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报纸的大型赛事报道特点

时间:2022-10-18 02:52:24

论地方报纸的大型赛事报道特点

摘要:在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中,地方报纸正面临新媒体、电视以及其他纸媒的竞争压力。为了在庞大的赛事报道中赢得一杯“羹”,地方报纸需尝试用新的报道模式来提升影响力。本文以湖北的《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和《长江日报》三家报纸对2012伦敦奥运的报道为例,力求从内容、互动和报网融合三个角度来探析其奥运赛事的报道特点,也为我国其他地方报纸媒体在大型赛事的报道上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方报纸 奥运报道 媒介融合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作为在北京奥运会后的第一届奥运盛事,是检验各大媒体综合报道水平的一场重要“战役”。在新媒介迅猛发展的时代,门户网站几乎占据了所有的即时赛事消息,电视媒体则牢牢把控赛事直播这块阵地。在生动性和时效性上都不占优势的纸质媒体应该如何发挥其优势来参与报道竞争呢?《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和《长江日报》三家报纸,作为湖北报纸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纸质媒体,在伦敦奥运的报道过程中,都不乏一些闪光点。本文试从湖北三大报的2012年奥运报道出发,以期窥探地方纸媒在大型赛事报道上的特点。

一、内容上推陈出新

在以往的大型赛事报道中,除了电视占领现场直播这个领域外,其余的阵地往往被传统纸质媒体所垄断。随着以商业门户网站为首的新媒体不断壮大,传统纸媒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处在更加边缘的地方纸媒,其生存空间无疑变得更加狭窄。

在信息量上,传统纸媒已经远远被网络媒体甩在身后,且现在也没有了独家采访权的优势。在这种内外夹击的形势下,独立作战的地方级报纸只能另辟蹊径,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实现错位发展。中马清福在《报业的活路》一书中就谈到,“报纸其实并不是那么脆弱的东西。人们总是不经意地忘记‘网络’不过只是工具这一点。如果没有人把信息输入进去的话,网络只不过是一个箱子而已”。

湖北的纸媒在伦敦奥运的报道中,紧紧抓住“内容”这个重要法宝,依靠自身在信息内容上的优势赢得一席之地。其内容报道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赛事报道

在传统的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中,针对赛事、选手或者冠军的报道往往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报纸如果将报道重心放在这方面,就会导致新闻的同质化,而电视在赛事新闻的时效性上又是很多平面媒体无法比拟的。所以,报纸在重大赛事新闻的报道上要尽量规避画面触及的现场报道,而转向赛事以外的延伸性新闻。

延伸报道可以包括赛事的延伸、生活的延伸及经济的延伸等,其中对于赛事举办国民风民情的报道,是读者比较感兴趣的点。如《楚天都市报》在2012年8月3日的“另眼相看”版面上,以《人人有嗨点》为题,用图文的形式记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和当地人观看比赛、共享奥运的美好景象。这一篇报道从观众的视角出发,为广大读者呈现了奥运赛场外的一面。而《长江日报》的特派记者熊凌洁在奥运会开幕之前探访了奥运村,其采写的新闻《进村要过三关大锅饭真香甜》刊发在7月26日的报纸上。这一报道通过记者的亲身体验,让不能进入奥运村的读者们也能够了解运动员的衣食住行,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二)深度报道

声音和画面的缺乏是纸质媒体相较电视和网络的最大劣势,这一劣势决定了纸媒必须在深度上下足功夫。在某些蕴含深刻原因的奥运赛事事件中,地方纸媒可以跳出浅层次表面化的模式,力求做深层次、全方位的细致报道,分析出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奥运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原因。例如在本届奥运上引起国内广泛关注的“周俊0分”事件,7月30日的《武汉晚报》就以《97公斤压垮17岁丫头》和《“平衡”出来的名额为何“不平衡”?》两篇深度报道,揭示了周俊的失败所牵扯到的地方体育局利益平衡问题,

“揪”出了中国举重队在奥运选拔体制上的漏洞。

(三)专栏评论

传统媒体自己的公信力、权威性、职业操守和专业技术,能够有效弥补博客、论坛和微博等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不确定性的弱点,提高了对新闻的发现力和控制力。虽然一些门户网站也有自己专业的评论文章,但受众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有价值和深度的评论往往会被其他信息所消解和淹没。

在奥运会的采访报道中,地方纸媒一些有见地的评论可以引起广泛关注。如在此次奥运会期间引起中西方媒体极大争议的“叶诗文事件”,《武汉晚报》的《老大要有老大的风度》和《长江日报》的《舆论攻防战》都较好地引导了舆论导向,在坚守中国运动员靠实力取胜这个观点的同时,也让读者能够更为客观地看待外国媒体的报道。

(四)错位报道

资金和实力的局限,往往阻碍了地方报纸在赛事采访上的全面性。这些报纸不可能像中央级媒体或门户网站那样,力求覆盖大型赛事的每一个角落,进行系统全面的报道。因此,抓住一些细节进行错位报道,是这些地方报纸脱颖而出的“法宝”。

在评价新闻价值时,接近性往往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它主要分为地理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在奥运会的报道过程中,接近性主要体现的是心理上的接近,即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远方,但由于经济上、文化上、人事上有密切联系,远方发生的事情会引起公众感情和心理上的共鸣。地方报纸可以着重对本地的优秀奥运选手进行深入挖掘,这才是“地方特色”的重要体现。从伦敦奥运的报道对象来看,湖北的纸媒将较大的篇幅放在了李娜、赵芸蕾、赵菁等优秀的湖北运动员身上,通过大笔墨描写他们赛场内外的故事,吸引了湖北本地读者的注意力。

错位报道除了反映在报道对象上,还可以体现在报道角度。对于金牌和冠军的报道往往是各大媒体的主要阵地。媒体的这种舆论也导致了奥运赛事的“唯金牌论”。其实,地方报纸可以抓住一些没有获得金牌的运动员进行采访,形成另一种形式的错位。例如《楚天都市报》在报道陆滢获得银牌时,通过整理写了一篇题为《尽力就是英雄》的新闻,达到了弱化观众对于冠军过分关注的作用。另外,错位报道还可以体现在报纸版面向赛前报道转移,做一些像赛事预测、赛程信息汇总和项目规则的解读等,这些可以指导读者更好地观看奥运赛事。

二、拓展受众互动渠道

传统报业是单一的线性传播,缺乏互动性。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受众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受众和媒体之间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流动,媒体成为交互中心。范东升在《拯救报纸》一书中,提到了传统大众传播模式中传者和受传者的关系发生了三重转变,其中首要的转变就是传统的集中控制式的大众传播正在转变为参与式的传播方式。这主要强调了受众在参与和制作信息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经济学人》的科技记者安德雷斯・克鲁斯也指出,在未来的参与的时代,信息不再是单向地从一家媒体公司向受众传递,而是在受众之间互相传递。内容的创造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区别起初变得模糊,然后将完全消失。传媒不再是一种说教或演讲,而变成受众之间的交谈。

由此不难发现,地方报纸在报道大型赛事时,可以充分调动受众的力量,丰富报道内容,赢得更广泛的关注。此次伦敦奥运会上,湖北的报纸很好地抓住了受众这个重要的信息源,实现了多种形式的互动:

(一)发动受众参与新闻报道

受众参与新闻报道已经不是一个新课题了。早在1998年,礼品店店主德拉吉通过在其个人网站《德拉吉报道》中报道了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和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事件,造就了公民新闻尤其是博客新闻的大发展。

公民新闻也称“参与式新闻”,按照《We Media》一书中的定义指“公民个体或群体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或信息的行为,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需要的独立、可信、准确、广泛及其他相关信息。”公民参与式新闻不仅仅是对传统媒体报道新闻的补充,同样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发现媒体不能触及的角落。

早在2008年,《武汉晚报》就在全国率先发起了“奥运百人采访团”,这是一群由有奥运门票的观众、志愿者以及能够零距离服务奥运、接触奥运明星的人员组成。到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武汉晚报》继续发扬该传统,首创了“武汉晚报奥运留学生采访团”,召集在伦敦留学的武汉籍留学生参与奥运会的报道。在本届奥运会里,《武汉晚报》一共发表了7篇留学生采写的新闻,主要涉及奥运会期间伦敦及伦敦市民的一些变化,还包括大量的赛场外的内容。例如帝国理工大学的李哲采写的《英国人不爱奥运足球》(刊于《武汉晚报》2012年8月6日40版),通过描写英国酒吧里当地市民看奥运的小故事,反映了当地人对于英国奥运足球队的“不感冒”。

(二)开辟网友评说版面

在奥运会赛事进行过程中,球迷和体育爱好者往往需要将自己的感受通过网络论坛、博客或微博表达出来。报纸虽然不能做到向网络那样实时表达,但可以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一个自由表达意见的版面,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参与奥运的快乐。

《武汉晚报》在伦敦奥运报道期间开展了“发微博、评奥运、赢iPad”的活动,网友将自己对奥运会的感受通过发微博“@武汉晚报(格式:#评说奥运#+正文)”的方式来参与互动。《武汉晚报》会从中挑选,将网友的优秀言论刊登在次日的报纸上,实现了报纸新闻报道和网友意见表达的双赢。

(三)联合企业开展有奖竞猜

一些奖励和物质的刺激,同样可以吸引受众对于报纸在赛事报道期间的关注度,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参与。《楚天都市报》在奥运会期间开展了“猜奥运冠军赢舒蕾大奖”的活动。读者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竞猜当日中国军团获金牌的选手,来赢取舒蕾公司提供的奖品。地方报纸与一些企业合作开展赛事竞猜,既获得了企业的赞助,又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失为媒体营销的一种策略。

三、报纸数字化,实现报网联动

地方报纸在大型赛事报道上,与网络媒体存在着竞争关系。新媒体带给报纸的冲击,使报纸不得不借助网络实现生存,因而纸媒的数字信息化登上了舞台。

早在1995年,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就预言到数字信息化带给社会的影响,“后信息时代将消除地理的限制,就好像“超文本”挣脱了印刷篇幅的限制一样。数字化的生活将越来越不需要仰赖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现在甚至连传送“地点”都开始有了实现的可能。”

网络媒体不受信息容量的限制,可以即时更新,能够双向互动,这些优势可以弥补报纸有限的版面、固定的出版时间、单向的传播方式等缺陷,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可能。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从媒体内部的媒介融合的角度而言,认为“媒介融合”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地方报纸可以牢牢抓住新媒体的这些优势,形成媒介之间的融合,真正实现报网的联动,为及时报道大型赛事服务:

(一)配合官方微博报道

微博,作为移动互联时代媒介融合的产物,具有信息即时性的特点。在大型赛事报道过程中,地方报纸可以通过其官方微博消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传统媒体第一时间了解各种信息,并以最快速度通过微博证实和信息。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弥补纸媒在赛事报道上时效性的缺陷,毕竟像奥运会这种体育赛事,每一秒都有可能出现新的变化。

此次奥运会《长江日报》的新浪官方微博,成为了配合报纸报道的一种重要方式。每当有中国运动员获得金牌,《长江日报》便会通过几十字的微博,传递运动员摘得奥运金牌的即时信息,使受众能在第一时间透过微博了解赛事的进展状况。另外,地方报纸微博还通过转发该报记者的微博来向受众展示记者在报道奥运会过程中的趣闻。例如7月25日《长江日报》新浪微博转发了其特派记者的微博:“出发去奥运村,不小心与白岩松大记者同行”。(如图一)

(二)整合网络信息

网络化的信息时代给编辑在编排报纸版面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被动地将新华社的赛事通稿或者是其他报纸的赛事报道进行转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读者和受众的需求。受众越来越不满足信息同质的大众化传播,更喜欢被提供适合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而受众细分使媒介纷纷推出个性鲜明、具有针对性的讯息,使受众更容易识别适合自己需要的讯息内容。

地方报纸可以主动将热点人物或赛事进行整理报道,编辑由被动的新闻把关变为主动的新闻策划,通过将网络的信息(其他报纸新闻、论坛帖子或微博发言)进行整合筛选,形成个性化、生动化的版面,避免了与其他报社新闻同质的尴尬。如《楚天都市报》的“微观奥运”和《武汉晚报》的“微博时间”板块,就针对此次奥运会上的一些热点人物及赛事(“叶诗文遭质疑事件”、美西篮球巅峰决赛、中国体操男队卫冕、羽球消极比赛等)进行了个性化的综合整理,让受众能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伦敦奥运会。

(三)开设赛事主页

报网联合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报纸和网页的配合。网络技术在冲击报业的同时,也为报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媒介渠道,开辟了新的成长空间,也使自己生产的内容产品得到多次传播和售卖。地方报纸可以以建立赛事主页的方式,将自家采集的新闻内容进行二次或者多次传播,已达到扩大报纸影响力的作用。上图为《楚天都市报》的荆楚网在伦敦奥运会期间开设的奥运主页。(如图二)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该主页通过不同的链接板块力求最全面地向网友呈现一个完整的奥运会,其中的“湖北健儿”和“奥运花絮”等板块是较有特色的部分。

地方报纸在报道像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时,可能会遇到经费、地域及硬件等各方面的困难,但这并不代表地方报纸毫无施展的机会。在如今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期,地方纸媒在内化自身实力的同时,应该更好地与网络媒介加深合作和融合。正像喻国明在《重压之下,报业经营如何解困》这篇论文里谈到的那样:互联网平台的包容力很强,不是谁消灭谁,不是简单的新兴的代替旧有的,而是各种媒体形式相互包容、彼此共存在人类的传媒生活圈中,各有各的空间。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地方报纸可以借由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不断拓展自己的报道模式,相信未来能在竞争激烈的大型赛事的报道中赢得一席之地。

上一篇:浅谈央视元旦晚会的传播特点 下一篇:重大灾害报道应传递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