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

时间:2022-10-18 07:29:55

初中数学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

摘要: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虽然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学和做无法同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眼高手底”和“高分低能”往往是这样造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呢?具体做法是:例题讲解生活化;练习生活化; 问题探究生活化;教学应用生活化。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很紧密,数学生活化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接,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例题讲解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现代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学生面对的却是大量的枯燥繁杂的计算题,解答的又是陈旧乏味的传统应用题,弄得学生筋疲力尽,根本谈不上对学习数学有什么兴趣和爱好。因此,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所学知识处理同学们看得见、摸得着、亲身经历的问题,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增添学生学习的情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例如相遇问题是学生初步接触的两个物体运动的较复杂的应用题,其中涉及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恰当地把教材中对学生来说缺少生活气息的应用题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材,注入了生活情趣,使学生感到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实际应

二、练习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

如学习“三角形”这章后,请你帮老师制作一副三角板,学生接到这个题目后,忙起来了。起初很多同学把三根木片简单钉住,不敢把模具拿出来,后来我要求可以向家长、木工师傅请教,但必须自己动手,最后他们完成得很好。通过这个题目,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使他们在活动中加深了对我国木工艺术的热爱之情,一举两得。

三、问题探究生活化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我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从而自然地提出问题:“三条线段需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三角形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认知欲望和强烈的探究意识。

四、教学应用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学习过程中要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作为教师就要设计一些应用性较强的题目,并引导他们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主要还是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探索,教学上以学生为本,提倡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会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

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总之,要使数学大众化,就应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教学融入生活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学有所用,学有所思,绕过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勇.如何让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

[2]何华香.浅谈初中数学教育的生活化[J].新课程学习(下)

上一篇:高中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策略初探 下一篇:古日语入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