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本地校本教材编写的困惑及思考

时间:2022-10-18 11:05:54

初中历史本地校本教材编写的困惑及思考

【摘要】对初中历史本地校本教材编写的困惑是――本地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现行课程教材相铺相成;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没考虑当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没有吸收学生作为编写者。其思考是――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期待领导的大力支持;盼望全体初中历史教师的共同参与。

【关键词】初中历史;本地校本教材;编写;困惑;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34-01

我们知道,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渠道。尽管学生在这个主渠道里能够学到该阶段应该学到的相应的历史知识,但由于教材的篇幅有限,不可能囊括各地“琐碎”的历史进化镜头,因此,学生学完了初中历史教材后,对本地历史进化的过程一无所知也就不足为怪了。为弥补这一缺憾,有些“好事者”,编写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不过,细细翻看各地编写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感觉其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之处。

其困惑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本地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现行课程教材相铺相成

编写本地校本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本地历史进化、进步过程的认同,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同时,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和运用,达到同现行的课程教材互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的目的,如此,能极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然而,许多学校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恰恰就忽略了这一目标――编写的体系和顺序不能和课程教材同步;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不能对课程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补充;没有通过广泛的采访和实地考察,仅凭搜索的“库存”资料进行编写,造成许多“误差”……凡此种种,就造成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现行的课程教材相铺相成的后果。

二、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没考虑当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

常理上,在编写本地校本教材时,应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喜好,编写出深受学生喜爱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浓厚兴趣。可是,许多地方在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仅凭教师编写者个人的喜好进行编写。由于教师“站得高看得远”,其编写出来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学生会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如此编写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编者没考虑当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既不能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也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其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三、没有吸收学生作为编写者

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学习的主角是学生,学生是学习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也应该是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编写的参与者。然而,各地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者清一色的是本校的初中历史教师,看不见一个学生的身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本地历史。组织学生搜索本地历史资料;查阅本地历史史志;搜集本地历史文物;参观古迹、遗址以及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同老师一起共同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这样编写出来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才能使学生喜闻乐见。

如上困惑,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思考。

其中,最亟需思考解决的有如下三个问题。

一、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

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及使用,是近几年来发生的新生事物。各地在具体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说的再明白一点,就是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如此看来,各地初中学校,在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由于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导致出现的偏差及错误一定“大有人在”。因此,期待课程开发及校本教材编写专家尽快研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使之在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能有“理”所依、有“理”所靠。

二、期待领导的大力支持

由于现行的初中历史课程教材内容是唯一的中考内容,导致了上至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至各地初中学校领导对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热情不高,领导只注重现行历史课程教材的教授和学习,忽视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教授和学习。要知道,本地历史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是对现行课程教材的有机补充。学生学好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就能较好地推动学生学深学透现行的初中历史课程教材的内容。因此,期待领导们对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与使用的大力支持。

三、盼望全体初中历史教师的共同参与

由于各地各初中学校的教务部门没有对本校历史教师对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进行综合考评,导致了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对此的热情度不高,没有主动、积极参与的意识。就是对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开发及使用非常有热情的历史老师编写出来的相关教材,轻者翻翻看看了事;重者甚至将其甩于一边,连看一眼的积极性都没有。所以,各地各初中学校的教务部门,应制订出一套对本校历史教师开发与使用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考核机制,督促全体初中历史教师共同参与,写好这篇大文章。

上一篇:浅议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图书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我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