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心肺复苏法抢救心跳骤停患者30例

时间:2022-10-18 06:44:03

[摘要] 目的:探讨改进的心肺复苏方法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治疗组,采用改进的心肺复苏方法对30例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抢救,男17例,女13例,省去检查脉搏步骤,不加口对口人工呼吸,畅通呼吸道后只做心外按压。对照组,采用标准复苏法对30例心跳骤停患者进行抢救,男17例,女13例。结果:治疗组30例中抢救成功5例,成功率16.7%;对照组成活5例,成功率10.0%,两组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改进的心肺复苏法疗效明显,值得临床采用。

[关键词] 改进的心肺复苏法;心跳骤停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052-02

心肺复苏指当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和心跳骤停时,在体外所实施的基本急救操作和措施。但复苏成功率不高,近年来通过众多专家的努力,在复苏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以期能提高复苏的成功率。本文采用了改进的心肺复苏方法,即删除检查脉搏步骤,不加口对口人工呼吸,畅通呼吸道后只做胸外按压。抢救心脏骤停患者30例,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12月,本院采用了改进心肺复苏方法对30例心脏骤停患者(治疗组)进行了抢救,男17例,女13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51岁,原有心脏病11例,脑血管病7例,电击伤5例,中毒3例,复合创伤4例,发生于院外21例,院内9例,开始复苏前心脏骤停≤5 min的13例,5~10 min的10例,>10 min 7例,抢救存活5例。对照组,2005年1~12月,用原心肺复苏方法对心脏骤停50例患者进行抢救。男26例,女24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42岁。原有心脏病21例,脑血管意外13例,电击伤6例,中毒6例,原因不明4例。开始复苏前心脏骤停≤ 5min的20例, 5~10 min的18例,>10 min 12例。发生院外38例,院内12例。抢救存活5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1996年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标准复苏法[1]。将患者置于复苏,打开气道使用仰头举颏法,人工呼吸缓慢吹气应持续1 s,并见胸廓抬高;强调施行连续不间断的胸外心脏按压,若必须暂停按压,也不应超过10 s,压幅为4.0~5.0 cm,以能触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为有效;按压部位手应放在胸骨下半部,按压时一手掌根接触按压部位,另一只手叠于上方按压,按压频率为100 次/min,按压/通气比例为30∶2。持续5个周期或2 min检查心电及脉搏1次。

1.2.2 治疗组采用改进的心肺复苏方法是在原标准复苏法的基础步骤上:①删除检查脉搏的步骤,只要患者意识丧失,反射消失,无呼吸,无需检查脉搏的有无,即可判断心脏骤停,进行抢救。②畅通呼吸道后不做口对口人工呼吸,直接连续不断的进行胸外按压,参考张天平[2]提出的方法,按压胸骨下段,借助胸骨与脊柱直接挤压与松弛心脏,使之产生良好的心泵作用,频率50~70 次/min,压幅4~6 cm,以全手掌(指)按压胸骨中下段。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χ2检验,P<0.01表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存活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论

心肺复苏是一个涉及面广而又复杂的问题,复苏的成功率与多个环节有关,复苏方法的有效性是生命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能否产生相对有效的循环和呼吸,为心跳和呼吸的恢复以及心脑重要器官的功能保护创造条件。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有效的复苏方法,1994年欧洲复苏理事会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了急救人员考虑无脉搏的准确率是60%,对40%的患者进行了不必要的心肺复苏。所以在复苏抢救判断过程中,删除了检查脉搏的步骤,即减少了错误的判断,又赢得了5~10 s的时间,提前抢救使肌体早期得到血液和氧气供给。单行胸外按压研究测得每次压胸呼出的气体(潮气量)350 ml。每分钟通气量为(350~150) ml按压频率50 次/min=10 000 ml/min。而正常肺泡通气量为4 200 ml/min[3]。是正常值的2倍。这一换算公式为胸外肺心同步按压法的良好肺通气效果提供理论依据[4]。采用这种方法,不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直接胸外按压,既可满足患者生存的需要,又可赢得8~l0 s。的时间,持续胸外按压中间又无人工呼吸,每分钟又可赢得20~30 s的时间,使肌体早期持续不断地得到血液和氧气的供应,确实得到良好的效果,不亚于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交替形式。

删除检查脉搏步骤,不加口对口人工呼吸,直接不间断的胸外按压,这样既减少了错误的判断,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至少40~50 s。时间对于生死攸关的患者是多么的重要。缺氧时脑损害最为严重,如果脑血流降至正常的10%以下,ATP迅速消失,使代谢反应中断,细胞酸中毒,蛋白质及细胞变性,溶酶体释放,终致不可逆损伤[5],2~4 min后大脑储备的葡萄糖和糖原就被耗尽,大脑细胞缺氧10 s,就会出现头晕,6 min后脑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性死亡。赢得的这几秒、几十秒的时间,恰在临界值之内,使之没有超过界限,没有达到不可挽回的程度。本文使用改进后的方法,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另外在用人工的方法充分调动大小循环的情况下,应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采用舒血管药改善心脑重要器官的血管张力,改善血供,以求找到最佳的复苏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健.实用急救[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81-87.

[2]王丽娟,葛在吉,冯淑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法的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5):311.

[3]黄从新.现代心肺脑复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93.

[4]黄培志.心肺脑复苏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7-750.

[5]李丹.心肺复苏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05,48(3):175.

(收稿日期:2007-12-06)

上一篇: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160例脑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治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