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表扬结合,抓好学生管理

时间:2022-10-18 12:34:58

批评与表扬结合,抓好学生管理

笔者担任班主任多年,在班级管理中,笔者认为以表扬为主,批评与表扬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思想变化,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效果很好。那么,班主任批评学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使批评恰如其分?笔者有以下看法。

一、理智控制情绪

班主任在发现学生犯错误时,头脑要冷静,要耐心细致的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友好、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解决问题。批评结束时,要对学生表示鼓励、信任。

二、宽容调整态度

采取宽容和善解人意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批评目标要集中,切忌纠缠旧账,而是就事论事,以免学生觉得你老是揪住他的小辫子不放。

三、用肯定引出否定

“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学生喜欢听表扬,不愿意听批评,甚至一听批评就产生心里逆反。因此,在批评其不足之前,应真诚地赞扬,或者巧妙地用赞扬代替批评。记得,曾经有一位学生,他只顾学习、自私自利,在对他进行教育时,笔者这样对他说:“你的学习成绩很不错,如果你能多团结同学,多关心班集体,相信你会更受同学们的欢迎。”这样的间接提醒,比直接批评效果要更好,学生也乐于接受。

四、对行为不对人

学生的行为是作为主体的学生作用于客观环境的具体表现,由于行为的不同,表现在行为的结果上也就会有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根据客观事实,避免主观,明确地提出批评用客观事实说明什么是导致你批评他的原因,并避免做主观评价,做到对事不对人。指出学生的行为本身有何错误,对社会、学校、班集体的危害或不良影响是什么,而不应该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等。杜绝你真懒,你真蠢,你怎么这么没有教养这类的言辞。只有当学生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不良行为的反应时,他改正错误的态度和决心才能坚决。

五、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

批评教育要抓住恰当的时机,用好热处理和冷处理,只有把握住批评的时机,及时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也要讲究批评场合,批评学生最好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要有所回避,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六、选择合理的批评频率

批评学生不能整天唠唠叨叨,应注意批评的频率,不能搞连续批评。除特殊情况外,最好不要在一周内重复批评同一个学生。频繁地强调、批评会使学生产生抗药性,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批评要少而精,不可多而杂。

七、变批评为期望

戴尔•卡耐基说:用建议的方法让人改正错误,因为他可以保持个人的尊严和自觉。当老师发现某个学生有缺点或不良习惯时,可以化批评为期望、建议。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短处,又能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在硬梆梆、冷冰冰的批评,而是充满对自己改正缺点或不良习惯的自觉性的信任,从而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启动了自我奋发向上的内驱力。

八、变直接为模糊

点名批评必须慎重,尽量少用。点名批评之前应考虑被批评的学生可能有什么反应,应如何对待。若被点名学生可能会大吵大闹,可暂时不批评。点名批评时,态度要慎重、坚决,还要恰当运用模糊提醒。比如笔者为整顿班风班纪,在班会上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纪律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个别同学表现比较差,有时迟到早退,也有的自习乱说话”。这里,用了不少模糊语言:最近一段时间、总的、个别、也有的等等。这样,既照顾了面子,又指出了问题,有时这种说法比直接点名批评效果更好。

九、要讲究批评的语言

为了让学生能记住批评的内容,中心要明确,语言要在头脑中经过加工和思索。批评不应该带有不满和个人的感彩,批评前都要思考批评的后果。有些班主任随口批评了学生,回头就把刚才的话忘掉了,而受教育的学生心理上却蒙上一层阴影,产生了破坏性后果。这样的批评是不负责任的。

十、要坚持“心理互换”的原则

心理互换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对犯错误的同学实施批评时,首先要求自己从教育者的位置上走下来,站到学生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这样批评的内容和方法就有了针对性,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其次不能仅从“好心”出发,如果只有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而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样很容易拉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情绪对立,导致批评失败。教师应站在问题生的位置上去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这样,不但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接近了,既治标又治本。

总之,批评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有法,但无定法。它是一副苦口的良药,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体,教育目标就很容易实现,反之,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笔者相信,只要一线工作的班主任多注意观察学生、研究学生,积累好的方法和经验,一定能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上一篇:高校学生档案管理 下一篇:技工学校学生素质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