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观察力入手提高盲童的写作水平

时间:2022-10-19 05:43:28

从培养观察力入手提高盲童的写作水平

写作应具备的能力至少有四个,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是基础和前提。初学写作应该从观察起步,盲童也不能例外。观察活动中,不少人把"观察"理解为"看",其实,观察是个很复杂的感知过程。它不仅包括用眼"看",还包括用耳 "听"用鼻"嗅",用舌"尝",用手"摸",用脚"踩",用身体"感受"。通过大脑把得到的这一切材料综合起来。作文训练, 实际上就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真切感受的表达出来。因此,从培养盲童观察力入手,提高盲童写作水平,可以利用残余视力,利用耳、鼻、口、手乃至身等其他感官进行观察。

1.扬其长

盲童不能用眼睛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挖掘除残余视力以外的听觉、嗅觉、触觉,运动觉等,让这些感官功能成为他们观察的主要手段。

1.1用耳听。这种观察方法早被古人掌握。《春晓》中,作者对夜间到黎明院中的情况,就充分使用了听觉进行观察:天刚蒙蒙亮,就听见院里树上有鸟儿在歌唱(处处闻啼鸟);没有出门,躺在床上便知道夜里刮风下雨了(夜来风雨声)。对于听觉敏锐的盲童,很容易举出生活中"听"到的例子:小狗在身后汪汪叫着;跳绳在耳边轻快地挥动着;听吧嗒吧嗒的脚步声就知道是哪个老师。

在作文教学中,我引导不同学生敲门,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判断是哪个学生。根据敲门声的轻重,盲童更能判断敲门者是什么样的人。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写出了:"砰砰砰--听到这有力的敲门声,我就知道是爸爸回来了。"盲童通过敲门声,便准确地知道是爸爸回家了。这样,不仅突出了爸爸稳健的性格,还体现了父子俩亲密的关系。

1.2用鼻嗅。认识物体,除了抓住它的形、色、声等特征外,还应借助它们特有的气味加以分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句子引导盲童用"嗅"去观察事物。"云散了,雨住了,大阳照亮了大地。我推开窗子,一股泥土的清香迎面扑来。空气象滤过似的,格外清新……《雨》"这雨后泥土的清香和空气的清新,就是靠嗅觉得到的。学生以此为例,联系生活进行观察。在作文中写到:生活老师来到寝室,一进门,他就说:"哟,空气很不好,请大家打开窗子透透气。"接着,她走到小彭跟前说:"小彭换下来的鞋袜要即时洗。"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生活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跃然纸上。

1.3甩舌尝。观察一种物体如同品尝一道菜,用舌头品尝,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悟出其中的道理。如:"只要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那味道,就是用舌尝饱,连嘴唇、牙齿也帮上了忙。

运用语言引导盲童观察的同时,还要让盲童进行品尝,使盲童真正认识所观察的物体。在描写有关"秋天的果实",我会在课堂搞一个"水果宴",让他们品水果,议水果,写水果。由于坚持练习,有的盲童已用到了这种方法。一位同学在介绍家乡特产时,这样写道:"苹果是家乡的特产,成熟的苹果吃到嘴里凉丝丝的,甜味不浓不淡,叫人越吃越想吃;没有成熟的苹果是涩的……"

1.4用手摸。"以手代目"是盲童认知的主要方式。物体的形状、资态,盲童可以用手感觉。"观察"操场上垂柳,他写到:"柔柳垂下来,枝上吐出一个个小小的、尖尖的、嫩嫩的芽。""柔柳"、"垂下来"、"小小的"、"尖尖的"、"嫩嫩的",这些体会都出自一双灵巧的手。除了充分利用视障儿童的残余视力外,还充分发挥其耳、鼻、舌(嘴)、手等感官功能,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

2.补其短

盲童因视障缺陷导致自身不足,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扬其长",还要"补其短"。

2.1补兴趣之短。视障导致孩子们缺乏许多美好的情感刺激来勾起他们对事物观察的兴趣。因此,盲童需要教师成为他们的"眼睛",为他们提供观察事物的有关知识,这是激起盲童观察兴趣的关键所在。

以观察青蛙为例,老师从青蛙吃害虫、保护庄稼,是我们的好朋友谈起。从这个角度去给学生做观察前的讲解,让学生对青蛙产生好感,继而诱发观察兴趣,从中则可产生强烈的写作动机。

2.2补目的之短。所谓观察目的,就是我们要取得的观察结果。没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就不可能取得实效。针对盲童观察的无意性和盲目性的特点,观察前要向学生交待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和任务。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做到有的放矢。

在观察前制定详细计划,列详细提纲,设计好需要了解的问题。这样,有了充分准备之后,再让学生迈开双脚走到现实生活中去,做一番严肃认真的观察,才会有丰硕的成果。

2.3补想象之短。想象既是认识活动的翅膀,又是认识活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教学生作文时,以《去年的树》中,想象鸟儿的心理片段为例,进行启发,提高盲童的想象力。师:鸟儿苦苦寻找着好朋友树,她一路追随着树的行踪,一路打探着树的消息。一路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是什么?如果你就是树根,你就是大门,你就是煤油灯旁的那个小女孩,看着飞来飞去的鸟儿,你看着她,静静地看,你是否注意了她的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那眼睛里又流露着怎样的目光?在教学过程中,盲童通过拓展想象,真正懂得"信守诺言,珍惜友情"可贵,深刻感悟到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类,从而实现盲童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2.4补顺序之短。"瞎子摸象"并非只是一个笑话。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就在于视障缺陷使其不能完整有序地认识事物。观察要有顺序,或由上而下,或由左到右,或由外至内;观察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从空间上说是静态的观察,从时间上说是动态的观察。针对盲童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在指导其静态观察时,应按顺序,遵循"整体-局部-整体"、"轮廊+细节+轮廊"的原则,尽量帮助他们完整地认识事物。如下雨,就可指导盲童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有些事物的动态盲童不能进行观察。如:"运动员怎样向终点冲刺"、"火苗怎样跳跃"等等。这就需要老师准确运用语言形象生动进行描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准确的形象。

2.5补重点之短。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应当确定观察的重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盲童的认识往往以"先入为主"。观察手机,他们首先会对其外形、构造产生好奇心,花大量时间触摸,而忽视观察重点--手机的功能。教师引导以重点"先入",首先让盲生了解小小的手机的功能,最主要的是:能使人足不出户便知晓天下事,这样"观察"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因此,教师必须帮助盲童依照观察目的,在观察前确定观察重点,在观察过程中把握好观察重点。

2.6补比较之短。"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清楚地掌握事物的特点。盲童对事物的认识概念模糊,笼而统之,就是由于认知面狭窄,不善比较造成的。一位盲童在写他的好朋友时,说:"我的好朋友爱读课外书,知识面很丰富。"这只是个总体印象,怎样才能让读者一看便知这就是他的好朋友,而不是其他爱读书的同学呢?这就需要拿他的好朋友与其他同学比较:他爱读哪些书;用什么方式读书;在什么时间读书;取得了哪些读书经验;积累了哪方面的知识;有什么新的读书计划等等。这位同学在经过深入比较后,更具体地掌握了好朋友的情况。修改后的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观察力是写作的基本功。有计划,分层次,按顺序地引导盲童凭借其他感官功能的敏锐之长;克服视障之短,感知客观世界,领悟事物特征,是培养盲童观察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盲童写作水平的重要保证。

上一篇:对西部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认识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