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写作教学指导中的两个“关注”

时间:2022-10-19 04:02:59

谈初中写作教学指导中的两个“关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新的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些阐述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读写结合思想的继承与推广。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写作指导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读写结合思想的运用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关注环节设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认为在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都要突出思维能力训练,要关注写作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从观察生活、提炼主题、选择材料,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各个环节都重视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思维的各项能力,如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想象力等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渗透在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的。

譬如,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笔者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这一单元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文从字顺”,要求学生的语言表达符合写作内容的需要,表意准确,阅读顺畅。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三个训练内容:1.选择你最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片断。想好再下笔,把语句写得连贯、顺畅,不少于200字;2.在第1题的基础上,将写景或状物的片断扩展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不少于500字;3.“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确立并实施了三个环节,即“品文题,理思路――悟技法,巧运用――仿佳作,学亮点”。其中,第一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审题拟题”,启发学生明白第1题是片断作文,第2题是对第1题的扩展,写作对象是自己最熟悉或喜欢的景或物,拟题时可直接以该事物为题,如《秋雨》、《垂柳》等;也可以点明主题,如《我爱》、《不屈的雪松》等。第3题是命题作文,题目限定了写作对象――月亮。二是“中心表达”,笔者告诉学生写景物或写月亮都要抓住写作对象的特征,写出其最美、最独特、令人印象最深的地方,通过对其特征的描绘,抒发自己内心或喜悦或震撼的情感。三是“材料选择”。通过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明白描写景物可描写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写月亮,可搜集资料,写中国深厚悠远的月文化,表达自己的认识;可以月亮为寄托,借月抒发自己的情怀;可用拟人手法,以月亮为抒情主人公,借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四是“写法提示”。写景要确定合适的写作顺序,或先远后近,或以时间为序;可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或动静结合,或细节刻画,或从不同角度入手,景物描写时要渗透个人的真情实感。写月亮,可望月怀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展开联想,写嫦娥奔月――“嫦娥”奔月实现了千古梦想,人类几千年来做的飞天梦在一夜之间就要实现,将要揭开月亮这座宫殿的神秘面纱。

上述的写作指导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培养。可见,写作指导过程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二、关注读写结合,培养模仿及创新能力

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丁有宽说:“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运用表达。只有充分吸收,表达才更加有力。”充分钻研文本教材,可以从中挖掘出许多优质的练笔素材,引导学生多练笔、巧练笔,实现读写结合,促进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协调发展与有效提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借助文本来挖掘练笔素材,为学生创造读中练写的机会。

譬如,好多课文常常会留下“艺术空白”,给学生开辟想象园地。开发这些“艺术空白”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推测、想象,以说话训练或以片断的形式把“空白”填补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触发其习作灵感,有效提高其写作水平。“仿写”也是笔者经常运用的一种读写结合方法,如句式仿写、段落仿写、开头与结尾仿写等。仿写训练要依托教材,找准“读”、“写”的契合点。小到句式、段落,大到课文谋篇布局,都可以借鉴、仿写,实现一课一得,帮助学生积累、内化写法。学生只有迈开模仿的步伐,才能步入创新的天地。有些课文的结尾“言尽而意不尽”,令人回味无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驰骋想象的天地。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写”,通过续写来延伸故事情节,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续写是对教材的超越,能够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多元化。教材中还遴选了许多经典的古代诗词,这些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在指导欣赏、诵读之后,笔者常常要求学生通过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把诗词改为记叙文,把诗句化为一篇篇动人的文学故事,借此来帮助学生想象诗词意境,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

此外,写读后感(读书笔记)也是值得推行的读写结合的练笔方式。读后感可以是对一个句子、一个语段的品味咀嚼;也可以是对一篇文章、一本书的评价赏析……学生通过潜心阅读与个性化的思考,将自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转化为富有个性的文字,并与他人交流,是写读后感的主要目的。经常写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自主思考,锤炼思维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在一次次的激情诵读中,学生被母亲那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感动了,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建议学生以《无私的母爱》或《读〈秋天的怀念〉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学生纷纷在读后感中写下自己的肺腑之言:“母亲就像史铁生无形的拐杖,助他走上成功之路,让他就像大雁一样飞翔在蓝天,他生命的旋律是动听的,他的生活之花开得很灿烂!我们这些健康的人更要直面生命,珍爱生命。你、我、他……我们大家更要‘好好儿活’”……在读后感中,学生吸纳了文本中的精彩语言,对人物品质进行了概括,同时还运用恰当的比喻,表达了自己的感慨。由此可见,写读后感能给学生搭建一个抒感、表达观点的语言实践平台,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模仿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丁有宽与读写导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探讨《幻想曲2000之蓝色狂想曲》中的转场设计 下一篇:如何引导学生参与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