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开创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新时代

时间:2022-09-16 07:10:31

信息化开创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新时代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近年来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民众担忧不已。特别是生鲜食品,在物流过程中对保存条件有着很高的要求。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信息化的实现,打造了“从种养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实现冷链产品全性命周期和全过程实时监视管理,让百姓吃得放心。

生鲜食品作为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对其来源、生产、包装、检验、监管、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全程连接,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打造“从种养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实现食品安全从终端向源头的完全透明可追溯。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对于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冷链食品物流体系渐渐摆脱落后的局面,可以说,信息化为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打造食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肉类、乳制品、禽蛋类、水产品等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是物联网细分应用领域之一,是通过采用专用设施,使温度敏感性产品从生产企业成品库到使用单位过程中的温度始终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物流过程。通过推广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可以保证物品质量,减少物流损耗。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农产品冷链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显著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果蔬冷链物流进一步加快发展。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是关系老百姓生活安全的重要工程,要实现冷链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不仅要建立区域性各类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冷链物流资源,为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奠定基础,同时推广应用条型码、RFID(无线射频识别)、GPS(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技术、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标签等技术,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控系统平台,还要通过政府的监管和推动,助力冷链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物联网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步伐

在信息化手段尚未进入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领域之前,我国冷链物流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特别是现有监测技术手段滞后,主要采取人工测量和纸面记录的方式,无统一数据系统支持,实时性差、监管脱节。在食品产生问题前,无法进行预警,产生问题后,又有取证困难、无法确定责任等问题。物联网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冷链物流几乎加入了食物从出产到销行的全性命周期,其间牵涉到出产和流经过程的部门太多,所以务必使用专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来树立东西全性命周期信息档案,科学地整合出产、分销、库存运送、配送等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因为基础建设条件的限制,相形发达国度,我国冷链物流信息化进展落后,管理也没能形成一体化。因此,必须应用物联网创新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经过RFID、GPS等有关技术,可以成功实现东西位置跟踪、原料根源、库保存到磁盘点、出入库与拣货等电子化作业,尤其是可以对物流全部路程施行温湿润程度监控。

在冷链物流环节,RFID技术多应用于食品物流系统的管理中。通过食品出库时在冷藏箱中放置带有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把货物信息包括温度实时地储存在RFID芯片中。货物到达后通过手持型读写器批量读取货物及温度信息,可以实现全程的温度信息瞬间获取,降低人工成本及出错率。传统的温度记录仪是通过有线连接到相关设备并读取出相应温度数据,而应用RFID温度标签则无需打开冷链周转箱,外面的读写器能通过无线射频自动读取冷链箱内的货物温度记录数据,冷链不会断,并且可以随时了解产品在途温度。

贴有RFID标签的冷链箱,如同有了一张电子“身份证”,可以记录货物所有的信息,一批冷链周转箱出库时,读写器能一次性读取到该批次各冷链保温箱内的所有RFID温度标签的信息。这使冷链周转箱出入库的信息录入实现了自动化,缩短时间的同时也确保了出入库信息的准确性。当货物量很大时,出入库自动读取信息能够解决物流操作环节的瓶颈问题。将RFID温度标签技术与GPS技术、冷链信息系统相融合,运输过程中货物温度记录数据读取之后将自动上传至温控数据信息平台,客户可以随时上网下载与之相对应的记录数据,从而实现货物在途信息查询、实时温度监控和地理位置跟踪,这将填补冷链运输环节温控的空白。

利用现存RFID技术、GPS技术及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将成功实现冷链产品全性命周期和全过程实时监视管理,增进了冷链运送管理的透明化、科学技术化、一体化。

然而,硬件建设只是物联网进展的前端,后端的数值传道输送、信息处置、智能化业务管理与运营则是整个物流网链条的未来中心,这也正好是推广物联网应用的不容易解决的地方。以冷链物流为例,出产商、成批出售商、零售商之间缺乏统一平台,难于成功实现网络互连和数值共享。政府应激励有关企业树立、运营农副产物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并使用物联网等高科技实现实时监控。

政府管控驱动冷链信息化发展

食品冷链物流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要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同时,政府对电子信息平台的监视管理以及对于冷链物流信息化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冷链物流对生产、运输、储存、销售这些环节中的时间和温度控制有着很高的要求,一体化的物流服务需要建立先进的信息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物流服务过程,提高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准确性、针对性、高效性和完整性。但是,目前物流企业的冷链食品物流电子信息平台在运作上和传统市场差别非常大,大多市场类法令规则出现较大的限制性,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令规则整体体系,这是导致到目前为止监视管理难于深化的一个主要端由。因此,政府首先要着重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电子信息平台进行调查研究,弄清基本运行机制。针对电子信息平台运作规范、风险机制、监视管理要求等,颁布相应的法令规则,明确主管部门和监视管理职务和责任,以使此类平台的监视管理有法可依。其次,电子信息平台牵涉到的网络服务、信息安全、金融资本、库存物流等多个方面,仅单个部门既不能,也无权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监视管理。由此,应树立完备的高度联动的监视管理机制。

另外,冷链物流信息化需求较高的成本,企业需求较大的投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积极性。政府一方面可以经过创新基金、政府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给与一定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鼓励市场信息、客户服务、库存控制和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和交易管理等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健全冷链物流作业的信息收集、处理和系统,全面提升冷链物流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再者,国家可以对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在RFID、GPS、冷藏箱等技术应用上提供政策支持,以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食品流通安全性。在牵涉到人民的生计领域、有政府监视管理需要的社会形态公共安全管理,如食物的冷链物流等领域应用上先行先试,再逐层应用到公共服务市场、到行业与公司应用市场。由政府先期指导,逐层进展到成熟并具备规模的市场,就能成功实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

上一篇:走,去咖啡馆创业 下一篇:培育无线电管理“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