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环节

时间:2022-10-18 03:05:36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环节

任务驱动——就课堂教学来说,可以概要地表达为:以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来组织的一种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是近年来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比较热门的词语,作为一种比较时髦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有了很多实践。我与上海市三泉路小学杨莉老师一起准备《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四年级《节电小专家·家庭节电小贴士》公开教学时,就想到了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过程。这是因为,从教学指导的角度来说,“小贴士”是可以操作方式完成的一种呈现形式,是可以承载一定内容的载体,是本次教学指导活动中学生所要面对的操作任务;而“家庭节电”则是主题,是本次教学指导活动的小贴士所要表达的内容。换一句话说,就是:引导学生完成“家庭节电”主题的“小贴士”的设计制作。那么,怎么来实现“任务驱动”呢?我以为,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大致经历“认识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交流完成情况”这样几个环节,才算是一个完整的“任务驱动”过程。

一、 认识任务: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对于小学课堂教学的“任务驱动”来说,老师呈现的任务“能够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在杨老师的教学中——

“这是杨老师的家,仔细观察家电,你有什么发现吗?”“读一读,这些小纸片有什么用?”杨老师直接让学生来发现、来分析她提示家人注意节电的小贴士,让学生认识“小贴士”对于“家庭节电”行为提示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学生面对“任务”时表现出主动的参与状态。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贴士”的表现形式有新鲜感,能够引起关注和兴趣,而“家庭节电”的主题又有积极意义,“设计制作一张小贴士”的愿望被激发起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 分析任务:学生预期有能力完成

所谓“任务驱动”,“任务”终将是要由学生来面对、来完成的。从杨老师呈现的卡片样式的小贴士来说,是将“任务”着眼于让学生“预期有能力完成”的水平。我们看到——

“制作一张家庭节电小贴士,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杨老师让学生来分析任务,我们从学生小组讨论后的交流环节看到,学生分析起来有板有眼、头头是道,讨论交流的内容涉及“制作材料的准备”“小贴士内容的准备”“制作中的美化工作”,“把老师预先想到的内容基本都讲到了”。

——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怎么完成任务: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既有了解学生“分析任务”水平的意图,也有调动学生以主动状态进入学习过程的目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通过分析,预期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才会很有信心地投入到“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去。

由此,我们可以形成一条建议:“任务驱动”形式的教学指导活动,只要条件许可,尽可能地让“任务”表现出学生“预期有能力完成”的水平,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将要面对的任务!

三、 完成任务:任务应有一些挑战性

从教学指导的角度来说,所谓“任务驱动”,既然是面向学生的一个新的任务,这个任务就一定会有一些挑战性。这种挑战,就《家庭节电小贴士》来说,既有“家庭节电”内容方面的,也有“小贴士”文字表达方面的。杨老师“让学生主动”的一些做法,同样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我们先来说说“家庭节电”内容方面的挑战。

坦率说,就“家庭节电”主题而言,虽然小学生也知道一些“随手关灯”之类的常识,但显然不属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话题。如果教师不提供与“家庭节电”相关的背景知识,学生就只能停留在“随手关灯”之类的内容上来制作小贴士了。问题在于,用怎么样的方式来提供?很有点挑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意味——

“老师带来了一些题目,你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吗?”杨老师提供了“是非题”形式的家庭用电信息,让学生在判断中识别真伪!

“有心人归纳了节电36计,你能用小贴士准确、概要的文字来说一说吗?”杨老师又提供了图文形式的家庭节电信息,让学生在关注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电方法!

——你看,杨老师的巧妙在于,用“是非题”、用“36计”的形式包装了“家庭节电”的背景知识,达到了“挑战学生”、“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目标。

我们再来说说“小贴士”文字表达方面的挑战。

一般地说,“小贴士”的文字表达,可以有多种方式,但就“家庭节电”主题的“小贴士”来说,会有一些个别化的要求。我们看到,杨老师在提供“判断题”“36计”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既是挑战学生,又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

“这一条,讲的是什么电器,提醒家人要怎么做?”挑战体现在:“小贴士”的表达首先要“准确、有针对性”;

“还记得老师小贴士的文字表达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挑战体现在:“小贴士”的表达还要“文字简洁、概要、注意语气”,讲清怎么做;

“针对一种家用电器,你有不同的提示内容吗?”比如空调,既可以是温度设置的提示,也可以是定时清洗过滤网的提示。挑战体现在:“小贴士”的表达可以有不同的思考角度,适合自己家庭的就是最好的。

——在杨老师的引领下,当学生面对很多家用电器的时候,比如饮水机、消毒柜,等等,也能举一反三,用比较概要、准确的文字来表达“小贴士”了。

一般的,我们可以用“巧妙设计”“循循善诱”之类的词语来描述杨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制作小贴士任务”的过程。我更愿意说,这样的“任务驱动”,学生“完成任务”所面对的挑战,成为学生不断地主动获取“家庭节电”信息、不断地完善“小贴士”表达内容的过程。尽可能地让学生处于相对主动地位的做法,应该成为探究型课程教学指导的基本追求,可以积累下来,多多益善。

四、 交流完成情况:感受成功的喜悦

就“任务驱动”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说,学生接受挑战、完成了任务,让学生展示任务成果,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应该是基本的内容。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也是煞费苦心——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家庭情景模拟图……”我们看到,情景图模拟了家里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出现了这些场所常见的家用电器。让学生把完成的小贴士展示在模拟家庭情景图上,显然要比贴在黑板上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我们看到,杨老师用欣赏的口吻赞赏学生完成的“小贴士”,这种赞赏,不是简单的几声表扬,这种赞赏还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准确”“概要”“多角度地表达”等教学指导的重点内容,赞赏也要言而有据啊!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彩色纸,课后为自己家庭再完成一张节电小贴士……”我们看到,杨老师把教学引导指向了学生的课余时间。

——我相信,通过杨老师这样的“任务驱动”式探究教学活动,学生会有兴趣继续制作家庭节电小贴士、会有兴趣继续关注家庭节电。

最后,再想就“课堂教学构思”来概要说说“任务驱动”。或许会有多种多样的“任务驱动”教学构思样式,杨老师执教的《家庭节电小贴士》,让“任务”贯穿教学活动始终,自始至终,都是围绕“完成小贴士的设计制作”来展开教学进程,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以相对主动的方式来了解知识、锻炼能力,是一种比较好的、值得提倡的“任务驱动”教学组织方式。

(上海市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200070)

上一篇:“语境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谈中小学教科室主任的五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