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17 10:31:09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综述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农民工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尽管农民工在农村社会发展和城市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果不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会给农民工带来尴尬的遭遇,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的历史进程。

关键字:农民工;问题研究

一、农民工及其基础理论

“农民”表示一种社会身份,“工” 表示一份职业,农民工,顾名思义,就是“农民”身份和“工”这种职业的独特结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界定农民工:一是职业:农民工主要从事非农职业,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于非农活动;二是制度身份:作为非农从业者,他们的户籍身份却还是农民;三是劳动关系:农民工属于被雇佣者;四是地域:农民工来自农村属于农村人口。农民工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用去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

农民工是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形成的一个新兴的劳动群体。农民工虽然已不依存于土地,不再从事耕作,而是作为第二或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来获取经济社会资源,但其户口却还在原籍,“农民工”阶层反映了一种极为矛盾的现实。“农民工”是国家将公民出身划分为城乡两种身份政策的结果,既有中国特色,也具有时代局限性。

随着社会文明的日益进步和众多社会学者的齐声呼吁,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民工问题逐步重视,对农民工的保护力度日益加大,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开始上升,农民工的人格和劳动开始得到更多人的尊重,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重视和户籍政策的逐步调整完善,农民工也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群体。

二、农民工的贡献

农民工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贡献体现在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是城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文明辐射农村的实现路径,农民的自由流动促进了社会公正和经济效率的提高,现阶段劳动力外出就业成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途径。农民工对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贡献体现在: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军,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对住房、医疗以及城镇设施的需求等城镇内需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民工对国家发展的贡献体现在:加速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减少城乡差别。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研究

农民工群体已经走向分化。已经城市化的农民工,虽然持有农村户籍但已经在城市扎根,稳定就业并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归属是城市;农闲季节务工的农民工,归属是乡村;仍在流动的农民工,这一群体人数在持续上升。农民工问题是一个涉及以亿计的流动群体权益和政治经济社会政治乃至各个层面的综合问题。农民工被边缘化的同时,农民工的风险不断积累将变成演变成社会风险,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1.农民工的现实困境

为什么即使从事的工作不稳定,农村中还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当农民工,把成为农民工当做是一种向上的社会流动,归其原因表现为:一是经济地位上:农村收入增长大部分来自于务工收入,但报酬低下与其劳动价值不相称;二是职业声望上:认为种田务农收入低,直接影响其对农业劳动的认同;三是社会影响力上: “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社会地位远远低于其他社会阶层,收到各种歧视和不公对待,常被排斥在当地政府的服务范围之外,四是:农民工是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在不均衡发展中的选择。进城的农民工一边贡献着青春和汗水甚至鲜血,一边承担着伤病、养老、子女教育的负担,得不到社会的支助,这是一种很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中国的农民工来自社会底层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在地位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农民工的阶层认同和行动,这正是他们为什么忍受艰苦而艰辛的工作、不公平的待遇以及艰辛的生活条件的主要原因。

农民工的现实困境体,一是农民工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收入低。农民工就业范围相对狭小,有70 %的农民工是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这些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体力粗活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收入低,农民工生活卫生条件差,工作环境恶劣,职业病危害严重,工伤事故比例高,重、特大伤亡事故频繁发生。二是农民工进城务工待遇不公平。农民工往往被排斥在那些经济待遇较好、体力强度较小、危险程度较低的行业或工种之外,农民工和城市职工在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相差甚远。三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护。农民工长期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民工没有养老、医疗、失业保险, 始终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四是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虽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政策,特别是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加大了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工作力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农民工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五是农民工培训的疏忽。目前,对农民工的职前培训存在着受训人数非常有限、覆盖面不够广泛的突出问题。

2.构建农民工社会支持体系

农民工群体将有三大变化趋势:农民工的规模将继续扩大、农民工仍是以流向大中城市为主、城乡二元分割、地区分割等制度和政策的影响,农民工形成了“候鸟式”的流动模式。

一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我国在很长的一个经济时期都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扩大就业就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因此需要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将农民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与城镇劳动者一样,享受免费就业服务政策,为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农民工问题的实质是就业问题。要树立就业优先的原则,彻底改变重城镇、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就业观念和相关政策,把农业内部、农村区域和农民进城就业一并纳入国家就业计划,分类实施。

二是构建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体系。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包括平等就业、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社会保障、子女接受教育等多方面,农民工是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权益保障缺失是农民工问题的症结所在。要在全社会树立权利面前人人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城乡之间人人平等的理念。尽快出台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重点解决农民工工伤、医疗、失业、养老四大保险缺失的问题。与此同时,着手组织起草关于农民工权益的法规,依法保护农民工权益。

三是构建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是为全体纳税人提供统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农民工也要享受到这些应有的权利。首先,让农民工同住子女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其次,搞好对农民工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的管理与服务。第三、妥善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卯段既是农民工收入水平低、在城市缺乏住房消费能力的表现,也是城市建设统筹安排不够的结果。

四是构建农民工素质培训体系。近年来,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服务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以农民工为对象的培训和服务市场也出现了供求两旺的形势。培训农民工,实际是造就新一代产业工人,由于农民工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劳动大军的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关系到整个工业化、现代化水平。

五是构建农民工户籍管理体系。解决农民工的城市户籍问题,应在国家整个户籍制度改革目标、政策、原则的大框架内,有针对性的采取政府政策,要从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新的制度安排,一要降低城市户口的“含金量”,二要弱化农村人口迁徙的“寻租”动机,三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参考文献:

【1】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

【2】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

【4】张跃进.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J].光明日报出版社.

【5】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 4) :45- 55. 【6】廖雯韬.当前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

【7】韩长赋.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比较句和比拟句的浅析 下一篇:论“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在不法判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