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域下犯罪问题探析

时间:2022-10-19 05:48:18

社会学视域下犯罪问题探析

【摘要】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始终伴随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左右。文章先将犯罪的概念进行厘定,并对目前学界关于犯罪原因的研究进行简要的归纳,最后如何对犯罪进行社会控制进行了简单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犯罪社会学;社会转型期犯罪;社会控制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阴影”,它根源于人类文明,威胁人类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人类既要不断与犯罪作斗争,又要正确认识犯罪,理性看待、分析社会犯罪问题

一、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触犯刑律而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这个意义上的犯罪行为称之为“法定犯罪”,社会学犯罪研究的范围除了上述的“法定犯罪”外,还包括“准犯罪”、“待罪化犯罪”、“待非罪化犯罪”。“准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是由于行为主体的特殊性(例如,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而被刑法规定免于刑事处罚或不被法定为犯罪的行为。“待罪化犯罪”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认为有必要用刑罚手段对某些社会行为加以严厉的禁止,从而将这种行为完成法律层面的“罪化”过程。“待非罪化犯罪”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通过法定程序废止对某种社会行为的刑罚处罚,完成该行为的“除罪化”过程。“法定犯罪”、“准犯罪”、“待罪化犯罪”、“待非罪化犯罪”一同构成了社会学犯罪研究的内容。

二、犯罪的原因

犯罪的生理原因――“天生的犯罪人”。意大利犯罪学专家龙勃罗梭在测量一些犯罪人的头骨后提出了“返祖”现象。认为犯罪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犯罪人的头骨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属于退化的人,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野蛮人”。后来的学者在龙勃罗梭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产生了体态理论和染色体理论。

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的心理学解释以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代表。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在一般情况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它们之间关系的失调就是人的行为失常的根源。犯罪的原因是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本我”得不到控制;亦或是“超我”过分发展也会导致犯罪。

犯罪的社会原因。绝大多数犯罪学家都注重从社会方面探寻犯罪的原因,他们认为任何生理基础都只有在某种社会因素作用它时,它才会起作用。主要有社会失范论、文化冲突理论、亚文化群理论。

三、犯罪的社会控制

从控制论角度看,把人们的行为与各种社会问题控制在社会所能允许和承受的范围内是维持社会秩序、减少社会犯罪的必要条件。

第一,对犯罪的控制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层面上而言:社会结构处于良性状态,社会制度被人们广泛认同,社会始终保持公平公正,这是最重要的有效抑制犯罪的机制。科学适宜的社会控制是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要手段。犯罪的社会控制体系包括主体系统、规范系统、手段系统和目标系统,围绕控制犯罪这个中心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主体系统:社会控制主体包括各个层面的社会机构。总体社会的发展状况、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产生广泛的无处不在的潜在影响,能起到积极地抑制犯罪的作用。

规范系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社会关系、制约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评价人们社会行为的尺度。主要包括风俗习惯、道德风尚、规章制度、纪律、法律等。

手段系统:手段是保证制度实施的衡量器,社会控制的手段有很多,主要包括经济利益、政治权威、文化教育、舆论引导等。

目标系统:社会控制的直接目标就是防止社会成员走向犯罪,确保社会稳定,形成社会秩序。社会稳定是形成社会秩序的前提,但稳定不等于有秩序,秩序的形成还需要社会各组成部分彼此协调、和谐和适应,社会才能持久稳定,因此控制犯罪的最根本途径在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第二,犯罪控制的具体途径是围绕人、物、情境等与犯罪有关的因素进行。首先,围绕人进行的犯罪控制主要体现在控制潜在的犯罪人和受害人进行。潜在的犯罪人包括三类人:有明显犯罪倾向的人,各种犯罪嫌疑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解除劳动教养人员以及判刑后由于特殊原因假释或监外执行人员。受害人包括两类人:一是那些没有自我保护能力而又脱离了有效保护的社会成员;二是容易成为攻击目标而又疏于防范的人。其次,围绕物进行的犯罪控制包括三类:可能被用来进行犯罪的工具性的物,可能成为犯罪分子袭击目标的物,兼具两者特征的物。再次,围绕情境进行的犯罪控制,分以下几种情况:重要场所的控制,比如车站、码头、银行等。特殊行业的控制,比如旅馆、酒吧、饭店等。重点时段的控制,比如上下班高峰、犯罪高发季节等。

第三,积极引导与社会惩罚相结合。积极引导的途径有很多,首先表现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之后,把社会规范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主观信念、价值观、需求和良心,使社会成员在自己的社会行为中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是积极引导的最高境界。其次是进行社会奖赏,通过表彰、奖励、提薪、晋升、优待等方式引导人们遵从社会规范。再次健康的媒体舆论,通过社会传播和沟通的方式加深人们对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惩罚主要有三种形式:财产惩罚、名誉惩罚和人身惩罚。在现代社会里,社会惩罚必须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并由专门的司法机关实施。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吴鹏森.犯罪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上一篇:政府机构改革如何摆脱精简 下一篇:薪酬心理账户研究及应用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