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与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时间:2022-10-18 02:48:48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与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摘 要: 所谓学生“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情境,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关注每个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从而增强学生提问的意识和勇气。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善于”提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问题的内容、时间和空间,在学生难以弄清楚的地方有意识地创设“激发矛盾”的情境,当学生遇到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评定,给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机会,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通过讨论又结合题目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就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大大增强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敢于提问 善于提问 数学课堂教学

据调查,上课时能独立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大概只有13.8%,学生思考的惰性越来越强。数学新课标准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指出:学生初步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结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问题解决”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当然解决问题离不开“问题”。所言的“问题”不同于目前的习题和考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1.创设情境,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追溯以往的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把学生能产生的疑问都思考到了,由老师提出来,学生只好依问而答,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教学中忽视学生发现问题的潜能,压抑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学习上的惰性越来越强。如何营造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大胆地提问题呢?

1.1营造“爱”的氛围。

教师的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体态语言,可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等情感信息,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关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知道了哪些?”“XX你想告诉同学什么?”“只要有自己的见解都可以说。”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看待,即使说错了,教师也不用急于否定,可以说:“这是你的想法?还有不同的吗?”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始终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告诉他能站起来提问就是好的开始,是勇敢的表现。

1.2创造“好”的环境。

关注每个学生。面向全班,学生提问题的机会毕竟有限,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敢于提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内先提,也可以举行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比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消除畏惧心理。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90“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收集植物标本情况统计表”,第一组,人数:15,植物表本总件数:120,平均每人收集件数:( ),第二组,人数:13,植物表本总件数:143平均每人收集件数:( )……在完成填空后,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每四人为一组,互相提问,解答问题。这样教学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高了。

教师只有积极创设“和谐”情境,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勇敢地提出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提问的意识和勇气。

2.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善于”提问题

老师埋怨:“有的学生会乱提问题,与课题无关的问题提一大堆,太浪费时间了……”教师要抓住适当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2.1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既靠近教学内容,又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常见的有趣情境。例如在《一步应用题》一节的课堂教学中,课一开始,教师边说边播放课件:秋天到了,猴子爸爸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到果园里摘桃子。你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题。“他们摘了多少桃子?”“谁摘得多?”“爸爸妈妈摘了多少?”“怎么分着拿回来的?”……教师正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抓住学生爱看、爱听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组织教学。“我想知道……”展开想象翅膀,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紧接着,猴子哥哥摘了4个,又摘了4个,妹妹摘了3个,又摘了4个。(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说明理由。)(1)谁摘得多?为什么?(2)妹妹差哥哥几个?妹妹再摘几个就和哥哥同样多?……猴子妈妈夸猴哥哥和猴妹妹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从篮子里拿出8个桃子奖励他们,这时篮子里还剩4个;教师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什么?同学之间互相提问并解答。原来篮子里有几个桃子?(学生提问题)有条理地阐述思维过程。学生看到画面后,情绪立即高涨起来,以极大的学习热情投入学习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使数学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教师将反叙的应用题巧妙地设计在故事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施展了才华,展示其设计的巧妙。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断深入,达到“善”提问题的目的。

2.2注重学生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2.2.1在知识的“产生点”上找问题。如教学《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呢?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度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如果对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不清楚,那就在此处提问。

2.2.2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学生查找资料——品名:针织衫;面料成分:95%人造棉,5%氨纶;配色成份:80%腈纶,20%涤纶。学生提问:“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吗?它们之间有区别吗?谁的用处大?”对某个新知识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搞不清,就可据此提问。

2.2.3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会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每课一练》四年级上册第23页,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扩大( )倍。学生填“7倍”。“2倍加5倍不是7倍吗?怎么算?为什么是10倍?”当学生遇到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评定,而是要给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为学生提供问题的内容、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利用学生难以弄清楚的地方有意识地创设“激发矛盾”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使其主动性得以发挥,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上一篇: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有关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下一篇:有趣的一元二次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