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03 09:34:01

高青县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摘 要:高青县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自从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既可以借势黄三角的发展定位、战略规划、产业布局,享受国家政策扶持,又可以在技术、人才、资金向黄三角积聚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发展实际,有所选择,有所放弃,直接引进新项目、新技术、新机制和高端人才,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高效生态跨越式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青县;高效生态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162-03

一、高青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高青县位于淄博市北部,北依九曲黄河,南靠小清河,总面积831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两个街道办事处、767个行政村,总人口36.6万。境内地势平坦,土地宽满,交通便利,城区建成面积16平方公里。高青县是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区域。自从2009年黄河三角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青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连续三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0%。

1.高青县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优势。(1)生态环境优良。高青县西、北两面紧靠黄河,南有小清河区隔,三面临水,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单元。大芦湖、艾李湖被认定为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青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发优势,在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自然资源丰富。高青县属黄河冲积平原,土质肥沃,可耕地达70万亩,每年可引黄河水5亿方,是淄博重要的水源地。高青县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天然气储量23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气储量10亿立方米。境内地热资源蕴涵丰富,温泉品相可与日本箱根温泉相媲美。(3)农业优势显著。高青县植棉历史悠久,常年棉花种植面积20万亩,总产量2万吨;饲草资源丰富年存栏肉牛15万头、年出栏肉鸭3 000万只、生猪20万头。已建成了5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有28个农产品通过绿色农产品认证。精品瓜菜种植面积达19万亩。

2.高青县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劣势。高青县虽然最近几年综合实力发展较快,但跟周围任何一个区县相比,经济总量都有不小的差距,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30亿元和7.6亿元,经济欠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高青县在淄博市内经济总量排在末位,并且与本市其他区县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与高青县相邻的滨州市各区县,目前均已经赶超高青。高青经济社会欠发达的现状,又导致了制约高青经济、社会、生态进一步发展的多种刚性因素并存。这使得在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过程中,周围各区县在经济总量上,对高青形成一面环形的围墙。在争相争取项目和人才的过程中,突破大投入上好的项目,领军型的企业家人才,科技创新型人才,难以落户高青障碍。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地方财力、企业规模、人才技术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恶性循环。

3.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给高青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青县作为黄三角的一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科学的发展定位和战略规划,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框架、产业布局、未来走势等都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既可以借鉴国内外三角洲开发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教训,又可以享受国家政策扶持。在承接东南沿海、东北亚、欧美等国际经济技术转移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定位,有所选择,有所放弃,直接引进新技术、新机制、高端人才,发展新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长期看,在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过程中,黄三角地区各地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短期内,在争取政策、资源、基础设施、国际投资、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竞争。高青县如何突破周围各区县对高青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围堵之势,争取政策、资金、项目等落户高青;如何用好黄三角开发建设的政策优势推动高青发展;如何引入项目、体制机制、创新型科技人才,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注入活力和动力,这些都是高青县发展高效生态经济需要破解的难题。

二、高青县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1.积极主动融入和对接黄河三角洲开发,用好政策,争取支持。高青县主动对接黄三角开发,确立了打造黄河三角洲低碳与循环经济示范园、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基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基地、温泉养生文化产业基地“一园三基地”的发展定位,88个项目列入省黄三角各专项规划,6个项目纳入省黄三角100个重大项目管理,济南—东营轻轨过境高青、寿平铁路高青支线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黄河三角洲总体布局,9个项目列入省“两区”建设首批专项资金支持计划。几年来争取到位国家各类项目支持资金24亿元。

2.经济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生态是高青最大的发展优势。守住生态是高青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高青县委县政府立足“高效生态”,坚持绿色发展,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等“四新”项目。坚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引,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引,“两高一低”项目不引,污染扰民项目不引。立足县域环境资源优势,主打“生态牌”,不断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的宜业宜居指数和居民的幸福健康指数。

3.坚持“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理念。在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过程中,人才、科技、创新的作用凸显,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支撑发展,创新是不竭动力。高青县委县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树立“尊贤智、尚有功”的人才导向与重能力重成果的人才观,大力培养引进和使用创新型科技人才,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一大批对高青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得到表彰奖励,并形成长期激励机制。

4.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高青县坚持高效与生态相统一的发展模式,依法关闭取缔土小企业95家,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高端高质高效的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始终把节能环保与新材料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方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坚持“三看四不引”,重点引进和发展太阳能、新能源、节能技术、生物技术等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5.发挥品牌优势,推进黄河三角洲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山东黑牛已形成布莱凯特搞繁育、养殖,大地肉牛搞养殖屠宰,德元制革搞牛皮加工的产业链。同时实现了种植养殖产业的有效连接和一二三产业的紧密融合,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独立运行,又与其相邻环节形成无缝链接,彻底实现了生态、经济、环保、低碳、高效循环。发挥“山东黑牛”品牌优势,依托布莱凯特、大地肉牛等龙头企业,构建高青大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推进高档肉牛、高青大米、高青西瓜、高青西红柿、优质食用菌、大芦湖水产养殖等“十大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6.高端定位,发展低碳循环经济。高青县借势黄三角开发,高端定位了“一园三基地”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即依托省级高青县经济开发区,建设淄博低碳与循环经济示范园,打造节能环保新材料基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文化产业基地。其中,节能环保新材料基地,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与新材料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在节能环保和新材料领域居黄河三角洲龙头地位的优势企业。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重点发挥山东黑牛种质优势,建设10万头优质山东黑牛项目,并以此为龙头形成以低碳和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大农业结构。文化产业基地,把高青浓郁的文化元素植入产业发展,着力把温泉养生文化产业基地培植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7.放大生态优势,城乡统筹,打造生态宜居新高青。按照“一环两带五湖四脉”的城市布局,放大生态优势,对污水处理厂实施扩容和升级改造,实施城乡道路绿化改建工程、高标准推进环城水系、黄河大堤百里绿色长廊建设和林带林网绿化等生态工程、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乡镇和农村进行综合整治,保民生促和谐,积极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

三、高青县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产业层次整体不高,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支撑能力弱,服务业发展潜力有待发掘。高青县一直以来是典型的农业县,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1.5∶49.6∶28.9,2012年高青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5∶53:32。

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看,工业的发展没有突破性进展。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带动服务业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近几年引进的项目,大多处于建设阶段,还未见效益。

农业产业比例近几年有所上升,是因为高青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以及农业传统优势和工业发展滞后,环境污染较小的后发优势基础上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迅速。但是传统的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土地流转刚刚开始,还未大规模推开。参加农业合作社和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农户仍属少数。农业产值整体仍然很低。

服务业发展滞后。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低。近几年正在挖掘的旅游、文化、温泉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还未形成规模效益。

2.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43亿元和8.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 000元。高青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速度与周边区县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在淄博市各区县中,高青近几年经济总量也一直处于末位,发展速度也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发展差距还有越来越大之势。

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低,导致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投入不足,比如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民生建设、环保休闲等城市建设均比较落后。居民收入水平低,严重制约着居民的消费和需求,导致刺激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3.缺少大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弱。因为高青经济基础长期薄弱,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投资环境相对周边地区不够理想,所以长期以来难以吸引具有发展潜力的大企业入驻。当地大型企业只有扳倒井酿酒、鲁群纺织、青苑纸业、鲁明石油等,2011年实际纳税最多的企业是扳倒井集团,纳税只有1.2亿。而高青县原有的一些老纺织服装企业,比如流云、蓝骏,也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企业竞争加剧纷纷陷入经营困境。更无一家企业达到上市要求。在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带动经济发展方面,高青的大型企业与周边各区县的企业差距太大,没有可比性。

4.企业家型的“领军人物”少,人才、科技、创新在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够。引领高青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少。一方面是缺少懂技术、善管理、能够带领企业做大做强的企业家型人才和真正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是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理念思路、能力干劲与高青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导致科技、创新在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够。

高青县在人才方面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明显不足。高青的待遇与周围各区县相比,明显偏低。机关和事业单位,月工资平均低几百元到一两千元不等,企业工资差距更大,生活环境也相对落后,相比其他沿海开放城市更是落后。在人才自主流动、自主择业的局面下,对外部人才吸引力较弱,引进的人才也留不住,因此甚至出现本地人才大批外流的现象,这导致产业转型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短缺,无法满足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智力需求,严重削弱了高青的自主创新能力,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和整个高青经济的高效发展。

5.局部地区尤其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较为严重。一是部分企业为降低环保成本,不经处理的废气、废水,经常地夜间排放。甚至存在向地下排放工业废水的情况,致使当地地下水源严重污染。二是网格化管理不到的农村,部分畜禽散养户随意排放畜禽粪便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污染。主要是中小畜禽饲养户,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根本没有什么除污设施,大量的畜禽粪便随意排放,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三是农用化学物品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目前,化肥、农药的施用已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流失的化肥、农药和随手扔掉的农药瓶,很容易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从而加大了对农产品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四、高青县深化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重点和方向

1.坚持工业强县,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节能环保与新材料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集中培植发展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生物技术与食品加工、山东黑牛、新材料新能源五大百亿产业链。集中引进布局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制造项目,加快电子基布、节能剂、磁动风力发电等在建项目进度;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将高青打造成黄河三角洲有重要影响的节能环保与新材料产品基地。

2.推进黄河三角洲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基地。把山东黑牛产业作为构建高青大循环农业格局的龙头工程,全面实施10万头山东黑牛产业发展规划,使之尽快成为全省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发挥各类农业合作社的整体合力,依托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建设标准化基地,依托标准化基地创建品牌,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生产,建设标准化基地,加强农超对接,发展连锁直销超市;让山东黑牛、高青大米、高青西瓜、高青西红柿等优势农产品进大超市大卖场;占领大中城市高端市场。

3.依托人文地理资源,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环境友好型服务业。发挥温泉和生态优势;加快温泉养生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培植黄河文化、国井文化、田横文化、营丘文化,推动文化与温泉的联姻,高端策划开发温泉地热资源,加快实施维纳·锶温泉酒店、高青汤岛、黄河楼等温泉和旅游开发项目,叫响太公封地、温泉胜地品牌。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发展的支撑能力。积极推进县经济开发区规划扩容;提高园区承载力。进一步推进环城路网改造、省道改造计划,促进作为蓝黄战略重大基础设施的南水北调东线供水工程高青段的顺利实施。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及早做好寿平铁路高青支线和济南—东营城际轻轨铁路建设规划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促与主干线同步实施。

5.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增强发展的动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科技是先导,人才是关键。必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学发展。一是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来高青就业、创业。重点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二是加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规模以上企业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形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6.抓住政策机遇,大力拓展发展空间。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财政省直管县、千亿斤粮食产能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试点县等政策机遇,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省、市的扶持政策,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强与省市的对接汇报,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

7.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民生。高度重视民生,着力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扩大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覆盖。以“为民、富民、利民、安民”为主线;继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开展“千百十”为民主题实践活动,拓展延伸“六小警务”的外延与内涵,进一步提高社会建设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上一篇:企业薪酬福利的激励作用探讨 下一篇:基于DEA和因子分析的青岛市可持续发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