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问题透视

时间:2022-07-03 04:17:17

合作学习的问题透视

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决定着课堂质量。变革中,如何科学地开展合作学习,是推进生态课堂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在合作组的规模、人员的分工、主题的确定等诸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以某教师的《水果拼盘》教学为例,对这些问题作一定的透视。

一、 自然分组现象,折射出合作组规模问题

【现象描述】

课始,执教教师根据班级的人数,分成4组:第一组,8男;第二组,1男7女;第三组7女;第四组7男。四组同学按照教室布置合作组的座椅,各围成正方形。桌上各摆着4种水果(香蕉、小番茄、苹果、橘子)、牙签、水果盘、刀具等。

教师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合作组根据提供的水果,拼出色彩搭配和谐、造型有创意的水果拼盘。

教师随即又出示合作学习注意点:1. 卫生、安全拼盘;2. 想象创意拼盘;3. 取名、评选成果。

接下去,教师宣布学生合作学习活动开始。学生随即开始了活动。但是在活动大约持续了5分钟后,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第一组率先开始自然分组。刚开始,合作组的学生围在一起,组内没有分工,其中一个男同学,拿过一个苹果,之后有三个同学效仿男同学各拿去另外的三种水果。另外一个同学拿去刀具和牙签。余下的三个同学无所事事。拿牙签的同学,用牙签换了部分小番茄和橘子瓤,和换取水果的同学开始自己的拼盘创意,自然生成新的组别。不久,组里又开始了一次分组。就这样,第一合作组自然生成了三个新组。与此同时,其他的第二和第四合作组都相继出现了自然分组现象和学生游离状态。

【现象透视】

从组内自然分组现象,我们作了关联性的分析:教师预定的七八个学生一组的规模过大。规模过大的合作组,会导致自然分组。其主要原因有这样两方面:其一,组内的学习资源不能保证完成合作任务,出现了资源缺乏的问题。七八个学生完成一份水果拼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资源缺乏,导致学生抢占资源的现象。最后组内因资源不公,对原先合作组起破坏作用,生成新的有学习资源的合作组,但是会以牺牲其他成员的学习权利为代价。其二,分工不明确。尽管老师在课前布置了合作学习任务,但没有细化组内分工,出现了性别强势、能力强势、机遇强势等方面的强势者。组内规模越大,这些强势者越能发挥分离作用,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调控或者组内分工的制约,就会出现强势介入,抢山为王,自然就生成新组。

【聚焦问题】

什么规模的合作组比较合理?

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小组规模过小,提供信息必然有限,不利学生间的互助与交流;小组规模过大,小组成员的参与又会受到限制,主动参与者的数量反而下降,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学习资源也同样受局限。因此我们在分组时,要注意量的合理性。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特点、目标、任务与学生的年龄,分为3~5人一小组。

二、 组内“游离”现象,映射出合作组分工问题

【现象描述】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除了自然分组以外,还有一部分成了“游离人群”。出现部分无分工任务人员。第一组中出现三个无分工、无器具、无表达的“三无”学生。第二组中,2女1男在边上一直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各个环节中这些学生是忠实的“听众”。第三组中的2女做无关的事情,游离于合作活动之外。

【现象透视】

为什么合作组中会出现“游离人群”?除了组内资源缺乏,规模不合理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组内缺乏细化的分工和分工制约。正像前面分析的那样,因此会出现资源掠夺,形成“强势”人群。相对于“强势”的弱势人群,在无分工、无资源、无地位中形成“游离族”,是自然的事情。

【问题聚焦】合作组内如何有效分工?组内分工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合理人数和活动的性质来作具体的决定。总的要求有:(1)角色的安排要由小组成员自己讨论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成员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个人责任的落实。教师随机介入,作出必要的帮助和提醒,但不能喧宾夺主,随意分配任务,尤其不能不公平对待成员,对弱势学生要关注,并扶持参与,不让一部分弱势群体游离于合作之外。(2)成员的分工既要明确并有一定的独立性,又不能机械地割裂、伤及整体性。分工不明确,组员就没有责任感和价值感;分工太死板,会割裂任务本身的整体性,结果导致“只见个人,而不见小组”。

三、 组内“效益”现象,反映出合作组搭配问题

【现象描述】

1. 教学结束后,听课教师评价,男同学的创意很好,大胆新颖;女同学的创意一般,但色彩搭配和谐,创作细腻。混合组的作品呈现很大的性别合作优势,作品具有创意并完美。

2. 含有自然分组的组中都有2个或以上的创意拼盘;没有自然分组的组只有1个创意成果。自然分组的创意都很优秀,合作大组的作品平平。男女搭配的合作组在造型、色彩搭配和成果表达上都表现出不一般的成绩。

【现象透视】从现象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观点:其一,自然分组的合作组效益高于大规模合作组的效益。如第一、二、四组,在教学资源同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教学效益高于没有分组的第三合作组。自然分组后,组内成员充分发挥了成员的人力资源优势,利用并优化组内的教学资源,产生效益的优化。没有分组的,内耗了很多教学资源和组内的人力资源,最终为了一个“产品”而演绎着“天鹅、梭子、鱼和虾”的课堂童话。其二,单一性别在合作中不能出现多元互补,性别优势在创意成果或综合表现中体现出不同的作用。

【问题聚焦】合作组中如何合理搭配?除了考虑参与人员的数量,尽量合理搭建合作组少些内耗的因素之外,我们在成员性别、爱好、能力等各方面应该予以考虑。因为学生的活动能力有强弱之分,性格有内向和外向之别,而活动能力又往往受到家庭环境和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影响。一般来说,性格外向的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要强一些,但自制能力往往要差一些,工作也相对要浮躁一些;而性格内向的学生虽然拙于言辞,不善交际,但却非常沉稳。了解学生的这些情况,可以帮助教师指导学生组建合作组和分工,并在活动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指导策略,从而尽量避免出现学生合作的不和谐。因此,在课程实施前,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交谈、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能力、性格、知识结构、日常生活等影响学生合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解,尽量使兴趣、能力“互补”在一个小组内,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 组内“强势主题”现象,反映出合作组主题认可问题

【现象描述】

第一组的同学接到合作任务后,B生拿过一个最大的苹果,就直接开始操作了。组内学生也开始效仿,纷纷抢到水果开始创作。B生用水果刀,从一个学生手中夺过香蕉,切起小圆片,拿起牙签,扎进苹果,贴上香蕉片;被夺学生,无语,看着B操作。之后,又有学生被夺。慢慢地,模型越来越像,拼盘造型在B的强势中逐渐完成,这样拼凑下的主题凸显出强势主题,成了这一合作组的代表作品。其他学生处于一种弱势状态。

【现象透视】这是一个典型的“强势主题”取向的现象。合作的有效性体现在机会均等,参与公平,能力互补,问题聚焦。但是形成强势主题的结果,是合作组在主题认同上缺乏沟通和交流。合作处于一种自然的游离状态。有些能力优势的学生就趁此强势掠夺组内学生的资源,众人堂变成一人堂了。长此以往,合作成为虚设活动,或者是为某些强势学生搭建的舞台,不能发挥合作的教育功能。

【问题聚焦】如何弱化“强势主题”,推进主题认可呢?在教学中,教师要在主题认同上,关注强势和弱势学生的互动,参与或者指导合作组主题构建活动,引导成员相互吸收,互相悦纳、宽容,树立“以个人强势为耻,以共同完成为荣”的合作学习价值观,有利于强势主题消除,形成人人参与,凝聚集体智慧,大家普遍认可的认可主题。

(浙江省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 310004)

上一篇:生成性教学的适应性限度 下一篇:英语课堂积极情感培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