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Meta分析

时间:2022-10-17 07:56:26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Meta分析

摘 要:职业倦怠是Maslach于1974年提出的,是指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是长期在繁重的工作环境中感受到压力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起教育领域开始关注职业倦怠的研究。90年代中期,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成为国内外职业压力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就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学者主要从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教师职业倦怠的行为结果等不同方面开展研究。而从研究的形式来看,主要分为理论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并未涉及二次研究和系统评价。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meta分析,综合分析十年来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为研究我国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教师 职业倦怠 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92-01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为“教师职业倦怠、MBI-ES量表”,检索时间为1979-2012年1月31日,初检获得65篇文献。

1.2 纳入标准

(1)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BI-EdueatorsSurvey(MBI-ES),分为三个维度:情感衰竭(9个题目)、去个性化(5个题目)、个人成就感降低(8个题目),共22个题目。绝大多数研究通过不同的样本经由探索性因素分析或验证性因素分析均支持了MBI的三因素的合理性并具有跨文化性。量表采用五级评分法计分,分别赋予1~5分。对进入检索但没采用五级评分法的文献进行相应转换。排除没有说明评分等级的文献。(2)研究对象为我国教师。(3)实证研究。最终纳入19篇文献。

1.3 资料提取

由两位研究者分别按纳入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如遇分歧,讨论解决。

1.4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如果研究数据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否则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统计量以标准化均数差(SMD)表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Meta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教师比较结果。不同性别教师比较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异质性(P

(2)不同婚姻状况教师比较结果。

由表1可知,未婚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上显著好于已婚教师,两者在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维度上无显著差异。(见表1)

(3)不同职称教师比较结果。

由表2可知,初级职称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上显著好于中级职称教师,两者在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维度上无显著差异。由表3可知,中级职称教师在去个性化维度上显著好于高级职称教师,在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维度上无显著差异。(见表2、3)

(4)由调查数据可知中小学教师比较,小学教师在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维度上显著好于中学教师,两者在情绪衰竭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等.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7(2):492-494.

[2] 陈衍.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2011(6):10-11.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探索 下一篇:浅论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