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情绪事件的“多情”分析

时间:2022-10-17 11:08:24

学生情绪事件的“多情”分析

冬华聪明。有精彩表现的时候,老师会夸他是“大中华(冬华的谐音)”,习惯不好的时候,老师也会调侃“根本不是大中华”。对老师或批评或表扬的各式“调侃”冬华十分享受,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持续攀升,但学习习惯却没有显著改进。三个月了,依然没改掉“上课总爱回头说话”的毛病,多次说服教育都无效。

下课了,老师又找到冬华,苦口婆心教育了一番,随后提出要跟他的妈妈谈一谈。他同意了。

晚上,冬华的妈妈如约打来了电话,说冬华知道错了,担心老师不喜欢他了,怕老师让他当着全班的面检讨。老师向家长说明了情况,表扬了冬华能够如实转告老师的要求,并明确表示不会有此举,孩子不用担心,再次强调与家长沟通的目的是想通过家长的配合来督促孩子改正缺点。

第二天一早,班主任老师委婉地转达了冬华妈妈的心愿:希望老师能够照顾孩子的面子不对其公开批评。

公开批评冬华绝不是第一次,令人困惑的是:三个月的暗示明示、数十次的课后细说调侃,都没有撼得动他,为何因为表达了与家长沟通的想法就引发孩子如此大的反应?家长委婉的转述是否有其他含义?为何此时才向老师交代孩子的特别个性(要面子)?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1.情绪反应。常规批评并未造成冬华强烈的情绪反应,试图“与家长交流”才是导致其出现负面情绪的根源。在学校生活中,有相当多的顽皮孩子调皮不守纪,且不想让父母知道其不良行为。两者协调的产物,就是以“负面情绪”来博得家长的谅解与同情。孩子遭遇批评时出现不开心、沮丧、悲伤等情绪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并没有什么对与错的区分,关键在于当这种化解方式获得了成功并逐渐累积成习惯之后,一些孩子会习得并利用这种模式:为了赢得“谅解同情”而呈现“负面情绪”,以激起家长的“情感保护”。

2.情感保护。家长对待孩子负面情绪的正确反应与健康态度应该是积极接纳、了解情况、因势利导,解决导致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性问题,从而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化解不良情绪。现实生活中,亲情与血缘总会使父母对待孩子有太多的不忍,包括不忍心孩子遭遇负面情绪,人为夸大了负面情绪对孩子的不良影响。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家长的护犊心理自然流露,于是对老师开始有要求了,原本“改变孩子不良习惯”的沟通目的,演变为“老师应如何改变方式应对孩子”的问题。家长的情感保护改变了家校沟通的初衷,转移了事件处理的目标。

3.情绪绑架。经验告诉孩子,自己的“负面情绪”(悲伤、哭泣)会博得家长的谅解与同情,能激起家长的情感保护。当有一天,孩子为了“激起情感保护”而“呈现负面情绪”时,实质就构成了“情绪绑架”,以负面情绪绑架家长的态度,使家长在“情绪反应”与“问题解决”上选择了应对孩子情绪而忽略了问题解决。并不是说孩子“诡计多端”想用情绪绑架父母,而是经验积累让孩子知道负面情绪可以成为自己的护身符,帮自己在压力面前全身而退。因为方法有效,所以易成习惯。

4.情况分析。如何看待并积极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呢?第一,被老师批评、公开批评,对相当多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小事、常事,不至于造成孩子较长时间的不悦,而真正导致孩子沮丧的、悲伤的则是家校携手给孩子施压,而压力会引发孩子的不舒适感。第二,作为专业工作者,老师对孩子的批评教育兼顾了孩子自尊,公开批评也往往是“和风细雨”教育无效之后才实施的,家长无须忌惮日常批评对孩子会造成伤害。第三,孩子的不良情绪为何在家长面前显现得比较强烈,而在学校或者与同学交往中并不强烈或并不常见?因为,他的负面情绪只有家长在乎,只能得到家长的谅解、同情、关爱、保护。所以,不必太在意孩子短暂的负面情绪。

在遭遇孩子情绪事件时,家长应该理解、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引导孩子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来化解负面情绪,而不是挺身而出、人为制造一个良好的情绪环境。虽然家长的情感保护会迅速化解负面情绪,但如何应对负面情绪、如何调整个人情绪、如何化解心理压力等等,才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最需要学习的。

上一篇:文化对比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提醒”——班级管理的另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