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离不开老方法

时间:2022-10-19 04:31:15

新课改离不开老方法

新课改要求淡化每门学科领域内的“双基”,精选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目前部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象,这就是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相较于现代教育技术,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法显得极其“寒酸”。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一般呈现“讲解——接受”的模式,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仔细分析,然后把加工提炼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缩短了学生认识事物、接受事物的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一线数学教师,也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用之,课堂效率可以得以提高。但有些教师认为只有更多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体现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其实不然,过多地使用则会适得其反,表面上轰轰烈烈、热闹非凡,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抓住实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在新课改的课堂上仍离不开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由无数教育工作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存在即合理。”下面列举一些帮助学生记忆的实例,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口诀法

一个好的口诀,往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让人一下子就能抓住记忆的内容,令人终生难忘,形成永久记忆。在这一方面,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将其发扬光大。

如诱导公式的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它让几个甚至是十几个三角公式变得异常简单,大大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

又如,解二次不等式的口诀:大于(鱼)在两边,小于(鱼)在中间;大于(鱼)大的,小于(鱼)小的。学生在想象着池塘里温馨的鱼家族的生活情景的同时,轻松掌握了原本很复杂的知识。

再如,sin3x=3sinx-4sin3x;cos3x=4cos3x-3cosx。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将它编为“山无司令,司令无山”,(山为3,无为负号,司为4,令为立方)虽然现在不要求记忆了,但仍堪称经典。

二 简化法

课本上的有些内容冗长复杂,需要教师将这些内容进行简化提炼,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如利用导数求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最值问题,笔者将它简化为三部曲:(1)求该函数的导函数;(2)令导函数等

于零,找出可能的极值点;(3)将可能的极值与端点值进行比较,最大的即为所求最大值。该过程省去了求极值的步骤,简化了课本提供的计算过程。

三 联想记忆法

数学上的有些内容容易混淆,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办法加强记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解带有参数的不等式ax2+bx+c>0时,许多学生不记得去讨论a的符号,而直接去讨论Δ的符号,笔者就问他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不是二次不等式,哪来的Δ?)问了几次后,学生只要遇到这样的问题马上就联想起了这句话,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圆锥曲线的离心率E= 初学者不易记住,笔者

就把它和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联系起来,事实证明联赛的知名度还是很高的,学生在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上从没有出过问题。

再如,三角形的几个心容易混淆,不妨将它们这样记:内心(内角平分线的交点)、重心(中线的交点)、垂心(高的交点)剩下的就只有外心(中垂线的交点)了。

四 形象记忆法

数学上有些知识强记是很困难的,有些就是记住了也容易忘记,不妨抓住它们的形象特征加以记忆。

如直线部分的到角公式:Tanα= 中的分子是k2-

k1还是k1-k2记忆起来有些困难,笔者让学生仿照物理上的右手法则(想象用右手从上方握住负号,手指从k1指向k2,则该式就指从直线L1到直线L2的角),学生也就较容易记住了。

五 顾名思义法

数学上有许多特殊的方法用来解决特殊的问题,学生不易记住,而如果能够给这些特殊方法取个好名字的话,往往能够让学生“顾名思义”,记住名字就记住了方法。

如排列组合上的捆绑法、插空法、隔板法、位置分析法、元素分析法等;又如,数列上的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裂项法、分组求和法等;再如,解析几何上的代入法、交轨法等。

事实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有严密推理性的课程,教师的讲授更为重要。而讲授的过程中如果再注意到类似以上一些小技巧的话,往往能使学生记得更牢更久,学得也更轻松。所以,新课改离不开老方法。

上一篇:如何组织高效篮球课教学 下一篇:中职生寝室人际关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