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

时间:2022-10-17 05:20:04

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自主学习能力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通过对自主学习理论的理解,剖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切入点,提出了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自主学习;大学生;现状分析;措施

美国未来学家拖勒夫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竞争激烈紧张,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所面临的环境和情况也日趋复杂,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不被整个社会和行业淘汰。在这种情况下,学会学习成为整个社会都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而学会学习的核心就是要学会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作为连接社会的重要桥梁,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1 自主学习概述

自主学习概念的界定或内涵,古今中外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这其中既有抽象化的概念和定义,又有具体化的现象描述。其中笔者认为对自主学习有直接影响的理论主要分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主体教育理论三种。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因此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过程。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凡是可以教给学生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凡是能够影响学生行为的知识,都只能是学生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主体教育理论的基本理论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学习的条件和资源为前提,有目的、有计划使学生实践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等能力,让学生对教育活动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这三种理论中,笔者更倾向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1]在元认知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2]在动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把自己视为有能力、自我有效和自律者。在行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创设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简而言之,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对自己课堂内外学习的自我负责,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的学习。

2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问题

2.1 学生的学习依赖性强

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学生的中学教育阶段,教师往往更注重传授的过程,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如何将知识和结论完整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于这种被动地接受过程,只要能够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成功运用于考试,即认为已经达到了学习的效果。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大部分学生不懂知识的由来,只是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都受到压制。导致学生在失去教师的安排与监督的情况下,不懂得该学些什么以及怎样学习。然而大学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环境,摆脱了中学学习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多是以发挥自我学习的潜能为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会像中学教师那样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提出严格的要求,只要能够成绩合格,就可以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许多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同学,在大学里往往会无所适从,迷失学习的方向,不懂得该怎么样来面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2.2 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薄弱

相对于中学教育阶段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活变得很轻松,一个辅导员需要面对两百个学生,所以并不是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能够得到辅导员的正确指引,而且在脱离了家庭监护的情况下,学生的课余生活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但是面对那么多的时间,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支配,加上对大学生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于是上网、打游戏、看电视剧成了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内容。在学习上,学生不愿意进行主动性的知识探讨,一味地等着教师讲解,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懂得主动寻求任课教师的帮助,久而久之,学生中就出现了一种“学生的作业往往都在最后一天完成”的懒散现象,这种懒散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初始不愿意主动学习,迟到早退甚至缺课现象频发,到了学期末考试的时候又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考试焦虑现象,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2.3 教师教学质量低下

现代大学的教师往往是教学科研型的教师,科研成果决定了他们的职称晋升,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而教学任务对他们来说只是完成基础工作量的工具,所以大学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科研工作上。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生师比失调,教师常年被大量的教学工作所累,为了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教学困难,在没有一种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测的情况下,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往往并不重视,他们的教学方式通常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师主导”模式,在教学中与学生毫无互动,只是一味地自己在讲,不能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以及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更加约束。

2.4 学习资源短缺

大学生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学校自主学习氛围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然而大部分学校对学习资源的定位都只局限于图书馆和教室,这些地方只能让学生自习,并不能满足学生自主探讨,或者与学习伙伴讨论的需要,即使有这种场所,也没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图书馆中提供的书籍较为陈旧,很多专业书籍没有馆藏,阅览室的杂志不能够及时更新。很多学校设有研究生工作室和24小时的实验室,但是这些并不对本科生开放。学校里充斥着各种文艺表演活动,专业技能类的比赛很少。宿舍管理较为松散,学生深夜不归的现象时有发生,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3 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针对上述关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1 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学校教学质量建设

要调高教学质量,就要改变教学工作只是为了满足基础工作量需要的现状。这就要求学校从大环境上多树立教学典型,推进严格的教学质量检测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评教的作用,认真分析评教结果,有必要时将评教结果做全校范围内的公示,对教学质量高的教师进行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对教学质量低下的教师进行教学培训。注重教师发展,经常组织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等,通过制度化的建设来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2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实践训练、实地考察等,积极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3]。将教师角色从讲授者向启发者转变,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让教学内容充分联系当下社会热点,减少记忆性知识在课堂中的比重,增加对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实践部分,充分激活课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够自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善于提出问题。

3.3 拓展教学资源,提供自主学习基础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有效的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课余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科学利用图书馆以及网络的资源查阅资料,整理相关信息,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些拓展性作业,如调查报告、问卷设计等[4]。同时,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或者挑战杯等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科研项目,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科学研究的能力。

3.4 关注个性特征,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自我意识、兴趣和动机等不同,致使每个学生在个性特征上面也存在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入校时一定要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入学教育工作,加强专业导论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进校之后对自己未来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规划。并且能够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同时,应当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进行交流,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合适的学业导师,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甚至是学生转专业的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通过这些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更为积极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翔,李冰.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与干预策略之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11):93-94.

[2]张淑燕.元认知策略培训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D].西南大学,23-24.

[3]张翠华,李京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9):126-129.

[4]林国耀,连榕.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0(1):43-47.

作者简介:

瞿丹枫(1988-),女,江苏赣榆人,硕士,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教学秘书。

上一篇:如何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警钟为谁而鸣:韩国的人口危机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