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下云南省产业结构改革

时间:2022-10-18 09:02:33

循环经济下云南省产业结构改革

[摘 要]缓慢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的制约决定了循环经济云南省各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集约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及政策措施不到位制约着循环经济进行。云南省相关产业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应全面推进新型产业,合理改造工农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内部结构,以便更好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提高资源及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云南省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194-03

1 前 言

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在保持经济发展总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改造和完善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尽最大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手段,大力提倡物质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资源化”,形成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系统。

国际上对于循环经济的广泛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Brown R.L.在其著作《环境革命经济》中,指出当代经济系统的发展已经超越了生态系统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构新的经济模式。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通过立法,大力促进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使得国家的经济结构、生产发展与生活消费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效益。施国庆在《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贯彻循环经济理念》中指出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大程度上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只是作为一种理念。虽然学术上的研究不断,可是对于实际产业中的应用还需进行改进。当前,我国为加快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推进高科技、高效益、低消耗、少污染的循环经济体系,鼓励各省将经济活动建成一个“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反馈式流程。

2 云南省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1%。云南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一个山地资源丰富、有色金属众多、旅游业发达的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因素方面的制约,云南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工业、高新科技等产业发展较晚,长期以来,大多数企业都是从事一些初加工和资源开发等经济发达地区淘汰的产业,并且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尤其是对滇池和阳宗海等水源的污染严重。近几年,云南省的农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但其主要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更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为代价。旅游服务业所占比重也逐年增加,但随之原生态的破坏也不可避免。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以重化工为主的传统工业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面对当前就业、能源、环境的压力以及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云南省以重化工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

3 云南省产业内部结构面临的问题

3.1 农业结构分析

通过对云南省的农业结构分析,粗放型农业仍未改变。一是种养殖结构占比为57% 和38%,在种植业结构中,经济作物种植和大基地建设进展缓慢,多数还是粗放型种植。二是农产品市场经济体系简单。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尤其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严重滞后,数量不足,市场交易手段和功能不全,对产业发展的拉动能力不强。三是龙头企业发展没有太大突破。农业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多,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档次低、批量小,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特色农业、优质农业、高效农业仍是今后发展努力的方向。

3.2 工业结构分析

从工业内部结构分析,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一是中低档产品供大于求,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严重不足。二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主要产业装备水平低。据统计,在所有工业设备中,技术经济性能比较先进的只占1 /3。三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尽管昆明烟草、云南铜业、云南贵金属研究所等少数企业进入我国的前100名行列中,但为数不多,多数企业组织结构较小。四是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未能体现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通过区位商分析,全省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主要是有色金属采矿业、医药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这些行业除烟草、医药等少数行业外,多数为初级产业。五是生产能耗高,原材料消耗大。工业能源消耗单位产品成本所占比重较大,化工、钢铁、有色冶金、电力、建材五大行业单位产品的能耗成本占到40% 以上,用同样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生产出来的价值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甚至1/6。六是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不长。昆明是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但由于产品的深加工度不够,工业与农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农产品转化增值率偏低。从工业内部看,一方面由于以采掘业、原材料和粗加工为代表的重工业资源密集型特征明显,在发展过程中,与轻工业关联度不高;另一方面产业相对零散,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大企业难以发挥规模优势,中小企业向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不够,产业配套能力差,无法扩展和延伸产业链,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3.3 服务业结构分析

从服务业内部分析,产业发展仍处于幼稚期。表现在一是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占主体地位,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为主体的传统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偏高,在50% 以上。二是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与市场经济联系极为密切的、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发展相对不足。尤其是生产业发展缓慢,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发展不足。三是市政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等社会服务行业也明显落后。

3.4 云南高新科技产业结构分析

高新科技产业包括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机光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已显雏形,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正初步显现,并实现了两个聚集效应:一是在国家规划指导下的全国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亮点布局效应;二是对地方支柱、特色产业培育形成的聚集效应。“十五”以来,云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增长速度超过同期全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省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但仍面临巨大挑战:

(1)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

由于长期以来云南省产业的发展主要建立在自然资源开发的比较优势上,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强,加之吸引投资的产业环境和产业配套能力弱,产业分工地位较低,整体上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2)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

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对资源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的价值明显上升。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导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不断加剧。矿产开采难度增加、品位降低、开发成本上升、后备资源不足,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大气污染,土地破坏,高原湖泊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水、矿产、森林等主要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下降。

(3)自主创新能力弱

云南省在科技进步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十分明显,缺乏产业发展必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储备,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很多核心技术还是依赖省外和国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高层次、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匮乏。

(4)有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

财政、金融、税收、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等尚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不能有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多层次、多途径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投融资市场缺少活力。全省R&D 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企业R&D 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84%和37.4%。

4 云南省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

4.1 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为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省经济社会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需坚持以下原则:

(1)“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坚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并重,通过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实施资源使用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回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

(2)整体推动原则。循环经济建设要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之中。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融为一体,提高经济运行和社会建设的生态化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相容。

(3)科技先导原则。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先导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省战略的紧密结合,促进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紧密结合。

4.2 正确处理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关系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下新型产业结构的过程中,由于二者都是动态化的调整过程,再加上传统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运行上的冲突,必然会导致调整的动态不一致甚至严重对抗的情形。产业结构调整有可能出现低水平上的合理化,也可能出现高度化下的不合理性。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认识到:只要坚持以正确的循环经济思想作指导,做到有效循环,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短期对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二者在根本上是一种动态一致的关系。只有认清了这个问题,才能做到合理的高度化,高度的合理化,二者科学配置,共同促进循环经济模式下新型产业结构的构建。

4.3 传统产业结构改革

(1)发展循环农业体系

建立起循环农业为主导的农业结构,逐步降低农业系统有害投入品的投入强度,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物质循环再利用率、农产品安全性和农村整体经济效益。建立和维护良性的农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建立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技术体系,从技术层面上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建立循环型工业

在工业结构调整中不断增强工业基础设施功能,持续实施企业的清洁生产,建立有效的生态工业园区;更加注重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注重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重工业的发展,更加注重非烟工业的发展;注重烟草品牌及配套业发展,虽然全省烟草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但烟草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红塔山、云烟、玉溪、红河、红梅、小熊猫、石林、红山茶8个重点品牌同比增长27.1%,其中,红河、红梅两个品牌产量稳定在百万箱以上,云烟品牌生产量达到74.82万箱,增长20.4%。在卷烟配套方面,已形成了从商标印刷、水松纸、醋酸纤维到烟草机械等门类齐全的卷烟配套产业,进一步提高了烟草产业抗风险能力。

(3)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与工业相比,服务业能源原材料消耗低,占用土地少,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业能够促进消费,提高国民支出中消费的比例,有利于改善投资和消费比例;服务业中的科技、教育、文化、休闲健身等产业加快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需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一是在制定宏观政策和结构政策时,要将促进服务业发展摆在重要地位;二是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三是加快服务业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制定和完善;四是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开放带来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将促使国内服务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五是加强服务业基础条件的建设与完善。

4.4 大力推进新型产业

(1)发展新生物产业

充分利用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促进生物技术与云南特色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重点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特色生物资源深度开发、生物服务、生物能源等产业。以建设国家级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契机,形成优势资源链、科技链、产业链,将云南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矿冶产业

综合利用现代地质理论,先进、高效的勘察、评价技术,加强资源勘探,为云南矿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储备;开展低品位、复杂、难处理矿产资源采、选、冶的技术集成和攻关,实现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开发与矿冶产业相关的清洁生产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及安全生产技术,推动云南矿冶产业由粗放型、低效益型向集约型、高效型方向转轨;大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的大型企业集团。

(3)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产业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科技产品的广泛使用,云南省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安全管理,积极促进新一代网络的发展,推动云南信息网络升级、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的产生,鼓励软件出口和软件外包;大力开发数字内容产品,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数字内容产业链的形成。

(4)推动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面推进数字化信息技术与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结合,提升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结合我省支柱产业的发展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通过技术攻关,积极开发大型专用成套设备,提高相关重大装备的研发及国产化配套能力;着力推进机床、车用发动机、物流系统、铁路养护装备、水电及输变电设备等特色优势领域的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专利和标准,推动我省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5)加大新材料和光电子产业的发展步伐

由于云南特色矿产资源丰富,按照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发展高技术用新材料;结合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发展配套用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在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力争形成新材料系列化生产能力,提升我省新材料行业的整体水平。

(6)着力培育战略性新能源产业

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地热资源和煤资源的优势,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加快培育云南省的新能源产业。

5 总 结

为实现循环经济体系,云南省有必要进行产业的结构调整,合理利用云南省地理位置、生态资源,加快工农业经济结构改革以及大力推进高新产业的发展,对外引导投资方向,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我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昆明市统计局.昆明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高军.昆明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的思考[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0(2):36-40.

[3]云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R].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

[作者简介]安娜(1987―),女,山西太原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院管理学硕士生,研究方向:物流工程;王江(1956―),男,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正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上一篇:全球价值链下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研究 下一篇:论产业集聚度的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