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式教学

时间:2022-10-18 11:44:02

浅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式教学

进入高中新课程后,我逐步养成了一个习惯: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问,逐渐形成了基于问题而展开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不难地发现,古人所说的“疑”其实就是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与学之中,“问题”是何等之重要呀,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中,现代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而基于问题探究学习方式无疑是一种有效途径,实践表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问题教学的探索,并不断总结及反思,是一件富有成效的事情,下面就以人民版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问题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首先,解剖课题,把本节内容放在专题知识结构中,找出其阶段特征。我抓住“晚期”提出了几个问题:中国专制时代晚期主要指什么时期呢?这时期的政治形态会有什么发展趋势呢?这样一来,紧扣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认识顺序“先秦――秦汉――汉至元――明清”,使学生有了较清晰的时空概念。

其次,情景导入,创设情境式问题即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节课,我事先准备了两幅图,图一是唐国强主演的《雍正王朝》剧照,图二是军机处内景,让同学们看了一下后便简单地说明:清朝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了顶峰,而中国的封建社会也走向了极端专制时期。之后语锋一转,进一步提出三个问题: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表现还有哪些?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边疆政策?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本课,共同探讨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吧!

然后,善于和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所学材料的兴趣”。夸美纽斯也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我们所用的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这就给了我们激发学生兴趣的机会和空间。每次上课,我都注意使用它,把“课前提示”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边讲边问,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这节课时我让同学们朗读了“课前提示”之后,便提出这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中的“新”在哪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有哪些影响?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何突出特点?采用课前导入,为新课的讲解增添精彩,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语或课前提示所产生的点题,凝神之作用越来越得到老师们的认同和使用,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恰到好处地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最后,善于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和小结,也常采用问题方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这节新课讲授之后,我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明清时期我国政治制度呈现出什么趋势?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造成哪些影响?一下子,课堂气氛又热闹起来,形成了讨论小高潮,你一言我一句,前后左右,各抒己见,同学们不难地得出了答案:明清时期,我国政治制度呈现两个趋势,一方面君力空前强化,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另一方面专制制度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教无定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问题式教学毫无疑问是一种有效途径。问题是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但“问什么”、“如何问”、“为什么要问”却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否则“提高”与“回答”就会流于形式,实现不了教学的有效性,因而问题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

二、问题设计的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在教师对每一节课精心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因此,教师要想确保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必须要在教学的操作层面上建立相应的学科规范,这样才能保障课程改革走向成功,我个人认为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一要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符合历史学科的内在逻辑,二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教育学的内在逻辑。有了以上这些认识,我在问题设计时注意把握以下这些方面:第一、把握历史过程,因为只有将历史发展的脉胳梳理清楚,学生才能理解人类文明的连续性,感受到历史的鲜活与生动。在本节课中,我从课题中抓出“专制时代晚期”中的“晚期”,联系前面三节课的内容,给学生有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发展、演变的大致轨迹,形成了一个较为明晰的历史概念,第二,找准核心内容。历史知识内容纷繁复杂,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设问,才能突破教学难点,增强问题的深度和牵动力,例如,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明清时期我国政治制度呈现出什么趋势?就具有画龙点晴之作用,另外,也应尽量避免提出简单化的认识。

众所周知,教学的主体包含了教师与学生,因此,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教授过程,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过程,它是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统一,是一个双向双边互动的过程,历史课堂老师也不例外,恰当的设问是实现有效的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手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问什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选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我认为,情境是问题产生的基础,问题与情境结合,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意义。历史学科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图片,典故,音像资料,影视作品,典籍等都给我们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第二,“如何问”――问题的指向明确,并给学生提示思考的方向,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把握好精度,设计出一些能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的问题,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和核心知识,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如讲到军机处的设置一目时所提的问题,就具有较高的精度,有的放矢。最后,“为什么问”――锁定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在这节课中,我始终抓住课题的主旨,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不但使学生容易构建知识脉络,又能深化了专题内涵,较好地完成了“三维”目标。“为什么问”就是要求教师用正确的方法设计“问题”的思维导向,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对历史课“教学主题”的认识。

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过程,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问题式教学是一种值得借鉴和尝试的方式,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学习动机,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既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并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作出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

上一篇:剧本里的木偶 下一篇: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