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建议范文

时间:2023-09-23 21:10:23

改进建议篇1

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教育改革运动, 2001年开始至今稳步推进、成果显著。此次改革最关心学生的利益,提倡改革的出发点和着落点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功建立起了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校本教研方兴未艾,教师和学生得到切切实实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开始得到实质性的关注,为促进社会民主与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等等。但是,在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比如如何提高课程的决策层次、从内部和外部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何提高课程政策的执行力,如何增加改革的经费投入,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以及如何发展教育中介组织和机构,并借助于它们的服务公平而有效地提升教育质量等。本文从五个方面做了思考,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提升课程改革的决策层次,建议为课程改革立法

为了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我国的课程改革也应该引起整个国民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工作来部署,实现从教育蓝图到政府法案的实质性转变。一方面,这是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另一方面,作为提升综合国力刻不容缓的事业,只有得到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和实质性的支持,而不仅仅是教育部或基础教育司的推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再次,只有通过立法,才可以避免课程改革中多头领导管理和步调不一致的弊端,提升大众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增加决策的群众影响力。

为了确保课程改革的持续性,建议将课程改革立法。第一,要设立专门的课程改革机构,严格规范立法程序,课程改革机构、教育部和国务院要各司其职,严格遵循提出法案、审议通过和批准签署等程序,并对每一项程序做出具体的规定,如在审议过程中要对重要问题举行各种规模的听证会,提升课程改革的决策层次;第二,在立法过程中,要重视研究和咨询,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通过保证立法程序的公正、民主和公平来保证课程改革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平等性;第三,在立法的内容上,防止把课程改革简单化为设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其实施的倾向,避免过多的补救式或添加式的课程改革方案,而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复杂有机的整体。明晰国家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改革的领导标准和评估、各级行政主体的权限、改革支持系统特别是经费的筹措和使用以及外部服务机构的利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总之,中央政府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我国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背景下,没有中央政府以及在它统辖之下的教育行政部门高度关注和执政能力的保障,作为基础教育这样大规模的改革是无法推行并获得相应的成效的,尤其是要整合各方力量,突破课程改革中全局性的问题。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项事关国家未来、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应该列入****中央国务院的议事日程,应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2001年)的基础上,委托专门小组,制订进一步的法规与条例,以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二、建立问责制度,提高教育政策执行力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涉及到多个部门和机构的整体工程,课程改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贯彻落实不力甚至随意篡改的现象,执行结果缺乏有效评估和监督,行动方案缺乏科学研究,课程方案改革在推行过程中不断走样等问题,如在一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所学校一周的课时竟有 58节,其中语文课有19节;小学一二年级一周按照规定是26节课,实际上平均课时已达到3l节之多,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只有少数“比较老实”的学校在某些年级存在,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按国家课程计划实施。这里存在着严重的课程政策执行力问题,因此,要求加强领导,合理组织,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地方政府要以国家赋予的权责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真正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认清对上对下都要负责的角色定位,要有执行意识,要在此基础上考虑创新意识,没有执行意识的创新是十分危险的。要做到责任到位,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行政领导要亲自抓课程改革,对本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负总责,而不是认为分管领导抓一下就可以了,分管领导要聚精会神地抓课程改革的落实。其次,提升各项课程相关政策之间的一致性。各地区、学校都有与课程相关的政策,现在有必要以新课程为核心,重新调整充实相关政策,形成具有一致性的配套政策和制度,并重新规划、安排和实施。再次,要对本地课程改革做出全面、科学的规划;对课程改革认真动员和部署,并组织各方力量落实;要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跟踪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改进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并力 Ⅱ 以推广;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支持作用,动员社会各方支持、参与课程改革。最后,还需要为课程改革提供经费保障,提供课程实施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从行政性的领导转向专业性的领导。

三、增加经费投入。提供课程改革的财政保障

财政是政策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实施的进程需要经费支持。据说,我国新一轮如此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国家财政投入至今仅仅是 7000万人民币,就算从2001年开始,也已经整整五年了,如此小的一笔经费对于如此之大的国家开展如此规模与深入的课程改革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由于课程改革第二期经费未到位,改革的后续研究无法如期展开,原定于2004年完成的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未能如期公布,教学专业支持小组无法正常运转。省级以下试验区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总体来说明显不足,个别试验区甚至对课程改革工作没有投入。课程改革的投入不足又导致了相关课程资源的匮乏,突出表现在学校班额过大,有些班级甚至在100人以上;课程实施缺乏必备的场地、器材、教具等;教师培训步履艰难。以上问题在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转贴于 因此,在纵向维度上,应该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教育财政制度,那些财政相对困难的地方政府或学校应该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从而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在横向维度上,建立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要着力改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的直接投入比例低于县和乡 (镇)两级政府,而这两级政府财政又相对薄弱,导致政府支持教育财政严重匮乏的局面;要突破传统观念,借鉴别国经验,激活民间资本,逐步建立教育捐赠制度,完善各种教育基金,如贫困学生基金、教师教育基金、图书馆专用基金等。此外,要为特定的教育项目提供专项拨款,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如农村教育中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等专项经费。最后,要建立合理的有利于控制成本、提高改革效益和社会监控的经费预算、使用和审核制度。这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四、建立评价系统,突破课程改革的瓶颈

当前课程改革面临的瓶颈不是教师的素质,如果从横向与其他行业相比较的话,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经相当不错了;其实课程改革真正的瓶颈是评价,是管理。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质量评价基本上等同于考试,评价的组织和管理维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尤其是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缺失造成了严重后果。其一。教育质量被狭隘化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试成为检测教育质量的唯一手段,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唯一依据,考试成为教学活动乃至整个教育的核心;其二,考试管理非常混乱,各种利益集团假借各种质量监测名义进行着各种没有科学性的考试,各种以质量监测为名的试题集和习题集充斥市场;考试命题缺乏专业标准和科学性,各种偏题、怪题盛行,目前大有 “全民学奥数、练奥数、考奥数”之嫌,学生作业负担之重众所周知;其三,结果公布不科学,考试功能异化.造成不同的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恶性攀比和没有理性的竞争;校长、教师、学生的心理压力非常沉重,苦不堪言。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国家、地方和学校在教育质量评价上各司其职的评价系统。进一步厘清谁有权做教育质量监测,谁有怎样的权力允许统考,谁没有权力或资格进行统考,什么样的考试结果只能向谁公布,而不能向谁公布。在国家层面,应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体现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国家教育质量监控通过定期的教育质量监测和对一些关键区域、关键问题的跟踪监测,从而明确各学科标准的落实情况以及不同地区的差异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等;权威的教育质量信息,消除考试管理的混乱;提供关于教学改善和学习改进的指导性意见,为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提供专业支持。地方在评价系统中兼有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的角色,一方面,它积极配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落实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事宜,形成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为上级决策提供建议;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质量监测,指导地方实施课程计划,为学校教育提供服务,帮助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学校层面,使学业评价或课程评价与国家课程标准、地方课程政策相匹配,真正发挥评价对教师、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五、加强课程改革基础研究。提高课程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加强课程改革研究队伍建设。虽然自 2001年以来,全国已经建立了15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综观我国的课程改革研究队伍,具有人员临时组织、经常变动等特点,这难免会导致如下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重大的项目在实践上难以保障其长期性;二是一些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些发达国家,大都设有课程改革的常设机构或组织,如英国全国课程委员会、学校考试和评定委员会(现被课程与资格局取代)指导每门学科的标准考试,执行课程研究和发展计划。因此,在我国建立课程改革的常设机构,建立长期的课程改革专业研究队伍迫在眉睫。一些重大攻关项目和基础性项目应作适当倾斜,比如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关键的课题如高考制度、中考改革、命题技术、课程评价体系和技术、问责系统等,国家应该提供相应的经费资助,确保开展长期的、专业的研究。

积极扶持教育研究的中介组织。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专业事务应该主要由专业人员或组织承担。以英国为例, 1997年10月成立的课程与资格局(QCA)是课程管理的核心机构之一,它不是一个行政的政府部门,而是一个专业的公共机构,由国务大臣任命的一个委员会来管理。课程与资格局的使命是保证机会均等,保证不同能力的公民都可以接受国家课程、测验与考试。它的工作职责是,支撑与发展国家课程与相应的评价、测验与考试;鉴定与管理大学资格与职业资格。是英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与资格事务的专业机构。它既是教什么(课程)的制订者,又是怎样教(特别是课程资源)的支持者,也是学生学得怎样的评价者、国家或地区教育质量权威信息的者。它和教育标准办公室(OFSTED)一起实行“督教分离,教考合一”的课程管理模式,很好地完成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业保障作用。我国急需扶持和发展类似的中介组织,为课程改革提供专业的服务。

改进建议篇2

目前,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大多重视“专业表现”,缺乏“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刚刚起步的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大多是普通教育的翻版,或是中职教育的延伸(或再现),缺乏与之相适合的知识技能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难以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高校美术教育应具有层次性。普通美术教育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而职业院校美术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不容忽视。如果人才培养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我们就应及时检查、反省、调整专业布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注重职业特色的强化。职业教育者应务实地在应用性的层面上构建职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职业能力本位的教育方式,坚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设置专业、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资格为标准确定考核方式,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实现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整合与优化。

二、职业院校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职业心理误区:在当今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中,由于教育走向大众化,不少美术教师师大多是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就从事职业教育,难免存在“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而且这种职业心理被有意无意地嫁接给学生,导致职业美术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偏离,影响了基础美术教育目标的实施。长期以来,高校的专业美术与职业美术、其他学科教育条件的不对等,造成了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内部人心浮动,师资不稳。随着职业院校院校的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目的的演变,美术教育的重心倾向于国画、油画、艺术设计等专业美术教育。教育资源都向专业美术教育倾斜,作为普通美术教育之一的职业美术教育常常被轻视或淡化,客观上促进了这种职业心理的形成。

2.认识误区:一是美术课程的发展和人们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过于突出美术学科本位主义,导致学生及家长认为,学习美术就是关注和强调美术技能的学习和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美术学科的联系和构建,而且不少美术教师也希望学生热爱美术,片面地关注和训练美术的技能和技法;二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部分学校在评估美术教学时,以美术应试为中心,把学生参加美展与竞赛获奖多少作为教学业绩,迫使美术教师热衷于对少数学生进行技术训练,以求显效,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同时,由于美术教育过于注重技术,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综合性和多样性,或是学生自感缺少绘画“天赋”和“美术细胞”,导致学生丧失美术学习的信心,难以体验美术学习的趣味。

3.美术教学误区:高等职业教育往往强调美术学科本位,把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忽视根据学生职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来组织教学。然而,注重美术课程的生活化,注重呈现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多样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其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改进职业院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走出“重技能、轻知识”的职业心理误区

首先,职业美术教育的教师应该明确职业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学生的职业选择。再者,教师必须明确专业美术和普通美术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普通美术教育和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以及专业美术教育的关系及其各自的教育目的,及时把握职业美术教育的发展脉络。同时,职业院校应开展专职教师的职业性教育培训,健全职业心理、了解人才培养目标、掌握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强化其职业意识。帮助年轻教师转变育人理念,走出“重技能、轻知识”的职业心理误区,因材施教,全面育人。

2.引进和整合社会资源,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一方面,把生活美术融入美术教学。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美术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从生活和学生的感知出发,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美术的魅力,以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和体验,其个性才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好美术的丰富资源,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带给有助他们成长和发展的素材。另一方面,将民间美术资源融入职业美术教育。民间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艺术理念,为美术教育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给高职美术教育发展带来新契机,有利于民间美术传承、延续和发展,也给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与发展。

3.创新教学模式,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

要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其创造思维的发展。美术教育以形象生动、鲜明直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等方面有着特有的优势。美术教师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趣味的教学情景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寓教于乐,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吸引其注意力。加大投入,引进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运用图文声像来刺激学生,激发其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欲望。适当安排课外活动和外景写生,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氛围中边玩边学,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改进建议篇3

关键词:公路路基;工程建设;问题;改进建议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近些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要求,不断扩大公路建设范围,而要确保公路工程的质量,我们就必须在公路建设中重视路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下笔者将从公路路基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公路路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公路建设中的路基质量控制的建议,从而保证公路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整个公路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

1 路基的重要性

所谓路基,是依据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它不仅是道路的主体,更是路面及行车部分的基础。从路基的受力方面分析,其不仅要承受路基本身的自重、路面重力,还要承受由路面传递的行车荷载作用,可以说路基工程是公路线形的主体和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公路工程的造价及后期使用安全。因此,参与建设的各方都必须高度重视路基工程,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加强对路基问题的研究,从而有效保证路基施工质量,为行车舒适性及后期使用安全打好基础。

2 公路路基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路基工程建设中路基存在不均匀沉降

对当前的一些路基工程调查统计不难发现,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广泛存在,通过对这些现象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局部压实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在路基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致使填筑过厚、碾压遍数不够、检测不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部分路基压实度未达到设计要求。(2)局部使用材料不合格。在施工中可能存在着部分施工段落未能严格按照材料要求使用相应的材料,比如填土路基土质不合格,灰土路基灰剂量或者含水量不合格,填石路基中含泥量过大等。(3)路基与路基,路基与结构物之间的搭接未处理好。路基在施工过程中路基之间的搭接未能留相应台阶或者台阶长度不够也会造成不均匀沉降,路基与桥涵台背处处理不当也会造成不均匀沉降。(4)盲目赶工期,未能充分沉降。当前的很多工程建设都存在着盲目赶工期,本来路基建成后应有一定的自然沉降期,结果为了赶工期而忽略了自然沉降就导致了不均匀沉降。

2.2 路基工程的纵、横向裂缝

对于大多数纵向裂缝的成因主要有:在填筑初期未能严格控制填筑宽度,当填筑至一定高度时才发现填筑宽度不够,为了弥补缺陷而对路基进行填补镶边,而镶边过程中未能开挖台阶并分层填筑碾压,或者即使分层也难以采用压路机碾压,使得难以达到原路基的压实度,最终造成路基完工后出现镶边的路基部分下沉、滑移,进而产生纵向裂缝。半填半挖路段的路基,在填挖交界处未按规定挖台阶进行分层填筑压实,也会导致纵向裂缝的发生,另外,路基压实不到位或压实工艺不当也会发生纵向裂缝。对于横向裂缝的成因主要是裂缝两边在不能同时施工时,未能严格按照开挖台阶的方式分层施工,或者台阶开挖宽度不够。

2.3 路基边坡发生坍塌、冲沟、坡面变形等严重

在雨水的影响下,路基边坡经常发生坍塌、冲沟、坡面变形等,这不仅会影响路基的整体稳定性,还不容易进行修复。针对此类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未能进行有效的雨水防护措施,没有针对雨水完善相应的防护设施,导致雨水冲刷路基;另一方面是路基本身的碾压质量未达到要求,少量的雨水就导致坍塌、冲沟、坡面变形等现象。

2.4 路基起弹簧、表层蠕动、推移、松散、起皮

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施工工艺不当所致。如对于黏性土的路基施工时,在含水量偏大情况下碾压;碾压层下有较弱层,上层碾压时反射至下层;填料中混入高液限塑限的淤泥、有机土等不良填料,导致路基起弹簧。如碾压不及时,表层土失水过多,偏离最佳含水量大,无法充分压实,达不到规定的密实度,土体松散。如为调整路基高程而填的薄层粘补土,导致表层推移和起皮。

3 几点改进建议

3.1 针对路基不均匀沉降采取的措施

(1)路基填筑前,要将基底范围中的树根、地面表层的种植土、草皮及杂物等全部清理干净,并将土坑填平、夯实。严格按照试验段确定的填筑参数进行施工,严格质量检验,确保层层压实度检验合格,最终弯沉值达到规范要求。(2)合理选用填筑材料。一般选用水稳性好和透水能力高的土质为填料,比如选择石料作为填料时,要注意石料的级配问题;用土质作填料时,要考虑土的含水量并进行试验,从而保证填筑时达到的压实度。(3)在路基填筑中,要始终确保分层填筑的平整度、密实度、宽厚度和横坡度,做好路基搭接、路基与结构物之间的搭接。(4)遵循自然规律,避免盲目的赶工期,给已经成型的路基一定的自然沉降时间。

3.2 针对纵、横向裂缝: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对于纵向裂缝,从路基最低层开始施工时,为了保证碾压质量和宽度,最好是在设计宽度的基础上两侧各扩大300mm,防止镶边填筑的可能出现,以有效保证路基整体压实度,确保边坡稳定。对于横向裂缝方面,要争取段落的整体施工,难以避免时要采用台阶式填筑,分层碾压密实,避免搭接处的横向裂缝。

3.3 针对路基边坡发生坍塌、冲沟、坡面变形等情况,采取的措施

一是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超宽碾压,从而保证压实宽度;二是在路基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路基施工要求的坡度施工,保证路基表面雨水能够排出,并在边坡处设置相应的拦水坝和急流槽;三是在路基结束填土整修边坡以后,要及时做好防护工程;四是编制专门的雨季施工方案,对于不同路基段落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必要时在雨季由工人在现场进行人工排水或者防水。

3.4 针对路基起弹簧、表层蠕动、推移、松散、起皮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要加强全员施工质量意识,通过相应的质量管理过程,从影响工程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控制,做好人、材料、机械、管理及施工环境的综合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路基高程、填料含水量、分层厚度等,严格杜绝不同土质混填,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减少或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总之,路基对公路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公路的承重层,对路基的填土、压实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等均是公路路基施工技术的重点内容。路基工程建设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公路整体的安全与质量,因此,我们在路基工程建设中必须重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确保公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磊杰,罗帅.公路路基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

改进建议篇4

关键词:财务报告;上市公司;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4日

一、财务报告概述

(一)财务报告的概念。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在年报中披露)、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一般国际或区域会计准则都对财务报告有专门的独立准则。“财务报告”从国际范围来看是较通用的术语,但是在我国现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使用的是“财务会计报告”术语。为了保持法规体系一致性,基本准则仍然没用“财务会计报告”术语,但同时又引入了“财务报告”术语,并指出“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从而较好解决了立足国情与国际趋同的问题。

(二)财务报告的分类。财务报告的分类主要是指会计报表的分类。会计报表可按如下标准进行分类:

1、按会计报表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按会计报表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静态会计报表和动态会计报表。静态报表是指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的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动态报表是指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情况的报表,如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2、按会计报表的报送对象分类。按会计报表报送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报表和外部报表。内部报表是指为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要而编制的会计报表,由于无须对外公开,所以没有规定统一的格式和编制要求;外部报表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主要供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有关方面使用,《企业会计准则》对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和编制要求。

3、按会计报表的编制单位分类。按会计报表编制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位报表和合并报表。单位报表是指由企业在自身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账簿记录进行汇总编制的会计报表;合并报表是指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根据母公司和所属子公司的会计报表,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

4、按会计报表的编制时间分类。按会计报表编制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其中,月报要求简明扼要、及时反映;年报要求揭示完整、反映全面;季报和半年报在披露会计信息的详细程度方面,则介于二者之间。半年报、季报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统称为中期财务会计报告。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仅指会计报表,但国家另有要求的,则应按国家要求增加相关资料。

(三)财务报告关注的重点。1、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行业、地域、法律、经济以及文化等;2、内部控制和管理流程的合理设置、评价;3、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4、评价报告体系的成本;5、拟定适当可行的报告体系方案,包括实施步骤、人力、相关表格等;6、持续检查和改进。

二、现行财务报告局限性分析

(一)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

1、非财务信息不足。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信息必须能以货币表现,因此财务报告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必然是财务信息和成本信息。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货币计量这一核算前提也在不断受到挑战。因为一个企业除了财务信息和成本信息外,还有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得不到反映。比如,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信息,以商标权、专利权、特许经营权、版权、技术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和商誉信息等。

2、预测性信息不足。一方面现行财务报告以财务资源与财务状况为重心,只重视企业过去财务资源与现在财务状况信息的披露,而忽视了企业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财务资源与财务状况均是可变的。使用者们需要企业的预测性、前瞻性信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另一方面传统利润是建立传统会计收益要领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

3、对于风险信息的披露不够充分。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少有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很主动的披露可以定量披露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披露不充分,明显不利于投资者的判断和进行投资决策。近年来,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特别是采用了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然而,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受传统会计记账理论的制约,不能完全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等问题。如不对这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加以披露,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

(二)信息时效性缺乏。根据会计分期假设,现行财务报告采取的是定期报告制度,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由此导致会计信息的报送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要求,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投资者、债权人和财务分析人员等信息的使用者对预测性财务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强,要提高财务信息的反馈价值就需要及时报告财务信息,报送滞后的过时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信息披露不及时会加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

(三)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

三、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满足信息需求的时效性。时效性是信息的最大特点,也是对信息的基本要求。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可想而知,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时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样严重滞后的信息不可能有什么价值。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来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将大大增加,甚至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严重的损失。

(二)不能满足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在今天社会经济日益复杂的条件下,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的大量增加,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要求,呈现为信息需求的多样性状态。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的整体信息,还要获取部分信息。显然,现行的财务报告由于披露内容单一、信息范围狭窄,根本不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这种日趋多样性的信息需求。

(三)不能满足信息需求的前瞻性。可以说,现行的财务报告是面向过去的,主要反映已经出现的财务状况,提供的是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信息,使其缺少有关企业经营过程中潜在的重大风险、经营机遇以及种种不确定性的财务信息的披露,缺少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企业现在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的披露,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不确定性信息将比以前更多、更突出,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需要的是企业的前瞻性财务信息和预测性财务信息,这些能够反映企业未来财务潜力的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更为重要。因此,财务报告必须同时是面向未来的。

(四)不能满足信息需求的可靠性。根据企业财务工作的惯例,为了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往往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会使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这就带来了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另一个较严重的问题:信息的可靠性大为降低。

四、我国现行财务报告改进对策

(一)提高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内容的完整性

1、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由于像衍生金融工具、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项目要么因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的标准,要么因其不具有实物形态或非货币性,而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不加重视。事实上,一方面是行业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释放使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团体迫切要求企业恰当揭示有关信息,以求早作防范;另一方面要在报表体系中对上述事项加以确认与计量。因此,鉴于当前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为解决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我们可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金融工具问题上的做法:首先着重解决相关信息的披露问题,暂时绕过了确认与计量问题,然后,待相关时机逐渐成熟之后,再研究恰当的确认与计量准则指导实务操作。如IASC的IAS 32就以金融工具的披露和列报为规范主题;FASB的SFAS 105、SFAS 107以及SFAS 119涉及的也都是金融工具的披露问题。

2、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都急需了解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状况,要求得到有关企业未来的预测信息,尤其是财务预测信息。根据前瞻预测原则,管理当局应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做出预测。但投资者仅根据现行财务报表中的历史信息已不足以预测企业的未来,也不可能简单地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去推论企业的未来同时,由于报表使用者在自身的经验、技术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上存在不足,致使其无法对企业的未来情况做出合理的预计。

(二)增强财务报告的信息时效性。现行财务报告是根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按照年、月进行编制的。这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决策者是有用的,据此他们可以大致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年甚至以后几年的财务状况。但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经营活动不确定性增强的经济环境下,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企业将有可能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情况对财务信息进行实时计量。因此,应在保留现行定期报告模式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报告,随时产生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使企业外部人员适时得到企业动态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改进建议篇5

关键词:审计整改;常见误区;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审计整改是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发挥审计部门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行业先后推动了全面审计整改、行业审计问题整改等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整改的主体、方法和依据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误解,导致整改工作缺乏持续性,不能进一步的发挥作用。

一、审计整改的重要意义

审计整改,是指责任部门依据审计机构或部门提出的审计问题及建议,对自身存在的不规范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的过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针对问题迅速采取措施,有效整改或或补救;二是加强管理,防止问题重复发生。审计问题整改是发挥审计治理功能的基础,加强审计整改,是完治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也是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行业规范运行的重要举措。

二、关于审计整改的常见误区

1.审计整改就是审计部门的事情

这是关于整改主体的常见误解。认为“审计”整改就是审计部门的事情,整改率不达标首先就要追究审计部门的责任。存在这种思想主要是误解了审计整改的定义:审计整改是指责任部门依据审计机构或部门提出的审计问题及建议,对自身存在的不规范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的过程。在整改流程中,审计部门扮演着查找问题、提出建议的角色,不规范业务的经办部门依据审计建议及相关法规进行整改,是整改工作的责任部门。不能因为审计整改中有“审计”两字,就把担子全部压在审计部门身上,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严重弱化了整改部门的责任意识,真正需要整改的部门漠不关心,整改效果肯定不佳。

2.整改必须要补资料、改资料

常见于工程投资和物资采购审计中,被审计单位由于未按规定履行程序或是已履行程序但未留存资料时,被审单位补齐或是修改存在问题的资料,认为达到了整改的效果。笔者认为,这种“为了整改而整改”的做法有待考量。整改的真正目的是加强管理、提高规范水平,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针对问题迅速采取措施,有效补救;二是提高管理水平,防止问题重复发生。由于经济行为都有时效性,很多违规操作都已成为既定事实,项目结束后再通过改资料、补资料的方式,掩盖其中的一些不规范问题,并不符合整改工作的真正目的。因此整改工作应该实事求是,避免一些“掩耳盗铃”的短视行为。

3.算不算问题、该怎么整改全由审计人员主观确定

有部门员工认为,审计人员全凭主观判断事项是否存在问题、是否需要整改。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听到类似“审计部门说不行”的言语,其中明显带有一定的情绪。事实上,法规制度是审计判断的准绳。虽然审计人员在客观上存在着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不同,但在问题定性方面都是十分谨慎的,提出问题的同时必须指出问题违反的法律法规,这是审计工作的硬性要求。因此,审计人员提出问题要求整改,是因为经济事项的某一环节违反了现有的法规制度,而非个人的主观臆断。

三、改进审计整改工作的建议

1.要提高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视程度

各级领导层应该认识到:审计整改是一项公司整体战略,而不是个别部门的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要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增加整改部门的主动性,形成合力。加强对整改制度的建设力度,明确整改工作中各部门的责任,形成“审计部门发现问题编制审计底稿征求责任部门意见责任部门签字确认落实整改措施上报整改情况审计部门复核确认核实整改情况”完整具体的工作流程,把整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

2.要提高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

审计人员不应满足于检查出问题,更要抓住重点,提出操作性强的管理建议,量化整改工作,提高整改效果。被审计部门应该加强对问题的分析,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是主动违规还是被动违规、是管理问题还是个人问题。从问题发生的原因入手,对症下药,提高整改措施的合理有效性,真正达到审计整改工作提高管理、促进规范的根本目的。

3.要加强沟通,加强整改意识

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被审计部门的交流沟通,提高参与经济活动职工的规范意识。在现在的环境下,规范是行业的生命线,各级纪检监察与审计部门保持高压态势,不允许我们存在任何的侥幸心理。行业上下要正视审计工作、正视整改工作,审计整改工作提供了修正错误的机会,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问题积少成多、积重难返的现象发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只有行业上下树立起严格规范的良好意识,正视审计整改的重要作用,改变被动审计、被动整改的现状,才能发挥整改工作的最大效用。

改进建议篇6

一、高中美术教育的目的

高中开设美术教育课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高中艺术教学大纲中关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描述: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 确的审美观念。

2.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3.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 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喝玩乐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唯一追求,人们希望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也一并得到提高。近几年来各类各式的培训机构正是在这种需求刺激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从越来越多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艺术培训班便可见一斑。当然在众多的培训班中也不乏各种怀揣兴趣爱好的成年人。反过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培训班的出现也正是人们渴望提高自己艺术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的侧面表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高中教育普及以及大学教育的不断地扩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进入到大学里面进行深造这无疑对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社会各种意识形态和专业知识的多元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特征。因此在高中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做好学生高中和大学之间美术欣赏能力的连贯性。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丰富的优秀美术作品。还要使他们了解和通晓各种不同的美术形式及语言。首先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应该要让学生深刻的了解我们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学会对传统绘画的鉴赏。它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和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乃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都具有重要作用。当然,艺术不分国界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美术作品。

二、美术高考现状

每年在艺考前后都会碰到很多背着画包四处赶考的美术考生的忙碌身影。笔者本人也曾经是这样从美术高考的风雨中走过来的。艺术教育有着基本规律。专业考试的本意,是对有志于进行美术专业学习的考生进行专业能力、发展潜力以及基本文化素养的考察,以发掘美术专业培养对象。可是,就全国目前美术高考的总体现状而言,笔者认为分成两个方面来谈谈。第一,从学校来说近几年来高校盲目扩招大大的刺激了艺术类考生的人数增长再加上一些地区和中学校还仍以高考升学率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些学校的美术教育虽然挂着素质教育的招牌,实际是面向美术专业学生的一种技能高考应试教育,有的学校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美术教育而是采取一刀切,例如:把班级内文化课一定名次以下的学生不管爱好与否全部学美术,而不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兴趣爱好。仅仅是将其当做提高高考升学率的一种手段。然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审美教育则无人问津,更无人致力于审美教育教学的研究,只是在一门心思如何能多争得几个本科生名额以及奖金奖励,把一批批学生不合实际地推到单方面的美术技能高考上。第二,我国现行的艺术类专业高考,先要进行专业测试,取得合格证后才具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资格。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占高考录取分数比重明显偏低,导致许多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将美术看作升大学的捷径,很少考虑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艺术高考以及美术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近几年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高考总人数的减少势必会导致参加美术高考人数的减少其次是普通高考录取率的提高并渐渐超过艺术高考录取率,艺术高考的捷径优势逐渐消失。必然会失去很大一部分以考大学为目的而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其次就业难、成本高等给艺术高考带来沉重打击。从2003年艺术专业经过大幅扩招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艺术专业毕业生大量囤积。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愈来愈严峻。然而艺术生的学费却呈有增无减之势甚至是其他专业的三倍左右。经过艰辛的艺术考试,好不容易进了大学,可是考上大学之后的出路是什么呢?在教育厅近几年公布的就业白皮书中,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率一直比较低,很多艺术毕业生为了找到谋生之路不得不放弃专业从事着与美术无关的各类工作。

三、关于高中美术教育以及美术高考的建议

根据现阶段高中美术教育的实施: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高中阶段包括小学初中阶段关于美术教育的落实,真正确保开足美术教育的课时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二,加强高中阶段课外兴趣小组的美术教育活动的发展。第三,完善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力量并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修养。高中时期的美术教育,不仅教给学生基本的美术常识,也在很大程度上让许多学生真正的走进了艺术殿堂。高中时期的美术专业课,是学生进入专业的高等院校前的基础课程,而且其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在艺术领域兴趣和发展。

首先笔者认为各美术院校应该大胆的改革考试制度及内容并对于真正有天赋及才能的考生应该不拘一格的破格录取。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仅都有各自的文化体系,而且都是各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和具体体现。在我们现行的美术高考制度下各省统考以及各院校的招生都将西画的素描色彩定为考试内容这对于有国画功底的考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而且在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年还要进行一年的基础课程训练训练的内容仍然是西画中的素描色彩等这对我们自称有几千年文明的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讥讽,而且严重威胁着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

其次在美术高考的压力下大家都在无奈地追求表面的升学成绩,却忽视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在这种压力下教师也放弃了专业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反复进行着程式化的技法训练,而这样一种急功近利式的教学方式使得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程式化。例如这几年由于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数量众多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大部分的高校都采用默写的方式考查学生的技能水平,所以不少的学生进行单一的死记硬背考试内容的应试训练,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大量的突击美术技能一两个月的美术生进入大学。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却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如何从基本能力入手提高学生高考得分能力?这才是我们的美术教师所该面对的重要课题,当然也是高考制度的初衷!

再次高中学校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考大学并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不要单纯的为了考大学而选择美术专业。

总结

改进建议篇7

一、 早调会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1:参加人员不固定,有一定的随意性。

原因:没有标准或标准不明晰、不严格。

问题2:以报告为主,过程分析为辅(甚至没有),基本开成了通报会。

原因:一是没有标准;二是管理部室与作业部室职责颠倒(早调会建议以管理部室对头一天工作分析、要求为主,而不是作业部室通报为主)。

问题3:专业管理日常工作检查没有体现(严重管理缺陷)。

原因:没有明确的工作机制、工作标准、工作要求。

 二、改进目标

使日常性管理中的PDCA全部在早调会上得到体现,全面提升早调会质量;以改进早调会为抓手,抓实过程管理,夯实基础管理,提高执行力。

三、首钢矿业公司的一些作法

1、明确早调会参加人员,如:周一、周三、周五为正职,周二、周四为副职,有特殊情况调整必须向分管领导请假。这样,一是便于根据人员参加情况安排工作;二是使公司的要求正副职都能接受到较全面的信息。

2、发言以管理部室为主,特别对专业部室提出明确要求。如:产量未完成、检修项目未完成、质量未达标或出现波动、前一天出现设备故障或事故(包括夜班)、重点工作未按时限完成等等,管理部室必须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考核意见、整改要求。

3、各专业实施周讲评制度。

(1)根据专业特点确定周讲评的频次。如:机动、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专业每周一次,人力资源等专业两周一次。

(2)周讲评的主要目的不是专业工作内容通报(我们当前的主要内容),而是专业管理检查通报。检查、讲评的内容可根据当前工作自行确定,主要来源和方向有以下几个(但不限于):

业务流程及制度执行情况检查

工作整改情况复查

近期重点工作或项目推动

领导关注焦点

年度工作进度节点落实

(3)周讲评中必须有的内容:

检查的主题

检查的点位

好经验的总结、提炼、分享

存在问题指出并提出考核意见

下一步工作情况

专业夜查情况(必须要进行夜查)

(4)周讲评的作用

个人观察,周讲评虽看似简单易行,但长期坚持、认真执行,对管理的促进作用非常大:

一是能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二是以周讲评为抓手,真正使制度执行等基础工作抓实。我们潜在的理念是:制度定了,基层就应该执行,管理部室的检查要么是大检查、搞运动,要么是有时间就检查、没时间就不检查,不能形成常态化,通过强化周讲评这一抓手,不断改进,使检查真正常态化,抓管理基础工作有了真正有效的抓手。

三是改进管理部室工作作风。周讲评前提是下现场、到一线,通过持续不断的检查、讲评、分析,管理部室在干中学、学中干,能力提升了,作风扎实了,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提高了。

四、建议

改进建议篇8

关键词:中国银行制度改革;国有商业银行

中国银行制度改革始于1979年,到2003年我国银行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基本分离,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银行监管和宏观调控部门居于核心地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其巨大的市场份额成为银行体系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实力大大增强,在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进入新的时期,在继承前期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和加强。配合宏观经济政策和中央银行的引导,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进一步改革中,需建立新的改革目标: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高效配置金融资源为目标的现代银行制度。在遵循以上改革目标的前提下,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大部分重组工作已经完成。

通过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可解决公司治理机制问题,处理好委托关系。其次,银行上市以后得到市场的有效监督。第三,新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纠正我国目前对国有银行的监督和管理体制所造成的低效。现阶段国务院、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对国有银行各自承担不同的管理职能,导致银行重大决策通常涉及多个部门的意见,这一过程往往延迟了决策时间,这种体制也造成难以追究决策失误的责任。在运营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从事金融业务的经济组织,必须遵守金融业经营的三原则。我国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1、引进外资和内资需在公平中强化安全性。银行业作为国家金融的命脉,在运营中其安全性是优先于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应放在首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制的过程中为尽早实现与国际接轨逐步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外资对于增强我国金融企业活力并逐步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银行改革的引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与我们引资初衷和意图相悖的情况。2、结合宏观经济环境控制资金流动性、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流动性方面,中国银行业曾经的重点业务为吸收储蓄,而近年来以及今后的几年内银行都面临着以前没有的资金过剩危机。目前银行缺乏好的贷款项目,银行间市场债券收益率很低,所以吸收利率较高的协议存款和对公定期存款,对银行来说是不经济的。银行应根据客户评级和真相评级,将某客户的违约率折算到贷款的定价中,以利于今后的放款有价格制定的标准。尽管流动性过剩,但由于体制和观念的原因,仍有大量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银行应大力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银监会也应密切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和过剩能力压缩对银行业经营运行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风险,及时进行检测和分析,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建立起相关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并提交过剩产能调整对银行业风险影响的报告。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运作效率,建立合理的战略思路。在经营中,即使在银行完成上市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银行业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仍然存在。国有银行必须借助机制调整的机会,同时在管理技术上实现突破,降低客户服务的管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在收益增加的同时控制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各家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建立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此基础上寻找超越式的发展道路,尽快缩短与国际一流银行的差距。

首先,充分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基础建设。 与体制建设的长期性和对社会环境等方面要求的复杂性相比,银行经营管理技术的改善和提高具有更直接的作用,是我国银行业可以尽快突破而且必须突破的环节。信息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发展变化速度。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变革,国际大银行也一直在探索、调整其经营管理方式。在新的技术发展方面,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处于同样的起点,面临类似的战略选择和决策机会。如果采取合理的战略,我国银行业在某些方面可以实现超越式发展。如采用电子银行等渠道,可以改进银行面对客户的方式及效率,同时,也成为推进银行未来发展的力量。在这一方面,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大体处在同一起点,采取合理的策略,就可以建立领先的优势。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它也是银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国银行业在重组变革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确立合理的战略思路。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同行业有多方面的差距,如何在同一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家银行对自己的市场定位。各家银行如能从最强项予以推进或从最弱环节进行突破,就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这是我国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强大冲击的重要战略。市场的发展为我国银行实施这一战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为银行业创造了增长空间,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企业融资行为、个人融资行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会产生分层,形成各自不同的需求偏好,这种动态的变动格局,为各银行优势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各银行应运用敏锐的洞察力,合适的策略,抢占市场先机,实现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深化改革涉及面广,许多方面国际上并无现成的经验可供照搬,一切均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在整个经济体制大格局尚需通过深化改革逐步理顺的状态下,不应企望每项改革一出台就必须一步到位。应因时因地制宜,交错渐次推进甚至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反复。

改革的进程必然伴随着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而这种调整的正负效应,从一定意义上又决定着改革能否深化。因而,改革的任何决策均必须与触动利益格局变更所可能造成的社会经济生活震动结合考虑,统筹安排。

此外,由于种种历史文化原因造成我国社会经济行为主体信用观念淡薄,这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处在一个处事信用度较低的社会环境中。在此种环境中构建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具有较大的难度。所以在法制建设的配合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应与端正、重建信用观念以及其他所有与改革有关的具体措施一同,逐步、坚定地向前推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技术负责人任命书范文 下一篇:会议议程安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