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18 02:43:14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高中化学知识对于高中学生学习来说比较困难,要有良好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改善这一切。化学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实施化学生活化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将生活经历与化学知识充分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个人拙见以供广大高中化学老师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 生活化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149-01

让生活走进化学课堂,能保障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又能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信赖感、亲切感,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有助于高中化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 善于利用生活资源,加强情境教学

高中学生喜欢形象生动的事物,但是高中化学知识又非常抽象,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感觉很吃力,印象不深刻,而且还容易遗忘,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将生活资源充分利用,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为生动直观的立体形象,从而在熟悉的生活经历中掌握化学知识。

如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相关知识时,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可以与我们生活中的蔬菜联系起来,像洋葱就属于分层结构;又如,在讲解“分子间有间隔”时,教师可以设计这么一个问题,有半袋小米与一袋黄豆,若是用一个同样大小的袋子能不能装下?以宏观的现象来理解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较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将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起来,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较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自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要课堂气氛活跃,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习一氧化碳相关知识时,这章知识重点是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但是真正实验起来又不易完成,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煤炉燃烧的过长来进行讲解。煤炉中底层的碳与氧气接触之后形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上升的过长中与碳反应之后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气接触之后生成蓝色火焰,进而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充分验证,同时又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此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知道煤气中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知道煤气中毒,此例还可以对中毒的原理进行讲解,并引出如何防止煤气中毒的相关注意事项。在这种方式下,相关知识重难点与生活实例充分联系起来,便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当前学习不能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只要有了学习自主性便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要选择与自身生活经历有兴趣的课题来进行研究。例如:研究“厨房里的化学”“对化妆品成分的研究”“维生素王国探秘”等课题。当研究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后,学生会主动去探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能充分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针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也愿意去查阅相关资料或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或请教教师。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化学知识与生活经历充分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敢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三 充分利用课后作业平台

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富有生命力的,而化学作业也可以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进而亲身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价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技能。例如:在学习农药与化肥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要讲清楚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的高产丰收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需要强调农药与化肥的大量使用会让土壤退化以及污染水,还会污染大气与环境。随之设计课外作业,调查自己家的土地经常施什么化肥,这些化肥主要污染了什么河流,污染程度如何?本地的水土污染还由哪些因素造成?针对这些污染情况,当地政府又采取什么对应的解决措施?又如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之后,对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经常使用的食物进行归类,并且让学生收集相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可以为自己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也可以帮助家人、朋友制订。家里若是有肥胖者,他平常的饮食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若是家里有人患有糖尿病,他在饮食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化学离我们的生活是非常近的,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化学,学好化学知识终身受益。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教师不仅要坚持以生为本,还应坚持以生活为本,让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要善于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尽量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体会到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这样高中化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剑敏.浅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方法[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1)

[2]李水莲.浅谈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作用[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2)

上一篇:如何塑造“心的歌声” 下一篇: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看科学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