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对道德情感的培养

时间:2022-10-18 10:19:56

论思想政治教育对道德情感的培养

摘要“道德情感”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道德情感”作为其核心的追求目标,通过丰富受教育者的道德观念,增强受教育者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习惯来实现道德情感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既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又增强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并最终在实现道德情感培养过程中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知行合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最佳效果。“道德情感”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品德形成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以道德情感培养为核心目标,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情感,更注重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道德情感影响下,自觉地产生道德行为,实现道德情感培养过程中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伦理学角度看,“道德情感”是人对社会存在不同方面的主观态度,即对人们、对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个别现象、对整个社会的主观态度。例如:爱、信任、羡慕等,都是人们之间实际相互关系的主观心理反映。而自爱、自尊心等则是人对自己这个社会成员的态度表现。王海明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感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后天学得而为人所特有,它依赖于社会道德的存在而引发于个人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包括良心感及由以产生得到的欲望、道德愿望、道德理想;另一类则是先天遗传而与其他动物共有,它不依赖于社会道德的存在而引发于个人的自然的心理反应,包括爱人之心、自爱心和自恨心。这两类道德情感的最终源头虽有先天与后天之别,但是直接说来,却同样完全成长于、形成于、取决于后天的道德认识、道德实践和道德教化等活动。”①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无论按其起源还是按其意义都具有社会性质。这些情感大多数都被道德意识评价为说明个人道德面貌的肯定的或否定的道德品质(品德)。完整个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在培养道德情感过程中实现;这种个性不受外在和内在的压力,它按照内在“健全的机体的需要”、按照“自然的”爱好和行动指导自己的道德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看,“道德情感”是伴随着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既可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表现为在道德观念支配下采取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上主要包括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道德情景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想象的情感体验,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伦理的情感体验,即以清楚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道德情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道德情感是随着人的认识、信念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并丰富起来的,如果缺乏道德情感,那么道德认识就很难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便没有个人品德可言。道德情感能在人心中产生一股强大的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是激发受教育者潜能、培养受教育者优秀品德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各类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成效却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正是在于:许多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重视道德认知教育而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过于注重智力因素而轻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偏重认知过程而忽视情感过程。所设主干课程――“思想政治课”成了“理论知识德育课”,任课教师多把自己定位为道德知识的传授者,而非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者。道德知识不容质疑、辩论的教学观念难以转变,对道德知识和道德理念的讲解不重效用、自上而下、单向灌输,只强调传授系统的知识和培养受教育者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对情感的品质、状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激发,忽略了品德内化的动力,往往以学到了多少知识,参加了多少活动为目标,而没有引导学生形成对这些规范或行为的内心感受、体验和领悟。所以教育者应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教育把育德作为核心和灵魂是其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德育把情感培养作为其核心追求目标,则是构建有魅力德育的关键所在。’”②

思想政治教育对道德情感的培养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第一,丰富受教育者的道德观念,构建与情绪体验的联系。教育者通过言语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在领会道德要求的同时,伴有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教育者要充分利用集体舆论的作用,表扬或批评某些行为,使学生及时获得道德上的满足或产生否定的情绪体验。例如:在讲述一种值得肯定的行为时,教师若满怀情感地使用赞扬、颂扬的词句,就会使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会给集体和个人带来荣誉,从而产生羡慕、向往、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把这种行为与积极的情绪联系起来,产生“动之以情”的教育效果。

第二,增强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体验,实现道德情感的升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道德情感的发展,教育者的爱与期望是一种巨大的德育力量,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来源。在积极情感体验增多的基础上,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深化,使其自觉地追求与道德要求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道德情感的升华。例如:教师及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关怀学生的困难会相应地引发学生愉快、感激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为“晓之以理”创设有利的心理环境,继而实现“深化明理”的教育目的。

第三,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认识相联系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离不开道德规范的约束、受教育者自觉的行动和长期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意以学生产生的具体情感为基础,阐明道德要求,引导学生不断概括和深化情感体验,继而生成深刻自觉的道德情感,并运用道德规范加以约束,鼓励学生自觉地练习、实践,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管理制度这一明确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下,对学生进行严格、实效的外部管理监督,并在课堂上对道德范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其中道德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觉练习的愿望,主动参加有关的道德行为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情感,加深对自己道德行为的了解,继而反复实践这一道德行为,久而久之便养成了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自身优秀的品德。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意义重大。

一方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丰富的道德感情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使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道德认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时刻给予关怀和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上进的动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亲其身、信其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学生就在求学求知的自发状态下自觉地产生良好的行为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独立自主、自强自信等良好的品德。

另一方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契合学生的道德需求与道德情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致力于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培养,而且注重引导学生不忘他人、集体和民族利益,使学生将个人的道德情感升华为对集体、国家、民族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形成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学生道德情感实现升华的基础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创设便利条件指导学生道德实践,不断增强道德情感体验,形成优秀品质、练就过硬本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思想政治教育对道德情感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多管齐下、众措并举,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为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注释

①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368-369

②张俊超.道德情感培养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关系浅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

参考文献

[1]林丰勋.教育心理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英语教学所要培植的语言运用能力之根基 下一篇:关于高校班级干部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