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习养三种教育智慧

时间:2022-10-18 08:03:04

教师要习养三种教育智慧

作为教师,要有教育智慧,以促成学生生发智慧。激发学生运用非智力因素来开启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借助自己的元认知来推进认识活动,引领学生凭借自己的强势智慧来牵引自己的弱势智能,是教师应该习养的三种教育智慧。

作为教师,要有教育智慧,教育智慧的全部意义都在于促成学生生发智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善于借助自身的“内在力量”来生发智慧、发展自己,就是我们要抓住的本质。

一、激发学生运用非智力因素来开启智力因素

当学生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应该帮助学生寻找一把合适的钥匙去开启自己的智力。问题在于到哪里去寻找这把钥匙。笔者认为还得在学生身上寻找,激发学生运用非智力因素来开启智力因素。 其一,准确地找到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对应点。在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捕捉到这种对应点。在这门学科、这个知识点、这一技能上,某位学生,的智力,是表现在哪一种或哪几种因素上:注意力问题?感知力问题?记忆力问题?思维力问题?想象力问题?必须要基本找准。在这一基础上,再去寻找与之相应的非智力因素,考虑激发学生的哪一种或哪几种因素,是激发兴趣?还是激发需要、动机、情感、意志、信念?从而选择一把合适的非智力因素的钥匙去开启其智力因素。

要真正了解学生,不仅要从总体上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特点,还要在过程中把这种了解具体到每一学科、每一知识点、每一技能点上,而且还要了解到在各个环节上两种因素的对应关系。只有有了这样的了解,你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发出富有活力的智慧。

其二,巧妙地铸就非智力因素的钥匙。找准了,还得帮助学生铸成一把钥匙。首先,要用学生自身的钥匙来开启“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因此,教师的作用不是直接去开,而是只帮助他铸一把钥匙,让他自己去开。这是巧开的第一秘诀。其次,无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身上,都还是一个成长过程,本身有一种个性心理规律。因此,非智力因素这把钥匙的铸造必须适应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规律,千万不要用成人的心理去打造。这是巧开的第二秘诀。再次,要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你就得走进他的心灵。怎么走进?在细微处观察,从细节上入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医生,要细心检验,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建立病历,进行个案研究。这是巧开的第三秘诀。最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是可以随便让你激发起来的,因此,你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讨得”学生的喜欢。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也才可打开其心灵之窗。这是巧开的第四秘诀。

其三,每一把钥匙都要适应学生的差异。从差异教育理论来认识,每一个学生个体和群体都是一种差异存在;从生态学角度来审视,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都是一种生态系统。所以,我们要把自己所任教的学生群体视为一种差异生态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每一个个体和群体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总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进程,因此,每一把钥匙都要适应学生的差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位教师,你有多少学生就要准备多少把大钥匙,而对每一位学生又要准备千万把小钥匙。

激发学生运用非智力因素来开启智力因素,这是教师要习养的一种教育智慧。

二、帮助学生借助自己的元认知来推进认知活动

不可否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的责任是引领和推进学生的认知活动。问题是。当这种认知活动推进困难时,你是单从学生的认知因素着手而硬性推进呢?还是从中跳出来,从学生的元认知因素入手去推进其认知活动呢?

其一,帮助学生树立元认知“自我”意识。我们都在说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自我发展主体。但从哪儿着手来确保和建构?笔者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自我”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在具体地进行着认知,另一个“自我”在认识自己的认知活动,监控和调节着自己的认知过程,检验着自己的认知结果,这一“自我”叫做元认知。可以说,凡是树立了元认知“自我”意识的,或者说能够做到两个“自我”协同活动的,他就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

大量的事实表明,许多学生的问题就出在意识不到自己的认知活动,而不少教师教学的弊端也在于,只是单一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不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如果培养学生具有元认知“自我”意识,那他就会很好地推进自己的认知活动。这应该成为发展教育智慧的一个建构点。

其二,培养学生学习活动的反思习惯和能力。当学生的认知活动出现困难时,该怎么办?普遍的情况是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出了什么问题,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出了什么问题。其结果,学生可能还是处于被动状态,难以走出困境。每当这种时候,教师一定要设法帮助学生从认知活动中跳出来,启动自己的元认知活动,或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不但要善于用另一只眼睛反观自己的“教”,还得引导学生用另一只眼睛不断反观自己的“学”。

其三,培养学生善于跳出认知困境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困难,处于困境。这时候,教师该怎么办?那就是引导学生跳出来,从原来的思路中跳出来,从某种思维定势中,去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要引导学生用元认知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 “不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唯一的办法只有“跳出庐山看庐山”。这是教师要习养的又一种教育智慧。

三、引领学生凭借自己的强势智慧来牵引自己的弱势智能

加德纳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智慧是多元的,但是,对一个人来说,每一种智慧都很发达的毕竟还不是多数。就大多数人而言,有强势智慧,也有弱势智慧。于是,教师常常为学生的弱科和薄弱知识点而苦恼。于是,“补差治跛”就成为老师的责任和行为。面对这一重任,你是就差补差、就跛治跛,还是想法借助学生自身潜在的什么东西来自补自治呢?这里也有一种教育智慧问题。

其一,注意用提升学生“长板”的办法来牵引学生的“短板”。老师常常有一种无奈的感受:如果强制性地对学生进行补差,或者让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补差上,势必会强化他的“弱势心理”。不仅补差无效,而且反而会抑制他强势智慧的发展。有时候,我们要同“木桶理论”唱反调。水桶的木板有长短,你往最长的木板方向倾斜一下容量不就增加了吗?一个学生的智慧有强有弱,你不可以以弱治弱,而应该以强治弱,形成强势效应。各种知识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智慧也有一定的互补作用,好好盯住每一位学生的那一两块“长板”,他的“短板”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牵引。

其二,注意用发展学生强势智慧的办法来活跃学生的生命整体发展。教师常常难以面对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由于某些智能的弱势,学习困难,情绪低落。笔者认为,解决的主要办法是用爱心唤醒这样的生命。但是,单单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更有效的策略应该是促使他们强势智慧的发展。可以说,强势智慧是生命的活化剂,优势是人生轨迹的“火车头”。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要拂去其弱势的蒙尘,彰显其优势,从而焕发其生命的光辉。

其三,注意引导学生用强势发展轨迹超越弱势发展轨迹。现实情况下,在某种意义上和一定程度上,青少年的基本发展轨迹是沿着考试之路而前行的。这对相当多的人来说,算得上是强势发展轨迹,而对不少的人来说就不得不说是弱势发展轨迹了。对处在强势发展轨迹上的人,自不必说了:而对置身于弱势发展轨迹上的青少年,我们就有责任引导他们突破和超越这种轨迹,而沿着自己的强势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强势发展是人力资源的错位发展和差异发展。这种发展轨迹是以强带弱、以长补短的人生策略。

如何引导这样的学生步入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之路,是教师要习养的第三种教育智慧。

非智力因素、元认知和强势智慧是促使学生自我生发智慧的三盏心灯和三座靠山,但同时必须指出,这三方面又是与智力因素、认知和弱势智慧的提升交织发展的,因而同时是一种培养的目标因素。

上一篇:涵养教育的智慧 下一篇:价值引导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