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7 05:06:55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科研意识薄弱、科研基础较差、科研机制不力、科研成果不突出的实际现状。长此下去,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学生成才、不利于教师成长以及不利于很好地服务社会。因而要强化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狠抓团队建设、建立考评机制。

关键词:高职;科研;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280-02

一、高职院校教师科学研究现状

(一)科研意识不强

科研能力是高职学院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主观认为教会学生技能知识是最重要的,科研可有可无,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缺乏参与科学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客观上由于各个高职学院的连续扩招,学生人数增加迅速,教师数量却没有成比例增长,师生比较高,使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普遍增加,授课门数和授课的节数也相应增加,有的教师授课门数达到每学期3~ 4 门,每周授课学时在20 学时以上,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根本没有精力去进行科学研究。

(二)科研基础较差

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很多由中专学校、成人高校转变而成,科研基础薄弱,大多数教师由于缺乏科研意识,进而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不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对如何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不清晰,在撰写科研项目申报书、如何选题、研究路径、架构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盲点。

(三)科研成果薄弱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教师没有高素质的研发团队,能够承担高水平研究项目的领军人物很少,研究层次不高,科研成果水平较低,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不多,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论文上,且没有标志性的成果,真正具有职业教育特色、面向生产实际、将科技成果转换成产品的很少,即使转换成成果,效率也非常低,科研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科研机制不力

很多高职院校偏重于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而没有具体的科研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对科研成果的质量与数量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不完善,物质与精神激励机制不能很好的匹配,无法形成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从而无法调动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

二、科学研究不力的危害性

(一)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决定了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工作是基本任务,是中心工作; 科研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可起先导作用。德里克·博克在《走出象牙塔 —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一书所说:“只有当实用性教学和应用性研究与基础研究是一种只有在大学环境内存在的教学相结合时,专业学院的质量才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办学理念是一所院校精神的结晶,是大学的灵魂。目前,高职院校的高职教育专家很少,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没有形成独特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多用行政思维、政府工作的套路办学,迎合上级行政部门的意图。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高职学院办学没有突出的亮点,教学围绕着实用等功利性的快餐教育,不能有效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缺失人才培养的创新、学校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失去了高职院校办学的自身价值。

(二)不利于学生成才和教师成长

一切科学研究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教师教学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的途径,并利用自己的智力、科技等优势,及时把自己所研究的最新的信息以及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传授给学生,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际,使学生能够学到更新、更实用的知识,这样学生就能极大地扩大专业知识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差,树立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的观念。教师科研能力也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通过知识和技术的研究,能进一步挖掘到新的教育教学资源,专业知识面得以扩大,对自己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了然于胸,突出自己专业的特色和亮点,从而很好地促进教师成长。

(三)不利于社会服务

教社科[2006]5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是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紧迫任务和长期目标。高职院校科研应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获得企业对学校发展的投资,大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这样一方面能改善办学条件,还可以增强学院的办学实力,大大提升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要努力研究社会发展的潜在需求和趋势,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科研发展的动力,主动到企业第一线去寻找课题并开展合作研究,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三、提升科学研究的途径

(一)强化科研意识

科研意识是高职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高职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加强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树立 “科研强校”的理念。高职院校领导要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确立科研工作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并让专人负责抓好科研工作;其次,加强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宣传,让教职工增强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度,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克服教职工对科研畏惧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如聘请专家进行讲学等方式,激发教职工的科研兴趣,主动投身到科研工作中去,让科研促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升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提炼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目前,很多高职教师对申报项目、选题、填写项目申报书都不规范,学校可以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培训手段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体现各个不同专业的特色,促进高职教师项目申报能力的快速提高。另外,学院要鼓励高职教师到国内外各大高校访学、进修,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等。

(三)建立考评机制

建立良好的科研管理制度。一个科学系统的科研管理机制在科研考核和奖励方面对带动教师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有决定性的作用。各高职院校要深刻理解办学理念与办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从各自学校的办学历史、所在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办学优势和校长的办学思想诸方面中,优化、凝结各自的办学理念。根据不同类型科研活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将高校的科学研究分为“科学技术”(含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采用指标、权重,分别对高校的科技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保证科研经费投入,健全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避免用单一标准,对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制订出适合科研发展的奖励条例,鼓励教师校企联合科研,将科研变成从理论—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模式。

(四)狠抓团队建设

教师既是高职院校的教学主体,也是科研主体,教师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高职学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应组织开展专题科研培训,最大限度地为教师创造学习、进修、考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使教师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培训环节上,充分发挥校内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传、帮、带作用,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也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聘请行业专家对教师进行科研指导。通过内培外引,“培”就是选拔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功底深厚、发展潜力大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引”就是引进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洞悉技术发展态势、技术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强的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从而形成一支素质良好、合作精神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结构优化、富有时代活力的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从而推进“品牌专业”和“品牌学校”的形成和发展。科研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6] 。只有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形成,才能进一步带动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形成不断创新机制,才能真正做到科技强校。

参考文献:

[1] 康尚杰,胡瑞.试论高校科研及其科技开发的地位和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64.

[2] 申纪云.高校科学研究应当处理好六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

[3] 乔维德.高职教师的科研素质及其提升途径研究与实践[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

[4] 刘诗安.论高职的教改与科研[J].大众科技,2012,(14):187.

[5]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69.

[6] 孟学英,黎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45-46.

上一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研究 下一篇:基于业务流程外包的软件测试专业校企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