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消费理性吗

时间:2022-10-18 10:29:39

你的消费理性吗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作出的选择是否理性呢?

经济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耐人寻味的餐具实验,在某个超市的餐具货架上摆放了几十套餐具。每套餐具包括8个菜碟、8个汤碗和8个点心碟。每个都完好无损,标价是每套33美元;在另一家超市的餐具货架上也摆放了几十套餐具,每套餐具中也都有8个菜碟、8个汤碗和8个点心碟,这些餐具和第一家超市完全相同,另外还有8个杯子和8个茶托,其中的2个杯子和7个茶托是残次品,标明的清仓处理价为每套24美元,现在的问题是:哪家超市的餐具套装更好卖?(假设两家超市所处的位置很近,且人流量相当)

也许你会不以为然,因为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应该选择购买第二家超市的餐具套装。道理很简单,尽管这家超市的餐具套装中有残次品,但与第一家超市的餐具套装相比,多出6个完好无损的杯子和1个完好无损的茶托,而且花费更少,何乐而不为呢?话虽这样讲,可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实验结果表明,第一家超市的餐具套装销售很好,一周内全部卖出。而人们对第二家超市的餐具套装表现冷淡,一周内卖出3套后便无人问津。

这是为什么呢?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在进行选择时,通常不会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直观的标准来判断,在上述实验中,如果不互相比较,两套餐具的具体数量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整套餐具是否完好无损却很容易判断,此时,餐具是否完好无损成为主导人们判断的最重要标准,尽管这种判断很直观,很方便,但实际上并不合算,这个实验说明人的理性在生活中并不占上风。

芝加哥大学萨勒教授提出的“心理账户”的概念,则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人性弱点的存在,比如,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票价为200元的音乐会,在刚要出发的时候,发现下午刚买的面值200元的电话卡丢了,你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吗?几乎所有的实验对象都明确表示会去,你也是这样想的吧?可如果情况稍稍变化一下,在出门时你发现花200元钱买好的音乐会门票丢了,你还会再花200元钱买张票去听吗?实验结果也是惊人的趋同,绝大多数人决定不去,你也是这样选择的吧?

表面上看没什么可奇怪的,可若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选择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其实都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物品,从损失的金额上看毫无区别,那为什么人们丢失电话卡后仍旧去听音乐会,而丢失门票后就不去听了呢?原因就是,人们在心里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人们会把丢了的音乐会门票和需要再买的门票都归入同一个账户中,所以感觉好像要花400元听这场音乐会,人们会觉得这样很不划算。所以选择不去。

这个具体形象的事例再次证明,人们的消费常常是非理性的,更趋于主观臆断,因此,人们常常被精明的商家蒙蔽,在所谓“眼见为实”的主导和暗示中悄然落入消费陷阱,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

上一篇:自然笔记:开启奇妙的“博物”之旅 下一篇:曹德旺: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想把家都扔掉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