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07 17:46:18

论思想政治教育

论思想政治教育篇1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基础,不断加强全国人民的思想建设,帮助全国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帮助企业员工树立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自己对企业的贡献,实现自己与企业的共同发展。特别是在十之后,企业员工更加要在企业党委组织的领导下,团结一致,积极的发展壮大自己,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要在市场中立足就更加要不断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水平,促进企业员工思想觉悟的提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特殊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展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注重思想教育,强调教化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注重人的内心教育,注重思想方面的培养,通过思想教育来约束行为。通过各种禁求来实现对人的教化,通过教化再让更多的人遵守道德或及规则要求。具体地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培养人的礼仪行为。

(二)注重获利方式,强调义重于利

中国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涉及财富的各个环节流程中,均是有明确细致的基本要求的。每一个环节对“利”与“义”相结合都具体的要求,两者并重甚至要求“义”要重于“利”。具体的包括以下几方面:⑴是否要追求财富⑵财富怎样获取⑶拥有财富的使用及经营,从财富的产生到用掉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考虑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法律、公平和正义。这对企业员工良好品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优化人格,促进身心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课程,也是企业员工必须要学习的课程。具体要求全体企业员工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接受系统性的培训教育;将大学生分配到各个部门,让他们去培训企业职工,作为“导师”的大学生给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员工配备录音机,成立帮扶对子,尽量使所有的员工都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还要对教育接受情况进行考核、监督,尤其是将此作为新入职的员工转正考核的必考条件;为了加深学习印象,也可以通过这种各样的方式加深印象,加深理解。还要求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在为人处世,生活作风上,渗透到工作中点点滴滴,这样对员工形成良好的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企业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培训师的理论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这样才能够在培训过程中满足企业员工的要求,解决企业员工提出的问题。我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结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员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加强培训过程中员工的讨论和交流。员工在交流过程中会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自觉的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所以,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促进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提高企业思想政治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

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力度,加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培养是加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是企业加强管理的前提,是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基础。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只有所有员工都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所以,企业的思想政治老师培养非常重要,教师既要掌握现代的教育方法,也要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员工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即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更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发展。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对员工教育的作用主要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员工的道德品质、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子江 单位:丰润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12(7).

论思想政治教育篇2

【论文摘要】:《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以继承和创新态度去学习、理解论语、借鉴论语宝贵资源。《论语》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思想。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意义在于: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政以德”的政治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其在治国中的重要。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须处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关系,这也是借鉴《论语》意义所在。随着经济发展,利己主义倾向抬头,社会主流价值观倾向于经济中心论,物质意识被强化,经济发展与经济收入成为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全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贵遗产。重视和借鉴《论语》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仁学”思想重在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仁”是《论语》思想的核心。“仁者,人也。”“仁”是做人的根本,只有确立“仁”这个做人的最高准则,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交往的秩序:与人为善、与人为爱。

(一)什么是“仁”?

《论语》开篇就阐明“仁”的根本立足点。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①孝悌是“仁”的根本立足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血缘纽带,指向个人品质、家庭伦理和治国平天下的有机统一,这个意义上仁的“孝”“悌”是整个儒家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石。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这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也确立了个人行为准则: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矣。”③这是对他人行为的要求,也是实行仁的方法:推己及人,这里“以人为本”超越了个体自身,波及到整个社会关系之中。“仁”要求个体在行动时要从自身与别人两方面约束自己,也就是实行“忠恕”之道。这是《论语》思想的基本原则,树立了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④就个人性格来说,必须刚强、坚毅、执着;在行动上,必须语言谨慎、质朴、正直。从反面来看,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在这里“说”和“实际行动”脱离,内心缺乏正直、诚信。只有具备这些心理品质,才有可能孝悌、实行忠恕之道,也才能实现真正的“仁”。

(二)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论语》“仁”思想,贯穿“人本理念”:人与人之间非工具而是目的,是人的内在价值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是以仁的态度来对待所有人。这一思想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

“忠恕之道”启示就是人与人之间首先要克制自己,做人做事以诚信为本;对别人要团结友爱、宽容大度,个人要具备与人为善、团结他人、宽容他人的品格,并且将两者有机结合。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都有借鉴意义。

《论语》对个体价值取向将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状况作为出发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须能了解大学生当前生存状态: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心理层面。更主要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肩负的使命,在思考自己的同时将思考他人、集体、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教育中,须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沟通、交流,努力把引导人、教育人、改造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为政以德”的政治观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论语》通过对“仁”的深刻挖掘,在政治思想上就是“为政以德”,即以“仁”为核心的“德政”主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就是说,国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国家,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使众多的星辰环绕着他。国君只有具备“仁”基础上的道德,实施德政,才能够成为众星共之的核心。

那么,有德之君如何实现被“众星共之”呢?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提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到邪曲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从了;反之,老百姓就不服了。在这里,孔子仍强调个人须具备优秀的品质、正直的品格。但这是不够的。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⑥将德政扩展到和个人优秀品质、孝顺父母、慈爱百姓结合起来,这样,德政就扩展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德政是每个人的政治。

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不同类型的人才,教育体制的原因使其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往往以工具化的眼光处事,缺少长远性的战略眼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须重视以下问题:

必须重视“孝悌”思想,这是为人的基础。《论语》“孝悌”思想是超越时代、超越时空的。当前利益多元化导致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在追求利益同时,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每个人思考。大学生在与人相处、参加社会实践中,难免出现价值取向冲突。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战,而《论语》“仁爱”“忠恕”思想提供了方法论上启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积极挖掘《论语》有益思想,重视和理解“孝悌”思想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须培养“正直”、“诚信”、“责任感”、“理想信念”意识。当前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各种亚文化侵入,瓦解了部分大学生的做人原则。价值取向也出现不良现象,这都是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论语》中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培养及不懈追求给我们的启示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⑦“学”指什么呢?如仅理解为学知识是不妥的,也不是孔子思想所在。联系《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一词古代两种含义:一是"博学";二是相对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所以,孔子这里所谓“学”,是指“明明德”的“大学”。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是后天习得的,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学习知识不是目的,在于对光明正大的品德弘扬和追求,努力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从而“止于至善”。

由“学”到“仁”,道德品质由抽象转为具体:家庭伦理、个人道德行为及个人道德追求。在《论语》中,主张对个人道德品质追求须有一个学习体知过程。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⑧可见最重要是树立对“仁”的态度,回归到对自己的要求、规约。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致力于如何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将其视为不懈追求的过程。孔子赞赏颜回“一簞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⑨的精神。归结起来,在个人道德修养上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正是当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在困境中锤炼道德品质,发展自己。

总之,《论语》蕴含深刻的为人、修身、治国思想。充分挖掘其有益思想,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借鉴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中,继承《论语》精髓,在创新基础上将其应用于人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以及完善人格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健康前进。

注释

①⑦《论语·学而》.

②《论语·颜洲》.

③⑨《论语·雍也》.

④《论语·子路》.

⑤⑥《论语·为政》.

论思想政治教育篇3

一、人格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而人格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品德的培养。所以,只有先做好人格教育工作,才有可能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人格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内在的心理依据。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可以有效地调节人的思维意识,间接影响人的个性与品质曰人生观决定个体的人生走向,指引个体未来的发展方向曰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的事物能否满足个人需求的价值评判,它是人们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标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源于正确的理论学习和指导,而单纯的理论学习难以自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的形成需要以稳定长期的心理要素为基础,这一心理要素便是良好的人格要素之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影响中逐渐内化而来的。这个内化的过程是心理过程和人格形态的统一。[3]个体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格,才能够有效地接受正确的理论知识,并且将其内化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再外化到个体的具体行为之中。这良好的人格要素就是从人格教育中获得并加以运用的。只有具备健全人格的个体才容易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次,人格教育是提升道德素质的根本动力。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期准备,人格状态是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状态却是成熟的、稳定的人格表现形式。人格教育的动力功能具体分为两类,一是将能够满足个体需求的要素变为个体自身需要,进而影响个体活动的方向和选择曰二是激发和调动个体内在的需求,进而维持个体本身的活动。人格教育的动力功能有助于个体朝着自己发展的方向前进。健全的人格易于建立良好的道德素质,个体拥有健全人格有助于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维护正义与和平。同时,个体具备健全人格也会从内心迸发道德感,自觉地以良好的道德标准约束自我。再次,人格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稳定的保障性。当下,社会经济和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无疑给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带来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更新,这也给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需求,而强调健康心理和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格教育逐渐成为社会教育的重点。社会需要的是高水平人才,而高水平人才必须通过高层次的人格教育来培养,换句话说,只有高层次的人格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4]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当成重点来开展。

二、塑造健全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以培养健全人格为重点。首先,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育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完善的人格,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完善人格教育为重点,塑造健全人格,使个体获得认知的、情感的、道德的、心理的、审美的全面发展。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院野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它们的人格。冶[5]177健全的人格包括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崇高的社会道德感、较强的情感控制力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内容,人格教育围绕这几方面内容展开,使它们得以最优化。当个体的人格得到完善,其思想意识会有质的提升,正确的思想意识可以有效掌控情感,酝酿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进行人与人之间的顺利交往。健全的人格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其次,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学者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6]324此过程是将社会所需求的思想品德标准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品德认知,再由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品德认知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行为。这一循环往复的内外化转换过程不仅使个体不断接受新鲜事物,适时更新思想观念,还是人格得以完善的过程。并且,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在外化的同时也使人格各要素更加稳固、统一、健全。再次,健全人格是反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面镜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概括地说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或者说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的头脑。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当个体具有健全的人格形态,说明他的思想意识是先进的,情感是可以有效控制的,道德品质也是高尚的。因此,具备健全人格的个体必然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崇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所以,通过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格形态,就基本可以反映出对其施加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具有实效性。

三、人格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并充实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要素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在一个大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的积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也可以在社会环境中开展。当教育者处在任何一种特定的环境中时,他根据特有的条件,适时地选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向受教育者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一过程不单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还是完善人格教育的过程。人格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人格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并且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互为一体,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一过程也是人格教育中思想意识提升的阶段。当基本意识形态确立后,就是培养情感和构建健康心理的过程。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格教育的初衷即是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它强调在健康的心理基础上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对情感和心理的培养不是很显著,而人格教育对此给予了补充。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的道德观教育涵盖了集体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观的核心思想是为人民服务,强调个体服从于大众,崇尚集体主义原则,以宪法规定的野五爱冶为根本要求。这也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点为理论基础,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存在于社会中。与此类似的是,人格教育在道德层面关注的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它注重对个体进行群体意识教育,认为个体只有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联系,才有利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而且,社会交往还有助于培养个体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对自我的认识能力。

总而言之,当下加强人格教育不仅是历史的反思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民大众为满足自身需求的呼声之一,人格教育还是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格教育彼此相连,不可分割。所以,人格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思想政治教育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了全面部署。六中全会还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其中一条便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这表明我们党清楚地认识到,党的方针、政策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深深植入人们心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实现现代化的生命线。

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针对本国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往往都非常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明显效果;也有过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延缓现代化进程的教训,可以作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

一、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化肇始于200多年前的英国工业革命,随后向全欧和北美扩散,再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大。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将时间限定在20世纪以来,主要涉及美、英、法、德、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

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迁,不仅改变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也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的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一切变化也带来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带来普遍的忧虑和困惑。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二十世纪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政治与经济的自由,可是在精神上二十世纪比十九世纪病得更严重”。①面对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大量思想、道德问题,发达的科技和经济往往无能为力,各国都认识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说,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基本完成,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适应力;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结构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殖民地掠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终于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大萧条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美国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社会转型时期也遇到的种种问题,即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风气败坏,贿赂风行,假货、商业欺诈比比皆是,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在欧洲,激烈的社会矛盾促使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英国和法国综合国力较之以前有所下降,国内矛盾激烈。他们对文明与进步的信念发生了极大动摇。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价值观进行反省,不再相信有普遍的、共同的价值信仰,不再相信传统的国家主义说教,反对各种各种各样的束缚和规制,蔑视权威,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成为人们思想、道德的主流。

无论是欧洲或是美国,教育改革家们对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其所采取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提出了质疑。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社会上不存在一种绝对的道德真理,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道德需要。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当时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各种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掀起了一场“公民教育运动”。1934年,英国“公民教育协会”在其成立宣言中声明,它要给予青年以“为民主主义社会公民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训练”,这种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为了公共利益而消泯个人利益及全力为社会工作的意志。提倡合作、忠诚、诚实、节制、礼貌等美德。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方针、内容做了精心调整。学校里“公民道德”课受到特殊的重视,有关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与结构的知识被放在了优先讲授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宣传教育工作。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疮痍满目,衰败状况更胜于一战以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唯独美国享受这次战争的胜利果实,一跃而居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西方以外的另一个吸引中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美国的扩张遇到了苏联的挑战。美苏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意识形态而爆发了相互对抗,即冷战。由于双方军备竞赛的加剧,导致冷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发展成了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的全面对抗。

面对战后满目疮痍和一片废墟,西方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启动满足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工业生产,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不再重要。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在一些美国人的脑子里第一次产生“美国毕竟是脆弱的”想法。②许多人认为,“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和军事的前沿与苏联展开有力的竞争,学校就应该在像道德教育这样的‘软’领域中少花些时间,而在学术性主题上多花些时间。民主更多地是依靠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自律。”③1958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科学放在学校教育首位;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上,甚至把现代化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大大压缩了传播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公民教育、历史、地理等课程,使伦理道德、情操教养等内容从教育领域淡出,技术至上主义、学历主义等在教育中居于支配地位。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达到了与苏联抗衡的目的,却产生了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发展至六、七十年代,酿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度阻滞了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世界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若干引人注目的趋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日本和德国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堪称“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由于“技术至上主义”的影响,加之50年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社会一片混乱。

20世纪60年代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抗议越南战争,要求公民权利,反对种族歧视,少数民族叛乱等,使西方发达国家很快陷入极端混乱之中。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失业、贫困和犯罪率的上升,更使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性观念、、甚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60年代吸毒在年轻人中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在生活伦理方面的冲击尤甚:婚前同居、高离婚率、少女妈妈等现象大量出现,人们普遍对传统家庭观念淡漠。尤其是60年代席卷欧美大陆的学生风潮,使国家领导人、学校和家长普遍感到震惊,它不仅表现出对一切传统价值观念的蔑视,而且认为“暴力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手段”。④许多批评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繁荣和根深蒂固的道德沦丧极不相称,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远比技术上的高明更为重要。

政治风潮和教育界的涣散引起了各国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美国专门研究如何实施公民教育的学科——“政治社会化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英国思想界和教育界提出了“由道德教育解决道德问题”口号,特别是在60年代青年反抗运动的冲击下,统治阶级及其学者更加感到加强“世俗的”道德教育的迫切性,相继在一些大学成立了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法明顿信托研究单位”和“道德课程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这些大多得到官方资助的机构不仅研究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还为学校和社会编制道德教育的计划、教材以及进行师资培训。

在亚洲,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受到了高度重视。60年代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基本实现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理想。然而,个人主义、自私自利观念大为盛行,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暴走族”等青少年反文化团体。因此,日本1977、1978年进行的课程改革中,一方面强调要培养人性丰富的学生,另一方面又强调“特别要养成尊重社会规范的态度”,要求更加重视“纪律和责任、爱国心与国际理解”等,“尤其要进一步培养敬畏超人力量的观念”。⑤新加坡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属于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实行“英才教育”,即重视培养职业技术人员,而对道德标准只做了软性规定,结果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政府逐步认识到,西方腐朽和颓废的价值观,将会使国家的工业化成果毁于一旦;在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守住新加坡的“根”——“东方价值观”。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领导人开始倡导“精神文明”,倡导诚实、节俭,对长辈和权威的尊敬、孝道,以及社会和国家至上等。

4.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这一时期,现代化浪潮已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广大亚非拉国家也奋起直追,不甘落后。处于改革开放旋涡中的中国现代化洪流,更是波涛涌起,大势磅礴。同时,这一阶段世界格局也出现了巨大变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德的统一,宣告冷战结束。

这一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来说是“向传统回归”,以保证完成经济政治上的振兴目标,面向21世纪,迎接新的挑战。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表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其中“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风校纪”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9.11”事件后,美国更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3月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英国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8条基本目标中有4条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⑥90年代末,英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进一步调整,认为21世纪的竞争对于德育既是压力又是挑战。法国在统一的教育计划中规定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一项“不能回避”和“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学校开设了“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课程”。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此类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

日本自80年代以来,鉴于本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犯罪日益增多等事实,各界纷纷呼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将二战后教育实现目标的“智、德、体”顺序改为“德、智、体”,并呼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日本的教育改革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德育改革。日本政府正是通过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在内的全民思想政治教育,把国民的爱国心和忠诚意识具体化为经济生活中的工作意识,集中了全体国民的智慧与精力,以超常的速度完成经济政治崛起的任务。

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纠正教育领域重实用、轻人文的倾向。针对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社会道德水平明显滑坡的状况,从80年代开始纠偏,实施全面道德教育。1991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得以公布发表,制定了为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由于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新加坡在经济高度西方化的同时,保持了作为东方国家的文化和精神的菁华。

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我们会发现大都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经济再发展”的过程。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兴致勃勃发展经济的同时,遇到了由于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引发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至经济停滞不前。于是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改革和调整,其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建设则是重中之重。这无疑对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在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进程中,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会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不可能很快地发育成熟,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的某些领域和群体中会出现所谓“精神失序状态”。这在发达国家往往引起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危机,在欠发达国家则易引起严重的文化“倾斜”与崇洋心理。若不能够及时关注这些不和谐因素,必然影响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能藐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并且看到了它所拥有的巨大潜能。各国的事实对我国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提供了如下启示:

1.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的重大措施。从价值和心态层面来讲,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相互了解、沟通、交流建立社会认同机制。人类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一个国家的目标、信仰、价值观等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从而为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我们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命线。

2.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西方各国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先后都对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改革。在培养目标方面,由培养古典绅士到塑造好公民;教育内容方面,出现了世俗化趋势,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教育的方法、途径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此外,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国际化教育,培养国民的国际意识和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更加广泛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割裂内容的关联性;片面强调最高理想教育,忽视内容的层次性;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排斥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性。存在着一定程度超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重集体、轻个人的倾向以及由此尔造成的意识形态中的浪漫主义情愫。在新的世纪,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必然要求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关注生活,和实践密切结合。

3.政治教育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与其他许多欠发达国家一样打开了国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也经历着强烈震撼与冲击,西方文化价值理念迅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以往恪守和坚持的价值、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的考验,社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仰危机现象。有学者尖刻地指出:“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⑦所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始终与反传统的道德批判交织在一起,但始终没有真正解决道德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问题。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已更为密切,不仅世界的经济、科技不断得到交流与发展,而且教育、文化、价值观念也不断发生碰撞和融合。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可以吸收的好的理念和成果,这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探索优良传统的新发展,拓展服务保证的新领域,形成政策制度的新体系,运用科学先进的新手段,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4.多方动员,齐抓共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是个系统工程,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政府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强有力的干预,并承担主要责任。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只要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放任自流,社会就会动乱,青少年犯罪率就会升高,国家的经济、政治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在这方面也有过深刻教训。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训时指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方面,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同时,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非常注意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1990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国家、社区服务信托法》,法国、德国等国还有“国家服务体系”中的民事服务部分。世界各国在齐抓共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

①②③④Irichfrom.Thesomesociety.NewYork.1955。

②③戚万学:《冲突与整和——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83页、89页。

④黄海洋:《美国品质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7期。

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⑥赵健:《英国国家课程:关于目标和价值的观点》,《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1期。

论思想政治教育篇5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教育 通才教育 以人为本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熏陶的重要课程。然而,毋容讳言,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尽管总体上执行得比较顺利,但离应达到的效果和目标尚有较大差距,有的甚至很不尽如人意。目前仍有不少干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因素存在.笔者认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的认识偏差是最直接的干扰因素。

一、干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两种错误倾向

人们习惯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政治课”来看待,有时就直接称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政治课”,这当然抓住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要特征。问题在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课”的实际理解,差别甚大。众所周知,从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确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二十多年问,由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作出了较为严重的误判,使我国推行的政治一方面严重脱离实际,另一方面,全国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领域曾陷入过度政治化的状态。高校“政治课”一度成为“过度政治化”的典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生活逐步走向正常化,高校“政治课”几经调整和改革,已逐渐恢复了信誉,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发挥了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作用。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由于“过度政治化”的影响太深太远,时至今日,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未完全摆脱它的阴影。两种常见的干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错误倾向就是这种阴影的反映。

一种是不断强化“政治说教”,全然不理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不管受教育者的学习要求和兴趣爱好。在这些人看来,“政治课”就是“政治说教”。马克思主义不能自发产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通过“政治说教”来灌输和强化。这种观念表现在行动上,从管理者、教育者的方面看,就是片面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育功能。只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政治目的,而轻视教育规律和教学艺术的要求,很少认真考虑大学生对“政治说教”灌输方式的可接受性问题。从学生方面看,不少学生对“政治说教”是反感的,但对此又是无可奈何的。消极抵御、做表面文章以应付考试,似乎是其“明智”的选择。显而易见,“政治说教”不可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政治目的。

另一种倾向是,为避免“政治说教”而“淡化政治”,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功能。在他们看来,既然学生普遍反感“政治说教”,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那么,在课堂上与其坚持一厢情愿、效果很差的“政治说教”。不如多传授一些人文社科知识,多讲一些对学生有点“实用”的内容,使学生多少有点实际收获。有的甚至认为,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功能,不过是根深蒂固的难以消除的“左”的思想残余。这些观念反映到教学过程中。有的管理者、教育者往往有意无意地回避意识形态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一般的人文社科课程,片面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传授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功能,迎合部分学生不关心政治、只求一般人文社科知识增长的学习兴趣。从学生方面看,相对而言,淡化政治的教学比一味的“政治说教”其教学效果似乎要好得多,学生的学习热情似乎更高一些。然而,从我国高等教育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来看,这样的教学等于放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弃了高校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因而它比“政治说教”更远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政治属性

显而易见。上述两种倾向都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片面认识直接相关。事实上,无论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为“政治说教”而一味强化“政治灌输”,还是为避免“政治”说教”而淡化政治教育,都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换句话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为国家政治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当然是政治课!其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其他普通的人文社科课程不能代替的。因此,不管凭借什么理由,也不管有意或无意,任何淡化和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教育的做法,不仅在认识上是错误的,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有害的。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头十年的经验和教训时,曾多次明确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多年来,我们的一些同志埋头于具体事务,对政治动态不关心,对思想工作不重视”,“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年轻娃娃、青年学生教育不够……”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很多问题特别是社会稳定问题和腐败问题,都与淡化政治、放松思想政治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为解决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问题,近十年来,党和国家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的高度,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的战略高度,以令人信服的科学分析和精辟论断阐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及课程设置由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确定,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颁布,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党和围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而且也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极高的政治地位和重大的政治责任。无论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还是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在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特殊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属性及其政治教育功能是不可回避、不可淡化、不可削弱的。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通才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课,但决不等于“政治说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政治服务,也决不等于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化”。改革开放初期,为纠正并清除“左”的政治影响,邓小平同志曾就“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他针对当时一些仍在“空谈政治”、“空谈马克思主义”的现象讲到:“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这个目标,讲空话是达不到的。”‘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围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围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政治服务,从总体上说,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现代化建设对合格人才的要求,既是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根本要求。而合格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可以说,每个大学生都明白这一点。通常以为,大学生“德”方面的培养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德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来实现,而“才”方面的培养即专业技能素质的提高,则主要由各具体专业学科课程来完成这种看法虽然反映了德与才或红与专有别的一面,然而对其统一的方面却有所忽略。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由此给人一种错觉,似乎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对学生“才”的方面的培养就没有什么作为了。笔者认为,如果把育“才”的功能排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脱离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来谈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成为“政治说教”并陷入政治化的泥潭。这就象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来谈社会主义.脱离经济和文化建设来讲政治,必然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空谈政治”一样。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适应时代最迫切的实践需要应运而生的;并且,是随着社会实践、科学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提高和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几乎涵盖了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其思想体系所包含的知识信息和智慧的丰富性、其理论的创造性和真理性、认识的深刻性和完整性、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性和应用性,等等,每一个方面都堪称人类文明的典范。

尽管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一直受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的非议和攻击,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马克思主义所以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受到一切向往社会进步的人们的拥戴,也不仅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还因为它是科学、是真理、是人类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几千年的文明史可以佐证,科学、真理、先进文化是能够征服人心的,它们对于改善、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和文明水平具有巨大的作用。从教育角度来看,它们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有价值的基础性的“通才”教育资源。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不仅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且具有强大的通才教育功能。在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育“才”功能的发挥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即从主要培养“专才”到主要培养“通才”、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无比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对非文科类、外语类、艺术类、体育类等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充实.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目前专业教育分类过细的知识局限,而马克思主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勇于并善于开拓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热爱和执著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理论联系实际并始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学风和实践精神,等等,对所有的大学生(无论什么专业)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文明素质和崇高人格的培养,都是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能起到实质性育“才”作用的、最有价值的人文教育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育目的与人文教育的目标本来就是一致的。如果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人文教育的灵魂.那么就应把人文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路径。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教育。这样的人文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通过对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鉴别、吸纳和认同,不仅使他们具备“通才”应有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想象力、健全的判断力和创新能力,而且使他们形成“通才”应具备的正确的价值取向、独立的人格意志和人文情怀。

四、国家政治需要与大学生成才需要的异同

近30年来.中国政治稳定.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已深入人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配置和优化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已在很大的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这种背景下,实事求是地说,人们最关心的,也是大学生们思考最多的,不再是直接的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而是经济问题、生活质量问题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如何提高个人素质、知识水平、技能及其实践能力,如何拥有真才实学以使自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获得更多的施展才华、成功致富、为社会作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全面发展的机会,已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与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密切相关,但毕竟不是同一回事。国家政治需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表现在治国理念和思维方式上,主要是从全局、整体、长远和根本利益(即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着眼;而大学生成才及其发展需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在其观念和行动中,则主要是围绕个人的家庭的局部利益和现实利益而展开。毫无疑问,满足国家政治需要是前提是保障,大学生成才及其发展需要必须服从并适应国家政治需要,其个人的家庭的局部利益和现实利益才能得到有效实现和提升;而大学生成才及其发展需要的满足,则是实现国家政治需要的有效方式之一。换句话说,国家政治需要与大学生成才及其发展需要在整体、长远和根本利益上是和谐统一的。但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这种和谐统一只能通过一个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和共同利益的正当博弈过程中实现。显然,不同类型的问题,应由不同职业性质的机构及其相应职位(岗位)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就大学生成才而言,在以市场机制主导资源配置的社会条件下,合格人才是要通过市场来鉴别认可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能否获得或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条件、能否大有作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的收获大小。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无论自主择业,还是自我创业,都将接受市场的严峻考验。这对每一个大学生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是希望又是胁迫。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客观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使他们在求学过程中不得不对所修课程仔细掂量,区别对待。不管什么课程,如果他们感到有助于今后的择业、就业或创业,那么,无须强调、号召,他们是愿意为该课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的:假如该课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全面发展的要求,那么,无论怎样提倡和强化,很难真正调动他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问题不怎么关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应有的热情,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视为我国政治稳定在高校课堂上的一种正常反映,因为他们毕业后,能以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将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专心致力于经济建设、科学和文化事业;另一方面,则说明:过于直接、过于单纯和以灌输为主要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严重滞后于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已无法真正满足大学生的成才愿望和全面发展要求,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只强调了国家的宏观效益,而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微观效益,即只看到了国家政治需要与大学生成才及其发展需要在整体、长远和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而忽略了满足需要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实现方式的差异性。其贯彻的教育理念是,以国家为本,而非以人为本。

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如果我们期望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自觉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我们必须在“精”和“管用”上狠下工夫。“精”是指学习效率,而“管用”是指学习效益,不仅是对国家政治、社会发展“管用”的宏观效益,而且应包括对个人成才、个人发展“管用”的微观效益。

论思想政治教育篇6

1.教育主体的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反映的是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有着较为明显的政治色彩,德育教育讲述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视人的发展,并具有相应的约束性;通识教育说的是人这一主体的问题,其载体指向是知识发展以及人心智健全方面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个人特性。

2.知识与精神取向方面不同。

通识教育的动力是在矫正科学主义之下的一种专业教育,并在训练职业化需求过程中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不断完整起来,起到培养人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种精神支柱,在依靠精神与思想的指引之下,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状

(一)通识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1.功利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影响。

通识教育在西方高校中被提出的时候,首先就是对当时科学主义的一种对抗。在大学环境中,知识被分门别类,成为系统化学科,并且学科之间没有联系,这种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专业知识牢固,但是却缺少一些常识,缺少对人类整体知识的认知能力,因此,融汇各种专业知识的通识教育应运而生了。另外,科学主义带来的影响也掩盖了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专业化职业能力,但是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缺乏关注人类命运发展等方面看法,为了能够转变这一思想,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借力工具被现代大学教育广泛应用。所以,通识教育成为一门对科学主义补充而出现在正式课堂环境之中,也就是说,通识教育在当代教育环境中,是为了抵御功利主义。通识教育一方面是一种对理想的呼唤,当通识教育进入我国的时候,因为受到科学主义影响难以被培养人才的学科接纳,通识教育大多以选修课程出现在大学环境中;另一方面,受功利主义影响,大学课程大多以培养人才为主,而通识教育并不能够帮助学生拥有一定的就业率,属于一种非倾向教育,所以,在实际中,通识教育并没有被大学教育接受,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

2.思想政治课程发展影响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形式能够被大学教育接受,但在具体课程设置中,这些增加的通识教育课程并没有真正可以设置的位置。因为大学思想政治课程已经将除专业课程之外的公共课程占尽,在这种情况下,将通识教育纳入进去,只会让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象征性纳入通识课程,并不能够实现其教育目标,所以,即使通识教育理念能够被大学教育接纳,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环境中遇到的阻碍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进入大学环境之前,一定学习了多年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遭遇通识教育困境。但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实效性困境,学习思想政治,究竟有无具体作用,仍需进一步讨论。

1.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方式。

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方式就是说教与灌输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要求标准,现代教育主张教育平等,但说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教育形式,试图用大道理对其进行控制,使学生进行学习,说教的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并且一些高校大学生纷纷表示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没有具体作用的学科,可以取消。事实上,哲学是一门智慧型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依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的,是哲学理论的应用层面,但这种说教式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背离了真正哲学教育的要求。

2.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模块化。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势与政治、公民道德等一些较大的教育模块已经完全固定,并占有较大比例的学分,但这种细分的模块化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并没有起到真正作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觉到无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并会造成一定程度反感。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内容本身就具备一种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特质,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固定的状态形成出现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同点

(一)实施通识教育指引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通识教育是针对本专业教育提出来的,主要是对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思维的培养,有道德价值观、国家政治形势等方面内容。大学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形式都是随着大学职能转变而发展。西方社会,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是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这一类教育教育已经逐步被通识教育接纳,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并且越来越受到欢迎。就西方成功教育经验来说,将思想政治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并且将成为教育实践不能够阻挡的趋势。

(二)方式与内容上的交叠

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各个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思想政治体系基本上都被包含进去了,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德育教育内容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并且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这样,通识教育就其内容来说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就是典型的跨学科教育,并且其中涉及的各项含义是所有学科的大杂烩,其中不缺乏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三)价值取向方面的相同点

首先,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种培育人才的方式,尽管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其最终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另外,教育价值主要有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并且这两种价值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主要表现在政治方向、精神动力、人格个性等方面,在中国人才培养环境中,通识教育更能够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显然通识教育在个体环境中产生的价值也就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内容。

四、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在内容上相互交叠,并且双方在摆脱困境的时候具有相同的要求,因此,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学生社区建设都是为两者更好地“合流”提供方式。

(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是为了寻求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存活的空间,并且被迫将之有效地传播出来。另外,思想政治课程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共同的知识,因此,在进行通识教育的时候,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之内,并且使其作为必修课程之一,现阶段一些大学已经成功实践这一项了。

(二)新型学生社区建设

在国外通识教育实验研究过程中,国内通识教育都较为重视校园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建设,并且将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素质培养、通识教育等管理方面分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处境,在学生社区环境中融入通识教育理念,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从管理上面进行分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尴尬境地的时候,也要坚持在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融入通识教育的理念,其主要目的是在学生社区环境中全面有效地实现通识教育意义层面的改革。

论思想政治教育篇7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与党和国家的事业息息相关的教育活动,也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更加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在教育方法方面注重与时代同步;在教育载体方面注意体现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时承载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的复合型人才的职责。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马克思主义者依然是始终如一的目标。当前,一些高校设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其目的是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国家发展储备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更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深化研究,在思想上深化认识,在实践上创新途径。应该认识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党执政的最重要的政治产品;从党的长期执政层面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治久安;从意识形态层面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执政现实来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效率。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探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探索针对当代青年人特点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从而真正培养一批终身致力于从事党的事业、献身党的事业的青年人才。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点是引领社会风尚

社会风尚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显现。“社会风尚是在一定时期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体现人们的社会心理和道德观念,反映人们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标志着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社会风尚是社会经济的反映,与同时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而社会发展和社会过程在本质上是文化现象和文化发展过程。”社会风尚形成的核心是社会价值观的共识、社会舆论的形成以及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而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

(一)塑造社会核心价值观

一个社会的多样发展必然导致价值选择的多样化。多样化的价值选择需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整合社会价值,形成社会价值共识。当前,社会中价值观选择呈多样化趋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统领人们的价值选择,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但是还存在着认知与实践脱节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面临着落细、落小、落实的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当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在社会中普遍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和方向

所谓社会舆论是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人们对一些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心理认知和情感判断。这些舆论的形成会经过媒体的引导和推广而形成“舆论场”。社会舆论会影响人们的政治心理,影响人??的社会心态,进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政治选择行为。社会舆论具有从众性的特点,也具有群体性、非理性的特征。因此,社会舆论也需要一种正确的价值引导。

(三)引导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当前,社会道德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人际关系冷漠、社会公德缺失、利己主义蔓延等。道德问题频出,一方面是因为传统道德弱化了对人们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道德也是每个人内心的标尺,是每个人自我解放的内在需要。因此,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要求。

(四)塑造健康的社会心态

当前,因为社会转型,人们的不良心态也在滋生,主要表现为仇富心态、仇官心态、不确定心态、愤青心态,浮躁心态蔓延、相对剥夺感增强、生活满意度降低,有“盲目从众心态、感情冲动心态、逆反心态”,等等。针对社会不良心态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发挥传统的教育功能,还承担着“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任务。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提供舆论引导力、价值判断力和理论解释力,心理抚慰和人文关怀。

三、结语

论思想政治教育篇8

论文关键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同时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中心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针对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特点,深入分析当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缺失,积极创新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多元价值的侵袭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消极堕落甚至功利、腐朽的思想及生活方式总是以各种形式渗透进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与价值选择,个人信仰更趋于现实,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注重从学校层面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德育论文,但常常忽视对社会多元文化背景的思考,致使我们的教育和引导显得苍白无力,种种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个人信仰方面理想主义正在退出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不少学生急功近利思想较重,缺乏远大理想目标,学习浮躁动力不足,得过且过,眼高手低,不愿深入基层,轻视实际工作和服务工作。

2.学生素质差异呈扩大化趋势

高校扩招后的生源差距扩大,学生素质差异呈扩大化趋势。首先表现在学习基础上的良莠不齐,部分学生对大学教育适应性差,学习目标不明确、上进心缺乏、自律能力不强,有些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大大增加。其次表现在学生的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意志力弱、吃苦精神欠缺。由于他们在无挫折、无约束的环境下成长,缺乏挫折的经历与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社会阅历缺乏。

3.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以其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受到冲击。有的学生对网络或其他一些新闻传媒的信任度甚至超过了正规教育。但其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小视。据有关统计,目前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这说明我们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西方国家在通过网络将其意识形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等四处传播并强加于人。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论文开题报告。一些学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实现虚拟空间现实和客观现实的角色转换,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异化现象。如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紧张焦虑、责任感缺乏和欺诈心理,形成人格扭曲。

4.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不强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还不够强,脱离实际的倾向依然存在。一些高校对于实践活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投入不够,行之有效的实践教育途径不是很多。二是时效性差。思想政治教育最讲究时机,否则就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据资料显示,目前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和经济困难。然而很多高校却没能及时地抓住和有效地利用这个契机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比较单调。学生党团活动创新不够,吸引力不强。四是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此外辅导员缺少必要的提升和完善的途径,很多辅导员变相成为“生活教师”。

5.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

国家针对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出台了不少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提供了制度和法规的保障。但是,部分学校在全面落实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时不到位,如在如何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如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如何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等问题上,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政策指向与教育行为还没有完全一致。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

1.大力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进程

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要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重点德育论文,运用这些主要媒体环境直接参与塑造、改造教育对象。通过对社会重要载体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和引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念,以此来教育、引导以及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选择。二是要发挥社区育人功能。学校要积极参与建立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平台,发挥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空间。三是要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对接和融合。要善于利用丰富的社会信息资源,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客观地、理性地认清社会形势、顺应社会主流、参与社会竞争。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力度,让学生在社会中接受教育,以此来改造主观世界;要以“志愿服务”“生存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帮助学生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着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

一是要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认同。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在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又要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民族文化主导下的开放型文化认同模式;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依托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吸取人类的共同文明成果;在文化层面为人们提供意义体系和价值世界,为民族提供共同的价值标准,从而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二是着力引导学生确立健康文化心态。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文化心态的形成经过了曲折的“文化苦旅”历程,通过对文化的反省和自觉,又重新站在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上。然而,当我们的学生更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节日,当人们津津乐道美国的电影、电视和西餐时,我们就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文化心态。在学生的文化心态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考验,我们要主动帮助学生确立健康的文化心态。四是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地域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首先要通过地域历史文化的挖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其次要着眼地域文化的时展,加强学生的时代精神教育。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点,深入开展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

3.不断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目前,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逐渐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领域,我们要把其作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使之主动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一是要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以树立职业理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今后的职业和生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期望值和目标设定,并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去做各种准备。二是要加强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职业观教育,使学生通过对职业道德的学习和认同德育论文,将认识不断内化成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逐步形成相应的体现个性特征的道德品质论文开题报告。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堂模拟与职业实践体验,以及职业心理的咨询与辅导等方式和途径来实现上述目标。

4.积极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

一是要更新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的关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却忽略了其对人的全面成长的重要作用。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中提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这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标,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心灵的关怀,重视学生的需要,把实现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二是要创新教育内容。一方面要针对多元社会实际和学生多元的价值取向的实际,提升我们充分应对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遵循学生个体性心理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基础上,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态度,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坚持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教育人、武装人,增强理论的指导性、超前性、预见性。通过综合理论创新,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综合改革,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要充分联系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特点,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用优质的教学赢得学生的喜爱,使学生自觉地接受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使广大学生真正地接受、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此外,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人文精神,在校园中优化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要引导学生开展在丰富多彩的文体、科技类活动,促进各项活动载体的和谐有序,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和青年学生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要加强学生实践活动。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纳入学生考核体系,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为学生成才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5.不断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意识

面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和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入手德育论文,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学生“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学生“行为”的研究;由原来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发展到“自发”管理;由原来的“包办”管理发展到民主的“参与”式管理。

6.努力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目前我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从学校的条条框框出发,要求学生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方式,由于学生情况的不断变化,这种方式容易脱离学生实际,造成学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自觉性,使整个教育过程成为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并不等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任自由,而是在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给予学生以充足的自由空间,要在注重目标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应当把学生当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和受教育者,应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变为疏导、启发、自我教育为主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秀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

[2]王易,傅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4]深入学习全面领会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思路新举措[N].光明日报,2005-08-2.

[5]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6]刘良早.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新领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9.

[7]马哲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原则和意义[J].思想政治教学,2008,9.

[8]曹丽丽.高校新闻网建设与管理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上一篇:工商管理研究计划范文 下一篇: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