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诊治体会

时间:2022-10-18 01:48:56

脑出血的诊治体会

【摘要】目的 揭示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和规律,了解脑血管病的特点,提高诊治水平,为该病的防治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降低脑出血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方法 分析160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结果。结果 70%的病例有诱因,发病急,血压明显升高。结论 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强化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能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健康教育

脑出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这些年来,脑出血的发病率,死亡率成逐年上升趋势,给个人,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脑出血是内科常见病,发病急,致残率高,是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为提供防止脑出血的科学依据,现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60例脑出血病例发病特点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60例患者中,男90例,女70例,年龄在28-86岁,平均58岁。小于30岁的10例,30-39岁的15例,40-49岁的20例,50-59岁的60例,60-69岁的30例,70岁以上的25例。

1.2发病情况160例75%是因激动用力等诱因导致发病。100例在8小时内就诊,40例发病较缓慢的,在8小时到20小时来就诊的,20例在两天后就诊.

2结果

在160例脑出血患者中,体力劳动者80例,占发病总人数的50%,脑力劳动者60例,占发病总人数37.5%,其他占12.5%。体力劳动者脑出血发病人数高于脑力劳动者。

3讨论

3.1诊断: 高血压与脑出血的关系密切脑出血的治愈率偏低,病死率较高,其致残程度较严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既往有高血压或头痛病史的而突发的头痛,呕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管有无意识障碍,则提示脑出血。

3.2 治疗:1、急性脑出血的急救原则 ①防止进一步出血;②降低颅内压;③控制脑水肿;④维持生命功能和防治并发症。具体措施是:

(1)安静卧床:床头抬高,尽量减少搬动。一般卧床3~4周左右。

(2)保证呼吸道通畅:脑出血的最初的5min内,对于生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患者舌根后坠容易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应保证呼吸道通畅:松解衣领,取下义齿,侧卧位,头后仰,便于口腔分泌物自行流出,并及时清除口腔呕吐物,一旦窒息,尽快掏净口腔,进行人工呼吸。

(3)合理应用镇静药:对烦躁不安者或癫痫者,应用镇静、止痉和止痛药。

(4)调整血压:对血压较高的脑出血,可用小量利舍平(利血平)治疗或25%硫酸镁10ml,深部肌内注射;神志清楚的给予口服降压药物。

(5)少搬动:如果患者在狭小场所发病,要尽快设法移到宽敞的地方。原则是尽量不要震动头部,保持头部水平位搬运,以免堵住呼吸道。

(6)内科治疗:血肿小且无明显颅内压增高,基本上以内科基础治疗为主,有时可早期增加改善脑血循环的药物,较多采用有活血祛瘀的中药制剂。伴发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则需积极而合理的脱水疗法。

(7)外科治疗:对血肿大、中线结构移位明显者,大多须及时手术。有时为了抢救危重症患者,则应紧急手术。有学者认为在病理损害中起启动和关键作用的是血肿,其引起的缺血水肿体积又可数倍于血肿,故主张尽早手术,甚至在发病6h内的早期手术,可最大限度地减轻继发性损害,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因而获得较好的疗效。

(8)止血药物:常用酚磺乙胺(止血敏)、氨甲苯酸(抗纤溶芳酸)、维生素K等。止血药用量不可过大,种类不宜多。

(9)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肺炎、褥疮。重点动态观察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每半小时测1次,平稳后可2~4h测1次,并认真记录。

(10)及时抢救:如意识障碍加重或躁动不安,双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脉搏缓慢,血压升高,说明已有脑疝发生,应立即进行抢救。

3.3影响预后的因素:

(1)血肿较大,严重脑组织破坏,已引起持续颅内压增高。

(2)意识障碍明显。

(3)上消化道出血。

(4)脑疝形成。

(5)中枢性高热。

(6)去皮质强直。

(7)70岁以上高龄患者。

(8)有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的并发症。

(9)复发性脑出血。

4健康教育策略:

4.1及早治疗高血压病,因为高血压病是脑出血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4.2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因为这些可引起血压的突然升高。

4.3注意饮食,以低脂、低糖、高蛋白、低盐饮食为宜,多吃豆类、蔬菜和水果。

4.4限制烟酒。烟中尼古丁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酒能促进动脉硬化,又能引起强烈的血管反应。

4.5保持大便通畅。大便费力,使血压升高,容易发生意外。

4.6出现前驱症状如头晕、头痛、舌麻、肢麻、无力立即休息及早就医。

4.7充分利用宣传媒体,进行全方位宣教渗透。

4.8利用病人就诊时间进行高血压疾病知识强化教育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林求诚.新编临床医学手册.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51

【2】黄有岐.神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50

上一篇:“四二一”结构下的养老风险及探讨 下一篇:基层医院门诊患者临床药学服务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