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起源和预防

时间:2022-10-18 11:56:42

小麦赤霉病起源和预防

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麦头,在全国各麦区都有发生。尤其是长江下游地区,其中滨湖地区危害最重。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5~6成。其寄主范围广泛,可在很多植物产品或残体上营腐生生活,能够侵染许多野生植物及栽培作物,寄主主要包括大麦、小麦、水稻、玉米、甘蔗、谷、高粱、栗、燕麦等,能在49科125种植物残体上腐生并形成子囊壳。

近年来随着耕作栽培制度的改革、抗锈矮秆良种的推广、化肥氮素水平及复种指数的提高,灌区水浇面积的扩大以及全球变暖等异常变化加剧,赤霉病为害的地区逐渐扩大。赤霉病不仅可直接引起水稻的减产,还会严重影响麦粒的品质及利用价值,其可使病麦的淀粉含量降低,还原糖成分增多,可溶性氮素及脂肪酸含量增加,若作种用,一般不易发芽,其发芽率比正常无病的麦种低24%~65%,即使部分病麦种能够发芽,幼苗也发育不良,菌源病害侵染几率有所增加,收获后的面粉商品价值降低,具体表现为:质量差、色泽灰暗、出粉率低、面筋含量减少。

1病原

赤霉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主要有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燕麦镰孢(F.aue-naceum(Fr.)sacc.),黄色镰孢(F.culmorum(W.G.Smith)sacc),串珠镰孢(F.mon-iliformesheld.),锐顶镰孢(F.acuminatum(ELL.et.Ev)Wr.)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优势种为禾谷镰孢,其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孢子很少产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一般聚生或散生于寄主组织的表面,略内嵌于子座中,为梨形,具孔口,顶部呈庞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为棍棒状,无色,大小为(100~250)um×(15~150)u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为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为(16~33)um×(3~6)um。

2发病症状

赤霉病自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可引起苗枯、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发生最为严重和普通为穗腐,一般在小麦抽穗后至成熟阶段在穗部呈现出症状。发病初期在小穗颖壳基部及小花上产生水渍状病斑,为淡褐色,以后逐步变为青枯状或黄褐色并扩展至整个小穗,在气候较为潮湿时,病小穗的颖壳接缝处或基部着生出黏胶状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子座或分生孢子团,为玫瑰红色或橘红色,其可以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再次成为侵染源。在环境较为干燥时,仅小穗表现枯黄。若病菌已入侵穗轴,可阻碍维管束系统中营养物质及水分的运输,导致病部以上穗发生青枯,而病部以下穗呈青绿,使麦粒干枯干秕,对产量产生极大影响。若穗颈节受到病菌的侵染,则表现为全穗枯黄,不结实。赤霉病在发生后期,若遇温度适宜及多雨天气时,则在产生分生孢子霉层的病部上会产生有光泽的蓝黑色颗粒或颗粒堆,多时可集结在一起呈块状,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突起,不能抹去,该突起即为赤霉菌子囊壳。

3侵染循环

一般植物残体上的子囊孢子(少数为分生孢子)、土表的带菌作物可引起麦类赤霉病,其为穗腐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来自于玉米及稻麦轮作区、小麦一熟区。春季散落在田间的玉米秸杆、稻桩残体、病麦组织和杂草是赤霉病病菌的主要来源。当遇雨水频繁、气温升高时,子囊壳逐渐成熟,不断向空中释放子囊孢子,主动释放的高度为3~5cm,可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到麦穗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孢子即可萌发并侵入花器,侵入小穗内部的路径主要从花药经过花丝。子囊孢子还可以残存于小麦颖壳内的花粉囊作为侵入的繁霉层及培养基。经风雨的传播,可引起再侵染。一般多雨的天气还会加重赤霉病害再侵染发生的程度。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在赤霉病常年流行麦区的防治策略是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以选育和推广抗、耐病性、优质良种为主体,在预测预报配合下,采用高效、安全药剂进行穗期保护,把赤霉病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以提高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采用农业防治措施,改善小麦生长环境和提高抗逆性,深耕灭岔,因地制宜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适时、合理排灌,做到科学栽培,科学管理,以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

4.2药剂防治

防治穗腐(枯)较为关键的措施是适时、适量地在小麦扬花期间进行喷药。药剂防治的施药时期对赤霉病的发生影响很大。因此,药剂防治应适时,一般情况在始花期(10%麦穗开花)施药最好,第1次喷药可选择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进行,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1次。选用优质防治药剂,防治赤霉病的药剂可选择80%多菌灵超微粉750g/hm2,或80%多菌灵超微粉450g/hm2加15%粉锈宁750g/hm2,或40%多菌灵胶悬剂2.25L/hm2,对水600kg喷雾;也可选择硫菌灵(托布津)及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药剂适量进行防治,防效可达80%以上,也可选择福美双进行防治,防治效果约为70%。应对准小麦穗部均匀进行喷雾,使用机动喷雾器对水225kg/hm2,使用手动喷雾器对水600kg/hm2,于晴天或阴天进行喷雾。如果使用粉锈宁防治,则不能在盛花期喷药,以避免影响小麦结实。

上一篇:马铃薯病毒起源与治理 下一篇:柚子黑斑病问题发现和防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