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媒体英语专业自主学习

时间:2022-05-28 01:23:08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媒体英语专业自主学习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新旧经验发生冲突,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从而促使观点转变和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旨在建立自主性、个性化的新型学习模式。本研究中,笔者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为案例,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对基于网络平台的专业英语的自主学习凸显出的优势和问题进行剖析和讨论,以此给二语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带来启示。

关键词:建构主义;网络教学;专业英语;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195-0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信息技术的沟通促使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必然走向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使人才的培养迈向信息化、国际化和网络化的轨道上来。新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新模式,即以建构式教育理念、信息网络教学为手段,以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自主性英语学习及能力培养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Henri Holec首次将“自主性(autonomy)”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Holec(1981)认为,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意味着自主性学习能力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的能力。国内许多研究者发现,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学生已形成了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等传统观念。怎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1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强调“学校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的基础上,鼓励开发新的教学资源,重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更新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自觉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新型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兴起,除了它深受广大师生的认同和接受外,其所反映出来的注重学习主动性、自主性的内在特点,与现代教育心理学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十分契合。因此,分析研究建构主义理论,对在多媒体环境教学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发生认知论”。皮亚杰认为,人的活动是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但这种反应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不是动物的本能反应,而是一定的刺激被个体同化于认知结构(texture)之中,是一种受认知结构支配的智慧活动。而人类就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

每一种学习理论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习是新旧经验发生冲突,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从而促使观念转变和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

三、多媒体环境下的专业英语自主学习

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信息――文本、图片、图像、声音等,讲这些信息综合成一个系统。在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教学有着以下优点:第一,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支配与学习活动相关的时间和空间;第二,学生能充分享受多媒体技术为学习带来的便利,从而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第三,学生通过人机交互作用的学习,促使他们在情感上、行为上积极参与多媒体活动与学习;第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多媒体学习活动,有助于对话协商,培养合作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自主性学习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极其有效,自主性极强的学习,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能动性,能积极规划、安排自己的学习,并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环境提供的各种有利的条件,加强自我的学习与完善。因此,多媒体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责任感,增强学习的动机。它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契机。

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多媒体环境下的专业英语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为多媒体环境下的专业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础,多媒体环境又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具体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平台,其创造的学习环境和建构主义理论所主张的学习环境相吻合,即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外语教学环境,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但是,建构主义模式下的多媒体教学容易陷入学生简单地利用多媒体,而缺乏自我思考、缺乏自主学习的现象。本文以二语课堂为基础,探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多媒体环境中的专业英语自主性学习的必须性。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建构主义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否充分,怎样构建同伴之间的有效互动;

(2)如何看待这一学习模式下,教师的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3)应该怎样合理地组建同伴合作小组。

五、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和手段

调查对象为上海大学2008级英语专业二年级某班的学生。该班级的基础英语教程主要以多媒体授课为平台、小组学习,即同伴互学为手段进行。教师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⑴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篇影评或者散文等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做成ppt,直观形象地向老师、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⑵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选择课本上的学习内容,做成ppt,上讲台授课。在学生进行这两项学习活动时,教师在一旁认真聆听、思索,做出点评,肯定学生授课中的优点和创新之处,指出不足和尚待提高的地方。

研究工具是访谈形式,笔者对课堂上做报告的两个学生王某、丁某及任课教师于某进行了访谈。另外,笔者在访谈之前进行了90 min的课堂观察,即随同学生听报告和听授课。为了考察任课教师于某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下的学生同伴互学教学模式的效果。笔者从两方面进行了考察:一方面,访谈学生,考察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态度和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另一方面,访谈教师于某,考察促使她采用这种授课方式的原因、目的,以及这种授课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同和优点和老师用何种方式测试或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研究结果

通过笔者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师于某采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至少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 自主并不充分,互动不够:学生授课时,部分听课学生并未有效地参与进来,他们表示对讲课学生的话题并不感兴趣,有的在座学生表示非本小组成员的授课与己无关,课下也并未提前预习,所以对课上学生的授课内容并不熟悉;2.学生讲课完毕,在师生提问的环节,教师的提问难度明显高于在座的听课学生,授课学生针对老师的提问感到无所侍从,无言以对; 3. 另外一名授课学生丁某表示,她对这种角色的转换很不适应,让她上讲台很不适应,有做老师的压力。

研究证明,小组授课的模式下,课堂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首先,学生更容易关注自己是否满足了老师的评估要求,而不太注重文章内容深层次的理解;其次,授课学生在授课时只是完成了基本的课程教学内容,无法做到深入剖析文章的主旨、内涵等。事实上,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在讲台上授课,有一定的风险度。因为学生毕竟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并无传授知识的经验,可能无法适应角色的转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将教师这一角色强压在他们身上时,学生可能会因为紧张、不适应等因素,而传授错误甚至误导性的信息,这将对在座的学生极为不利,也大大削弱了同伴互学模式的价值。

教师于某认为她正努力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她更多地是做一名引导者和协助者,将课堂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自己只是从旁指导。她认为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的需求分析者,课程制定者,学习的帮助者,学生的学习顾问、辅导者,并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然而,据笔者观察,在师生提问环节,老师和学生的问题难度相差迥异,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到互动中来,课上基本上只有老师在提问,多数学生选择沉默,课堂重回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模式。

六、分析和讨论

在二语课堂上,建构主义模式下的多媒体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均有帮助,但是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仍然存在问题,为克服这些不足,笔者经过分析,以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以下策略以供参考:

(一)构建同伴之间的有效互动

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一方面应提高学习者语言输出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互动;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学生互动的质量。不同类型的互动会产生不同种类的学习,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相对复杂的、高难度的学习活动,也需要有高认知水平的组内互动,以思想、信息的交流和组内及班级体内的成员讨论为特点。

(二)创造和谐的英语自主学习的环境

DeVries (2000,2001)强调了老师应努力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关系。DeVries认为当老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相互尊重、完全互动的和谐氛围时,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单方面制定各种互动的规则,学习小组可能会将重点放在如何去讨好老师,而不情愿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自由地交流思想。这样一来,同伴互学的学术和社会效益将难以实现。

(三)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课堂上教师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学习水平等各方面因素,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从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视角来看,这也有助于产生认知冲突,因为这样的分组更有利于uesheng积极参与、彼此间积极的交流,从而促进学习者内部状态重组,使学习者的认知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刘翠兰 英语专业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02.

[2]Piaget, J.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2.

[3]Liam G Glynn, Anne MacFarlane, Maureen Kelly, Peter Cantillon & Andrew W Murphy. Helping each other to learn-a process evaluation of peer assisted learning BMC Med Educ. 2006:18

[4]Greenwood CR, Carta JJ, Hall RV. The use of peer tutoring strategies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al instruction [J].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88, 17: 258-275

[5]DeVries, R. (2000). Vygotsky, Piaget, and education: A reciprocal assimilation of theories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s.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18, 187-213.

[6]王慧敏 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问题的思考[J]. 中国课堂教学网,2007.

上一篇:浅析色彩教学的现代性 下一篇:《中国古代门窗》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