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问题生成

时间:2022-10-17 04:07:19

也谈问题生成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曾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特别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我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下面就以《长城》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在初读课文之后有一个这样的环节: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试着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谈谈你读课文后的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谈谈感受。

生1:我觉得长城特别长。

生2:长城是一个气魄雄伟的工程。

生3:长城有一万三千多里。

生4: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师:是啊,作者面对长城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课件出示两句话)

(学生齐读两句话,师板书)

师:面对这样的感叹,你想问什么?

生1:为什么要叫长城?

生2:为什么说它是伟大的奇迹?

生3:为什么要让老百姓而不让士兵去修长城?

生4:为什么把长城修成蜿蜒曲折的而不修成直的?

生5: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生:……

师:“学贵有疑”,但自己去解决疑问会让学习更有意义,收获也会更大。来,试一试,打开书,用心读,认真想,试着解答刚刚你们提出的问题,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学生读书、讨论)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分享我们的学习成果。

生:我们讨论的是“为什么叫长城”这个问题……

(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以及第三自然段中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一句。读文之后,师小结:正因为如此,才说它气魄雄伟)

生:我们讨论的是“为什么要让老百姓而不让士兵去修长城?”这个问题……

生:我们讨论的是“为什么把长城修成蜿蜒曲折的而不修成直的?”这个问题……

师:我们来看,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师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

就这样,从一开始潇洒的放手,到最后生硬的收拢,作为教师的我显得很被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本人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上课时是有新课程生成意识的。但意识具体到行动中该如何操作,则是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而且从意识到行动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瓶颈。那么,怎么突破这个问题呢?先要明确两点:

一、充分的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基础

虽然是新课改,虽然要追求动态的生成的课堂,但这并不表示就摒弃预设,恰恰相反,要想有精彩的生成,就要

求老师必须作更加充分全面的预设。比如在前面的课例中,如果我能够更多一些预设,就不会做不出相应的、合理的回应,就不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生成的课堂仍然需要老师的调控

新课改形势下,不容许教师“一言堂”,要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但这并不是就让教师完全等同于学生,教师仍然还应发挥他重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在上面的课例中,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去研究非语文的问题。在这种状况下,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育机制,把学生引导到语文学习中来。具体到操作层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应对课堂学生生成问题的有效方法。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必须有预设。在以往课程教学的实施中,我们的教学活动比较偏重于教师“教”的预设部分,忽略学生“学”的生成部分,主观上造成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评价是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生成学习难以应对,难以将有潜在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课程中生成与预设教学难以进行融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情形进行预设:初读环节学生会遇到哪些问题?会产生哪些疑问?精度时学生会在哪儿有盲区?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看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激发到什么程度。

2.问题生成以后要进行梳理。这是紧接着第一点来谈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当学生的学习方向偏离轨道时,就需要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就是教育策略问题,不同情况要灵活应对。前面的例子中,当学生提出很多“非主流”的问题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很快抛开非语文、“非主流”问题,直奔重点,进行语文的学习。比如问题1可以当时作答,问题3、4可以留给学生课外解决,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留给问题2和问题5。这样,既不会打击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庄浪路第一学校)

上一篇:《春》教案 下一篇:识字读文,感受《我多想去看看》的爱国热情