,禾稼频遭蚀剥。每逢秧苗正秀,阵阵噫风,叶渐转红,穗多吐白,设醮祷禳,靡神不举,卒莫挽回”,但是至同治初年,因战争影响,“烧熬厂未举,岁遂转凶而为乐。至七八年肃清,烧熬厂复开,岁又转乐而为凶”,后来双方拟定“暂停烧熬厂,以验前言是否,是岁亦遂庆大熟”,因而当地人得出,“年之丰歉,每视烧烧(衍一字)窑厂兴废,历有明征,屡试不爽”,于是“爰集水东绅粮公议,近堰大渠两旁,概不开烧熬窑厂。倘仍蹈前辙,致妨农食,该堰长率领堰夫,掘其窑,毁其窖。如或致酿成讼,该按田亩派钱,以角胜负”。不过当地人也认识到烧熬厂的重要性,未将其彻底关闭,顾此而失彼,而是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然货苟无妨于农,货亦人之利用,方且忧其不产,岂可阻其生殖。特患货殖之地,致妨稼啬之事,则革之不利于商,因之有病于农,计惟移之,庶两全无害”,从而既保护了环境,又维护了经济收益与社会需要,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此一移也,将见货殖者迁地亦良,务农者崇塘有庆,民食可足,国课有资,利用亦复不缺,所裨岂浅鲜也”(注:《金洋堰移窑保农碑》,同治十一年立石,现存西乡县金洋堰水利管理站。《汉中碑石》第317~318页。)。另外,对灌溉工程及其配套设施的养护,实际上也是对水资源的保护,“金洋堰旧系累木为堰,严禁刊(砍)伐堰中树木,自古为例”。后又重申这一规定,“念古例不可废坠,仍照旧章,禁止刊(砍)伐堰中树木”,“堰中坡地,倘有窃伐树木,一经拿获,先行理处。如强悍抗违,该禀官究治,决不容情,特勒石以示严禁云”(注:《金洋堰禁止砍树捕鱼碑》,同治十二年立石,现存西乡县金洋堰水利管理站。《汉中碑石》第78页。)。

此外,还有禁止烧山毒鱼等,以制止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与利用,保证人蓄等饮水安全,这不仅是防止水污染、保护水资源,而且是对其他生物资源包括动物资源的保护。地处秦岭山区的宁陕厅于光绪年间曾出示禁令,“照得烧山毒河,大干例禁。虽经前任出告示严禁,乃无知辈藐玩如故,实堪痛恨。……为此示仰关属军民人等知悉,嗣后毋得再行放火烧山、毒河捕鱼,以免致鸟此地饮水毒河则饮水之人先中毒。自出示之后,倘饮,定即从重究办,决不宽恕”(注:《宁陕抚民分府严禁烧山毒河告示碑》,光绪九年立石,现存宁陕县柴家关乡政府院内。《安康碑石》第274~275页。)。大巴山区的砖坪厅也有此类禁令,“烧山毒鱼,故祸生意,……嗣后如蹈前辄(辙),准乡保查明,送案究治”(注:《署砖坪抚民分府严拿匪类告示碑》,光绪元年立石,现存岚皋县民主乡。《安康碑石》第251~154页。)。

土地资源等方面,防止河水冲崩两岸田地,遏制土壤加速侵蚀。如城固县五门堰灌区,马成章、傅乃娃“有五门堰西河坎上水田各一丘,先年被水冲崩,各仅剩田一分有奇,五门堰局绅,见水势直捣,逼近五洞,恐碍堰务,遂与民等田界内坎下,广蓄杨木,藉杀(水势),以固河坎”,而马、傅等人“所剩之田”,“赖以保存”,一举两得(注:《五门堰傅青云等认罚赎咎碑》,1920年立石,现存城固县五门堰文管所。《汉中碑石》第399~401页。)。其他如为防止淘金挖沙对附近田地的影响,石泉县于道光年间规定,“淘挖沙金,止许在离田地较远之荒野地方,不许近田地掏挖”(注:《石泉知县整饬风化告示碑》,道光五年立石,现存石泉县中池河卫生院。《安康碑石》第132~135页。)等等。

三、环境保护的效果与局限性

应该承认上述保护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果。如道光年间宁强县的两棵巨大白果树,“遥峰耸峙,上出云霄;翠盖双悬,下荫数亩”,周姓族众欲将其砍伐,因发生争执而未果,后来出卖给黑木林并立碑保护,“自卖之后,许令黑木林人众培补,永留千秋,凡尺枝寸干,周姓不得损败,买主亦不得砍伐”,从而得到保护,至今依然是枝繁叶茂,蔚为壮观(注:《公购白果树碑》,道光二十年立石,现存宁强县庙坝乡白果树村。《汉中碑石》第270~271页。)。又如城固县洞阳宫,道光初年曾出现过住持不守清规、偷卖山场等不法事件,知县俞逢辰“恐外来僧道,偷伐树木,败坏山景”,特命“道人杨教远,即行赴洞阳宫住持,看守香火,经理事务”,此后“不数年,而殿宇皆新,山景颇盛;……所有山场,无人敢伐……而洞阳又为之振兴焉”(注:《洞阳宫山场条规碑》,道光九年立石,现存城固县洞阳宫。《汉中碑石》第57页;又据《文延功果赞并遗嘱条规碑》,道光23年立石,现存城固县洞阳宫。《汉中碑石》第274页。)。但更多的是环境恶化,破坏事件不断。咸丰年间安康兴宁寺为了筹措本金,借贷生息,而将庙中的古柏砍伐变卖(注:《重修兴宁寺碑》,咸丰六年立石,现存于安康市建民乡。《安康碑石》第201~203页。)同治年间勉县武侯墓也出现“住持徐教升不守清规,偷卖古树,私伐皇柏”之事(注:《重修忠武侯墓庙碑》,光绪三年立石,现存勉县武侯墓陵园。《汉中碑石》第326~327页。)。咸宁县志载,“乾隆以前,南山多深林密嶂,溪水清澈,山下居民多资其利,自开垦日众,尽成田畴,水潦一至,泥沙杂流,下游渠堰易致淤塞”(注:嘉庆《咸宁县志》卷10《地理志》,1936年铅印本,第5页。)。城固五门堰,清初灌田三四万亩,由于水源补给区环境变迁,水土流失,泥沙淤积,至光绪年间减至两万多亩(注:《五门堰复查田亩碑》,光绪元年立石,现存城固县五门堰文物保管所。《汉中碑石》第324~325页。)。

汉水从南郑县横贯而过,但由于民国时期水源涵养区的环境恶化,其水文特征也发生了负面变化,“平时宽约半里,一逢暴雨,辄弥漫至四五里”,因无“灌溉之利,故有‘汉不灌田’之谚”(注:民国《续修南郑县志》卷1《舆地》,1921年刊本,第6页。)。不仅水利工程受损,农田庄稼也遭其秧,“南山各谷之水,……时乎夏秋之交,由潦叠洋,百派争流,则裂石奔雷,漂家荡舍,输禾苗于水伯,化膏壤为平沙,何其剧也”(注:民国《周至县志》卷1《地理》,1925年刊本,第23页。)。西乡金洋堰长期以来灌田约计万亩有余,但因河水将“良田冲崩大半”,民国时期灌溉田地减至“五千余亩”,抗日战争时期,“所有堰堤及李五店河潭护成森林,被军民强伐殆尽”(注:《重整金洋堰规碑》,1948年立石,现存西乡县金洋堰水利管理站。《汉中碑石》第451~452页。)。清代中后期以后,有关保护环境的碑石等日益增多,就从侧面反映了当地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进而导致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当陕南大规模地毁林开垦之前,当地的生态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这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结构完善,生物体多,生物群落处于正向演替状态。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之后,生物群落处于逆向演替,引起生物数量的增减,某些种类发生改变以至灭绝,因“老林久辟,厚朴、黄莲之野生者绝少”(注:(清)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10《山货》,道光年间刻本,第15页。)。“虎,昔年地广人稀,山深林密,时有虎患,乾嘉以后,客民日多,随地垦种,虎难藏身,不过偶一见之矣”,“彪,身长腿短,黄尾,形似虎,能食牛,三五年偶一见之”(注:光绪《镇安县乡土志》卷下《物产》,光绪34年刻本,第63页。)。

从上述的环保措施可以看出,对人文景观的保护胜过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对后者的保护只是部分的,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方面,对动物、土地、矿产等资源的保护比较少见。对林木的保护集中于灌溉区、名胜区与经济林或经济价值较高的林木,而对其他地区、其他林木如天然林的保护则相形见绌。一般是民间局部保护或提出申请,要求上级备案予以支持,以保护当地、当事人的利益与所处环境,而官方主动制定、统一彻底的保护措施比较少见。先破坏、污染,后制止、治理,是被动的、不具有前瞻性,而且后者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相对有序与合理利用。保护措施一般是直观的、简单的,甚至是落后的、愚昧的。如道光年间留坝厅对紫柏山林木的保护,除要求住持等具体负责外,对田地的转佃即使用权的转移也加以禁止,“倘敢再任佃户辗转顶拨,侵垦山场,擅伐树木,人问罪,地充公,住持不禀,惟住持是问”(注:(清)俞逢辰:《禁伐紫柏山树木碑》,《留坝厅足征录》卷1《文征》,第35页,道光三十年厅志附刊本。);清末安康县因发生养蚕而争抢桑叶事件,官方不是因势利导、促进蚕桑业的顺利发展,反而出台规定,“无叶之家,不准喂蚕,……违者准饬正、约查实,公同禀究”(注:《安康知县颁布流水铺后牌公议禁令告示碑》,光绪二十四年立石,现存岚皋县大道河镇。《安康碑石》第317~320页。),这如同因噎废食,阻碍了当地经济的正常发展。据称西乡县咸丰年间发生“秧苗暗生虫蚀”后,县令亲自祈祷,“灾异遂止”,同治年间邑侯王公“虔诚祷祀,自是虫蚀乃止”,于是众人公议,“厥后设再起虫蚀,必宜仍照前验,禀恳现任邑侯祷祀”,对此荒唐措施深信不疑(注:《前任邑侯王公作祭文祭神灭蝗碑记》,光绪十七年立石,现存西乡县金洋堰水利管理站。《汉中碑石》第346~347页。)。其他地方如蓝田县也祈求神灵“大显神威”来防治蝗虫(注:(清)李元shēng@⑥:《祭告田祖辟蝗蝻文》,《蓝田县文征录》卷1《掌故》,光绪县志本,第9页。)。更有离奇古怪者,认为夏秋多雨、山洪暴发是蛟龙在兴风作浪,又认为蛟龙是野鸡与蛇而成,因而防止蛇龙兴作是防治水害的根本,先是陕西巡抚陈弘谋著《伐蛟说》,认为蛟龙“乃雉与蛇当春而交,精沦于地,闻雷声则入地成卵”,主张“用铁与犬血及妇人不洁之衣埋其地以镇之”,定远厅志还引以“事实”为证,“定远自明至今,书大水十有三,半由出蛟为厉,道光三四年受害尤酷”,严如煜在《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中也载有防治蛟龙之法,陕南不少地方志对此予以引录,主张仿效推广(注:以上见,光绪《定远厅志》卷24《五行志·祥异》,光绪五年刊本,第4~5页;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关中丛书本,第26页;光绪《洋县志》卷7《风俗志》,光绪二十四年刊本,第9~10页;民国《佛坪县志》卷下《杂记》,1929年刊本,第9~10页。)。民国年间《续修陕西通志稿》的作者就本地的灾害频繁分析总结到,“南山老林弥望,乾嘉以还,深山穷谷,开凿靡遗,每逢暑雨,水挟沙石而下,漂没人畜田庐,平地俨成泽国,加以黑霜之杀麦,西南风之伤禾,蝗之食苗,蛟之发洪,随时随地层见叠出,自今日科学家言之,由防御之不先,补救之无术”(注: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99《祥异》,1934年铅印本,第1页。)。另外清代中央政府无专门的林木等管理机构,而民国时期对相关环保规定的执行也不彻底坚决,“从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期间,政府机构制定了不少法律条文。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上,大多未能有效执行,而仅为具文”(注:罗桂环、舒俭民:《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环境保护》,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年,第171页。)。陕南地方上虽不时地重申旧章、出台新规,但得到切实执行者寥寥无几。

这一方面是受时代局限,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当地的环境状况所决定。简言之,该时期陕南在总体上依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闭塞社会,山多田少,森林资源丰富,灌溉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明显,加之人口骤增,自然资源日减,因而集中地出现了对林业资源、水资源的争夺与保护;百姓文化水平低,文物古迹、地方崇拜场所维系教化与基层社会秩序的功能显著,不少成为大众的心灵依托,对其保护因而也比较重视,环保中的功利思想、短期行为明显,清人仇继恒曾感慨到,“盖深岩老林,chǎn@⑦削既遍,濯濯牛山,生意尽矣。山坡险峻,平土既稀,小民狃于目前,不复为十年树木之计,此生计所日蹙也”(注:仇继恒:《陕境汉江流域贸易表》卷下《出境货物》,关中丛书本,第47页。),环保在方式方法上留于简单、直观。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政策偏颇与阶级局限,如为了保护三台寺庙产,平利县曾规定,“庙内佃户坟墓,只许溜业为界,不得栽蓄树木,以坟占山”(注:《平利知县颁布女娲山三台寺条规告示碑》,道光二十年立石,现存平利县女娲山女娲庙。《安康碑石》第158~160页。),显然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放在次要位置;又如因利益关系没有理顺,也使陕南的漆树栽培受到影响,佃户铲除所租田间的漆秧、漆树,“其意以为怕好地主”,很明显,这种树的存在会影响庄稼生长,而且其本身的生产周期也较长,对佃户不利,所以尽管田主们心照不宣、曲意劝诱,着力保护,但还是屡禁不止(注:《中河村公议保护漆林药材章程碑》,1915年立石,现存岚皋县洋溪乡中河村。《安康碑石》第363~364页。)。

因此可以说,当时的环境保护只是短期内保护了部分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与环境破坏的大范围、持久性相比,其保护还只是局部的、短期的。它只是延缓了当地环境的恶化进程,并未最终摆脱生态恶化的悲惨命运。当然我们也不能抛开当时流民的困窘处境而对其入山垦殖责备求全,山区开发与环境恶化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国家无专门机构管理统筹、有的规章制度也得不到切实执行,而秦巴山区的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正需要全面统筹、综合治理,地方上的、个人的保护与防治只是局部的、短期的、甚至是暂时的,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加之利益的权衡与分配,兴利除弊之不举,官府、地主难辞其咎,“小民狃于目前,难于图始,吏既视为迂远不急之务,一二贤者又惧利未兴而弊已滋,因循岁月,遂致湮废”,使秦岭“溪谷支流及民间汲灌之利不兴焉”(注:嘉庆《咸宁县志》卷10《地理志》,嘉庆二十四年刊本,第5页。),“十年种树,其利不在目前,定难责之棚民、佃户,是在山主之能为远图耳”(注:道光《石泉县志》卷4《事宜附录》,道光二十九年刊本,第66页。)。尽管该时期陕南的环境保护并未最终避免环境恶化,但我们也不能以此作为对其评判的唯一价值取向,先祖们所发出的环保呼声与艰辛的环保历程、以经济方式而非行政命令来处理环境污染问题、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放弃环境保护等等正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陕南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变迁也告诫人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开发,纵有的辉煌也只是暂时的,经验与教训同等重要!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纟加亘

@②原字木加冈

@③原字氵加桂

@④原字艹加隆

@⑤原字雩加阝

@⑥原字日下加升

环境保护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化学工业是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由于它的门类繁多、工艺复杂、产品多样,生产中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毒性高。因此,化学工业是一个污染大户。同时,化工产品在加工、贮存、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排放有毒物质而影响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化工行业应从产品生产到废弃物处理都要确保无损于环境和生态,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国际公约。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观点提出后,1993年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设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207),负责制订环境管理国际标准ISO14000.1996年ISO中央秘书处颁布了以ISO为龙头的5个标准(ISO14001,ISO14004,ISO14010,ISO14011,ISO14012),到目前为止,共颁布了10个标准,鼓励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取得国际标准的认证。各国政府除令有关部门按ISO14000改进工作、加强环境的监测和控制外,还将“责任关怀”(ResponsibleCare,简称RC)作为企业环保工作的基础。RC是80年代初由加拿大化工协会倡导的一项动议,用来指导和约束成员公司对化学品安全、环保和卫生工作的责任管理。后来在很多发达国家中推广,并制订了各自的“责任关怀”计划。国际化工协会(ICCA)通过决议认为RC应是国际化工界的统一行动,要求在各国化工企业内普遍推行。各国化工企业纷纷行动起来,将环境问题和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1996年4月在巴黎召开了第四届“世界化学工业论坛会议,主题是如何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跨国公司是现代企业发展到国际化经营的产物,是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排头兵,是化工新产品、新工艺的主要开发者,是化工产品的主要制造商。世界上70%以上的化工产品和化工科研成果出自大型跨国化工公司,它们率先行动起来,利用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预防、污染治理和开发具有环保性能的新产品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为改变化学工业的公众形象起到了示范作用。深入研究和借鉴当今大型跨国化工公司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管理的做法,对我国化学工业乃至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1、跨国化工公司的环境管理体制

进入90年代以来,各国化工企业面对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在环境方面的管理,特别是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健全了环境管理体制,在主要决策者中有专人负责环保和安全工作,在最高管理层和遍布世界各地的分公司中大都建立了环境安全部门,形成了自上至下的环保管理系统。

杜邦公司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公司,该公司以注重安全闻名于企业界。1983年8月公司董事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将消除环境污染提高到与安全、消防工作同样的高度。1966年杜邦公司成立了由1名高级常务董事主持的环境委员会,负责监督公司的环境保护工作。面对90年代严峻的环境挑战,1992年杜邦公司革新了环境管理体制,在公司董事会下设环境政策委员会和环境领导委员会。环境政策委员会由5名外部董事和1名公司内部副主席组成,负责监督环境政策的执行;环境领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公司安全、卫生、环境政策、工作目标和环境质量指标,指导公司的环境计划。杜邦公司还成立了一个安全、卫生及环境中心,其任务是通过与经营部门的直接联系,将决策、监督、安全、卫生和环境管理结合起来。该中心下设与化学品制造商协会的“责任关怀”要求相配套的机构,包括职工健康与安全、环境管理、工艺安全管理、产品管理、化学品销售、公众意识与应急对策等。

美国化工销售额名列前茅的陶氏化学公司,在董事会下设环境、卫生及健康委员会,是决策机构之一。美国的3M公司设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环境问题的部门——环境工程和污染控制部,总经理和董事会指定1名副总裁兼任该部门经理,以确保在产品和工艺设计及生产制造过程中环境和技术能得以最充分的结合。

德国的三大化工巨头也十分重视环保工作,拜耳公司的管理委员会成员除分管业务部门的工作之外还得兼管环境保护,巴斯夫公司的理事会下设安全环保部门。

英国化学工业最大的垄断集团——帝国化学公司及捷利康公司,由首席执行官领导的执行委员会中有专门负责安全、卫生和环保的董事。

日本最大的化学公司——三菱化学公司及住友化学公司,总部设有专门的环境与安全部。三菱化学公司在1996年将公司总部的环境保护与安全处扩大为环境保护与安全部,下设环境安全处与全球环境处,以加强环保和安全工作。

法国最大的国有化工企业——罗纳-普朗克公司1996年设立了工业与安全部,并在世界主要国家设有代表处,其主要业务活动包括研制环境保护方面的通用技术和制订有关政策。

2、跨国化工公司的环境管理目标

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以及不断增强的全球环境保护浪潮的冲击,很多跨国化工公司在实施ISO-14000及“责任关怀”的同时根据企业具体工作情况相继制订了各自的环境管理目标。

杜邦公司的奋斗目标是:除了以负责的态度建立一个成功的企业外更要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做到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并将公司的经营活动与国际社会日益增长的期望密切结合起来。杜邦公司设立了废物排放为零的目标,同时通过不断改进设计务求达到物料循环再用,在21世纪实现工伤、职业病和环保事故为零的目标。

3M公司早在1988年6月制定了新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刺激开发新的对环境有益的产品。该公司计划在2000年前将排放到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所有污染物削减90%,最终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将排放物减少到接近于零。

帝国化学公司2000年的环保目标是,能源利用率提高10%(与1990年相比),大幅度减小所有装置对环境的影响,如减少排放破坏生态的有毒物质,降低空气中的酸度和有毒逸散物的浓度,使各地的装置符合环保标准,新建厂必须少排放或不排放废料,不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污染,有关环保数据完全对外公布,到2000年实行第三方检查制度。

1995年4月三菱化学公司参加了由日本74家公司组成的责任安全委员会,制订了自己的RC计划,在各项运营作业中全面贯彻。公司最高管理人员公开承诺:在化学品的制造、销售到消费后处理的全过程中都要自觉负起责任,将废料和有毒化学品的排放降到最小程度,促进资源和能源节约,全面防止伤害事件和工业事故,逐步实施公开监测评议。

上一篇:市政道路工程范文 下一篇:结构力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